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
『壹』 什麼是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1、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專政、刑事等訴訟權利救屬濟的信訪事項從普通信訪體制中分離出來,由政法機關依法處理。
2、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導入司法程序機制,各級政法機關及時審查涉法涉訴信訪事項,符合法律規定的,依法轉入相應法律程序辦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3、嚴格落實依法按程序辦理制度,對已經進入法律程序處理的涉法涉訴信訪問題,政法機關依法按程序在法定時限內公正辦結。
4、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對經過中央或省級政法機關審核,認定涉法涉訴信訪人反映的問題已經得到公正處理,除有法律規定的情形外,依法不再啟動復查程序。
5、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對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經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造成當事人生活困難的,按規定及時給予司法救助。
『貳』 中央政法委涉法涉訴信訪地址在哪
你好,中央政法委雖然出台了涉法涉訴信訪規定文件,但它自身並未有接訪大廳。你得到公檢法各部委去反映
『叄』 什麼叫涉法涉訴信訪
涉法涉抄訴是在黨中央「立黨為公襲、執政為民」的執政思想下出現的新名詞。它是指當事人對刑事執法、行政執法等權力部門在案件或問題處理上不滿,認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從而引發上訪告狀的案件。
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
信訪不存在涉訪問題,因為信訪形式本身就是通過信或訪,無所謂涉訪。所謂涉法涉訴信訪,是指信訪中有屬於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處理的信訪案件,即屬於涉法涉訴信訪。
『肆』 涉法涉訴的案件應當由哪個部門受理
、涉法涉訴是在黨中央「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思想下出現的新名詞。它是指當事人對刑事執法、行政執法等權力部門在案件或問題處理上不滿,認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從而引發上訪告狀的案件。
2、《信訪條例》規定:「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健全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機制,進一步強化屬地責任,積極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方式逐級表達訴求,不支持、不受理越級上訪。中央和國家機關來訪接待部門對應到而未到省級職能部門反映訴求的,或者省級職能部門正在處理且未超出法定處理期限的,或者信訪事項已經依法終結的,不予受理。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依法維護信訪秩序,對信訪活動中的違法犯罪行為,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3、涉法涉訴信訪改革是中央確定的重要改革事項,是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自2003年全國首次「集中處理涉法訪」案件以來,各地相關部門集中力量查辦了一大批涉法涉訴案件,解決了問題,化解了矛盾,息訴罷訪,相關責任人也得到了相應的處理,維護了公平與正義。
雖然如此,仍有一些遺留問題尚待解決,個別上訪老戶提出的要求無法滿足,無理纏訪客觀存在,新的矛盾而激發的此類案件在所難免。
2013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明確了涉法涉訴信訪改革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4、中央政法委秘書長周本順在會上強調:
第一,堅持把解決問題放在首位。
各級領導幹部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接訪,面對面聽取群眾訴求,一個一個地分析原因,一個一個地採取措施,統籌解決群眾反映的法律問題、思想情緒問題、實際困難問題。
第二,堅持把問題解決在源頭。要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辦案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看解決了多少信訪問題,更要看預防了多少信訪,減少了多少矛盾;要始終堅持調解優先的原則,建立完善司法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政復議、仲裁等的銜接機制;要倒查責任,強化"是誰製造問題、誰就要承擔責任、誰就要受到追究"的工作導向。
第三,堅持依靠基層解決問題。實現涉法涉訴信訪秩序的根本好轉,必須下大力氣強基固本,相信基層,依靠基層,樹立"不到北京也能解決問題"的導向,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各地要採取有力措施,強化基層基礎建設,強化基層解決問題的責任,落實經費保障,改善工作條件,確保有人幹事、有錢辦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第四,堅持靠法制解決問題。處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不能隨意突破法律政策底線,不能以犧牲司法權威為代價,必須依法維護司法機關作出的公正結論,依法糾正存在的問題,依法維護信訪秩序。
『伍』 什麼是涉法涉訴信訪
涉法涉訴是指當事人對刑事執法、行政執法等權力部門在案件或問題處理上不滿,認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從而引發上訪告狀的案件。
涉法涉訴信訪案件是指信訪中有屬於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處理的信訪案件。
自2003年全國首次「集中處理涉法訪」案件以來,各地相關部門集中力量查辦了一大批涉法涉訴案件,解決了問題,化解了矛盾,息訴罷訪,相關責任人也得到了相應的處理,維護了公平與正義。
(5)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擴展閱讀:
工作會議:
中央政法委秘書長在會上強調:
第一,堅持把解決問題放在首位。各級領導幹部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接訪,面對面聽取群眾訴求,一個一個地分析原因,一個一個地採取措施,統籌解決群眾反映的法律問題、思想情緒問題、實際困難問題。
第二,堅持把問題解決在源頭。要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辦案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要看解決了多少信訪問題,更要看預防了多少信訪,減少了多少矛盾。
要始終堅持調解優先的原則,建立完善司法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政復議、仲裁等的銜接機制;要倒查責任,強化"是誰製造問題、誰就要承擔責任、誰就要受到追究"的工作導向。
『陸』 什麼是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1、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內訴訟權利救濟容的信訪事項從普通信訪體制中分離出來,由政法機關依法處理。
2、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導入司法程序機制,各級政法機關及時審查涉法涉訴信訪事項,符合法律規定的,依法轉入相應法律程序辦理;不符合法律規定的,做好解釋說明工作。
3、嚴格落實依法按程序辦理制度,對已經進入法律程序處理的涉法涉訴信訪問題,政法機關依法按程序在法定時限內公正辦結。
4、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對經過中央或省級政法機關審核,認定涉法涉訴信訪人反映的問題已經得到公正處理,除有法律規定的情形外,依法不再啟動復查程序。
5、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對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經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造成當事人生活困難的,按規定及時給予司法救助。
『柒』 涉法涉訴中涉訴指的是什麼
涉法涉訴是在黨中央「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思想下出現的新名詞。它是指當事人對刑事執法、行政執法等權力部門在案件或問題處理上不滿,認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從而引發上訪告狀的案件。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對涉法涉訴信訪改革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了關於「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障合理合法訴求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結果」、「落實終審和訴訟終結制度、實行訴訪分離、保障當事人依法行使申訴權利」等改革要求。
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按照中央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要求,經過深入調研,廣泛徵求意見,按照中央政法委和最高檢黨組的部署要求,最高檢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緊密結合檢察機關涉法涉訴信訪工作實際。
研究起草了「三個辦法」(即《人民檢察院受理控告申訴依法導入法律程序實施辦法》《人民檢察院司法瑕疵處理辦法(試行)》《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案件終結辦法》等三個涉法涉訴信訪改革配套實施辦法(下稱「三個辦法」),作為涉法涉訴信訪改革的配套實施文件,經最高檢檢委會審議通過後正式印發執行。
(7)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擴展閱讀:
《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
《意見》包括充分認識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重要意義、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機制、進一步提高執法司法公信力、依法維護涉法涉訴信訪秩序、加強和改進對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組織領導等5個部分。
《意見》指出,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事關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事關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事關黨執政地位鞏固和國家長治久安。
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機制,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既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要求,又是貫徹實施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的實際行動;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需要,又是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具體體現。
《意見》強調,改革涉法涉訴信訪工作機制、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總體思路是:改變經常性集中交辦、過分依靠行政推動、通過信訪啟動法律程序的工作方式,把解決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納入法治軌道,由政法機關依法按程序處理。
依法糾正執法差錯,依法保障合法權益,依法維護公正結論,保護合法信訪、制止違法鬧訪。努力實現案結事了、息訴息訪,實現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與維護司法權威的統一。
《意見》提出,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訴訟權利救濟的信訪事項從普通信訪體制中分離出來,由政法機關依法處理。
各級信訪部門對到本部門上訪的涉訴信訪群眾,應當引導其到政法機關反映問題;對按規定受理的涉及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的涉法涉訴信訪事項,收到的群眾涉法涉訴信件,應當轉同級政法機關依法處理。
《意見》要求,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導入司法程序機制。對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各級政法機關要及時審查、甄別。
對於正在法律程序中的,繼續依法按程序辦理;對於已經結案,但符合復議、復核、再審條件的,依法轉入相應法律程序辦理;對於已經結案,不符合復議、復核、再審條件的,做好不予受理的解釋說明工作;對於不服有關行政機關依法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
經釋法明理仍不服的,可引導其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有關處理程序和結果,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期限和方式,及時告知當事人。
《意見》指出,嚴格落實依法按程序辦理制度。各級政法機關對於已經進入法律程序處理的案件,應當依法按程序在法定時限內公正辦結。
對經復議、審理、復核,確屬錯案、瑕疵案的,依法糾正錯誤、補正瑕疵;屬於國家賠償范圍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有關規定辦理。對經復議、審理、復核,未發現錯誤的,依法維持原裁決,並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告知當事人。
《意見》強調,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中央政法機關按照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相關法律法規,修改完善涉法涉訴信訪終結辦法。對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已經窮盡法律程序的,依法作出的判決、裁定為終結決定。
對在申訴時限內反復纏訪纏訴,經過案件審查、評查等方式,並經中央或省級政法機關審核,認定其反映問題已經得到公正處理的,除有法律規定的情形外,依法不再啟動復查程序。各級各有關部門不再統計、交辦、通報,重點是做好對信訪人的解釋、疏導工作。
《意見》要求,健全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各級政法機關要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統籌解決信訪群眾的法律問題和實際困難。
對於因執法問題給當事人造成傷害或損失的,依法予以糾錯、補償。對於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權,無法經過訴訟獲得有效賠償,造成當事人生活困難,符合救助規定的,及時給予司法救助。對於給予司法救助後仍然存在實際困難的,通過民政救濟、社會救助等方式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捌』 信訪和涉法涉訴的區別
(1)內容形式不同:
1、涉法涉訴是在黨中央「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思想下出現的新名詞。它是指當事人對刑事執法、行政執法等權力部門在案件或問題處理上不滿,認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從而引發上訪告狀的案件。
2、信訪,是指公民個人或群體以書信、電子郵件、走訪、電話、傳真、簡訊等多種參與形式與國家的政黨、政府、社團、人大、司法、政協、社區、企事業單位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或人員接觸,
3、以反映情況,表達自身意見,請求解決問題,有關信訪工作機構或人員採用一定的方式進行處理的一種制度。
(2)原則不同:
1、涉法涉訴信訪改革是中央確定的重要改革事項,是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2、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
(8)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擴展閱讀:
涉法涉訴信訪改革是中央確定的重要改革事項,是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自2003年全國首次「集中處理涉法訪」案件以來,各地相關部門集中力量查辦了一大批涉法涉訴案件,解決了問題,化解了矛盾,息訴罷訪,相關責任人也得到了相應的處理,維護了公平與正義。
雖然如此,仍有一些遺留問題尚待解決,個別上訪老戶提出的要求無法滿足,無理纏訪客觀存在,新的矛盾而激發的此類案件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