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化
⑴ 道德經是老子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
《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1)道德經化擴展閱讀:
《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⑵ 《道德經》如何理解「道」是化育萬有,又包含一切呢
《道德經》如何理解「道」是化育萬有,又包含一切呢?
我們現在來體會這個很重要的、老子所講的有關「道」的本體,講的是有關於「空無」這方面。他講的「無有入無間」那個「無有」就是「道」、「空」、「無」!好好體會這三句:化育萬有,包含一切,貫穿一切。
「空無」、「道」是化育萬有、化育一切,生了萬有之後,它包含一切,把一切又包含在裡面,就像母親把小孩子抱在懷抱中。「道」是化育萬有,又包含一切!所以你、我、他也都被「道」的「空無」所包含。這就是孔子所講的:「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
我們旁邊周遭有沒有「空無」?有。這個不是說:「那個空海他可能有些什麼幻覺他才看到。我旁邊沒有什麼東西,我沒有看到啊。」你看到沒東西就對了。沒東西的這個「空」就是「空無」、就是「道」的本體!不管你走到哪裡,不管誰,有沒有被這個「空無」包圍住?有誰能夠脫離?這個「空無」有沒有分秒離開過我們?沒有!這就是「道不可須臾離也」。
因為你還沒有出生以前,包括你出生之後到現在,你從來沒有一分一秒離開過這個「空」。你要到哪裡去找「道」?到哪裡去覓「道」?到哪裡去修「道」?你以為說:「我在山上才有,我在這里沒有。」那是因為你不了解「道」是什麼,所以用自我去修。
要知道,「道」就在我們身邊所看到的、歷緣對境的一切,同時也包含著、包裹著我們。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認得出來,你認不出來你就不知道「道」的特徵、特性是什麼,那你就沒辦法見賢思齊。我們說要跟某個人看齊學習,我們要清楚地了解這個人有什麼特徵特性,對不對?如果你不了解「道」是什麼、你不了解「道」的特徵特性,你怎麼得到「道」?你怎麼把「道」的精神、特徵特性應用出來?沒辦法,會變成抽象的觀念。
「道」本來就跟我們都是密切的、合為一體的。不管你到哪裡都不離開它,你要清楚地認出來!當你認出來就好像這里有金礦沙,一般人認不出來!認不出來你能不能從中去淬取得到那個金礦?你得不到。這個就是外行人他看不懂。行家一看就知道:「這裡面有金礦沙,我從中去淬煉之後,我可以得到金子。」
「道」就是這樣,跟我們都合而為一,都一體。你如果看不出「道」是什麼,不知道它的特徵特性。就像你看不到這裡面有金礦沙,有鑽石。你看不到你就得不到。如果你能夠看得出、體會得出,你就有可能得到它了。那是需要用一些方法,就可以淬煉,得到它。
所以你要找道、覓道、得道,要到哪裡去找?當下、現在、眼前、遍一切!所以很重要的是:你要了解「空無」是什麼,它是化育萬有!一般看不出來就認為:「這個「空」沒有什麼啊,我看到的都是現象界的那些樹、動物、植物、人,看到的就是房子、建築!」眾生都只習慣看到「有」的這一面,看到顯相的這一面。而那個更重要的源頭、無形無相的「空無」這一面是根源,但是眾生看不到!你看不到你怎麼了解?你怎麼找到生命的源頭?
大家要清楚地去體會。你們在這一段期間好好地去挖這些寶,非常重要!清楚地認出「道」是什麼、「空無」是什麼、它的奧妙在哪裡!看起來沒有東西,老子就跟我們講:裡面確實有東西!看起來好像沒有作為、好像無為,但它卻能夠「無不為」,能夠創造萬有、演化一切!這個不是做夢、不是在那裡講武俠小說然後瞎掰。老子就跟我們講:確實是有「信」,我講的都是有事實可以證明的,這個是真的。現在科學家也才陸陸續續地在證明。
⑶ 道德經中說女人是道化身的句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章天 下 皆 知 美 之 為 美 , 斯 惡 已 。皆 知 善 之 為 善 , 斯 不 善 已 。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恆 也 。 是 以 聖 人 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萬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這一段是說:因為有了罪惡,所以人們才認識到了善良;因為有了美麗,所以人們了解了醜陋;善惡、美醜、高低、長短、這些事物,都是相互比較相互參照而產生的。所以,覺悟了的人,不會被這些事物所迷惑,而是以平常心態和自然、平凡、低調、高尚的行為(不言之教)來影響自己身邊的人;正因為如此,他的功德亘古不逝。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二 十 章唯 之 與 阿 , 相 去 幾 何 。善之 與 惡 , 相 去 若 何 。人 之 所 畏 , 不 可 不 畏 。荒 兮 , 其 未 央 哉 。眾 人 熙 熙 , 如 享 太 牢 , 如 春 登 台 。我 獨 泊 兮 , 其 未 兆 ﹔沌 沌 兮 , 如 嬰 兒 之 未 孩 ﹔儽 儽 兮 , 若 無 所 歸 。眾 人 皆 有 余 , 而 我 獨 若 遺 。 我 愚 人 之 心 也 哉 。俗 人 昭 昭 , 我 獨 昏 昏 。俗 人 察 察 , 我 獨 悶 悶 。眾 人 皆 有 以 , 而 我 獨 頑 且 鄙 。我 獨 異 於 人 , 而 貴 食 母 。
⑷ 道德經的內容是什麼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⑸ 老子出函谷關化胡為佛的化胡為佛是什麼意思
這是說老子西出函谷關後,度化胡人成佛。這是道教打壓佛教所作,道教元朝前還有部經典《太上老君開天經》。但後來論道失敗,被證明開天經是偽作。從此,道教經典里就沒有了開天經。
1、是《老子化胡經》最重要、最基本的觀點,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經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這是與道教思想一脈相承的。「三張」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來」、「我即是釋迦」的思想,為道教增添了新內容。
2、表達了早期道士要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做時代領袖的堅定信念,對中國道教和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5)道德經化擴展閱讀:
老子化胡為佛的真實用意
老子教化世人會根據他們的根性選擇不同的法門,當時胡人生性野蠻,貪婪,好吃懶做,根性淺薄,不懂道法,於是老子才傳授了浮屠之法於釋迦牟尼,就和狗必須吃狗糧才能更健康一樣的道理,胡人只有修佛法才能消除其野蠻品性。
道教與佛教也一直在明爭暗鬥,雖然都是慈悲為懷,但為了本教的發展,也只好相鬥了。中國古人對外來佛教的起源並不了解,而道教恰恰利用了這一點,將佛教說成是道教創始人老子創建的,以此來提升道教的地位。因此,有了老子「化胡為佛」一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子化胡經
⑹ 老子化胡成佛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在道教中是一位非常尊貴的神,被稱為「太上老君」或「道德天尊」,認為他是創立道家思想和哲學的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曾經擔任過當時宮廷圖書館管理員,非常博學。看到國家開始衰落,老子就辭去職務去了西方。他經過邊界時,當地的一個官員請求他寫點東西,於是他就寫了關於道德的文章,贈給那位官員。這就是老子留下的名著《道德經》,也是後來道教最重要的經典。傳說老子活了160-200歲。 後來有一種說法,說老子並沒有去世,而是到了印度。根據道教的傳說,他在那裡變成了佛,建立了佛教,並開始對印度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其實,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只是道教為了獲得對佛教的優勢而編造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很多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納西族)都有自己民族的英雄史詩。《老子化胡經》是一部道教的經典,也是漢民族的英雄史詩,其中記載了早期道士西渡流沙傳播道教的史實,反映了漢民族發端源起之時的精神面貌。
《化胡經》為韻文,讀來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便於在民間傳播流行。經文原文還應配有樂譜,可以配樂吟唱。現在,《化胡經》僅剩下內容很少的部分殘經,樂文也不在了。
「老子化胡為浮圖」是《老子化胡經》最重要、最基本的觀點,也是道教思想的基石。以道經所言,老子即是我,我即是老子,「老子為浮圖」、「老子為釋迦」意思即為「我為浮圖」、「我為釋迦」,這是與道教思想一脈相承的。「三張」早期提出了「我即是道」、「我即是老子」的思想,晚期又提出了「我即是如來」、「我即是釋迦」的思想,為道教增添了新內容。
「老子化胡為釋迦牟尼」表達了早期道士要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做時代領袖的堅定信念,對中國道教和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發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這些舍利明顯不是來源於同一個體,提示歷史上釋迦牟尼佛可能不止一位。這或許可與《老子化胡經》的說法相驗證。
⑺ 老子《道德經》怎樣教化管理者如何道治天下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瑰寶,學習它有助於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歷史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我國古代道家哲學的主要經典。作為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其思想曾以各種方式滲透到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各個角落,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被學術界稱為中國哲學的主根、東方文化的瑰寶,被公認為學習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的一本好教材,了解中國歷史特別是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文景之治」等的文化背景的關鍵,並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推崇,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學習《道德經》,不但可以使我們對道家哲學和道家思想有一個基本了解,為我們進一步學習中國文化打下基礎,而且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2) 《道德經》是善人的哲學,學習《道德經》可以純潔我們的思想、凈化我們的心靈、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
作為一本專門提倡和指導人們修道修德,以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為目的的哲學著作,《道德經》可以說是善人的哲學。它以大部分內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朴、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後己、舍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慾、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動戰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道德經》處處都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句句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如果我們能認真學習、正確理解、真正領會,並用其來檢討我們的思想、規范我們的言行、增強我們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和緊迫感,那麼必將使我們的思想更為純潔、心靈得到凈化、道德水平得到提高,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公民道德建設作出貢獻。
3) 《道德經》的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學習《道德經》可以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為人處世能力
《道德經》盡管只有短短數千言,但其思想博大精深、內容全面豐富,涉及宇宙起源、天體運行、生態平衡、環境保護、治國用兵、內政外交、為人處世、禍福進退、名利得失、勝敗智謀、自然規律、學習工作、仁義禮儀、修道養生等眾多方面。哲學家可以用它研究哲學,政治家可以用它治國安邦,軍事家可以用它指揮戰爭,企業家可以用它指導經營管理,科學家可以從中尋求新的思維方式,藝術家可以從中吸取精神養料……《道德經》的思想,一旦被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當代人所接受,與現代科學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其深邃的哲理,必將啟迪我們的智慧,增強我們的處世能力,進而成為推動我們各項事業向前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
4) 《道德經》是最早的自然主義哲學經典,學習《道德經》有助於我們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
眾所周知,《道德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經典,它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世界觀,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經濟理論的哲學依據,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贊同。學習《道德經》,可以增強我們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發揮《道德經》在指導我們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做到古為今用、中為洋用。
當然,不同的人,由於學習目的、方法和深入程度不同,最後獲得的益處都不會一樣。但是,不管什麼人,只要用心去學,都會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