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法治的特色

中國法治的特色

發布時間: 2021-01-17 20:03:21

Ⅰ 中國法治體系的「特色」體現在哪些方面

你暈了我看,當然是特色了。
謎底就在謎面裡面。

Ⅱ 中國法律的兩大特色

法律是以社會為基礎的。社會革命是法律革命的前提。20世紀的中國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中國的法律生活世界日新月異。特別是1978年以來,伴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呈現出革命性的變化趨勢。這一進程中的兩次前後相繼的法律革命,首先都是一場社會革命。1949—1956年的當代中國第一次法律革命,是在中國大地上創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及其國家治理體系的偉大社會革命的有機組成部分。1978年開啟的當代中國第二次法律革命,則是同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密不可分的,而改革開放實際上是1949年之後中國的又一次社會革命,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展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進程,乃是這又一次社會革命的繼續深化。
從法律形式上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兩次法律革命,實際上都是一場憲法革命。憲法既是社會革命的產物,又是法律革命的根本法基礎。當代中國的第一次法律革命以「五四憲法」這一根本法的形式,確證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這兩大原則,明確規定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體與政體,第一次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上升為法律;第二次法律革命通過「八二憲法」及其修正案,在中國社會變遷過程中第一次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因之,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兩次法律革命都是一場法律觀念的革命。法律理念的變革是法律革命的靈魂。當代中國的第一次法律革命寄託了人民共和國的創立者們關於社會主義的自由、正義、平等和共同體的價值理想。
而第二次法律革命則充分體現和確證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價值目標和社會理想。201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作出專門系統的戰略部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當代中國第二次法律革命是20世紀以來中國社會與法律發展進程中的一場最深刻、最深遠、最偉大的法律變革運動。它要在中國大地上完成從傳統的人治社會向現代的法治社會的真正的歷史性轉變。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呈現出創新發展乃至現代化的發展走勢,從而實現中華法律文明價值體系的巨大創新。

Ⅲ 中國法律傳統的特點

你對法律了解多抄少,沒有人權只有錢當然不對

中國的法律相對於國外的法律歷史是個新生物,。是根據中國的國情編寫的,

法律不是固定不變的,他是服務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的,如果當某個時期的法律已經不能滿足其社會發展的需要就會有變革修改不適應的部分,讓他更好的服務社會,美國的法律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但也要付出許多的努力才能實現,

我們國家的法律是有自己特色的,能滿足社會基本需要的,但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還不夠完善的,需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更新創新發展的,

單一從權和錢的角度去衡量一個社會的法律是不夠的,沒有什麼意義,不能指導國家或社會的發展,,,

以上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Ⅳ 中國法律有哪些特點和獨具的優越性

中國的法律與西方國家法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來源於人民,保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懲惡揚善,以德治國,最大限度地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益,維護的正常生活秩序,捍衛國家權威、集體和個人的合法財產不受侵害等!

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特點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特點: :第一,從它的形成過程看,是一個建構性的過程,它是我國政治發展的一個目標。為什麼是一個目標?要放在更大的宏觀背景來看,這個背景就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目標是建設一個民主富強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社會一定是一個規則的社會、秩序的社會、專業化的社會,權利、義務明確的社會,個人對自己的未來可計劃而且可預測的社會。這樣一個社會靠什麼來實現?要靠法律、靠法治。所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我國政治發展的一個目標。

第二,這個法律體系的形成,是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步的過程同步的。舉一個例子,比如2007年通過了物權法,這部法律的制定經過了13年的時間。物權法的重要意義在於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個人的物權。為什麼這部法律不可能在更早的時間產生呢?主要是因為我們社會發展還沒有成熟到那個程度,社會關系還沒有穩定到那個程度。到2007年我們每個公民都有了自己的財產,這是和小康社會建設相關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制定了物權法。這是法律體系形成的第二個特點,和國家的發展、公民權利的要求是同步的。

第三,和記者提的問題有關,我國法律體系的形成是回應社會的需求,反映人民群眾的意願和要求。關於民生立法,最多的、最大量的民生立法表現在社會法領域。為了強化民生立法,2010年全國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成立了社會法室,這也是加強社會立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步驟。關於保障民生的立法,可能體現在不同的法律部門,比如可能涉及到行政法、社會法,也可能涉及到經濟法。剛才記者提的問題涉及到刑法。我們所有的法律部門都有一個民生的視角,目的就是要保護民生的福祉,使大家生活得更幸福。

第四,法律體系是分層次的,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這個特點適應了我們國家幅員廣大、各地的情況有差異的現實,這樣的法律體系既符合不同層面的社會治理的需求,同時又能維護法制的統一,當然我們還可以概括其他的特點。(

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的特徵有哪些

1.以人民民主思想為基礎。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人民當家作主,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掌握國家權力。我國以憲法為統帥的法律體系體現了人民性。

2.由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法律體系不同於西方,不能用西方的法律體系套中國的法律體系。外國法律體系中的成功做法,符合我國國情,我國需要,應當借鑒,特別是有利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國際社會通行的法治原則和做法,我國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吸納。

3.重視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現代法治重視人權保障。2004年憲法修正案,增加「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表現了國家對人權的重視。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改,1997年刑法修訂,弱勢群體和特殊群體保障法、保護法的頒布實施,都加強了對公民特別是弱勢群體基本權利的保障。

4.強調維護法制的統一性。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憲法和立法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法律一經通過並實施,在全國具有統一效力。國務院有權制定行政法規,但不得就犯罪和刑罰、剝奪公民政治權利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作規定。地方性法規,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

Ⅶ 中國古代法制的特點

(一)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中國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一切法典、法規皆以君主名義頒行。皇帝的詔敕往往直接成為法律,皇帝可修改、廢止任何法律。

皇帝又擁有最高司法權,一切重案、要案、疑案,以及一切死刑案件(隋唐以後)皆須皇帝裁決、批准。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

(二)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中國古代法律不受宗教影響,而強調遵循禮教,強調維護綱紀倫常。經過漢儒改造,禮融進了諸子中的可取成分,又成為"禮教",成為指導立法、司法的原則和理論依據。其要旨即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由此衍生的"親親"、"尊尊"的政治和倫理原則。在這種原則下,禮的許多內容被直接定為法律,"七棄三不去"、"八議"以及喪服制度等相繼入律,並為後世法典所沿用。禮教力倡"無訟"、"息訟",也導致人們的權利意識非常淡漠。

(三)法律以刑法為主刑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題。古代沒有部門法的劃分,歷代法典--律遂通稱刑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統規定於此,統稱犯罪,處以刑罰。一部律中,實體法與程序法也不區分,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混一,作證與招供同等看待。另一方面,專制君主無視下民的主體權利,平民百姓也不具有這種意識,並以"對簿公堂"為恥、為累,一般民事糾紛也無關政權安危大局,商品經濟又長期不發達,如是等等,致使中國古代民事立法偏枯,與刑法畸重形成強烈反差。

(四)司法從屬於行政皇帝"口含天憲",握有國家最高司法權。歷代中央雖設司法機構,但輔佐皇帝的重臣,如冢宰、丞相、宰相、內閣大臣等,完全可以過問司法。中央某些行政機構長官也可干預或參與司法,而司法長官一般無權過問行政。在地方,一地行政長官即兼理同級司法審判。

獄訟是否得平,自漢以來便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主要項目之一。

Ⅷ 中國的法律特點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礎,是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經驗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體現,具有十分鮮明的特徵。
(一)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一國法律體系的性質由一個國家社會制度的性質所決定。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就決定了我們構建的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法律體系,它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它包括的全部法律規范,它確立的各項法律制度,必須有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以體現人民共同意志、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本質要求。這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法律體系的本質區別。哪些法律需要制定,哪些法律不需要制定,具體法律制度的內容如何,都要從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出發,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從人民群眾的根本意志和長遠利益出發。
(二)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作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實踐,為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瀾壯闊的舞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相伴而生、相互促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一方面,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法律體系構建提供內在需求和動力,提供實踐基礎和經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越向前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越深刻,對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的要求就越迫切,法律體系構建所依賴的基礎也就越扎實。另一方面,法律體系的構建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法制環境,積極發揮促進、規范、指引和保障作用,注意妥善處理法律穩定性和改革變動性的關系,在及時肯定已有成功做法、鞏固已有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又要為進一步改革開放留下空間。
(三)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結構內在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科學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單一制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與此相適應,在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集中行使立法權的前提下,為了使我們的法律既能通行全國,又能適應各地方千差萬別不同情況的需要,以便在實踐中能行得通,遵循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主動性、積極性的憲法原則,我國逐步確立了統一而又分層次的立法體制。實踐證明,這一立法體制符合我國國情,是行之有效的。與這一立法體制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結構上表現為統一而又多層次的特徵,既有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也有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還有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據法定許可權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這一立法體制也決定了各構成部分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概括地說,憲法是統帥,法律是主幹,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是對國家法律的細化和補充。它們由不同立法主體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立法許可權制定,區分不同層次,具有不同效力,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符合統一、系統、分層的科學要求。
(四)該法律體系體現了繼承中國法制文化優秀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構建,始終立足於基本國情,從實際出發,堅持將傳承歷史傳統、借鑒文明成果和進行制度創新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兼容並蓄,充分體現這個法律體系在文化上的先進性、包容性和廣泛性。一方面,繼承中華法制文化中的優秀成分,適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另一方面,充分吸收人類法律文明的成果,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但又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根據中國國情和實際,吸收有益之處,為我所用。實踐證明,只有既繼承發揚我國優秀的法律文化傳統,又借鑒吸收人類法律文明成果,才能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潮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五)這個法律體系體現了動態、開放、與時俱進的發展要求。
經過30多年的努力,目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總體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必須看到,社會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並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實踐沒有止境,法律體系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它必然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而不是靜止的、封閉的、固定的。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整個國家還處於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時期,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還有個完善過程,因而反映並規范這種制度和體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就必然具有穩定性與變動性、階段性與前瞻性相統一的特點,必將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建設進程的現實需要而不斷發展完善。社會實際變化了,法律體系必將隨之變化並與之相適應。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及時制定新的法律規范,修改原有的法律規范,廢止不符合社會實際、過時的法律規范。因此,不能用靜止、孤立的眼光看待法律體系,而應始終保持發展的、開放的態度。

Ⅸ 中國的法治有什麼特點

這個。。。。。。。。。。。。
說實在的,我不知道你是答題,還是就想了解版一下。籠權統的說法,就是中國特色的法治。什麼特色呢?它是與中國現在的歷史階段緊密聯系的,但是,有一點,就是法律的滯後性是所有的,不同社會,不同國家法律共有的。為什麼呢?很簡單,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問題不被發現,永遠也不會解決。法律作為調整社會矛盾的手段,一樣如此。
可以肯定,想要了解中國法治的特點,必須了解中國的歷史,而且這里所有的歷史,絕不單單是法制史,包括方方面面的歷史,人文的等等,為什麼呢?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所留下的痕跡,簡便是到了現在,也隨處可見。舉個例子,有人說中國的法律形同虛設,唯錢、唯權,唯利,但是,如果大家了解中國的歷史,便不難了解,這些都是封建的遺留。可能會有人辯解說,我們現在都是社會主義社會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幾千年了的封建文化傳統,是不可能在百十年來便消失殆盡的。所有,在這里,我認為 用幾句換說中國的法治的特點,很難。即便是很多學者指出來了,我還是認為,只有兼為歷史、社會、法制史,法律學者的人,才有資格評論此點,余者皆為妄言。

Ⅹ 中國法律傳統的特點是什麼

民刑有分復、重刑輕民,以禮制代法和行政監理。

禮法合一,禮法並重因歷史時期不同而不一樣,強調天賦神權,重刑輕民。

拓展資料

古代漢語中的 「法」、「律」、「刑」等詞語之間彼此有關聯。傳說,商鞅變法,「改法為律」,最早將「法」「律」二字合而為「法律」一詞以指稱一種規范體系的人,是春秋時代的管仲。但無論是「刑律」還是「法律」,都沒有現代法律具有的豐富內涵。

這是商鞅變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時都以法為名稱,如魏國的《法經》,晉國的《被廬之法》。到商鞅變法將法改為律後,法僅僅在廣義上使用。

這是商鞅變法後中國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應用廣泛,如秦的《田律》,漢朝《九章律》,魏晉之後,有《魏律》、《晉律》、《北齊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法律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與員工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5-05-20 11:23:59 瀏覽:645
他人視頻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0 11:22:17 瀏覽:40
勞動法允許扣老師工資嗎 發布:2025-05-20 11:20:42 瀏覽:558
勞動法38條內容 發布:2025-05-20 11:20:41 瀏覽:368
經濟法農產品稅務處理 發布:2025-05-20 11:10:13 瀏覽:925
公司法律顧問是什麼職務 發布:2025-05-20 11:04:52 瀏覽:345
咸陽專業律師 發布:2025-05-20 10:52:39 瀏覽:668
勞動法協商解除 發布:2025-05-20 10:38:00 瀏覽:527
商店說不能退卡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0 10:33:40 瀏覽:836
刑法學張明楷最新版 發布:2025-05-20 10:32:06 瀏覽: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