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要人治不要法治

要人治不要法治

發布時間: 2021-01-17 20:23:47

㈠ 我國為什麼要舍人治取法治

1人治建立在個人專斷與獨裁基礎上,而法治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礎之上。內
2、人治呈現出隨容意性、多變性的弊端,造成社會的不穩定。而法治具有統一性、穩定性、權威性的特點,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能有效地制裁違法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
3、人治體現不平等的原則,而法治體現平等的原則。
為了避免人治導致的弊端,我國一心舍人治取法制

㈡ 法治與人治存在那些主要區別

(一) 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區別。什麼是法治?什麼是人治?所謂法治,最基本的特徵是法律能夠約束國家權力。即當法律與當權者個人的意志發生沖突時,法律高於當權者個人的意志,法律能支配權力。「法律就是國王」。所謂人治,最基本的特徵是個人意志凌駕於法律之上,權力支配法律。「國王就是法律」。人治與法治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法大於權,還是權大於法。
(二)「法治」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有法則治,無法則亂,是不證自明的規律。縱觀當今世界,法治國家不斷增多,人治國家不斷減少,人類社會由「人治」走向「法治」是歷史的必然。正如古希臘法律思想家柏拉圖在《法律篇》中所講:「如果一具國家的法律處於從屬地位,沒有權威,我敢說,這個國家一定要覆滅;然而,我們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這些官吏服從法律。這個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佑和賜福。」
(三)依法治國將是中國走向輝煌。法律在國家治理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法治」的根本標志。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實行的是人治。「法自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法律在國家治理中從屬於皇權。這種封建專制,曾給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帶來過深重的災難。
改革開放前,我國對法治的建設沒有足夠的重視。再現過以政策代替法律,以領導人的言論代替法律,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怪現象。以致最終釀成了「文革」那場全國性的大動亂。歷史的經驗證明:如果實行權大於法,法律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就會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和不幸;如果實行法大於權,國家和民族就會有希望。一個反對法治崇尚人治的政黨容易產生腐敗,一個反對法治崇尚人治的國家只會衰亡。黨中央曾強調指出:中國將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發展之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心願。這將是中國走向輝煌的一條光明之路。

㈢ 為什麼要法治不要人治

理論上人有私慾,法才公平。不過實際上並非如此。

㈣ 當代中國為何要摒棄人治,而選擇走法治之路

人治的成功必然要依賴於個人的品德和能力,估不論能力,個人的品德那可是個不可靠的內玩意。
而且,個人品德容也有不同的標准,對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標准,例如以公謀私,對大眾來說是一件很壞的事,可對於他的家人、家族卻是個好事。說白了,大公無私的人有,但絕對不多。再退一步來說,誰敢說自己在無監管的情況下一定會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不是一兩天的問題,而是很長一段時間,誰敢保證??

㈤ (26分)法制建設和進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人治」到「法治」是人類政


(1)特點:《十二銅表法》保護私有財產(或:側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4分)唐律注重倫理(或:「以禮入法」);皇帝擁有最高裁決權。(4分)
(2)政治體制:總統制或聯邦制。(2分) 原則:制約和平衡(2分)實現:實行三權分立;總統只掌握行政權;受到國會和最高法院的制約;總統由選舉產生;有任期限制(6分)
(3)法律名稱:《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3分)
特點或原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特點:三權分立、法治精神、主權在民(寫出兩點即可);
《共同綱領》的原則:議行合一,多黨合作,外交自主(寫出兩點即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原則:體現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原則。(3分)
目標: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分)

㈥ 法治和人治的區別主要表現為( ).A.靠法

法治與人治主要區別是個人意志與法律權威孰高孰低。

法治與人治有三大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一:法治是多數人之治,法律是大家合意的表示,全民意志的表示;而人治是一個人的意志,憑批示。如古代帝王經常凌駕於法律之上,僅靠皇帝一個人的意願來決定。多數人之治和個人之治,都是治理,但意志來源和代表性不一樣。這是法治和人治的最重要的區別。

法治與人治區別二:事先之治還是事後之治。法治是按照事先建立的法律規則進行法律適用,「十二銅表法」,「商鞅立信」,都是事先立了規矩,向社會宣告頒布,令出必行。包括立法者自己,也要堅決遵守,這都是事先立法。而人治是事後立規,便宜行事。發生事件之後,再隨機出台處理原則,隨勢而為,政策治國,跟著社會狀況,隨時變化。

法治與人治區別三:是理性之治,還是運動之治。法治是將矛盾帶上法庭,理性管理國家。讓國家按照秩序,以法治的渠道來解決,穩妥而恆定。而人治是搞運動,像到處遊行,把嫌疑人拉到廣場上宣判,公開處理,一下子從重打擊,一下子從輕放過。我們強調法治,就是要限制那種不受制約的隨心所欲的權力。即將權利關到籠子裡面。

法治與人治的三大聯系:

一、法是一種判斷是非曲直、懲治邪惡的(行為)規范,是正義的、公平的。

二、法律是一種活動,是當人們相互間發生爭執無法解決時,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種審判活動;是當人們的行為不端、不公正時,由聖獸行使處罰的懲罰活動。

三、法律的產生、實施離不開廌這一聖獸,它是社會權威力量的代名詞,是社會強制力的代表,沒有聖獸作為切實保障機制,法律沒有神聖性,無法發揮出它的功能、威力。

㈦ 為什麼我們當今要堅決走法治的道路,而不是人治

因為我們是自由,民主,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

㈧ 中國應該需要人治,還是法治

a
法治、人治(即德治)是兩種治理國家的制度和原則。
在國家治理上,前者認為版主要依靠權法律,後者認為主要依靠道德、統治者的理性和智慧。二者相對而稱,自古以來,不可並立。
從15大提出法治的概念以來,「我黨」一直倡導法治。而且,在「我黨」看來,人治,是封建君主專用,勢必要與之劃清界線的。

㈨ 辯論賽 法治和人治哪個更重要

法制,這個法制出發的比較有優勢,雖然法是人定的,但是如果人不立法就無法可依,社會就會動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無法無以立天下、

㈩ 要人治,不要法治.《人民日報》一篇社論,全國執行,何必要什麼法律

所謂法律是國家來制定或認可的,自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為手段。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一般限於憲法。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從上可以看出:法律既是大眾的信仰,同時也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工具。
法律與政治很微妙,個人建議你不必糾結於此。

熱點內容
劉忠法院 發布:2025-05-20 11:47:25 瀏覽:684
江夏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5-05-20 11:32:34 瀏覽:748
民庭法官事跡 發布:2025-05-20 11:30:58 瀏覽:751
職業道德有關的文章 發布:2025-05-20 11:28:08 瀏覽:361
盜竊罪辯護詞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20 11:26:38 瀏覽:215
事業單位與員工適用勞動法嗎 發布:2025-05-20 11:23:59 瀏覽:645
他人視頻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0 11:22:17 瀏覽:40
勞動法允許扣老師工資嗎 發布:2025-05-20 11:20:42 瀏覽:558
勞動法38條內容 發布:2025-05-20 11:20:41 瀏覽:368
經濟法農產品稅務處理 發布:2025-05-20 11:10:13 瀏覽: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