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與道德經視頻
A. 講老子 道德經的視頻!!誰知道謝謝!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4931355.html空海講《老子道德經心聲》很棒,如果喜歡佛學,那麼這內23集視頻就是最容好的
B. 老子與《道德經》哲學
我試著說一下我的看法,畢竟只能算是揣測,我們誰都不清楚李聃先生到底是怎麼想的:
1,關於「域中有四大」,而「道」居其一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是符合邏輯的,「道大,天大,地大,人大」的意思是說,整個宇宙中,最值得尊重的
偉大的東西有四個,這些是道(萬物之源)、天(可理解為天意)、地(自然環境)、人(萬物之靈)。這里的意思不是說宇宙的概念比道更原始,而是強調道對於宇宙的重要性。
關於「道法自然」,其實對於《道德經》,歷來解釋就多歧義,所以陳鼓應先生很多句子都不會精確解釋,因為你越精確,可能越會偏離原意。所以這里,我覺得應該看你怎麼解釋「道法自然」的「法」:是主動仿效、還是打比方。比如:理解為道的運行是根據和仿效自然,可能就會向你一樣有歧義;但是理解為打比方,就是說道的運行類似於自然(注意,這里的自然不是自然環境,而是自然的態度。)就不存在你的疑慮了。
2,關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覺得首先也是對於其意思的理解:我個人理解為「道是可以說的,但這個道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道;道也是可以命名的,但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名」。這樣就不會有「道,不可說」的意思了。而且,也符合邏輯,老子《道德經》講的就是這「非常」的「道」。
關於聖人行「不言之教」,我覺得這個你就有些挑骨頭的意思了,呵呵。就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一樣,你看看現在的聖人「孔子」、「周公」誰不出名?誰沒有被後世記上功勞呢?就連佛祖看破紅塵,也還要到紅塵里解救受苦受難的人呢,呵呵。
3,這里,就看你怎麼理解「無為」了。和很多人一樣,你理解「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這樣的意思,可實際上呢?老子的「無為」是指「人們做事情往往會帶來一些想不到的後果,所以很多事情要順其自然」(比如三峽工程,是為了發電造福國人,但是卻破壞了生態壞境),老子的「無為」本身就是一種「為」,而這種「為」,本身就是為了與「道」合二為一,是「道」的運行方式(「道法自然」)。
4,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到底是「把事情想得容易」能夠完成得好,還是「把事情想得難」能夠完成好,還沒有定論。前者,會造成「掉以輕心」,後者會讓人「認真謹慎」,說句玩笑話,我們這些普通人怎麼能夠想到聖人的想法呢?
C. 請問下面這段話是老子說的么出自道德經那段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家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訊,言家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家省視。待回到家時,母已辭世。面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回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家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制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家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別乎?無別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合於情也;難斷而不制,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慾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
不是道德經里的
D. 老子為什麼寫道德經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麼老子自己卻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嗎?究竟是老子愚蠢還是回另有智慧?」
———————— 來自答友
這個問題曾仕強老師回答過:
「他當時大可悠哉游哉地過生活,他干嗎寫完以後就莫知其所蹤?這是有玄機的,就是要提醒我們,人應該說真話。你不說真話算什麼呢?可是第一個,你有沒有能力說真話?第二個,你說了真話人家會不會相信?經常你說真話人家是不相信的,你說假話反而很多人相信,這事實到現在還是這樣。你說了真話,你該怎麼辦?不然變笑話嘛。你看說真話,然後後面後患無窮,那就是笑話了。因此他的標題簡單只有四個字:叫做《老子傳道》。」
——————曾仕強講中國文化大合集:試聽|1.【入門篇】老子是藏龍?誰講的
「我們要了解老子,要了解當時那種情境之下的老子而不是現在用我們的方式來想像老子,那是不可以的。現在民智已開,資訊充分,大家經過多元化的激盪,我們要來講真話。是時間已經到了。我們現在再不說真話,那人類真的是太危險了。」
———————曾仕強講中國文化大合集:【第一季】發刊詞:時代的呼喚,心靈的歸宿
我來多解釋一下這個意思:老子只是把「道」好心告訴我們 希望我們子子孫孫都能遵循道法自然地去發展自己 要學會順應天道(說真話必然就是活不了或者活不久 所以選擇「莫知其所蹤」)
說白了老子他再不說真話人就沒救了好吧 好好體會老子的用心 人家是好心好意為了人類的未來才說出來的!是必須說的!
E. 《道德經》與《老子》這兩本書是一樣的嗎
是同一本書。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5)老子與道德經視頻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F. 你相信緣分嗎,我和道德經老子的緣分。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不笑不足為道。你很有慧根,是老子所說的上士之人,願勤勉之
G. 《老子》和《道德經》是不是同一本書
《老子》又稱《道德經》,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是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專的著作屬。《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老子》中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辟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系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老子》一書,字數雖只有五千餘言,但內容之豐富,恐怕沒有幾本書能與之相比。所以任何對它的概括和說明,都只能是掛一漏萬。也正是如此,所以才對它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