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評價一詞
A. 「道德」一詞的漢語語法結構是什麼
道德意志漢語,結構是什麼樣的?至於無法評論與他的語法結構。
B. 道德一詞的來源及含義
道德
道德 :
dào dé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C. 求「道德」一詞的由來以及……
道德
道德 :
dào dé
以善惡評價為標准,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的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它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准和行為准則,來約束人們的相互關系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並與法一起對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時專指道德品質或道德行為。
道德是對人的社會性的自我約束和心理約束意識。
不同的社會可以有不同的道德標准,但是任何一個社會的道德標准都是以維護社會的正常運轉秩序為目的。
對道德的維護,實際上就是對人的社會性的維護。需要從宗教、教育和國家機器的作用多方面來實現。
(一)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的,並以善惡進行評價的原則規范、心理意識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的反映,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社會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各種社會道德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社會道德。而在社會經濟關系中居於統治地位的階級,其道德也必然居於統治地位。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又必然引起社會道德的變化。可以說,利益是道德的基礎。
起源問題非常復雜。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
只有發生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和整體利益關系,而且人們自覺意識到這種關系時,才會出現道德問題。
道德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是人類通過勞動形成的。
道德的特徵及其作用特徵:
1.把握世界方法的特殊性。
2.實施手段的特殊性。
3.主要是以個人為主體來認識和調節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的。
4.道德具有特殊的穩定性。
5.判斷對象的特殊性
6.調節范圍的廣泛性。
(二)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麽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三)合乎道德。例:這是不道德的行為。
D. 求「道德」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的完整釋義
道德的概念和屬性
道德歸根到底是被人們的經濟條件所決定的評價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善與惡,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的感覺、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總和,它依靠社會輿論,社會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的力量,保證人們對它的遵守。
——孫國華主編:《法學基礎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81頁。
道德是人們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光榮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總和。
在階級對立的社會里,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道德,但居於統治地位的道德通常是統治階級的道德,屬於該社會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築范疇。它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通過社會輿論,樹立道德典範,培養人們的道德信念並使之轉化為行為,從而服務於統治階級利益。
——沈宗靈主編:《法學基礎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68頁。
道德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出現,其內容遠不限於習俗和習慣。
——卓澤淵主編:《法學導論》,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頁。
所謂道德,就是由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評價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善與惡、榮譽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問題上的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統一體。道德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的力量,保證著人們對其規范的遵守。
道德具有社會性。……道德是由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發展變化,終將引起道德觀念的發展變化;社會制度的更替,終將或遲或早到引起道德體系的更替。
道德具有歷史性,屬於歷史的范疇。每一種社會經濟形態都具有其相應的道德。……
道德具有繼承性和共同性。……一方面,各個時代的先進階級,……他們的道德觀念都有一定的進步內容,這些內容常為以後的先進階級所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人類也存在著共同的客觀的道德標准,即「公共道德」。……
道德還具有多元性,即一個多層次的范疇。……
——趙震江、付子堂:《現代法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304頁。
道德……是涉及某種規范模式的充滿價值的概念,它旨在擴大個人和社會生活中善的東西,減少惡的東西。
——[美]埃德加·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4頁。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5頁。
道德是一種行為規范,它是人們用來約束思想和行為,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要下午規則。它是人們作為普通的評價和判斷善惡、是非的標准。它反映了一定階級、組織對人們的行為和相互關系的基本要求。
——高崇慧:《高尚道德是嚴明執法的重要保證》,載劉昇平、馮治良主編:《走向二十一世紀的法理學》,雲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90頁。
道德從其產生的必然性來說,它根源於調節社會成員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的客觀需要,因而道德從本質上看應是代表社會成員的共同的、根本利益的。……
——方真:《道德是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所包含的 ——兼與「沖突」論觀點商榷》,《齊魯學刊》(曲阜),1997年第1期,第58-61頁。
由於歷史的縱向發展,使得道德在發生根據上有者截然不同的內容,主要表現為:神化的道德,即以仰視尊崇神為道德的標志,如各種宗教等;權化的道德,即以尊重、推崇權力和掌握權力的人為道德的標志;孝化的道德,即以崇祀祖先、尊重長輩為道德的標志;親化的道德,即以與自己的關系遠近作為道德行為的根據;人化的道德,即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的人類精神為根據而設定的道德。以上五個方面,分別簡稱為:神道、官(權)道、孝道、親道和人道。
——謝暉:《法治的法律:人化的道德》,《法律科學》,1997年第5期,第3-10頁。
道德是人類社會共同體存在的基礎。假如沒有道德,也就不會有人類共同體,從而也就不會有人類的生活。
——沈敏榮:《誠信原則和道德的法律化》,《法制與社會發展》,1999年第6期,第1-6頁。
E. 道德觀一詞在希臘文中的意義是什麼
道德觀這個詞其實並不存在在希臘文當中,雖然古希臘有很多關於哲學方面的思考,但是哲學家關心的並不是道德。
F. 請問「道德」一詞 出自哪裡
是。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回老子說:「道生之答,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G. 如何理解「道德底線」一詞
所謂道德就是一個人做的事情不受法律的制約但是卻要受到良心的衡量
所謂專道德底屬線就是一個人做的事情要受到周圍人的評判,當你的所做作為不被大家認可也不受法律的制裁時你就越過了這個道德的底線。
它和法律是相輔相成,互相制約的。法律沒有辦法追究的責任人們就用道德底線來制約一個人的一言一行!
H. 道德一詞該如何解釋
以祖本義講,道者形而在上之屬 性也,是人故有本來真心(先天之屬)。此非人後天用事的心。德屬命也,所謂性命、道德一也 如以生命講,就非道德之本然了。其理通世界可行。
I. 道德一詞在古代已包含有什麼
道德一詞抄,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襲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才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J. 形容一個人道德品質優劣都有哪些詞形容越多越好…………
你好!
高尚
齷齪
助人為樂
一毛不拔
坦坦盪盪
低三下四
寬宏大量
小肚雞腸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