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隋唐法學

隋唐法學

發布時間: 2021-01-22 15:20:33

Ⅰ 隋唐時期法家思想的發展

  1. 隋唐時期的政治統治集團的法律主張;

    "德禮為本,刑罰為用"。《唐律疏議》強調"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把法律的功效和禮義道德的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禮的精神完全溶化在法律條文中。禮法結合在《唐律疏議》中已達到了十分完備的程度,標志著中國古代禮治法律化的完成。

    封建綱常的法律化。《唐律疏議》把"三綱"法律化、制度化。凡是反對"三綱"的,均被認為觸犯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列為"十惡"大罪,是刑罰打擊的重點。

    .維護等級特權的立法思想。《唐律疏議》把人們分為良人、賤民兩大類,在皇帝以下分為貴族、官吏、平民、賤民幾個等級。法律規定貴族、官吏有罪無刑;良人和賤民在政治、經濟、訴訟、社會生活等方面」、「良賤異法",等級地位各不相同;而且還規定貴族、官吏觸犯國法時,制定了一整套關於"議、請、減、贖、官當"的法律措施。

  2. 楊堅「除削煩苛」的法律思想;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 。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581年),楊堅下令命高熲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讀通鑒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復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於拓跋、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於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復奏制度是從開皇十五年(595年)形成定製的,楊堅規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處決死刑。《隋書 刑法志》:「(開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決。」楊堅還下詔:「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復治。」 《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楊堅修訂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繼承了。

  3. 李世民「安人寧國」的重民思想;

    (1)以「安人寧國」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
    以李世民為首的統治集團認為,隋亡的主要原因在於統治者過於貪婪,人民負擔過重。他們「動靜必思隋氏,以為殷鑒」。在制定政策時以「安人寧國」為指導,施行「無為」政治。魏徵以為「以為而治,德之上也」。李世民既推崇儒學,將堯舜之道、孔孟之書作為為政摜,又吸收了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及法家的某些思想。在「安人寧國」方針指導下,唐初法律思想具有禮法融合,德主刑輔,立法寬簡,執法嚴明等特點。
    (2)立法公平,務求寬簡
    李世民君臣認為,要安邦治國,必須重視立法,而立法應以禮為指導,以「寬簡」為核心。這主要表現於以下幾點:其一,既制禮,又立刑。唐初統治者認為,治國必須禮法兼用,「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李世民強調禮法統一,主張失禮則入刑,不忠、不孝皆為犯罪行為,《貞觀律》條款處處體現了禮刑結合的思想,它為永徽時律疏奠定了基礎。 其二,立法必須公平。唐初統治者認為,法是國家的權衡,人君立法應「以天下為公,無私於物」。魏徵言:「聖人之於法也,公矣。」唐初統治者所說的「公」,當然是指地主階級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而言。為了能保護地主階級的整體、長遠利益,唐初統治集團主張立法要從公而棄私,不能以這個人好惡代替法律。其三,立法須穩定,「不可數變」。李世民君臣認為,法律固然應隨時代不同而有所改變,但卻不可多變,法律多變害處甚多,官吏不能盡記,前後條文牾,民不知所避,失掉權威而難以實行。其四,「國家法令,惟須簡約」。在強調立法公平、法律穩定的同時,唐初 統治者格外強調律文的簡約,認為只有簡約,才能使律文前後一致,公平合理。貞觀年修律,便「削煩去蠹,變重為輕」,貫徹了這一原則。
    (3)慎獄恤刑,務求其「實」
    為貫徹正統法律思想「德主刑輔」的主張,李世民統治集團不僅在立法上強調變簡,執法上也強調慎獄恤刑,務求其實。其大致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慎獄恤刑。李世民認為,官吏多以入人之罪為能,利在殺人,因此造成冤獄。他明令,司法官員須慎刑慎殺,依法斷罪,或重或輕,均依定製。其二,創立九卿議刑制度。唐初統治者對待死刑十分慎重,「大辟罪,皆令中書、門下四品以上及尚書九卿議之」。 其三,完善死刑審批程序。唐太宗將死刑三復奏變為「五復奏」,京城中兩天內復奏五次,給皇帝以充分的時間考慮生殺予奪,有效地避免了冤案。其四,反對嚴訊,務求其實。李世民君臣以隋嚴訊逼供為戒,強調審訊中要注重事實,並規定了「不嚴訊,不旁求,不貴多端」的原則,以防止濫刑濫罰。
    (4)明正賞罰,一斷於律
    唐太宗贊揚諸葛亮罰不避親,賞不遺仇,要求官吏審獄斷案「一斷以律」。他自己還帶頭守法,在司法判決與自己的敕令有所違背時,克已從法,使司法人員敢於維護法律,犯顏直諫。 (5)納諫與執法相結合 唐太宗從諫如流,當其敕令與律相矛盾時,他往往能接受司法機構的觀諫,忍個人小忿,而存法律大信。因此,皇權對司法的干涉相對減少,使封建正統法律思想在司法活動中得以充分體現。}
    綜上所述,李世民及其統治集團在總結了歷代統治經驗的基礎上,發展了更為嚴密、更能適應社會發展和鞏固統治的法制思想。他們在"公平"的基礎上,依法辦事、嚴格執法,出現了中國社會罕見的、為人稱道的"法治"局面。

  4. 柳宗元的法律起源於「勢」及賞罰及時的法律思想;

    "天人不相預"的主張
    柳宗元曾作《天說》與韓愈的天刑論相對抗,認為人事的存亡得失與天毫無關系,天也不能賞罰人的過失。
    賞罰及時說
    柳宗元在《時令論》和《斷刑論》中分析了自然條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批評了必須按照時令行事的觀點,批判了"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謬說,強調賞罰要及時,提高執政效率。他認為施刑和賞罰,是用來勸勉和懲戒人們的,賞罰及時,勸勉和懲戒的功效也才顯著,那種附會天意的按時令來行刑的說法,,不過是欺人之談。
    法律源於"勢"
    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其必然之"勢",國家和法律的產生取決於"勢";隨著時勢的發展,法律也要相應的變化,從而否定了傳統的神權法思想。
    刑、禮"其本則和,其用則異"
    刑和禮"其本則和,其用則異",他們的根本原則相同, 而其用途迥異;刑罰在與懲罰違法犯罪,禮儀在於表彰善行,二者不容混淆。 他還強調定罪量刑要與事實為依據,既要合法,又要合乎情理,即所謂"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
    柳宗元的法律思想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

  5. 劉禹錫的法治思想;

    劉禹錫的法制思想是在對「天人關系」問題進行長期爭論中形成的,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他認為法制是人們判斷是非善惡的行為准則,其次他認為法制是「人能勝乎天」的根本保障,最後他認為法制應當體現社會公平與公正。

  6. 白居易的刑、禮、道迭相為用的法律思想。

    白居易通過對唐朝中期政治形勢的深刻洞察,以極為務實的態度提出了具有現實主義色彩的「刑、禮、道迭相為用」的治國理念。白居易說:「夫刑者,可以禁人之惡,不能防人之情;禮者,可防人之情,不能率人之性;道者,可以率人之性,又不能禁人之惡。」鑒於刑、禮、道各有其獨特的治理功能並都存在缺陷,所以,白居易認為:「王化之有三者,猶天之有兩曜,歲之有四時,廢一不可也。」他還強調,三者必須「循環表裡,迭相為用」。他又提出,這三者具體應用於「治人」時,「懲惡抑淫,致人於勸懼,莫先於刑;邪窒慾,致人於恥格,莫尚於禮;反和復朴,致人於敦厚,莫大於道。」而應用於「治世」時,「衰亂之代,則弛禮而張刑;平定之時,則省刑而弘禮;清靜之日,則殺禮而任道。」(《白居易集·刑禮道》)由此可見,白居易的治國理念既不同於激進法家商鞅、韓非等人,又相異於儒家「以禮為主,禮法合治」的二元觀念。他以兼容並蓄的開明態度,根據刑、禮、道三者各自的治理作用,主張採用交替運用的方針。同時,白居易也打破了儒家禮主法次、禮先刑後的成式,主張刑、禮、道互為表裡,三者因事、因時、因勢的不同而各有輕重緩急。

Ⅱ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隋唐

隋唐這是中國復封建社會諸種制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Ⅲ 隋唐時期對刑法學有巨大貢獻的人有

《唐太宗與死刑復奏制度的發展》中,從盧祖尚到張蘊古,兩個人都死於唐太版宗的錯殺,兩個人的權共同的特徵就是有才華,盧祖尚戰功卓著,張蘊古素有才名,愛惜人才的唐太宗雖然怒其行但愛其才,唐太宗因為錯殺而悔恨不已。為了防止這種悲劇的再次發生,公元633年,唐太宗將唐代死刑復奏制度由三復奏改為五復奏。後來,在執行過程中,地方死刑的五復奏由於路途遙遠不易操作,最後又改為三復奏。至此,死刑復奏制度固定為京師五復奏,地方三復奏。對死刑復奏制度得完善作出了貢獻。不僅如此,注重立法的唐太宗,為了通過法律對國家實施有效管理,他主持制定了《貞觀律》,明確了賞罰制度,在此基礎上經過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完善形成了《唐律疏議》,後來經不斷修訂完善在整個唐朝都得以實施。《唐律》的產生標志著中華法制文明走向成熟,也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到來。

Ⅳ 隋唐演義中的法律思想有什麼

以暴制暴,拳頭硬老為王!

Ⅳ 隋代的法律有多殘酷:偷價值一分錢以上的東

隋朝(581年3月4日—618年6月18日)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建立隋朝,至618年隋恭帝楊侑讓位予李淵,隋朝滅亡為止,國祚37年。自隋文帝登基以來,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制,興建隋唐大運河使到很多城市從此出生,令很多新舊事物交替廢興,這些政策幾乎被唐朝和宋朝全盤承襲,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此朝代深刻影響往後唐朝、宋朝、以後中國朝代,以至今日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外交。隋王朝的「三省六部」一直沿襲到清朝。隋朝連同唐朝,被認為是繼秦漢之後,中國第二帝國階段。日本歷史學家則認為隋朝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杉山正明將隋朝視為是拓跋國家的延續。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馳道以及大興城與東都洛陽,並且興建長城保護歸附外族。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國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Ⅵ 房玄齡制定的《貞觀律》與隋唐時期的法律相比有什麼不同

房玄齡等制定的《貞觀律》的量刑定罪上有寬緩的方面,僅與隋律相比《貞觀律》減專大辟(死刑)者九十屬二條,減流刑為徒刑者七十一條。在官犯法,只奪官除名,仍同仕伍。房玄齡因舊律的刑重,"議絞刑之屬五十,皆免死而斷右趾。"但唐太宗哀其斷毀肢體令房玄齡等再議。王硅、蕭璃等認為改死刑為斷趾,保存了生命,已放寬,而房玄齡主張再行放寬,他認為:"左者五刑,刖居其一。及肉刑既廢,今以笞、杖、徒、流、死為五刑,而又刖足,是六刑也。"於是決定將斷趾改為加役流三千里,居作二年。房玄齡還改變了舊律中因謀反罪而兄弟連坐得俱死的法律,規定為"反叛者,祖孫與兄弟緣坐,皆配設。惡言犯法者,兄弟流配而已。"死刑和古代相比,幾乎去掉一大半。至於削煩去蠹,變重為輕,更是不可勝記。

Ⅶ 隋唐宋法律制度

隋唐宋法律制度
(一)體例
《開皇律》總結以往的立法成果,以《北齊律》為基礎,調整了篇目內容,確定了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12篇體例,共500條。中國古代刑法典的篇目體例經過從簡到繁、從繁到簡的發展過程,《開皇律》的12篇標志著這一過程的完成,顯示了中國古代立法技術的進步與成熟。「刑網簡要,疏而不失」的12篇體例為後來的唐律所沿用。

(二)內容
1.《開皇律》刪除了前代的殘酷刑罰,把刑罰定型為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笞刑從笞十至笞五十,杖刑從杖六十至杖一百,各分五等;徒刑從一年至三年五等,各以半年相差;流刑從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各以五百里相差;死刑為絞、斬兩種。封建五刑制度自此正式確立,並一直沿用至清末。
2.《開皇律》在北齊「重罪十條」基礎上正式確立「十惡」罪名。「十惡」是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十種最嚴重的犯罪行為。
3.《開皇律》還進一步完善「八議」和「官當」制度。「八議」是對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種人犯罪,須按特別程序認定,並依法減免處罰。「官當」是指官員犯罪至徒刑、流刑者,可以官品抵折刑罰,並因所犯私罪、公罪有所區別。「八議」和「官當」制度的完善,使得封建特權法得到進一步發展,走向系統化和固定化。

Ⅷ 隋唐法律里設置了兩種特殊的罪

隋唐宋法律制度
(一)體例
《開皇律》總結以往的立法成果,以《北齊律》為內基礎,容調整了篇目內容,確定了名例、衛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等12篇體例,共500條。中國古代刑法典的篇目體例經過從簡到繁、從繁到簡的發展過程,《開皇律》的12篇標志著這一過程的完成,顯示了中國古代立法技術的進步與成熟。「刑網簡要,疏而不失」的12篇體例為後來的唐律所沿用。
(二)內容
1.《開皇律》刪除了前代的殘酷刑罰,把刑罰定型為笞、杖、徒、流、死五刑。其中笞刑從笞十至笞五十,杖刑從杖六十至杖一百,各分五等;徒刑從一年至三年五等,各以半年相差;流刑從一千里至二千里三等,各以五百里相差;死刑為絞、斬兩種。封建五刑制度自此正式確立,並一直沿用至清末。

Ⅸ 試述隋唐時期正統法律思想法典化的表現

隋唐是中國君主集權最為鼎盛時期。古代正統法律思想此時也日趨完善和成熟。回古代正統答法律思想成熟的標志是其理論的法典化。無論是隋《開皇律》,還是《唐律》及其《律疏》都充分體現了古代正統法律思想所強調的「三綱五常」的原則。禮與律在一部律典中得到充分的協調。.經五代十國過渡至宋代,君主集權制實質上開始走向衰敗。古代正統法律思想此時亦走向僵化。朱明理學家朱熹認為:「凡有獄訟,必先論其尊卑,上下,長幼,親疏之分。而後聽其曲直之辭。」 禮律融合至此演變為惟禮是從。禮被教條化,成為「萬世不易」之「理」。古代正統法律思想被推向至尊地位。

Ⅹ 唐代的法律有哪幾類

唐代將法律文書區分為律、令、格、式四類。律是判罪量刑的依據,令是版制度、規章的條文權,格是用來防止姦邪的禁令,式是各種章程細則(「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事」)。四者互有區別而又互相聯系,構成隋唐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完整的法典體系。

熱點內容
依法治理領導小組 發布:2025-09-09 05:03:30 瀏覽:726
朝陽法院立案查詢 發布:2025-09-09 04:56:58 瀏覽:217
法律知識考試報道 發布:2025-09-09 04:55:33 瀏覽:713
法治鄉村意見 發布:2025-09-09 04:44:11 瀏覽:507
勞動法對同一總公司下子公司調動 發布:2025-09-09 04:44:04 瀏覽:857
對道德判斷 發布:2025-09-09 04:37:39 瀏覽:610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規定 發布:2025-09-09 04:37:36 瀏覽:879
合肥市廬陽法院 發布:2025-09-09 04:34:44 瀏覽:269
水利政策法規有哪些 發布:2025-09-09 04:29:07 瀏覽:555
批准軍事法規 發布:2025-09-09 04:26:17 瀏覽: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