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道德觀
① 道德觀是一個人什麼時候形成的
一個人的道德觀,是要通過長期的修煉,慢慢培養起來的,它是一個人修養的一部分。
道德觀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系統認識和看法。屬於社會倫理的范疇。
人的道德觀的形成大致受兩個「磨具」的影響所致:一是感性的塑造,二是理性的塑造。
感性的塑造就是在沒有說教的情況下,人們通過親身接觸時代而形成的道德觀。這樣形成的道德觀,一般所花費的時間比較長,而且所得出的結果也往往不全面,好處是親身的感受更真實,更覺得可靠。比如「我」對朋友道德觀,別人說這個朋友不咋地,但我親身感觸還不錯,我當然相信我的親身感受了,於是我就初步形成了「我」對這個朋友的道德觀,知道了對他我該怎麼做和不該怎麼做,比如該不該借錢給他,該借多少錢給他等道德意識,但是親身感受也往往不全面,因此好多的朋友又有分離的,又有成仇的。很多情況下,認識一個人往往需要一輩子的親身感受,因為我們都是時代的產品,而時代又是在變化著的。
理性的塑造就是在被說教而非親身感受的情況下所形成的道德觀。比如父母的說教,老師的說教,朋友的說教,媒體里邊的說教等等,理性所塑造的道德觀一般比較全面,可以較多和較快地形成很多的道德觀,人們的大多數道德觀都是因此而形成的,缺點是這樣的道德觀不真實,容易動搖。
人們的很多道德觀大都由感性和理性共同塑造成的,也就是說是由被說教和親身感受共同塑造所形成的。
② 一個人的道德觀念應該怎麼樹立
從小事做起```LZ努力加油``支持你
③ 一個人的道德標準是什麼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標準是什麼?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這人一點都不道德;你的行為要符合道德的標准,等等。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究竟怎麼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標準是什麼呢?
可能有人說:只有你的行為在法律的允許的范圍內,那麼你就可成為一名道德的人?是這樣的嗎?想想,答應肯定是否定的。因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寬廣的多。也許有人說:你的行為只要符合社會習俗,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應也是不一定。因為道德內涵不僅僅只是指符合風俗習慣。也許有人說:沒法給「道德」的標准下個定義,因為道德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風俗習慣變化而變化的,在一定的社會階段,道德的標準是不同的。此點,我也承認,確實「道德」的標準是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的。但如果否定沒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准,我又覺得是不可能。
那麼究竟拿什麼來衡量「道德」的水準呢?
在思考以上問題時,我想起了兩個小故事。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名小偷在機場偷了一名乘客裝有機票的錢包,導致該名乘客無法按時登機,誰知該次航班因故卻在空中爆炸了。這名乘客因錢包被小偷偷,卻因禍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請問:該小偷是道德的呢,還是不道德?
第二則故事是:一個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沒有幾天了,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里安逸的度過,當朋友問此人:我的病要緊嗎?要住多久的醫院?此人回答:你沒事,一點小病,你不用擔心,住幾天就可出院了。請問:此人對他的朋友說謊,此人道德嗎?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想大家都是摻進了自己的情感的,因為我們以一般的人情世故來作的判斷,以「情感」作為了我們判斷的主旋律。
那麼怎樣來判斷「道德」呢?怎樣的判斷才是有說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斷的標准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這就看我們判斷「道德」的標准與視角了。
一般來說,我覺得判斷一個人或其行為的是否道德的標準是:「意識」與「結果」兩者。(這里補充一點:判斷「道德」與法律上判斷「犯罪」是有區別的。法律上只看其行為是否對社會造成了影響,而不涉及意識。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為,我們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識本身。)從意識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從結果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道德的,因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為他沒把真相告訴朋友,讓朋友沒有心理准備。
從以上我們可看出:通過「意識」或「結果」來判斷,兩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讓我們產生混亂了嗎?沒有一個有效的標准來衡量我們的行為是否道德了嗎?通過思索與尋找,我們只能找到判斷人類的行為道德的最底線,人類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則,即社會發展過程中無形形成的社會美德。這種美德應該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皮膚人群共同認可,共同遵守,約定俗成的「共識」。然而,用這種「共識」來判斷行為道德與否,又會讓人產生一些誤會,甚至會混亂人的思維與視野。
那麼,究竟道德的標准在哪裡呢?
也許,大家會說:沒有一個標准,因為世上本沒有「道」,又哪來的衡量「道」的標准呢?也許真的是這樣,因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於無形無聲無名中,探討本就虛無的東西,也只能虛虛實實罷了。
④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標準是什麼
判斷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標準是什麼?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要做一名道德高尚的人;這人一點都不道德;你的行為要符合道德的標准,等等。有時候靜下心來想想,究竟怎麼做才算是道德的?道德的標準是什麼呢?
可能有人說:只有你的行為在法律的允許的范圍內,那麼你就可成為一名道德的人?是這樣的嗎?想想,答應肯定是否定的。因為道德的外延比法律寬廣的多。也許有人說:你的行為只要符合社會習俗,符合當地的風俗習慣,你就是道德的?想想,答應也是不一定。因為道德內涵不僅僅只是指符合風俗習慣。也許有人說:沒法給「道德」的標准下個定義,因為道德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風俗習慣變化而變化的,在一定的社會階段,道德的標準是不同的。此點,我也承認,確實「道德」的標準是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的。但如果否定沒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標准,我又覺得是不可能。
那麼究竟拿什麼來衡量「道德」的水準呢?
在思考以上問題時,我想起了兩個小故事。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名小偷在機場偷了一名乘客裝有機票的錢包,導致該名乘客無法按時登機,誰知該次航班因故卻在空中爆炸了。這名乘客因錢包被小偷偷,卻因禍得福,救了自己一命,請問:該小偷是道德的呢,還是不道德?
第二則故事是:一個人的朋友得了癌症住院,因是癌症晚期,生命也沒有幾天了,為了使朋友能在生命的最後幾天里安逸的度過,當朋友問此人:我的病要緊嗎?要住多久的醫院?此人回答:你沒事,一點小病,你不用擔心,住幾天就可出院了。請問:此人對他的朋友說謊,此人道德嗎?
可能看了以上的故事,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得出這樣的結論: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得出這樣的結論,我想大家都是摻進了自己的情感的,因為我們以一般的人情世故來作的判斷,以「情感」作為了我們判斷的主旋律。
那麼怎樣來判斷「道德」呢?怎樣的判斷才是有說服力的呢?而且此判斷的標准本身就是道德的呢? 這就看我們判斷「道德」的標准與視角了。
一般來說,我覺得判斷一個人或其行為的是否道德的標準是:「意識」與「結果」兩者。(這里補充一點:判斷「道德」與法律上判斷「犯罪」是有區別的。法律上只看其行為是否對社會造成了影響,而不涉及意識。而「道德」就不同,分析道德的行為,我們可探究到道德的意識本身。)從意識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不道德的,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道德的。從結果的角度來判斷:第一則故事裡的小偷是道德的,因為他救了乘客一命;第二則故事裡的「此人」是不道德的,因為他沒把真相告訴朋友,讓朋友沒有心理准備。
從以上我們可看出:通過「意識」或「結果」來判斷,兩者有矛盾的地方。那不是又讓我們產生混亂了嗎?沒有一個有效的標准來衡量我們的行為是否道德了嗎?通過思索與尋找,我們只能找到判斷人類的行為道德的最底線,人類世界普通相通的法則,即社會發展過程中無形形成的社會美德。這種美德應該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語言,不同風俗,不同皮膚人群共同認可,共同遵守,約定俗成的「共識」。然而,用這種「共識」來判斷行為道德與否,又會讓人產生一些誤會,甚至會混亂人的思維與視野。
那麼,究竟道德的標准在哪裡呢?
也許,大家會說:沒有一個標准,因為世上本沒有「道」,又哪來的衡量「道」的標准呢?也許真的是這樣,因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於無形無聲無名中,探討本就虛無的東西,也只能虛虛實實罷了。
⑤ 人的道德觀價值觀取決於什麼
一個人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比任何事情都很重要。失去金錢,還可以掙來更多。失去工作,你總還可以再找一個,然而,你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可是我們有很多人,卻不能系統闡述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至於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里,常感到迷茫和困惑。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觀是以真誠與虛偽、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平與偏私等等觀念來衡量和評價人們的思想、行為。並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定信念和習慣。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群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中,有18.5%的被調查者認為「社會風氣問題」最受關注,在所有問題中比例最高。此間分析家認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與一些人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道德出現偏差,榮辱不分很有關系。希臘駐華大使文化參贊科奇帝斯.斯代流斯對這種觀點表示贊同,他說:「不得不承認中國一部分青年人正變的越來越消費主義。他們在衣食住行上都很追求高檔商品,他們受到很多西方價值觀的影響。」顯然,在影響和規范人們行為不僅有道德觀,同時還有價值觀在起作用。價值觀,通常指人生價值觀,即一個人在社會生活的作用、地位和意義的認識。很顯然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生活目標和方向。美國人十分推崇自己的價值觀,認為西方的先進是因為他們的政府奉行自由、開放、負責任和透明等等卓越價值觀念。同樣,美國人也非常注意道德觀的教育,盡管他們很推崇自己的價值觀,但很多人仍在呼喚美國人回到傳統的道德觀中去。美國前教育部長威廉·班奈特,在1993年編輯《美德》一書,成功顯示許多美國人仍然相信的美德價值。書中歸納了美國人最基本道德觀是誠實、堅韌、同情心、勇氣、責任心、忠誠、感激心等。實際上道德觀也好,價值觀也好,他們不僅有其民族特點,受到民族文化影響外,而且有許多觀念是全球一致的。因此,正確優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基礎,而且是無價之寶。道德觀和價值觀不僅各國存在差異,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道德觀和價值觀之所以存在差異和變化之中,是因為產生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內部和外部條件的差異的反映。中國的儒家認為道德觀的產生內部原因來源於人的本性。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們的道德觀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與人的本性相一致,即內在於人的本性之中。也就是人們常說得的人之初性本善,人要有良心。外部條件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人榮辱觀、價值觀的影響。中國法家認為道德觀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上的。戰國思想家管仲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因此,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有什麼樣的物質生活方式,便會產生什麼樣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⑥ 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是什麼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生產關系和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忠孝節義」四個字:
忠:臣子必須絕對服從君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暴君也不得反抗。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君臣以義合,不可則去。
孝:子女必須絕對服從家長,「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家長毆打虐待子女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權利。而原本中國人認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父母有過而子女不諫為不孝。
節:中國傳統社會中僅片面要求女性守貞、從一而終,男人則可以三妻四妾,而原本中國人認為:三妻四妾,人慾也。是不應該的。雖然男女均遵從婚姻包辦,但只有男性有離婚權利。
義:指被統治者必須誓死服從道德規范,為了統治者的利益必須毫不猶豫的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原本中國人認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義是從天下之志,與統治者無關。
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其實還是四點,不過含義有了變化
忠:忠於祖國,民族
孝:孝順父母,長輩
節:遵守社會基本道德,秩序
信:身邊人之間講基本的信用
⑦ 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是什麼,怎麼理解
三者是相互相存的,缺一不可;但最為重要的是道德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高,而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觀的也是不會得到社會歡迎的。價值觀影響著人生觀和道德觀,屬於更根本的東西。人生觀(life,outlook of): 關於人生目的、態度、價值和理想的根本觀點。它主要回答什麼是人生、人生的意義、怎樣實現人生的價值等問題。其具體表現為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生觀的形成是在人們實際生活過程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受人們世界觀的制約。不同社會或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觀。 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以下幾種有代表性的人生觀:①享樂主義人生觀。它從人的生物本能出發,將人的生活歸結為滿足人的生理需要的過程,提出追求感官快樂,最大限度地滿足物質生活享受是人生的唯一目的。②厭世主義人生觀。宗教的厭世主義認為,人生是苦難的深淵,充滿各種煩惱與痛苦,唯有脫俗滅欲,才能真正解脫。③禁慾主義人生觀。它將人的慾望特別是肉體的慾望看作一切罪惡的根源,主張滅絕人慾,實行苦行主義。④幸福主義人生觀。一種觀點是強調個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另一種觀點是在強調個人幸福的同時,也強調他人幸福和社會公共幸福,認為追求公共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價值所在。⑤樂觀主義人生觀。它認為社會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在於追求真理,對人生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⑥共產主義人生觀。它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人生觀。它把人的生命活動歷程看作是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 ,把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人生的最大價值和意義,在於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地把自己的一切精力貢獻給共產主義事業。 什麼是人生觀? 答:人生觀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觀主要回答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價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問題。人生觀的基本內容包括幸福觀、苦樂觀、榮辱觀、生死觀、友誼觀、道德觀、審美觀、公私觀、戀愛觀等等。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生活環境和文化素養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觀。我們必須提倡和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用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戰勝形形色色的個人主義,把自己鍛煉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什麼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像這種對諸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就是價值觀體系。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 價值觀的特點 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種事物的好壞總有一個看法和評價,在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看法不會改變。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說價值觀也處於發展變化之中。 價值觀取決於人生觀和世界觀 價值觀取決於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報刊、電視和廣播等宣傳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觀點與行為,對一個人的價值觀也有不可忽視的 價值觀的影響效應 價值觀不僅影響個人的行為,還影響著群體行為和整個組織行為。在同一客觀條件下,對於同一個事物,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在同一個單位中,有人注重工作成就,有人看重金錢報酬,也有人重視地位權力,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同。同一個規章制度,如果兩個人的價值觀相反,那麼就會採取完全相反的行為,將對組織目標的實現起著完全不同的作用。 價值觀的類型 1、理性價值觀 它是以知識和真理為中心的價值觀。具有理性價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於一切。 2、美的價值觀 它是以外形協調和勻稱為中心的價值觀,他們把美和協調看的比什麼都重要。 3、政治性價值觀 它是以權力地位為中心的價值觀,這一類型的人把權力和地位看的最有價值。 4、社會性價值觀 它是以群體和他人為中心的價值觀,把為群體、他人服務認為是最有價值的。 5、經濟性價值觀 它以有效和實惠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實惠的就是最有價值的。 6、宗教性價值觀,它以信仰為中心的價值觀。認為信仰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世界觀也稱宇宙觀,是人門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是人人都有的,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在生活實踐中,人們為了自己的需要,每時每刻都同周圍的事物打交道,力求認識並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它們。開始時,接觸到的只是個別事物和現象,形成對各種具體事物和現象的看法。隨著人們在實踐中接觸的事物日益增多、眼界日益擴大,就由認識個別事物和現象深入到認識事物一般的或共同的本質,逐漸形成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根本的觀點,即世界觀或宇宙觀。世界觀形成以後,對人們的言行起著指導作用。不過,這些世界觀一般是樸素的、零散的、不系統的,缺乏理論論證和嚴密的邏輯。
⑧ 怎樣評價一個人的品德
一個人的品抄德
一般認為,品德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構成的。品德的這三個方面表現為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
1.道德觀念是指個體通過學習所獲得的關於道德的概念、命題和規則等。它是外在的道德規則、規范、概念體系和踐履方式不斷內化的產物。道德觀念是個體品德的核心部分。
通過學習活動,人們獲得了許多具體的道德知識。道德知識對行為的支配作用不同於其他科學領域的知識,它並不必然導致相應的道德行為,而有待於上升為道德信念。
2.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引起的一種內在體驗。它滲透在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中。
3.道德行為是道德觀念的外在表現,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標志。道德觀念隱藏在認知結構的黑箱里,難以直接評價、判斷。所以,在評定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時,更多的是依據這個人的道德行為表現。
道德觀念,即知識的東西是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系統講解和學習教材來掌握,是可以「教」的;而情感、意志、行為很難通過這種途徑來培養,它們是不可以「教」的。
由此可見,評價一個人的品德要從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入手。
⑨ 人品道德觀
人們常說,做人要有道德。但是為什麼要有道德?道德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多數人想做個有道德的人,目的就是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受到別人的尊重。這些人的一生很悲慘,因為他們純粹就是為得到別人的認可而活。因此,有道德就成為他們不想做,做不好,但又不得不做,不得不做好的一種人生的無奈。他們的這一生,就變成了為道德而活,而他們自己則成了道德的奴隸。對於一個有智慧,人性被解放出來的人來說,道德只是他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快樂,享盡人生幸福的一種工具,一項措施,一種對策。他們絕不為道德而活,而是讓道德為實現他的人生目的而設。道德是什麼?道德的原意,是指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為人處事的態度、過程、方法和行為模式。道,是人們為了創造自己的人性快樂、自由,享受幸福人生的過程而對自己所面臨的客觀事實條件及對這些客觀事實條件所做出的分析。德,是人們基於對客觀的事實條件及其分析而對其所抱持的為人處事的態度、方式、行為模式等等所做出的選擇。即人們在生活實踐當中所表現出來的為人處事的態度、方式或行為模式。在道德這個詞中,道是核心,德是形式,道是原因,德是結果。道是源,德是流。道是本,德是末。道是皮,德是毛。道是一隻老虎,德是這只老虎的皮。但是,現代人講的所謂道德,早就偏離了道德的本質。其內容中大多隻有德,而沒有道。所以,是不講道的道德,是不講本而只求末的道德,是只要形式不要內容的道德,是只要結果不要原因的道德,是只講流不講源的道德。通常人們講的所謂道德,就是簡單模仿前人或他人為人處事的態度和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