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談道德
㈠ 孔子關於道德規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禮和仁
㈡ 關於「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的幾個問題
辯題:《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正方:英國劍橋大學隊
反方:中國復旦大學隊嚴嘉:
主席:黎學平
時間:1993年8月25日晚上
主席:各位來賓、觀眾朋友,晚上好!歡迎光臨「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賽」初賽第四場,也就是最後一場初賽。
今晚的優勝隊伍將會進入半決賽,他們將同昨晚的優勝隊伍悉尼大學爭奪一席決賽權。今晚將在我們的辯論群英會中較量的兩支隊伍是:劍橋大學和復旦大學。現在介紹雙方辯論代表。
在我右手邊的是正方劍橋大學的代表。第一位是湯之敏,經濟系第三年博士生;第二位是孫學軍,英語系第二年博士生;第三位是吳俊仲,工程系第三年博士生;第四位是季麟揚,社區醫學第一年碩士生。(掌聲)
在我左手邊的是反方復旦大學隊的代表。第一位是姜豐,中文系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二年級;第二位是季翔,法律系二年級;第三位是嚴嘉,法律系四年級;第四位是蔣昌建,國際政治系碩士班三年級。(掌聲)
今晚我們的評判團也有五位。他們是鍾志邦博士,鍾博士是三一神學院研究院主任;(掌聲)第二位是許廷芳律師,許先生是新加坡廣播局董事;(掌聲)第三位是郭寶琨先生,郭先生是實踐表演藝術中心藝術總監;(掌聲)第四位是魏維賢博士,魏博士是南洋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掌聲)第五位是張夏煒先生,他是國家藝術理事會資源及公關處處長。(掌聲)
今晚我們的這個辯論和大家都是有關系的,那就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反方的立場是「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雙方的立場是抽簽決定的。現在我宣布「1993年國際大專辯論會」第四場正式開始。首先請正方第一位代表湯之敏同學表明觀點和發言。時間三分鍾。(掌聲)
湯之敏:各位好!今晚的論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溫飽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要,而談道德是指推行道德。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就是說,我們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
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判斷是非好壞的價值標准。我問對方同學,要判斷是非好壞的基礎到底是什麼?歸根到底是看這個事物符合不符合人的需要。而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起碼最基本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那麼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談一種道德,其結果使大家溫飽都不能保證,我們還要不要這種道德?當然不要。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什麼是道德?有人說,道德是人的行為准則。我問對方同學,人們定出行為准則是干什麼的?定出行為准則,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再問對方同學,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對方同學,假如我們定出一種行為准則,結果是大家的溫飽都不能保證,找還要不要這種行為准則?當然不要。所以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飢寒時,能不能脫離溫飽而空談道德?當然不能。我問大家,對飢寒的人,我們最應該做的是什麼?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讓他們解除飢寒。所以此時,我們最應該講的,是能夠幫助他們求得溫飽的道德。飢寒的人最愛聽的是什麼?是能夠幫助他們解除飢寒的道理,而不是脫離他們生活實際的空洞說教。如果你談道德連溫飽都不能保證,談道德就不可能推行成功。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歷史上,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寧肯餓死。在那時,溫飽是否就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當然不是。伯夷、叔齊可算是仁人志士了,仁人志士的道德能不能示範推廣,姑且不論,我問大家,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救天下。讓我再問大家,天下人要生存,最基本、最起碼的需要是什麼?就是溫飽。讓我再來問大家,要是仁人志士一生奮斗,結果是天下人的溫飽都沒有保證,他們還會不會這樣做?不會。他們這樣做還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所以我們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湯之敏同學。接下來我們請反方第一位代表姜豐同學表明觀點,時間也是三分鍾。(掌聲)
姜豐:謝謝主席,謝謝各位。剛才,對方辯友把溫飽放到了壓倒一切的位置,還問了我們很多問題。我要告訴對方辯友的是,比溫飽更重要的是道德。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
我方認為,溫飽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有理性的人類存在,才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只要有理性的人類存在,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談道德。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尤其應該談道德。
第一,溫飽絕不是談道德的先決條件。古往今來,沒有解決衣食之困的社會比比皆是,都不談道德了嗎?今天,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衣索比亞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在國困民乏、戰火連綿的索馬里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古語說,「人無好惡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理性,能夠談道德,這正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所在。無論是飢寒交迫還是豐衣足食,無論是金玉滿堂還是家徒四壁,人都能夠而且應該談道德。
第二,道德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由社會輿論和良心加以支持。眾所周知,談道德實際包括個人修養、社會弘揚和政府倡導三層含義。我們從個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然堅持其品德修養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回,他只有一簞食,一瓢飲,不仍然「言忠信、行篤敬」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時候,他還是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說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經篳路藍縷。李光耀先生就告誡國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我們自己。他強調道德是使競爭力勝人一籌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沒政府倡導美德,新加坡哪裡有今天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呢?
第三,所謂必要條件,從邏輯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天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對於今天的辯題,我方只需論證沒有溫飽也能談道德。而對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而這一點對方一辯恰恰沒有自圓其說。
雨果說過,「善良的道德是社會的基礎。」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點燃生命之燈;道德是燈,照亮人類之路;道德是路,引我們走向燦爛的明天。
以上我主要從邏輯上闡發了我方的觀點。接下來我方辯友還將從理論、事實、價值三方面進一步闡述我方觀點。謝謝各位。(長時間掌聲)
主席:謝謝姜豐同學。接下來我們再聽聽正方第二位代表孫學軍同學的發言,時間也是三分鍾。(掌聲)
孫學軍:對方同學剛才說,溫飽比道德更重要。她還說,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但我們大家都知道,不吃飯,我們怎麼活著?不活著,我們怎麼談道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
溫飽和道德這個問題是不能簡單化的問題。這不僅包括達到溫飽後談道德的問題,它還包括在達到溫飽之前、處在溫飽的不同層次上談道德。在達到溫飽後談道德是天經地義、不言自明的事實。但在溫飽前,如何處理好溫飽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道德建設之間的關系,這才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問題,也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而對方恰恰忽略了這個問題。
大家都知道,溫飽是人類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條件。人類社會要繁衍、要發展,它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維持人民的生存。所以我們講道德的時候,不能脫離人民的溫飽。對方似乎在講,一個社會只要有了道德,經濟社會自然而然就會上去,只要有道德,大家的肚子就填飽了。這很可笑。這是一個天真的幻想。我方承認道德對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性。但我們更深切地體會到溫飽對於每一個人與每一個社會要生存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以我們提出,談道德不能與溫飽相脫離。
建設一個國家就像培養一個孩子。我們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要教育孩子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要教育孩子好好做人。但是,如果我們不給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吃飯,是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如果不對他進行教育,那麼我們作為父母的過失就不是更大了嗎?從現實看,一個國家只要堅持道德與溫飽不可分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對方從中國大陸來,對中國十幾年來的經濟變化所取得的成績,一定是感觸頗深。世界上對這個問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成績都是在中國政府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手抓的情況下所取得的。如果中國政府還像過去一樣,像文革時期一樣,只顧道德建設,而不講經濟的話,那麼我們就很難想像中國會取得現在這樣的成績。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孫學軍同學。接下來我們請反方第二位代表季翔同學發言。時間三分鍾。(掌聲)
季翔:謝謝主席,各位好!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是人活著就是為了吃飯嗎?我再次提醒對方辯友,你們今天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不管這種道德是保證溫飽的道德還是保證不了溫飽的道德。既然對方還沒有從邏輯上理解我方觀點,我就進一步從理論上進行闡述。
第一,道德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出現的。有了理性的人,有了人際關系,就有了道德規范。所以,不管人類處在哪一個階段上,談道德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應該的。《禮記·禮運篇》中記載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正是中國遠古時代道德狀況的生動寫照。而《聖經·舊約》里亞當和夏娃偷食禁果和原罪的傳說,不也表明了道德的最早起源嗎?有關貧困中人們談道德的文化學和人類學的證據在大英博物館里是汗牛充棟的。想必對方對此也了如指掌吧。
第二,從本質上看,道德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盡管在溫飽的情況下可能給談道德提供一些方便,但這絕不是必要條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下人們都在談道德。達爾文在其環球旅行中發現,南非的布希曼人,即使快餓死了,也不會獨吞發現的一條小魚,而是要與族人分享。他們有溫飽嗎?沒有。他們談道德嗎?當然談。正如我們不能超出自己的皮膚一樣,人類也不能超出乃至擺脫道德。人類談道德,在貧困時有貧困的談法,在溫飽時有溫飽的路數。談道德,既可以坐而論道,也可以言傳身教,甚至特立獨行。千萬不可一葉障百,不見泰山。
第三,從功能和目的上看,道德用以協調人際關系,達到至善的人生境界。道德,自古洎今,目的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像對方所堅持的那樣,在溫飽之前都不能談道德,都不去談道德,而是用牙齒和爪子橫決天下的話,那麼人類恐怕早就銷聲匿跡於洪荒蠻陌之中了,又何來我們今天在這里辯論什麼道德問題呢?
最後,奉勸對方辯友,不要對大量事實聽而不聞,也不要對人類的歷史視而不見。請對方舉出實例,哪怕一個:人類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呢?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季翔同學。讓我們聽聽正方第三位代表吳俊仲同學怎麼反駁。(掌聲)
吳俊仲:各位好!關於今天的辯題,我方的定義跟對方的定義不一樣。但是對方沒有針對我方的定義作出答復,只一廂情願地在對方的定義上加強發揮而已。我們比較一下雙方的定義又有什麼不同。
首先對溫飽,我們提出的溫飽是相對溫飽的概念,所講的飢寒只是指社會一般人、中產階級的人的飢寒的定義,並不是對方講的那個飢寒。所以我們並沒有承認對方的定義。如果照這個定義來講,飢寒是什麼樣的呢?根據生物學的研究,長期飢寒,熱量不足以維持生命,就會發生突變,甚至死亡。對方舉出新加坡的例子。新加坡在發展的時候,是飢寒的嗎?大家都沒有飯吃嗎?
其次,談到道德,道德是大家都能實踐的規范。
大家都不能夠實踐的規范,不叫做道德。對方只舉出聖人英雄的例子。正因為大家都做不到,所以大家都贊揚他,這是一種超道德的行為,這不是道德。(掌聲)譬如說,一個醫生冒著生命的危險,到瘟疫橫行的地區去行醫,大家贊美他。但是另外一個醫生不去,大家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道德不是超道德,對方定義錯誤。(笑)如果那是道德的話,大家不要在這里辯論,不要在這里聽辯論,大家去索馬里亞。(笑)關於道德的起源,第一,先有社會,在資源制度悉有的情形下才會產生道德。如果十個人在沙漠中,只有一塊麵包,那可能產生道德嗎?大家搶都來不及。
道德是這樣產生的,必須資源、制度悉有。資源要有,而且你分配後要達到溫飽,才能產生道德,分配後不能達到溫飽,也不會產生道德,這是人類學的研究。從道德跟溫飽的邏輯關系看,人的溫飽需求是與生俱來的,但是道德的產生是人類形成社會之後才產生的。道德的目的是維持社會的和諧,所以在人生存的前提下,才有社會,才能談道德,才能談道德和諧。所以談道德必須以溫飽為前提。在我方的定義來看,我們談道德不能脫離溫飽。如果在衣食充足的情景之下,在路上看中學生募款,我可以捐出身上的零錢給他,但是我不能把我身上所有的錢、我的全部收入給他。因為考慮我的收入,我做得到的就是這些。如果再考慮一個飢寒的情形,一個小孩子衣衫襤褸,吃不飽,偷了我一塊麵包,我會用道德譴責他嗎?不會。所以我方說:人的生存和溫飽是他的全部需要。你不能用社會的需要去剝奪他就那麼一點點生存和溫飽。人一生只有一次,你不能用社會逼人。假如我們現在十個人投票,贊成說將對方的第三辯的財富充公,來滿足大家的需要。(笑)這是公認的,這樣是對的嗎?(鈴響)謝謝。
主席:謝謝吳俊仲同學。接下來,我們再聽聽反方第三位代表嚴嘉同學怎麼反駁,時間三分鍾。(掌聲)
嚴嘉:謝謝主席,各位好。如果我的財產充公,能夠為很多的人民謀福利的話,那我想,我會選擇這樣做的,因為人要做有道德的人。(掌聲)今天為什麼我方觀點跟對方會出現定義上如此大的差別呢?是因為對方辯友將溫飽這個衣溫食飽的概念混同於了生存。
如果照此辦理的話,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不溫飽的人了,因為他們都不生存不活著了。(掌聲)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不溫飽的人存在啊。下面我從事實的角度進一步論述我方觀點。
第一,在貧困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談道德。魯哀公六年,孔子和他的眾學生「在陳絕糧」,困境之下,孔子是否就不談道德了呢?不!孔子對子路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其實,在中國歷史數千年的流變過程中,從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北海牧羊的蘇武,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到拒斥嗟來之食的朱自清,眾多的志士仁人無不以其言行甚至生命,駁斥了認為只有在溫飽過後才能談道德的「腸胃決定論」。二次大戰的時候,面對法西斯的瘋狂空襲,英國民眾也並沒有放棄他們講求道德的紳士傳統。熱愛祖國、伸張正義的信念使得眾多尚處在不溫不飽狀態下的英國民眾們頑強抗爭著。面對著這些貧寒但是高貴的靈魂,來自英國的對方辯友難道還要告訴我們「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嗎?
第二,即使溫飽了,富足了,道德水準也並不會自然而然地就得到提高,有時候甚至會倒退。中國就有句古話,叫做「飽暖思淫慾」,而古巴比倫王國、羅馬帝國的由盛及衰,正是由於其舉國上下,不重視道德修養與道德教化、物慾橫流的惡果。日本可以算是富甲天下了吧?但是政壇丑聞卻不絕於耳。
竹下登被賄賂蹬下了台,宇野宗佑被美色誘下了水,而金丸信呢,終究未能取信於民。(掌聲)
第三,對於尚未實現溫飽的社會來說,談道德不僅僅應該、可能,而且尤為重要,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理論,杜維明先生的新儒學與工業東亞的闡述,無不表明了道德在社會發展中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進作用。在經濟資源愈是匱乏的時候,良心和社會輿論就愈是應該而且可能承擔它們的責任。歷史和現實都已經昭示了我們(鈴響),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嚴嘉同學。現在是他們正面交鋒大展辯才的時候。在自由辯論開始之前,先讓我提醒雙方代表,你們每隊各有四分鍾發言時間,正方同學必須先發言。好,現在自由辯論正式開始。
季麟揚:我先請問反方同學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固然是聖人。請問,在座的四位有幾個人做得到?在各位的復旦大學裡面有多少人做得到?如果只有少數人做得到,這樣能算是這種道德在社會上得到推行了嗎?第二個問題,我們李光耀總統當初在推行道德建設的時候,是不是也同樣發展了經濟建設,不然哪會有今天豐衣足食的新加坡社會。請不要迴避這個問題。第三個問題,請教對方二辯,您引《禮記·禮運篇》上面」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請問「皆有所養」是溫飽還是道德?請回答。
蔣昌建:首先指出對方一個常識性錯誤:李光耀是總理而不是總統。(掌聲、笑聲)我方認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貧困的社會中有沒有道德?(掌聲)
吳俊仲:我請問對方一個問題,又飢又寒的小孩子偷你一塊麵包,你會用道德懲罰他嗎?
季翔:難道法律中就沒有道德觀念嗎?(掌聲)
孫學軍:對方三辯提出的問題從邏輯看,好像是說越窮道德就越好,有這個可能。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虛偽的表現:讓窮人去窮吧,可是我可以說你好。這樣你就不用掏腰包去幫助他解決溫飽了。這是一個很方便的虛偽做法。(掌聲)
嚴嘉:「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笛卡爾和范仲淹,哪一個不是在貧困中培養起他們的高尚的道德呢?(掌聲)
吳俊仲:我方認為,溫飽,你要求他談道德就是我吃得飽飽的,對方餓得很慘,但是大家為我好,這有什麼不好呢?這種觀念是錯的。其次,法律不是道德。法律規定了離婚,離
婚是道德的嗎?法律可以規定公司破產,公司可以破產嗎?所以法律不是道德,它是代表最低的道德水平加上風俗習慣及強制力的。法律等於道德是蘇格拉底那時候的觀點,對方有兩位學法律的應該知道。謝謝。
季翔:法律中難道沒有道德觀念嗎?從《漢謨拉比法典》到《大清律例》,從宋《刑統》到《權利法案》,請對方告訴我哪一部法律中不包含道德觀念?(掌聲)孫學軍:我們這位同學已經告訴你了,法律所規范的道德是最低層的道德。暫且不提這個問題,請問,對方剛才說了英國民眾在二次大戰中發揚道德精神,但是要知道,英國當時所處的社會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所處的經濟地位是世界上領先的,而且據最近的資料表明,二戰中英國人民的溫飽程度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營養價值在當時食物平均分配製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過這個問題來否認它是在溫飽程度上講道德的。
嚴嘉:《邱吉爾傳》告訴我們,那時候好多窮人是怎麼去填飽自己肚子的呢?是去排隊買鳥食,還買不到啊(掌聲)
季麟揚:對方同學一直迴避一個問題,你們總是舉仁人志士的超道德行為,告訴我們社會上每一個人都做得到。請問對方,你們認為今天在座的各位,包括你我在內,有幾個人做得到顏回一簞食、一瓢飲?有幾個人是歐陽修?有幾個人是笛卡爾?有幾個人是范仲淹?
姜豐:既然對方辯友不喜歡談仁人志士,那我們談談普通人。剛才對方三辯講到一個小孩子的例子,那我問對方辯友:如果在你吃不飽的情況下,你就不談道德了嗎?(掌聲)
吳俊仲:對方是基於道德已經在心裡的概念,你設身處地想,你餓得什麼都沒有了,你要談道德,這是人道的嗎?這公平嗎?謝謝。
蔣昌建:對方認為,教唆一個人追求溫飽這就是最道德的。我們教唆一個貧寒的人去搶麥當勞,看樣子是最道德的嘍!
孫學軍:但我們的這個同學可以在他飢寒的時候幫助他,但是如果他身上什麼東西都沒有,他怎麼去幫助呢?我們講問題要講究功效,要做到任何事情都要從結果考慮。如果他根本就達不到什麼功效,他何必做這件事情呢?
季翔:我方從來不反對溫飽時也能夠談道德。但是今天對方講道德,就因為你十年前吃過一碗「莫莫咂咂」(註:馬來西亞流行的一種食品)嗎?(笑聲、掌聲)
吳俊仲:對方一直迴避這樣的問題:超道德行為到底是不是道德行為?請對方回答。
嚴嘉:超道德當然不是道德。但如果按照對方的邏輯,那麼裴多斐的《自由與愛情》詩大概就得改成:「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溫飽故,二者皆可拋」了。(長時間掌聲)
孫學軍:難道我們能不顧溫飽而只談道德嗎?請回答這個問題。
蔣昌建:對方還沒有論證如果溫而不飽該怎麼樣?減肥小姐可謂是溫而不飽,那這個減肥中心不是按照對方的邏輯要變成拳擊場了嗎?(掌聲)吳俊仲:對方已承認超道德行為不是道德,對方所有的論證與道德論證都已證明是錯誤的。減肥中心那裡是溫飽的,對方理解錯誤。謝謝。(笑聲)
姜豐:對方講的無非是溫飽也能談道德。這一點我們什麼時候反對過了?問題是對方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請對方舉例說明,哪怕是一個,人類社會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
孫學軍:請對方不要搞錯。我方在一開始就說,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是指我們談道德不能夠脫離溫飽,對方能夠對這個問題作出批評嗎?
蔣昌建:任何理論應用到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比解一個一次方程都簡單。請對方不要迴避我們的問題,舉出你們的實例來。
吳俊仲:我方的論點對方沒有任何批駁,所以我方的定義已經成立了。(鬨笑聲)其次,對方的解釋依然是在飢寒的情形你可以對他進行道德要求,這可以嗎?請回答。
季翔:你的論點不是自己說成立就成立了,不然還要評判干什麼?(全場大笑,掌聲)
吳俊仲:對方沒有任何攻擊,難道就可以不成立嗎?沒有攻擊,我就失敗了嗎?
姜豐:就是因為對方可攻擊的地方太多了,我們攻擊不過來了啊。(笑聲)(正方鈴響)
主席:(反方)請繼續。
蔣昌建:對方把溫飽等於生存的話,我們說人類社會一開始就處於飢寒狀態,那麼按照對方的邏輯的話,人類社會早就不存在了,你我之間恐怕不是在這里辯論了,而是在哪個陰曹地府里展開了。
嚴嘉:本該修身養性的和尚尼姑們如果信奉的都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話,那恐怕是煉不成什麼正果的。(笑,掌聲)
季翔:世界上不是缺少道德,只是缺少發現道德的眼睛。莎士比亞早就告誡英國人:「如果喪失天良,即使用鋼盔鐵甲包裝起來,也是赤身裸體的。」
姜豐:荀子早就說過:「爭則亂,亂則窮,」所以我們走向溫飽的過程當中,更要談道德,否則不就是越走越窮,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溫飽呢?
蔣昌建:對方認為貧困向溫飽的追求過程當中,可以不談道德,這就告訴我們一個所謂基本的理論,就是:天下大亂,才能達到天下大飽。(笑聲)
嚴嘉:如果這樣的話,恐怕不是「爭則亂,亂則窮。」而是「爭則亂,亂則飽」了。(笑聲)
季翔:我方從來就不否認談道德和溫飽有關系,但關鍵是這個關系是什麼,是談了道德才能溫飽呀。
姜豐:對方辯友一直是「坐飛機扔炸彈——空對空」,講來講去,我問了那麼多遍,他們也沒有給我們舉出一個實例來。
蔣昌建:對方辯友回答我方問題,向來不是「小巷裡面抬竹桿——直來直去」,而是拐彎抹角。我想在座的有一位神學的教師,他一定知道弘一法師在修煉的時候,可謂是不溫不飽,(鈴響)但他還不是「佛心常清靜,無處染塵埃」嗎?
主席:對不起,時間到。非常精彩的自由辯論。經過了這個刀來劍往,字字珠璣的自由辯論之後,我們請反方第四位代表蔣昌建同學總結陳詞,時間是4分鍾。(掌聲)
蔣昌建:謝謝主席,謝謝各位。經過剛才一番的唇槍舌劍,我的肚子的確有些餓了,但是我仍然要把道德問題談清楚。(笑聲、掌聲)
下面我總結對方的幾個基本錯誤。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李代桃僵」,對方用溫飽過來代替溫飽,用溫飽等同於生存來構建他們的立論基礎。這顯然是錯誤的。對方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揚湯止沸」,認為一個貧寒的人只要教唆他追求溫飽就可以了,從來不問用什麼手段,我剛才已經說過,如果到麥當勞裡面打砸搶的話,這難道就能合法地追求到溫飽了嗎?這顯然又是荒謬的。對方犯的第三個錯誤就是:「避實就虛」,對方始終告訴我們溫飽能夠給談道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是沒有說不溫飽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談道德。對方犯的第四個錯誤就是:「指鹿為馬」,把談道德與談道德的效果混為一談。對方今天的論點可謂是雲山霧罩,讓我們一頭霧水,不知所雲。相反,今天我們已經從邏輯、理論、事實上論證了,只要基於理性的人類存在就能夠談道德。下面我主要從價值層面論述我方的立場。
第一,談道德是基於理性的人。只要人類存在著,就能夠談道德。「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人能夠基於自身的理性而談道德。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以溫飽為基本前提而談道德,恰恰顯示了人類理性的偉大和崇高。
第二,談道德是基於社會整體發展的價值選擇。
人類如果想求得生存和發展就要談道德。否則必然導致人類歷史生活的毀滅。群體統一的行動是社會生存下去的基本方式。而統一的行動是要以談道德為前提。只有在社會生活中談道德,才能保證社會的相對的穩定和有序,才能賦予整體人類活動的價值內涵。這是談道德被歷史和經驗證明了的社會意義。
第三,談道德是基於人們擺脫貧困的熱望。我們今天在這里不僅要談道德的理念,更要談在現實社會當中的人類該何去何從。環顧當今的世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們成千上萬,他們怎麼辦
㈢ 對儒家道德論的看法
孔子講仁禮 孟子講仁義
而都提倡內聖」與「外王」之道
三綱領和八條目是儒家實現「內聖外王」的根本方法。「內聖」意即「內求於己」,也就是「八條目」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 「外用於世」,指的是「八條目」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孟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正是表達了「內聖外王」的精義所在。其主要的思想源自於《大學》的經。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在讀書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後明辯事物,盡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鏡子,本來全體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現在逐漸擦去灰塵,使恢復光明,有了真知。所謂知,指道德意識而言,知既至,則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瞭然。物格而後知至。
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發於心之自然,非有所矯飾,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獨」上下功夫,嚴格要求自己,修養德性,知至而後意誠。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心得其正,則公正誠明,不涉感情,無所偏倚。故意誠而後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無偏見,無邪念,才能為人民所擁護。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功夫的落腳點,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始發點。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員,才能教化人民。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君主要像保護初生的小孩那樣保護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舊布新,日新又新。統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愛之風充滿全國,國治而後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潔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質,作為人民的榜樣。由於平天下是多方面的,這就要求君主尊老興孝,敬長興悌,恤孤愛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實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坦誠至公,以德為本,舉拔賢臣,提倡忠信,開源節流,以義為利,如此則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學》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此八條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礎和方法,後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於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有了認識才能意念誠實,然後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備了以上的條件,自身的修養才能提高。自身的修養又是治理國家的必要條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最後達到天下大治。《大學》作為儒家思想的總綱領,造就了後代儒家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即「內聖」與「外王」之道。
㈣ 關於論述道德的古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淮南子:"名與道不兩明.人受名,則道不用;道勝人,則名息矣.道與人競長,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則危不遠矣.故世有盛名,則衰之日至矣.欲屍名者,必為善;欲為善者,必生事.事生,則釋公而就私,背數而任已.欲見譽於為善,而立名於為質,則治不修故,而事不須時.治不修故,則多責;事不須時,則無功.責多功鮮,無以塞之,則妄發而邀當,妄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責;事之敗也,不足以敝身.故重為善若重為非,而幾於道矣."
孔子的名言
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5、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還有先秦諸子論德八則
http://..com/question/33437955.html?si=3
㈤ 求孔子關於道德修養的名句
你好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
「如臨深淵、如履薄內冰」(《論語•泰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容而達人」(《論語•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㈥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
仁,是孔來子道德觀的核心。源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歷史背景:
面對春秋時期諸侯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㈦ 《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什麼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的《論語》中關於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自:《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子曰:「士志於,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立志於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飯食為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真理了。」
4、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出自:《論語·陽貨》。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這是道德所唾棄的。」
5、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出自:《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中懷有的是道德仁義,小人心中懷有的是詩書禮儀;君子心中懷著對刑罰的畏懼,小人心中懷著對小恩小惠的喜愛。」
6、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出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於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㈧ 孔子寫的關於道德的格言
孔子寫的道德格言
1.「先進於禮樂者,野人也;後進於禮樂者,君子也。」(《論語?先進第版十權一》)
2.「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第十七》)
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第十二》)
4.「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第十九》)
5.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6.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論語?雍也第六》)
7.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論語?子路第十三》)
8.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論語?子路第十三》)
............................
非同小何收集整理,轉載請註明!
㈨ 有關孔子道德的故事
第一篇:《(崇尚品德的故事)誠實守信的故事_誠實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他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有一回,孔子到齊國去,路上看見兩個小孩正在辯論問題。孔子看了,覺得挺有趣,就對跟在身後的學生子路說:「咱們過去聽聽孩子們在辯論什麼,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說:「兩個黃毛小子能說出什麼正經話來?」
「掌握知識可不分年齡大小。有時候,小孩子講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負的成年人要強得多呢?」子路一下子紅了臉,不敢說什麼。
孔子走上前去和藹地說:「我叫孔丘,看見你們爭辯得這么熱烈,也想參加進來,你們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來你就是那個孔夫子呀,聽說你很有學問。好吧,就請你來給我們評一評,看誰說得對!」兩個孩子說。
孔子笑著說:「別急,一個一個地講。」
一個孩子說:「我們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我們最近。我說早上近,他說中午近。你說說是誰對呢?」孔子認真地想了一會兒說:「這個問題我過去沒有考慮過,不敢隨便亂講,還是先請你們把各自的理由講一講吧。」
一個孩子搶著說:「你看,早上的太陽又大又圓,可到了中午,太陽就變小了。誰都知道:近的東西大,遠的東西小。」
另一個孩子接著說:「他說得不對,早上的太陽涼颼颼的,一點也不熱,可中午的太陽卻像開水一樣燙人,這不就說明中午的太陽近嗎?」
說完,兩個孩子一齊看著孔子,說:「你來評評誰對吧。」
這下可把孔子難住了,他反復想了半天,還是覺得兩個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實在分不清誰對誰錯。於是他老老實實地承認:「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以後我向更有學問的人請教一下,再來回答你們吧。」
兩個孩子聽後哈哈大笑:「人家都說孔夫子是個聖人,原來你也有回答不了的問題呀!」說完就轉身跑走了。
子路很不服氣地說:「您真應該隨便講點什麼,就能把他們鎮住。」
孔子說:「不,如果不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不懂,怎麼能聽到這番有趣的道理。在學習上,我們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只有抱著這種誠實的態度,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在《論語》里,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說到做到,在小孩子面前也要表現出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不僅是一個人的求學態度,也是一種誠實的美德。
第二篇:《孔子學生的德育故事》
孔子學生的德育故事
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學習時間:20分鍾 評論0條
厲以寧教授在一次講座時說過兩個故事,恰好也可以從正反兩方面解釋「德」的這種物質「得性」。第一個故事是說,魯國國王頒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機會出國的國人如果在國外看見本國的同胞被淪為奴隸,應該將其贖回,所花費用回國後由政府報銷。孔子有個學生在國外果然發現同胞被淪為奴隸,於是將同胞贖回。但是,他並沒有去報銷費用,所以,大家都盛贊他的高尚品行。孔子得知後卻批評了他,說:你這樣做是缺德的,因為你會使其他人無所適從。為什麼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國外看見自己的同胞被淪為奴隸,他如果聽了國王的話,將同胞贖回並按規定報銷了費用,別人就會拿他與孔子的學生作比較——孔子的學生可以不來報銷,你卻來報銷——結果使他顯得品德不那麼不高尚,盡管他是聽從君王的命令去報帳的;如果他向你學習,贖回後也不去報銷費用,他則無故損失了金錢。這種損失,一次可以接受,兩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則不願意了。由於有了孔子的學生不報帳在先,其他的人就會陷入「報帳也不好,不報帳也不好」的兩難境地。這樣,今後的魯國人在國外見到同胞被淪為奴隸時,為了免卻兩難境地,可能會裝作沒有看見。於是越來越多的國人將不再贖回落難同胞,越來越多的落難同胞也不能獲得救助,所以,你的行為盡管是「無私的」,但由於它不會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卻是不道德的。
第二個故事是,孔子有個學生過橋時看見某人不慎跌入河裡,便奮不顧身將其救起。其家人萬分感激,硬謝該學生一條牛。牛在農業社會自然是最寶貴的東西。學生沒有辦法,恭敬不如從命,就將牛牽回了家。在回家的路上,剛才對他還大加贊賞的人見他牽走了人家一條牛,便轉而指責和唾罵他,人們認為,做了點好事是不應該要人家的報償的。孔子得知後反而贊揚了自己的學生,說:你將牛牽回家是很道德的,因為你這樣做會使其他人認識到,做好事必有所得。當「做好事必有所報」形成了人們的道德信念時,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在見到他人危險時奮勇相助,這樣,你的行為將激勵越來越多的人去做好事,讓越來越多的遇險者「得」到救助。所以,你的行為盡管是「有私的」,卻是道德的。
因果報應的思想是對「德,得也」觀點的生動闡釋。台灣學者南懷瑾先生認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都是建立在「因果報應」基礎上的,所謂因果報應就是日常生活百姓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做了好事,必有所得,做了壞事,必有所損。這種報應即使沒有發生在當事人身上,也會擴及到他的親人、後代身上;即使沒有發生在本世,也會延及到後世。孔子在注《易經》時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道教也宣言上天可以察知人之善惡而予以獎懲,至於佛教更有完整和系統的因果報應思想。實際上,世界上主要的宗教都有類似於「靈魂不死」、「輪回」、「三生三世」的說法。因果報應的思想被宗教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實際上,它也是有人性基礎的。人生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往往是「以恩惠報答恩惠,以冤讎回敬冤讎」,眾多的人性就形成了一般的「社會規律」,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因果報應就是社會的一種道德規律。市場經濟里所形成的誠信品德既不是人所固有的「善良本性」,也不是靠道德家們苦口婆心地、一廂情願地反復呼籲「希望„„」、「加強„„」就能夠養成的德性,它實在是市場生活里反復博弈中的「得失報應」對交易雙方的忠告。一個社會,若沒有建立起公正的道德強化機制,若不能在人民心中養成「善惡必報」的道德信念,一切道德教育都將蒼白無力。曾經盛行於中國的「二十四孝」故事,大多數都隱含著「德,得
也」的教誨,其表現或者是感動天地,得到下凡神仙的幫助,或者是感動曾經一度虐待自己的對方,使之回心轉意,或者是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效仿,等等;如果我們再讀讀威廉·貝內特編著的《美德書》當中的道德教誨故事,同樣也會感到「德,得也」的德性脈搏。
當然,道德生活里的回報,只能看作是對道德主體之精神人格做出的肯定和安慰,完全不必在物質價值上追求對等報償。實際上,如果追求這種對等報償,他也就不會做出道德行為了。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道德行為就應該是無償的,否則你的英雄壯舉就會黯然失色。其實,道德行為主體接不接受回報是一回事,社會是否有制度給他們提供回報則是另外一回事。道德的回報機制不只是對行為主體的美德表達肯定,也是對其他潛在道德行為主體的鼓勵和引導,更是在建設一種讓美德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強化機制。反觀現實,我們仍然可以經常看到大量的弱化道德的現象,有的受害者拒絕出來作證,不僅讓壞人無法受到制裁,也使那些曾經對他們捨身相救的好人得不到應有的肯定;有的人得到了英雄的救助,但當他得知自己對英雄的犧牲應該承擔一些費用時,卻悄悄地躲開了;有的人不僅在英雄需要幫助時冷漠旁觀,而且對英雄還冷嘲熱諷„„。翻翻報刊,我們經常會看到道德英雄們的無奈、苦笑和凄慘!但願英雄們的「寒心」不會讓他們對自己的英雄壯舉感到後悔!不會「教」世人更加遠離道德!
某孩子不幸溺水,不會游泳的父親懇求站在岸上圍觀的人群幫助救他的孩子,大家無動於衷。父親只好開出價格,說如果誰幫他救上孩子,願意如數奉上酬金,於是,有幾個年輕人跟該父親討價還價,直到要到了自己樂意的價錢,才躍入水中去救人。見死不救無疑讓人痛心,但是,先講價錢再去救人同樣也要受到譴責。那麼,這種行為與本文所說的孔子的學生因為救人而得到重酬的行為是不是一樣的呢?表面看來是一樣的,因為,它們都得到了報償;但是,仔細分析後就會發現,這兩者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先講價錢再去救人的行為屬於商業行為,而先救人再有報償的行為屬於道德行為。商業行為以贏利為目的,行為者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即「德,『直』也。」)不是要救人,而是要牟利;道德行為以行善為目的,行為此時此刻的真情實感就是要救人。商業行為最後所獲得的報償是該行為之目的——因為要得到這個報償,所以才做這種行為,行為只是獲得目的的手段、途徑;道德行為最後所獲得的報償是該行為之結果——因為做了這種行為,所以得到了這個報償。以報償為目的者,如果沒有得到這個報償,他就會覺得作為手段的行為不值得、是失敗,手段的成敗由目的來證明;道德行為以行為本身為目的,後面是否有所「得」,並不能作為判定行為本身之成敗的依據。當然,如果這種行為得到了社會的贊許,在物質上或者精神上使他得到了肯定,那麼這種行為就會獲得正強化,他可能更傾向於重復類似的行為,如果沒有得到社會的贊許、或者得到社會的反對,使他在物質或精神上得到否定,他可能更傾向於避免類似的行為。在人的生命面臨嚴重威脅的時刻,在呼喚道德精神的情況下,商業行為是不值得鼓勵,甚至是應該受到譴責的。
厲以寧.「入世」和中國經濟改革.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10台)·百家講壇.2001-9-12 這兩個故事也是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有道德,不是看他是無私還是有私,而是看他的行為是否使雙方都有所「得」,或者是否能夠鼓勵更多的人去表現道德,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人「得」到幫助。無私的行為不一定就是道德行為,有私的行為不一定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這與人們通常用「無私」來定義美德的觀念是大不一樣的。
轉引自盛洪.道德·功利及其他.讀書.1998(7):122.
王啟康.格心致本.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311.
第三篇:《道德小故事》
道德小故事
草與秧苗
孔子東游,見田裡放著農具,而農人已去,便拾起鋤頭,圍著一棵秧苗,費力地鏟了起來。
不一會兒,農人歸來,一見大怒,憤憤地說:「你為什麼鏟我的秧苗?」
孔子感到很奇怪,便指著秧苗說:「你看,我鏟的明明是草啊。」 沒想到農人更加惱火地說:「我種的就是喂馬的草!」 孔子不禁目瞪口呆。
故事感悟:
幫助別人要幫得恰到好處。
改變思維
有一家生產牙膏的公司,很受消費者的喜愛,每年的增長率都在10%到20%,可是到了第11年,企業業績開始停滯下來。
公司經理召開高級會議,商討對策。會上,總裁許諾,誰能想出解決辦法,重獎10萬元。有位年輕經理站起來,遞給總裁一張字條,總裁看完,馬上簽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給他。
這張字條上只寫了一句話:將牙膏管開口擴大1毫米。
消費者每天早晨習慣擠出同樣長度的牙膏,如果開口增大,那麼
每天牙膏的消費量也必將大幅度增加。
公司立即改變包裝,第二年,公司的營業額增加了32%。
故事感悟:
只要你把心徑增加一毫米,你就會看到生活中任何變化都有它積極的一面,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掃陽光
有兄弟二人,年齡不過四、五歲,由於卧室的窗戶整天都是密閉著,他們認為屋內太陰暗,看見外面燦爛的陽光覺得十分羨慕。 弟兄倆就商量一起把外面的陽光掃一點進來。於是弟兄兩人,拿著掃帚和畚箕,到陽台去掃陽光了。
等到他們把他畚箕搬到房間里的時候,裡面的陽光就沒有了。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掃了許多次,屋內還是一點陽光都沒有。
正在廚房忙碌的媽媽看見他們奇怪的舉動,問道:「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房間太暗了,我們要掃點陽光進來。」
媽媽笑道:「只要把窗戶打開,陽光自然會進來,何必去掃呢?」
故事感悟:
只要把封閉的心門敞開,哪怕只露出一點縫隙,你就立即能感受到無盡的光明和溫暖。
迎向風雨
一群大學生相約去登山,不幸遇到暴風雨,引起山洪暴發,滾滾而來的泥石流把他們鮮活的生命永久地埋葬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悲劇,很多人不禁要問:「如果我們在半山腰,突然遇到暴風雨,應該怎麼辦?」登山專家說:「你應該向山頂走。」
「為什麼不往山下跑,山頂風雨不是更大嗎?」人們懷疑地問。 「往山頂走,固然風雨可能更大,卻不足以威脅你的生命。至於往山下跑,看來風雨小些,似乎比較安全,卻可能遇到暴發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
登山專家嚴肅地說:「對於風雨,逃避它,你只有被捲入洪流;迎著它,你卻能獲得生存。」
故事感悟:
困難是人生的敵人,戰勝它,你便在人生的道路上跳躍了一步;繞過它,並不等於擺脫它,相反,遲早它還會來阻礙你,甚至斷送你的前程。
三隻鍾的故事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鍾放在了兩只舊鍾當中。兩只舊鍾「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其中一隻舊鍾對小鍾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
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鍾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鍾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鍾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鍾很輕松地每秒鍾「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故事感悟:
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成功卻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其實,我們不必想以後的事,只要想著今天我要做些什麼,明天我該做些什麼,然後努力去完成,成功的喜悅就會慢慢浸潤我們的生命。
關鍵時刻{關於道德的故事孔子}.
一天,一位將軍正在用餐,吃到一半時,一個侍者說:「啊,將軍„„」
將軍盯著他說:「將軍在吃飯或講話時,你不應該說話。」大家默不作聲。
幾分鍾後,將軍問侍者:「唔,你剛才想對我說什麼?」 侍者低下頭,說:「晚了,將軍,太晚了。」
「你說什麼晚了?發生了什麼事呢?」
「是的,將軍,已經晚了,您的色拉里有一條小蟲,您已經把它吃下去了!」
故事感悟:
失敗的人有兩種:一種是不聽任何人的話,另一種是任何人的話都聽。
最後的習題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學生去漫遊了世界,最後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對他的學生說:「十年游歷,你們都已是飽學之士,現在學業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後一課吧。」
弟子們圍著哲學家坐了下來,哲學家問:「現在我們坐在曠野中,曠野里長滿雜草,現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後一課問的竟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
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只要有鏟子就夠了。」哲學家點點頭。
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哲學家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會除掉所有的雜草。」
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除掉雜草,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等弟子們都講完了,哲學家站起來,說:「課就上到這里,你
第四篇:《孔子的小故事》
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
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學而時習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來破落下來了。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搬到離陬邑不遠的魯國都城曲阜,過著清貧的生活。魯國是當時公認的文化中心,跟宋國一樣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禮可真夠多的,結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瑣的儀式。窮人當然說不上這些,但是,從天王、諸侯、大夫,到一般奴隸主富貴人家,對此特講究,他們認為這正是炫耀自己財勢的好機會。每逢婚喪大事,他們便會僱用一班子人來舉行禮的儀式。那時管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叫「儒」。孔子從小就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熏陶,學懂了許多古代的禮,以至連做游戲,也常用小木塊當祭器,小泥團當供品,演習著古代的禮儀,總是樂此不疲,並且發展為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由是,後人把孔子倡導的學說稱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幼年時家境貧困,難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學,常拜他人為師,哪怕是向年僅7歲的小孩項橐求教。他曾經「問禮於老蚺」、「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孔子的故事「學官制於郯子」„„一次,魯國附庸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魯昭公。郯子雖是小國之君,可自稱是少皞氏的後代。在魯昭公舉行的宴會上,叔孫昭子問少皞氏干嗎以鳥名為官名,郯子便大談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來,還乘機誇耀「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孔子聽過了,覺得郯子雖然舉止有些可笑,但對古代官制倒確實有點研究,便「見於郯子而學之」。
孔子與打水的老人
有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這個故事跟老子一樣古老。{關於道德的故事孔子}.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 1
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