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藝術作品
『壹』 藝術作品所具有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方面的教化作用
藝術作品本身就是審美的載體。有很強的知道作用。
《硬漢》當中表面上符合英雄主義,其本身是極為普通是非觀念,在影片中大大強化了,毋庸置疑的絕對是非觀。也是善惡之爭體現。
『貳』 藝術與道德
可以選擇像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萊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這部經典巨作
『叄』 什麼是文學藝術作品的道德底線
個人拙見:如果單單是作品的話,只需要考慮是否有違倫常,法律,正確的價值觀等等……,版就算權不能給人以思考,帶來樂趣也是可取的,況且思想深邃的作品也有不能苟同的人。如果是就文人自己要求自己的作品的話,至少要表達出自己的訴求,不能為了寫而寫或者如胡蘭成般,用美的文學作品當自己的遮羞布,反而污了自己的作品。
『肆』 求論文,舉例某藝術作品,談與藝術與道德、宗教、哲學、政治的關系,字數在600
暴君尼祿:瘋狂的藝術家
「看一個藝術家是怎麼死的」。
『伍』 簡述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與藝術既不是絕對對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它們既有本質區別,又相互影響。道德同宗教一樣,同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或阻力。藝術與道德的辯證統一關系主要表現在:
一、道德促進或阻礙藝術的發展
1、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藝術的發展:當藝術作品表現進步的道德准則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時,往往產生持久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促進藝術的發展。共產主義道德是最先進的道德准則。崇高的、進步的道德准則是藝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2、落後的、腐朽的、丑惡的道德阻礙藝術的發展:莫泊桑是十九世紀法國天才的現實主義藝術家。他的許多小說真實地反映了普法戰爭前後的法國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怯懦無恥、偽善自私,深刻地描寫了那個時代的世態人情。
如果莫泊桑循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或許可以出現與巴爾扎克同樣的耀眼光輝。但是落後的道德准則成為他前進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礙,像陰雲一樣遮住了天才之星的光輝。托爾斯泰在高度評價莫泊桑某些短篇小說的同時,尖銳地指責莫泊桑「道德上的污穢」。
二、藝術反過來可以影響和改造人們的道德觀念:這種改造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同時也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5)道德藝術作品擴展閱讀:
藝術的教育作用,是指藝術作品能夠對人們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優秀的藝術作品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豐富的,忠實的生活圖畫,而且還因為它體現了藝術家的正確觀點,具有教育作用。藝術作品在描寫社會生活的同時,體現著藝術家對生活的評價和看法。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幫助欣賞者認識生活的同時,教育著欣賞者對人,對生活採取正確的看法和態度。
『陸』 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准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准,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准,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柒』 藝術應該具有獨立性的,還是道德的
第一種,「客觀精神說」。第二種,「主觀精神說」。第三種,「模仿說」 或「再現說」。 藝術是以具體的、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和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第一,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 第二,藝術形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第三,藝術形象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然具有主體性的特徵。第一,藝術創作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第二,藝術作品具有主體性的特點。第三,藝術欣賞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任何藝術作品必須是人類藝術生產的產品;必須具有審美價值.第一,藝術的審美性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 第二,藝術的審美性是真、善、美的結晶。 第三,藝術的審美性是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 答: (1) . 從藝術的起源來看,藝術的起源離不開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藝術的性質和特點來看,術必然是心與物的結合、主觀與客觀的結合,再現與表現的結合。 (2) 「」 一定時代藝術的發展,從最終原因上講總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3 。藝術生產理論把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藝術鑒賞這三個相互聯系的環節,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研究。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 代表人是 18 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 19 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系統地以理論方式提出這種說法的應當首推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 代表人物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 俄國普列漢諾夫系統地論述了藝術的起源及其發展問題,並且得出了藝術發生於勞動的觀點。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勞動,然後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為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動物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了人的腦髓」。法國結構主義學者阿爾都塞認為,社會發展不是一元決定的,而是多元決定的,並進而提出了多元決定的辯證法,或者說是結構的辯證法。 藝術的產生經歷了一個由實用到審美、以巫術為中介、以勞動為前提的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從根本上講,藝術的起源最終應歸結為人類的實踐活動。事實上,巫術在原始社會中同樣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歸根結底,藝術的產生和發展來自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藝術是人類文化發展歷史進程中的必然產物,藝術的起源應當是原始社會中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 「實用藝術」,指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表現性空間藝術,主要包括建築藝術、園林藝術、工藝美術與現代設計等。 實用藝術具有實用性與審美性、表現性與形式美、民族性與時代性等美學特徵。 ▲ 實用性與審美性二者是有機統一 Δ 實用性 (1)應對實用性作寬泛的理解。 (2)實用性與審美性結合 (3)與生產技術有緊密聯系. (4) 應考慮產品的用料、費時、加工和成本等經濟的問題 Δ 實用藝術中,實用性與審美性二者是有機統一的。實用性是審美性的前提和基礎,審美性反過來也可以增強實用性。 形式美是表現性的外部體現,表現性是形式美的內在Δ 它不注重模仿客觀事物的再現,而注重表現某種朦朧抽象的情調和意味。表現性是實用藝術重要的美學特徵.Δ 形式美,指各種形式因素的有規律的組合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徵和法則,包括色彩、線條、形體等、多樣統一等 (參考建築藝術的民族性與時代性) : 建築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體現和時代精神的鏡子,又總是以直觀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中外古今的建築,可以稱得上是千姿百態,由於歷史的悠久,數量的眾多,風格的差異,民族和時代的特色,使得這些建築具有很高的審美認識價值和文化價值。 古代北京及其宮殿鮮明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晚期高度發展的專職集權意識和後期儒學一整套宗法禮制觀念;歐洲中世紀哥特式教堂體現了神權在生活中的絕對地位;中國古典強調人和大自然的融合,歐洲園林則要「強迫自然服從均稱的法則」,重視人對大自然的征服. 作為實用藝術之一,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徵同樣是實用性與審美性、技術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園林的實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們遊憩玩賞,這種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園林更加側重於審美性和藝術性。特別是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更是成為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Δ 自然美建築美 :用水池、假山、花草、樹木營造自然環境;講究亭、台、樓、閣、廊、榭建築形式美,與自然環境協調。Δ文化美:中華民族文學藝術史上,古代許多動人的詩歌賦,往往是憑借著園林景物抒發出來的;許多流傳至今的繪畫,也是描繪園林的美景;許多文學作品同園林分不開,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等;甚至一些戲劇故事也是在園林中發生的,中國園林藝術深深植根於民族文化沃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色彩。由於中國傳統園林將風景美、藝術美和文化美融為一體,因而更加富有魅力。採用楹聯、匾額、碑刻、書畫題記等,營造文化氛圍。在中國園林藝術里,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美學思想. 可見,中國的園林藝術同中國繪畫、中國詩詞、中國戲劇、中國文學等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具有文化、歷史、美學和藝術等多方面的價值。欣賞中國式園林,不但要注意欣賞它的自然美、建築美,尤其要注意欣賞它的文化美。 主要包括繪畫、雕塑、攝影藝術、書法藝術等。Δ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各有自己的歷史傳統和基本特徵。 Δ 雕塑藝術更是在三度空間里創造出立體的形象。Δ 攝影藝術是一門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紀實性造型藝術。 Δ 書法藝術則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 Δ 最基本的特徵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藝術家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塑造出欣賞者可以通過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藝術形象。Δ 造型藝術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不論是繪畫,雕塑,都是直接訴諸欣賞者的眼睛,憑借視覺感來感受的。 Δ 造型藝術要反映客觀現實生活,就必須找到恰當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在動和靜的交叉點上,抓住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某一瞬間形象,將它用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固定下來,這就是造型藝術瞬間性的特點。Δ 由於造型藝術必須採用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將事物發展變化的典型瞬間固定下來,具有永固性的特點。 Δ 造型藝術的基本特徵是再現性空間藝術,再現性自然成為它最重要的審美特點之一。Δ 造型藝術同樣要表現形象的內在意蘊,表現藝術家的情感,表現性也是造型藝術一個重要的審美特徵。 表現在工具材料上,往往採用中國特製的毛筆、墨或顏料,在宣紙或絹帛上作畫。又可稱之為「水墨畫」或「彩墨畫」。 在構圖方法上不受焦點透視的束縛,多採用散點透視法 ,使得視野寬廣遼闊,構圖靈活自由,畫中的物象可以隨意列置,沖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中國畫營造的空間最主要的有三種,全景式空間、分段式空間和分層式空間。繪畫與詩文、書法、篆刻四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補充,交相輝映,形成了中國畫獨特的內容美和形式美。 中國畫的特點來源於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豐富的美學思想。中國畫的傳統畫法有工筆高度概括,灑脫地表現物象的形神和抒發作者的感情。不管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在處理形神關系時都要求「神形兼備」,在造型和意境的表達上都要求「氣韻生動」。中國畫總體上的美學追求,不在於將物象畫得逼真、肖似,而是通過筆墨情趣抒發胸臆、寄託情思。 代表作米隆《擲鐵餅者》、菲狄亞斯《命運三女神》和古希臘雕刻著名作品《米洛斯的阿芙羅狄特》. 代表人物義大利米開朗基羅,代表作《哀悼基督》. 大理石雕像《大衛》,《晨》、《暮》、《晝》、《夜》《摩西》等。其代表人物為呂德,巨形浮雕《馬賽曲》;現實主義流派大師羅丹,代表作《巴爾扎克像》、《思想者》等代表人物有法國著名雕塑家馬約爾,以及現代主義雕塑家、法國的阿爾普和英國的亨利.摩爾等為代表。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主要通過漢字的用筆用墨、點畫結構、行次章法等造型美,來表現人的氣質、品格和情操,從而達到美學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門刻意追求線條美的藝術;內容上,它是一門體現民族靈魂的藝術。書法最早也是一門實用藝術。書法最初只是用於人們書寫文字的日常活動,只是發展到後來才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當然,由於今天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很少使用毛筆來書寫普通文字,使得書法的觀賞性越來越實用性,書法作為一門造型藝術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中國書法同繪畫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書畫同源」正是對這兩門姊妹藝術的形象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說是書法藝術與生俱來的最重要特點。 音樂的分類方法很多,一般可將其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音樂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中西方音樂均有著悠久的歷史。舞蹈也有多種分類,特別是藝術舞蹈、民族民間舞蹈、芭蕾舞和現代舞需要多加關注。 : Δ 抒情性是音樂、舞蹈的基本屬性。音樂和舞蹈抒發情感的能力是十分驚人的,它們不但可以直接表現人類各種細微復雜的情感情緒,而且可以直接觸及人的心靈最深處,激發和宣洩人的激情。Δ音樂、舞蹈這一類表情藝術,長於表現或傳達創作主體的情感情緒,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Δ 音樂形象和舞蹈形象的存在,必然依賴於二度創作的表演。沒有表演,也就沒有音樂和舞蹈。Δ 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動作和姿態來表現人物性格,創造情緒氛圍。音樂形象看不見、摸不著,它需要欣賞者充分調動審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體驗、想像和聯想,在內心喚起一定的情感意象,從而完成音樂形象的塑造。Δ 在音樂中,節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音樂節奏具體指樂音的長短、高低、強弱等變化組合的形式,它是旋律的骨幹,也是樂曲結構的基本構成因素。節奏同樣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和表現手段。舞蹈節奏一般表現為人體的律動,即人體動作的力度強弱、速度快慢,以及動作幅度能量的大小等,因此,舞蹈節奏常常體現為人體動作的韻律美。 Δ 戲劇藝術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西方話劇史上的悲劇,有「命運悲劇」、「性格悲劇」、「社會悲劇」、「現代悲喜劇」等Δ 中國戲曲是世界上三種歷史最悠久的戲劇藝術之一,戲曲藝術具有綜合性、虛擬性、程式化的審美特徵。Δ 影視藝術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產物,也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大眾藝術。 Δ 綜合藝術,吸收了各門藝術中的多種元素,將它們有機融匯在自己的表現手段之中,從而大大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力。 Δ 綜合性更加集中地體現在它們將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綜合在一起,實現了美學層次的高度綜合性,使得它們能夠將視與聽、時與空、動與靜、再現與表現集於一身,從而具有了巨大的綜合表現能力,極大地擴展和豐富了觀眾的審美感受, Δ 情節的核心是事件和人物, 通過不同的情節結構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藝術風格。Δ 主人公,是指戲劇、戲曲、電影、電視劇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或叫中心人物。 Δ 文學性是綜合藝術的基礎。Δ 表演性是綜合藝術的中心環節 中國戲曲藝術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將表現審美意境作為最高的藝術追求,屬於一種表現性的綜合藝術,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在世界戲劇藝術中獨樹一幟。 歌、舞、劇高度綜合,集唱腔與舞蹈、念白與表演於一體。 角色行當、表演動作、音樂唱腔有特殊的固定規則。 注重寫意特點,表演、道具布景、舞台時空都具有虛擬性。 Δ 有聲電影誕生的標志,是 1927 年美國的《爵士歌王》Δ 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是 1931 年的《歌女紅牡丹》 Δ 1935 年,美國影片《浮華世界》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電影。有增無減,包括計算機三維動畫、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和虛擬現實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極富想像力的藝術手段和極其逼真的藝術效果,大大增強了電影藝術的魅力。 Δ 影視「畫面」主要是通過攝影 ( 像) 機的鏡頭拍攝記錄下來的,對於影視畫面來講,景別 、焦距、鏡頭運動、角度,以及光線、色彩和畫面構圖等,共同組成了畫面造型。Δ 對於影視「聲音」來講,人聲 ( 包括對話、獨白、旁白等)、音樂、音響這三大類型,共同組成了聲音造型,並且與畫面相互配合,極大地增強了影視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Δ「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 的音譯,原為建築學用語,意為裝配、組合、構成等,在影視藝術中,這一術語被用來指畫面、鏡頭和聲音的組織結構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應當包括以下三層含義:其一,從技術層面上講,蒙太奇就是剪輯;其二,從藝術層面上講,蒙太奇應當是電影的基本結構手段和敘事方式,不但鏡頭與鏡頭、段落與段落,甚至畫面與聲音均可構成蒙太奇組合關系; 其三,從美學層面上講,蒙太奇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創作方法。蒙太奇不僅體現在後期剪輯,而且也體現在前期的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乃至各個創作部門合作完成的整個創作拍攝過程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蒙太奇思維是影視藝術獨特的思維方法。 影視藝術兼具藝術性與娛樂性、商品性與文化性。影視藝術作為時代的多棱鏡與社會的萬花筒,總是展現出一幅幅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的斑斕圖景,使得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社會性與時代性;優秀的影視作品既是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又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使影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國際性;此外,中外優秀影視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蘊和獨特的藝術追求,體現出較高的文化品格和獨特的藝術創新,具有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文學採用語言作為媒介和手段,從而與其他藝術在性質上產生了重大的區別。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本身是一個藝術種類,它又可被分為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各種不同的體 Δ 文學形象的間接性,是文學區別於其他一切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Δ 文學的廣闊性,來自語言媒介的特性, 表現在它不僅能描繪外部世界,而且能夠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 : 一方面是自由靈活,另一方面體現在形散而神不散。 : 主要包括人物、情節和環境。 Δ 藝術家內部有多種多樣的職業和分工。 Δ 真正的藝術家往往具有為藝術而獻身的精神。Δ 藝術傢具有敏銳的感受、豐富的情感和生動的想像能力。 Δ 藝術傢具有卓越的創造能力和鮮明的創作個性,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Δ 藝術家必須具有專門的藝術技能,熟悉並掌握某一具體藝術種類的藝術語言和專業技巧。 Δ 是藝術創作準備階段,是指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把藝術家長期對於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形成藝術創作的基礎和前提,乃至萌發不可遏制的創作慾望。Δ它是藝術家在深入觀察、思考和體驗生活的基礎上,加以選擇、加工、提煉、組合,融匯了藝術家的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形成了主體和客體統一、現象與本質統一、感性與理性統一的審美意象。Δ作為創作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它是指藝術家藉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在藝術構思活動中形成的審美意象物態化,成為可供其他人欣賞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形象。 Δ 藝術風格指藝術家在創作總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創作個性與鮮明的藝術特色。 Δ 藝術流派指在中外藝術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形成的藝術派別。Δ 藝術思潮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一定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潮的影響下,藝術領域所發生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 :是運用一定的形象來感知、把握和認識事物,也就是通過具體、感性的形象來達到對事物本質規律認識的一種思維形式。 Δ 形象思維過程始終不能離開感性形象,總是運用形象來進行思維。Δ 形象思維過程始終依靠想像、情感等多種心理功能。 Δ 形象思維具有整體性的特點。形象思維側重於綜合。更加強調通過事物的整體形象來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和規律。 首先來自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個性。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必然要在藝術作品上留下藝術家個人的印記。藝術家作為藝術生產的創作主體,他的性格、氣質、才能、心理等各方面的種種特點,都很自然地會投射和熔鑄到他所創作的藝術品之中。 Δ 離不開藝術家獨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環境、閱歷修養和藝術追求。藝術在創作過程中,從題材的選擇到主題的提煉,從藝術結構到藝術語言,都體現出鮮明的創作個性。藝術家從藝術體驗到藝術構思,直到傳達和表現,始終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構思方式和表現角度。Δ 藝術風格的多樣性,還來自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由於欣賞主體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層次、文化層次,屬於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造成審美需要的千差萬別,反過來刺激和推動著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 Δ 由一批具有相同藝術主張的藝術家們自覺結合而形成的藝術流派。他們或者有一定的組織和名稱,或者有共同的藝術宣言,甚至與其它藝術流派展開論爭,以宣傳自己的藝術主張。Δ 由一批藝術風格相近或相似的藝術家們,不自覺而形成的藝術流派。這些藝術派別一般沒有固一的組織或綱領,也沒有共同的藝術宣言。Δ 是藝術家們本身並沒有形成流派的計劃或意願,甚至自己並不意識到屬於某一流派,只是由於藝術風格的相似或相近,被後世人們在藝術鑒賞或藝術批評中,將其歸納為特定的流派。 : 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並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但是,從總體上講,正是這三個層次的完美結合,形成了流傳後世的優秀藝術作品。藝術作品的這三個層次具有相對獨立的意義,其中每一個層次都有著自身的審美價值,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都會感受到。有的藝術作品或許只有其中某一個層次比較突出,或者有獨創的藝術語言,或者有感人的藝術形象,或者有發人深思的藝術意蘊。但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在這三個方面都卓有成就,並且將這三個層次有機融合為一個整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樣的作品才是傳世不朽的藝術作品。 藝術意境與藝術典型二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意境在景物中也有人物,意境的產生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結果,它一方面以自然景物的意象描述為主,另一方面也必然熔鑄進藝術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學情趣。簡言之,如果說典型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於客體,那麼意境卻是在主客體統一中側重於主體;前者側重於塑造人物形象,後者側重於抒發藝術家自己的情感。 典型與意境都是在有限的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有限藝術形象中,體現出無限的藝術意蘊。藝術典型是在個別的人物形象身上體現出共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藝術意境則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讓人們領悟出無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乃至於某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深層意蘊。或許,從有限中把握無限,正是藝術的極致境界。 是指深藏在藝術作品中內在的含義或意味,常具有多義、模糊和朦朧性,體現為一種哲理、詩情或神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欣賞者反復領會、細心感悟,用全部心靈去探究和領悟,它也是文藝作品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的根本原因。 ,從一定意義上講,藝術意蘊就是藝術作品蘊藏的文化涵義和人文精神。 ,藝術意蘊就是指藝術作品應當在有限中體現出無限,在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在個別中包含著普遍。 ,藝術作品中的這種深層意蘊,有時由於具有多義性和模糊性。 ,藝術意蘊是一種更加形而上的東西,它是一種哲理或詩情,是這樣一種藝術境界。 ,在藝術作品的層次構成中,任何一個作品都必須具有前兩個層次,即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作為第三個層次的藝術意蘊,並不是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某些偏重於娛樂性、功利性或紀實性的作品,常常就不存在這一層次。 Δ :以孔孟為代表,以仁為核心, 政治與倫理思想濃厚,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功利傾向明顯.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嚴謹,講究工整,對仗 Δ :以老莊為代表,以道為核心,崇尚自然之道,追求個體絕對自由,具有超功利傾向詩仙李白, 追求個體精神絕對自由,不拘一格,揮灑自由.Δ: 即佛教,主張心是世界的本原,更加徹底地主張循世,與審美境界相通 王維的詩充滿禪意,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藝術家創作出來的藝術品,必須通過鑒賞主體的審美再創造活動,才能真正發揮它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 ,鑒賞主體在藝術欣賞活動中,並不是被動、消極地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進行著審美再創造。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藝術鑒賞同藝術創作一樣,也是人類自身主體力量在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 Δ 離不開大量鑒賞優秀作品的實踐。Δ離 不開熟悉和掌握藝術的基本知識和規律。 Δ 離不開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文化知識水平對藝術鑒賞也有很大影響,廣泛的歷史、文化知識十分重要。Δ 離不開相應的生活經驗與生活閱歷。 Δ 美育與藝術教育在培養和提高藝術鑒賞力方面,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所謂審美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或藝術鑒賞活動中,對於審美對象或藝術形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使人剎那間暫時忘卻一節,聚精會神地觀賞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審美愉悅之中。審美直覺的特點就是直觀性和直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