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對抗善意第三人
Ⅰ 什麼叫對抗善意第三人
舉個例子來說吧,這樣通俗易懂一些:
設甲欠乙債10萬元,以自己所有的一版輛汽車為乙設權立抵押,但沒有辦理登記。抵押期間,甲未經乙的同意,以9萬元的價格擅自將汽車賣於不知該汽車已設有抵押權事實的丙,並貨款兩訖,乙幾天後知曉此事訴至法院,稱自己不同意甲出賣該汽車,主張甲與丙的買賣無效。問:法院應如何解決,為什麼?
答:法院對於乙的請求不予支持,因為乙的抵押權由於沒有辦理登記,所以不得對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丙。
此案中,丙就是第三人,並且是善意第三人。什麼叫善意?來換句話說吧,如果丙在買甲的汽車時知道該汽車設有抵押權並購買,那麼他主觀上就屬於惡意,而此時法院就會支持乙的請求,保護乙的抵押權。
Ⅱ 關於買賣合同法律效力的問題,牽涉到善意第三人
你可以仔細閱讀下《合同法》
第四十八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專或屬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
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
第四十九條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
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如果B是以A的名義與C簽訂合同的,B沒有代理許可權的,需要經過A的確認。
而B是以自己的名義與C簽訂合同,而古董屬於動產,B持有古董並對此作出處分,C有理由認為B是所有權人並以合理的價格善意取得,因此,買賣合同有小,A只能向B要求賠償,而不能要求C返還。
Ⅲ 民法中常提到的「對抗善意第三人」如何解釋
善意是相對於惡意而言的。所謂善意第三人,是指第三人在與合夥企業的交易中,沒有從事與合夥企業中的部分合夥人串通損害合夥企業利益之行為,或倚仗某種優勢地位,強迫企業接受某種不平等的交易條件的行為。 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是競爭,為了在市場中站住腳跟,求得生存與發展,企業必須參與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是靠研究技術,開發產品,降低消耗,攤薄成本,拓展市場等策略,以求競爭的優勢地位;有的則採取行賄受賄,拉攏腐蝕交易對方部分成員,使其為自己提供內幕信息,或與其相互勾結,惡意串通以達到推銷偽劣產品,剽竊技術,製造對方混亂,使自己得到某種好處或獲得競爭優勢地位之目的。 在上述行為中,前者使用的是合法手段,其結果無論給交易對方或競爭對手是否造成損害,他的出發點無意損害對方的利益,因而是善意的;而後者使用的是非法手段,原本就是要損害對方自己從中漁利,即使其結果未給對方造成損失(事實上這類行為往往造成對交易對方或競爭對手的損害),故其行為是非善意的。合夥企業的第三人在與合夥企業的交易中如採用前一種方式,即使與其產生競爭關系,也是善意的;如採用後者,他就是非善意的。 由此可見,善意第三人並不在於與合夥企業是否進行商業競爭,而在於他與合夥企業的交易與競爭中使用的手段是否正當合法。合法的交易與競爭就是善意的,反之就是惡意的。
Ⅳ 關於合同法中能否對抗第三人
合同是自願百強迫,方為有效,任何有脅迫的合同都是無效的。第五十二條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屬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Ⅳ 物權法中規定,不能對抗善意的第三人。那麼政府可以對抗善意的第三人嗎
如果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政府扮演的是法人角色,則同樣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若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政府扮演的就是行政主體,則此時不受物權法調整,即無所謂可不可以對抗的問題了,根本就不涉及這個問題。
另推薦一篇文章供你參考:《如何理解《物權法》中動產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融資租賃物件是否也適用這條規定,如果適用,買賣不破租賃的鐵律就被打破。這種擔憂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對融資租賃業的傷害有多大?目前如何對應?
首先按筆者的理解,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只適用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其他動產作為租賃物件時不在這個范圍,不受這條法律約束。若在這個范圍辦理相應的登記就是了。
其他的動產如何登記《物權法》並沒有明示。有關租賃物件的登記制度只有在尚未出台的《融資租賃法》中有所規定(第十九條 (租賃物登記)租賃物應當在登記機關辦理所有權登記,未辦理登記的, 出租人對租賃物的所有權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目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已經做好租賃物件登記准備,只等法律授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融資租賃交易中租賃物件的佔有、使用、收益權歸承租人,但處分權歸出租人所有。因此承租人無權處分租賃物件。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就算承租人非法處置了出租人的資產,出租人也有權向承租人追索。
我們再看法律另有規定外條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四十二條規定:出租人享有租賃物的所有權。承租人破產的,租賃物不屬於破產財產。第二百四十六條規定:承租人佔有租賃物期間,租賃物造成第三人的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害的,出租人不承擔責任。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九十條規定:訂立抵押合同前抵押財產已出租的,原租賃關系不受該抵押權的影響。抵押權設立後抵押財產出租的,該租賃關系不得對抗已登記的抵押權。因此承租人無權將租賃物件辦理抵押登記,就算登記也是無效登記。
這兩個法律條款已經確認買賣不破租賃的原則。善意第三人侵害出租人利益要最揪責任,追回物件不可避免。
租賃物件的物權就算沒有沒有登記但債權已有登記制度。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金融租賃公司,在設立租賃債權時以在承租企業貸款卡上做了債權登記。其中也表明了物權。因此在用來抵押貸款的條件不成立。遺憾的是只能防止承租人用租賃物件辦理抵押貸款,並不能阻止承租人變賣、典當、違約轉租等行為。
而且只有(金融機構的)金融租賃公司才有這方面的制約,也只限定在銀行貸款。擔保登記若做擔保登記依然不能防止通過低下錢庄抵押貸款。其他非金融機構的融資租賃公司因為不能進入貸款卡系統,因此還不能避免非法抵押貸款。就算有法律保障,追回物件和資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業界還是期盼融資租賃法早日出台。
為了防止承租人的非法行為筆者建議出租人對租賃物件應事先辦理抵押登記。融資租賃比貸款多了一個物權,有需要去融資。因此租賃公司在簽定租賃合同同時應將租賃物件抵押給出資人,率先辦理抵押登記,讓承租人沒有機會違約是最有效的辦法。
當然這種做法對承租人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有可能破壞承租人對租賃物件的平靜佔有。如:出租人用租賃物件融資買設備租賃給承租人。承租人支付了租金,但出租人沒有還貸款造成出資人沒收抵押的租賃物件影響承租人的使用。當然也有避免的辦法,如:放款人約定專款專用,設定共管帳戶鎖定資金流向。
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租賃公司把融資租賃當轉貸業務來做。根本不關心租賃物件的物權。把自己當放款人,沒當借款人。借款時沒有抵押,放款時沒有防止承租人將租賃物件抵押的有效措施,給自己增加了許多管理和融資方面的風險。就算將來《融資租賃法》出台,如果租賃公司依然沒有這方面意識,不採取這方面行動還是沒有用處。
Ⅵ 民法中關於保護善意第三人的規定有哪些!!!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內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容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一百零七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第一百零八條 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Ⅶ 經濟法中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是什麼意思
我國法律關於「善意第三人」的規定僅見於《物權法》,另外《海商法》有關於「第三人」的規定,與「善意第三人」類似。
根據《物權法》的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善意第三人」是對於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過程中,不知情的第三人所享有的物權保護性權利。上述貨車是祥雲廠所購,根據動產物權歸屬於出資人的原則,貨車的所有權人是祥雲廠,貨運公司只是掛靠登記人,而貨運公司是因借錢而欠債,債主對貨運公司擁有的是一般債權,並非對祥雲廠的貨車擁有物權權利,因此貨運公司對祥雲廠的貨車而言不屬於「善意第三人」。
當然,如果貨運公司將貨車抵押給債主,同時辦理的抵押登記,則債主就設立了擔保物權,那時債主就是《物權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不得對抗的「善意第三人」了,即有權執行貨車,就貨車的拍賣價款優先受償。
(7)合同法對抗善意第三人擴展閱讀
合夥企業法:合夥人在合夥企業清算前私自轉移或者處分合夥企業財產的,合夥企業不得以此對抗善意第三人。合夥企業對合夥人執行合夥事務以及對外代表合夥企業權利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個人獨資企業法:投資人對受託人或者被聘用的人員職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物權法:以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以法律規定的動產抵押的,應當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動產抵押(即不是必須登記的抵押),從抵押合同生效時發生效力,但是未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些情況的後果就是不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這是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權利不受侵害。沒有涉及到相關的法律責任。在合夥企業中,「普通合夥人擅自以財產份額出質」,可以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三人是與此事無關的人員。
Ⅷ 對於民法中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應如何理解在哪些情況下適用
舉個例子來說吧,這樣通俗易懂 一些: 設甲欠乙債10萬元,以自己回所有的一輛汽車為乙設立抵答押,但沒有辦理登記。抵押期間,甲未經乙的同意,以9萬元的價格擅自將汽車賣於不知該汽車已設有抵押權事實的丙,並貨款兩訖,乙幾天後知曉此事訴至法院,稱自己不同意甲出賣該汽車,主張甲與丙的買賣無效。問:法院應如何解決,為什麼? 答:法院對於乙的請求不予支持,因為乙的抵押權由於沒有辦理登記,所以不得對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丙。 此案中,丙就是第三人,並且是善意第三人。什麼叫善意?來換句話說吧,如果丙在買甲的汽車時知道該汽車設有抵押權並購買,那麼他主觀上就屬於惡意,而此時法院就會支持乙的請求,保護乙的抵押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