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有效
Ⅰ 《勞動法》還有效嗎
您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依然有效。對於同一個問題如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不一致,根據新發優於舊法的原則,應適用勞動合同法。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Ⅱ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區別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同時施行,但勞動合同法是對勞動法的修正,補充了很多新的內容,以適應社會的發展,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Ⅲ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是一回事
【1】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不是一回事。
【2】勞動法是1995年實施的。
【3】勞動合同法是2008年實施的。
【4】兩部法律都有效。
只是側重問題不同。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否還有效
勞動法當然有效,對於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與勞動法不同的適用勞動合同法。
Ⅳ 勞動合同法生效後勞動法還是否有效
勞動合同法生效後,勞動法仍然有效。他們是一般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Ⅵ 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的區別
勞百動法是93年制定的,目的是推行勞動合同制,確定勞動者的權利,分別有促進就業、版勞動合同、工作時間和休權度假、工資、勞動衛生安全、女職工未成年工保護、福利保險、勞動爭議等章節。知是規范勞動關系的基本法。
勞動合同法是2007年制定,解決市道場經濟下不同復雜勞動關系帶來的眾多勞動糾紛,重點規范勞動合同的訂立和解除等。
如果不想從專業角度理解這兩法的區別,那麼我們只要版能明白:勞動法是大而全、勞動合同法是專業規范勞動合同、兩者都有權效但後者優於前者。
Ⅶ 合同法與勞動合同法適用的一些問題
《勞動合同法》與《合同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組成中分屬於不同的部門法,《勞動合同法》屬於社會法,而《合同法》屬於民商法,二者的不同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一)從規范的主體來看,《勞動合同法》規范的主體是特定的。勞動合同必須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合意構成。勞動合同當事人必須一方是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即勞動力的使用者;另一方是勞動者本人,即勞動力的所有者。因此可成為勞動合同主體的勞動者,必須具有提供勞動力的能力;而用人單位必須要有使用勞動力的能力,即是具有特定資格的法人或者其他依法成立的組織、團體。但雙方當事人不可以同時是用人單位或者同時是勞動者,否則即不構成勞動合同。而《合同法》規范的民商事合同可以發生在法人、其他經濟組織、自然人相互之間,也可以發生在法人之間、其他經濟組織之間、自然人之間,對主體沒有特別要求。
(二)從規范的社會關系來看,《勞動合同法》規范的勞動關系具有從屬性。在締結勞動合同時,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處於平等的法律地位,自由協商而決定勞動合同的內容;然而在履行勞動合同的過程中,由於勞動者納入用人單位生產體系從事勞動,必須服從用人單位的指揮監督,因而形成勞動關系的從屬性。由於勞動關系的從屬性,勞動者在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接受用人單位的指揮監督便成為必然。而《合同法》規范的民商事合同無論在締約階段還是履行階段,都不存在從屬性,雙方始終是相互獨立的平等主體。
(三)從規范的內容來看,《勞動法》規范的勞動合同是以確定勞動關系為目的,以明確雙方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協議,內容包括: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勞動保護、勞動條件、職業危害防護等。而合同法規范的民商事合同是為實現一定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內容包括: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酬金等。
(四)從規范具有的社會性來看,在勞動關系中,由於用人單位基於經濟上的力量,較之勞動者具有優勢地位,在勞動合同成立過程中,常常事先決定勞動條件,或基於經營管理權的行使而產生勞動關系的從屬性。因此,為維護弱者一方——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國家或者工會團體往往介入勞動合同,形成勞動合同有別於《合同法》的社會性。國家法律和工會團體介入勞動合同的結果,形成國家以法律或者集體合同規定勞動條件的最低標准。因此,勞動合同的內容受國家法律和集體合同影響很大。
Ⅷ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有什麼區別簡潔!
在生活中因為勞動的關系,我們經常聽到《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這兩種法律,
一、《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概念上的區別: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密切相聯系的其他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勞動法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獨立部門。
勞動合同法,是指關於勞動合同的法律,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動合同法一般是指所有關於勞動合同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狹義上的勞動合同法就是指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勞動法》是勞動保障立法體系中的基準法,是《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根據。可以說是《勞動合同法》的母法。
二、《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的總體區別
(一)、《勞動合同法》和《勞動法》名稱不同
前者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後者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在立法層次上,同為法律,在企業和勞動者中容易把勞動法稱為勞動法,把勞動合同法稱為新勞動法。
從立法歷程上對比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
1994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八號公布;
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至今沒有作出任何的修改。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07年6月29日通過;
2007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五號公布;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
(二)、從立法內容上作出對比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立法內容
勞動合同法共分13章107條,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促進就業
第三章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
第四章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第五章工資
第六章勞動安全衛生
第七章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
第八章職業培訓
第九章社會保險和福利
第十章勞動爭議
第十一章監督檢查
第十二章法律責任
第十三章附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內容
勞動合同法被俗稱為新「勞動法」。新「勞動法」對勞動合同制度做了進一步完善。
勞動合同法共分8章98條,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勞動合同的訂立
第三章勞動合同的履行和變更
第四章勞動合同的解除和終止
第五章特別規定
第一節集體合同
第二節勞務派遣
第三節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監督檢查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八章附則
總體上來說:《勞動法》是勞動保障立法體系中的基準法,是《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根據。可以說是《勞動合同法》的母法。在實際應用中兩者還是存在希望為的差別的
Ⅸ 《勞動合同法》與《勞動法》兩部法律沖突怎麼辦
原則:《勞動法》是《勞動合同法》的普通法,《勞動合同法》是《勞動法》的特別法,特別法有規定的按特別法。
但是此情況需具體分析。
因劉小姐簽合同時間,是《勞動合同法》實施前,故按勞動法執行,故假設明年5月劉小姐要求辭職,需要付違約金。(從舊原則)
請明白,如果一個新法的實施將否定從前的所有將天下大亂。所有法律除刑法中為保護公民的人身權,規定有從輕原則,其他都是按原時間點法律處理問題的。否則,你想如果按當時的法律大家簽個勞動合同,現在有新的了,比如對勞動者有利,那就用新法,那資方的權利誰保證那?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是要保護以後的事情。
"請問新《勞動合同法》實施前,按勞動法簽訂合同關於違約金的約定合法嗎?是否可以理解為無效條款?"
合法,是有效條款。
注意,勞動法對違約金的范圍等有具體規定,如違反那些規定將無效!!
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3條用人單位用於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費用的支付和勞動者違約時培訓費的賠償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但約定勞動者違約時負擔的培訓費和賠償金的標准不得違反勞動部《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等有關規定。
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二條 用人單位為勞動者提供專項培訓費用,對其進行專業技術培訓的,可以與該勞動者訂立協議,約定服務期。
勞動者違反服務期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用人單位提供的培訓費用。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服務期的,不影響按照正常的工資調整機制提高勞動者在服務期期間的勞動報酬。
第二十三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第二十五條 除本法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規定的情形外,用人單位不得與勞動者約定由勞動者承擔違約金。
但需注意:在1月1日前簽的合同按勞動法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