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網癮
⑴ 網癮怎麼辦
如何判斷上網成癮呢?
主要表現為,因擔心電子郵件是否送達而睡不著覺;一到電腦前就廢寢忘食;常上網發泄痛苦、焦慮等。以上症狀是上網綜合征的初期表現。更有甚者表現為上網時身體會顫抖,手指頭經常出現不由自主敲打鍵盤的動作,再發展下去則會導致舌頭與兩頰僵硬甚至失去自製力,出現幻覺。專家建議,一旦出現網癮,必須立即與電腦階段性隔離。 網癮可怕,但可防患於未然。專家建議,一旦出現上網綜合征初期表現,必須立即與電腦分開,停止上網。防止網癮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嚴格控制上網時間,每天以不超過兩小時為宜。兒童青少年處於發育時期,更應嚴格節制。
網癮綜合症的自我療法 上網給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方便和歡樂的同時,也給一些人帶來了一種時髦病——網癮綜合症(簡稱IAD)。 據統計,全球兩億多網民中,有114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網癮綜合症,占總人數的6%。進一步調查還發現,病人多集中在學生、無固定職業者(網蟲)及家庭主婦,這些人有充裕的時間痴迷電腦,因而是易感者。 網癮綜合症患者的最主要表現是:上網時精神興奮,心潮澎湃,欲罷不能,時間失控。沉溺於網上聊天或網上互動游戲,並由此而忽視與社會的交往、與家人的溝通,甚至對上網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以致不能分離。
專家發現,網癮綜合症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等病症。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患了網癮綜合症呢?比照以下標准,便可自我診斷。
1、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慾不振,或神不守舍,而一旦上網便精神抖擻,百「病」全消。
2、上網時表現得神思敏捷,口若懸河,並感到格外開心,一旦離開網路便語言遲鈍,情緒低落,悵然若失。
3、只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失控,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4、無法控制去上網的沖動。
5、每看到一個新網址就會心跳加快或心率不齊。
6、只要長時間不上網操作就手癢難耐。有時剛剛離網就有又想上網的沖動。有時早晨一起床就有想上網這種慾望。甚至夜間趁小便的空也想打開電腦。
7、不能上網時便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8、平常有不由自主地敲擊鍵盤的動作,或身體有顫抖的現象。
9、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網際網路的程度。
10、因迷戀網際網路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如果有以上標准中4項或4項以上表現,且持續時間已經達1年以上,那麼就表明你已經患上了IAD。 網癮絡綜合症完全是人為的,只要加強自我保健,便可防止此病發生。
1、在上網時間上要自我約束,特別在夜間上網時間不宜過長。
2、注意操作姿勢。熒光屏應在與雙眼水平或稍下位置,與眼睛的距離應在60厘米左右。敲擊鍵盤的前臂呈90度。光線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擊鍵盤的頻率不宜過快。
3、平時要豐富業餘生活,比如外出旅遊、和朋友聊天、散步、參加一些體育鍛煉等。
4、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胡蘿卜、薺菜、芥菜、苦瓜、動物肝臟、豆芽、瘦肉等含豐富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5、出現早期症狀,應及時停止操作並休息。
6、一旦出現IAD,不要緊張,要盡早到醫院診治,必要時可安排心理治療。 上網為了玩形成的是網癮,上網為了工作而離不開是上網過度。你沒別的事可做,用上網打發時間而過度,這是越過了網癮傾向,已經是輕度網癮了。改變首先是提高認識。然後才能使你自己產生改變的行動。 1, 為你的願望服務,使你的夢想長大,成為一棵樹。
2,如果你是玩游戲成癮,當知道,游戲是以賞識教育的方法,使你愛上它的。
3,如果你是信息收集成癮,當知,知識是學不完的,信息的收集也是沒有終結的,知識知道沒有用,行動才有價值。
4,如陶洪開教授所說,電腦是工具,不是玩具。用電腦的人是聰明的人,玩電腦的人是沒有大用的人。最終,玩電腦的人,是給用電腦的人打工。
5,對我們來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恐怖的個人,也不是那恐怖的國家,而是那些優秀的人比我們還要更努力的學習工作選擇---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
6,如果你是在家上網,那麼,你就給鬧鍾定時,讓他來提醒你。如果你是在網吧,那麼,就少交錢,給自己定時。
7,在家上網,把你的電腦放到家中的公共區中,如客廳。讓大家來監督自己。
8,每次上網前,都抱定自己的目的是什麼,定下自己的時間。完成這個目的,就下線。並想好另一件要辦的事情。
9,戒網癮主要靠的就是自己的意志力。指揮不動自己的身體,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那我們的希望又在那裡?
10,市面上,關於戒網癮的書有七八種了,選一本,看看那些深受其害人的案例,你會自覺遠離網癮的。
⑵ 網癮的危害
1 網癮對復青少年生理制的影響
青少年患上網癮後,開始只是精神依賴,以後便發展為軀體依賴,長時間的沉迷於網路可導致情緒低落、視力下降、肩背肌肉勞損、睡眠節奏紊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網則出現失眠、頭痛、注重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惡心厭食、體重下降。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高度興奮,導致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變化,尤其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誘發心血管疾病、焦慮症、抑鬱症等。
2 網癮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
長時間上網會使青少年迷戀於虛擬世界,導致自我封閉,與現實產生隔閡,不願與人入行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導致人格異化,不利於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確人生觀的塑造。因不能面對現實,會產生情緒低落、遇事悲看、態度消極等現象,會導致精神障礙、心理異常等問題和疾病,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常常表現得舉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亂語、性格怪異。
青少年網癮問題已經不是家長、老師所能解決的問題了,而是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了解網癮解決方法可以到艾方威爾(北京艾方教育 提供)
⑶ 網癮的危害有什麼
據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城市上網小學生比例為25.8%,初中生為%,高中生為56%。我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 民總數的13.2%,而13歲至17歲的中學生群體成為"網癮
據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提供的數據,目前,城市上網小學生比例為25.8%,初中生為30%,高中生為56%。我國網癮青少年約占青少年網民總數的13.2%,而13歲至17歲的中學生群體成為"網癮重災區"。網路這把"雙刃劍"正在無情地吞噬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迷戀上網而逃學、離家出走、搶劫甚至猝死在網吧、走向犯罪道路的現象屢屢發生。
1、網癮對青少年生理的影響
青少年患上網癮後,開始只是精神依賴,以後便發展為軀體依賴,長時間的沉迷於網路可導致情緒低落、視力下降、肩背肌肉勞損、睡眠節奏紊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網則出現失眠、頭痛、注重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惡心厭食、體重下降。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高度興奮,導致一系列復雜的生理變化,尤其是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機體免疫功能降低,由此誘發心血管疾病、焦慮症、抑鬱症等。青少年正處在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和成長發育產生極大的影響。
2、網癮對青少年心理的影響
長時間上網會使青少年迷戀於虛擬世界,導致自我封閉,與現實產生隔閡,不願與人入行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必然會影響青少年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可能導致人格異化,不利於青少年健康人格和正確人生觀的塑造。患者一旦停止上網便會產生上網的強烈渴望,難以控制對上網的需要或沖動,這種沖動會使其工作、學習時注重力不集中、不持久,記憶力減退;由於長期入行視覺形象思維,會導致邏輯思維活動遲鈍,對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興趣減少,與現實疏遠,為人意氣消沉漠,缺乏時間感。因不能面對現實,會產生情緒低落、遇事悲看、態度消極等現象,會導致精神障礙、心理異常等問題和疾病,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常常表現得舉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亂語、性格怪異。
3、網癮對青少年道德的影響
網上的世界既是現實世界的延伸、又是現實世界扭曲的表現。現實中的事物,在網上容易被誇大,甚至會變為相反的東西,這就容易使青少年產生角色混亂。網路是一個"身份喪失"的地方,在網上你不僅可以匿名,而且還可以隱藏性別、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面對這樣的一個虛擬世界,稍不留神就會迷失方向。網路里充斥有關色情、暴力、賭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東西,容易刺激青少年的感觀,產生誘惑。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本來就缺乏判斷力和識別力,加之缺乏道德自律,現實中的世界都容易使他們感到迷茫,更何況是沒有坐標的虛擬網路世界,這無疑對他們健康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嚴峻的挑戰。網路游戲大多以"攻擊、戰斗、競爭"為主要成分,長期玩飈車、砍殺、爆破、槍戰等游戲,火爆刺激的內容和場面容易使游戲者模糊道德認識,淡化虛擬游戲與現實生活的差異,誤認為這種通過傷害他人而達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一旦形成了這種錯誤觀點,便會不擇手段地去欺詐、偷盜,甚至對他人施暴。目前,因為玩電子游戲而引發青少年道德失范、行為越軌,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例子很多。所以,網路里虛擬的東西和不健康的內容一旦讓青少年產生了依賴,沉溺於其中,必然會阻礙其建立正確的認知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4、網癮對青少年行為的影響
網路成癮的青少年最為直接的危害是影響了正常的學習,使他們不能集中精力聽課,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成績下滑,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甚至會發展到逃課、輟學。網路中各種不健康的內容,也可造成青少年自我過分放縱,使法律及道德看念淡薄,人生觀、價值看扭曲。患有網癮青的青少年,為了能上網,他們不惜用掉自己的學費、生活費,不惜喪失自己的人格和自尊向人乞討,在外借錢,在家欺騙父母,甚至會發展到偷竊、搶劫,最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⑷ 網癮少年如何戒除網癮最佳方法
戒除網癮從限制上網時間開始,上網之前先訂目標限制上網內容,科學合理安排上網時間。
1、限制上網內容
每次上網前,一定先明確上網的任務和目標,把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和內容列在紙上,不迷戀網上游戲。
2、科學合理安排上網時間
每周最多3~5次,每次上網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且連續操作1小時後應休息15分鍾。尤其是夜晚上網時間不能過長。
3、上網之前先訂目標
每次用兩分鍾時間想一想你要上網干什麼,把具體要完成的任務列在紙上。不要認為這個兩分鍾是多餘的,它可以為你節省的可能不止60分鍾。
(4)社會與法網癮擴展閱讀:
網癮的危害:
1、強烈的依戀性
網路成癮者的心理和行為為上網這一活動所支配,上網也演變為其主要的心理需要,上網時間和精力所佔比例逐漸加大,進而導致了個體生物鍾的紊亂。
當無法上網時,會體驗強烈的渴求,甚至產生煩躁和不安的情緒及相應的生理和行為反應,上網後情況好轉。上網在其生活中佔主導地位,注意和興趣單一指向網路,工作、學習動機減弱,生活質量下降。
2、情感淡漠
成癮者對網友如膠似漆,相比之下對有血肉聯系的親人則顯得更為冷漠。網路成癮者情緒低落時也不向家人和朋友表露,把情緒隱藏起來,轉而在網上傾吐和宣洩。另外網路成癮者由於家人對其上網的限制而與家人時常發生沖突。
⑸ 網癮的危害有哪些
浪費時間。網癮者沉迷網路世界不能自拔,也掉進了網路游戲開發商的陷阱裡面,不能自專拔,浪費了屬大把大把的青春時光。
浪費金錢。目前國內網路世界都是付費使用,有的網路游戲也都是要付費的,有些商家更是設置陷阱,讓玩家免費去操作但到一定程度就要付費,致使這些意志力薄弱的網癮者不得不花上大筆的金錢。金錢上的耗費造成無數家庭沖突和悲劇發生。
危害身體健康。沉迷網路世界,網癮者就會缺乏人際交流,產生自閉。長期沉溺於網路游戲的人左前腦發育會受到傷害,更進一步影響右腦發育,使身體健康得到危害。長期電腦輻射也會給網癮者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整天坐於電腦前,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電腦,吃飯都在電腦前完成,生活毫無規律。很多網吧條件設施比較落後,容易引發火災,很多人無法逃生。據報道全國每年都會有數十家網吧遭受火災,倖存者很少。網吧一般都在地下室,通風環境差,電腦高強度工作等等都是對上網者帶來身體危害的重要因素。
⑹ 如何徹底擺脫網癮(強制性)
看起來上網時間比較久,對網路已經比較有感情、有依賴,你想擺脫網癮,從內心來說已經做好了分離的准備,可是「大腦」卻習慣性選擇「玩游戲」,常常不自主就想著玩游戲,這是一個容易反復和痛苦的過程。我相信你已經體驗到這種感受了。
以前我在婁底希望少年學校的時候,接觸過很多網癮的青少年,考慮到你的年齡,應該比一般孩子自製力要強,我幫你總結幾條方便操作的方法,你試著堅持去做(分享給你):
1、堅持戶外體育鍛煉。最好是找家人陪著你爬山、晨跑、游泳,注意一定要有規律,這是重建生活習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相對固定的生活模式,我稱這個為習性,可惜網癮打破了十幾年來建立的個人習慣,導致我們陷入緊張和空虛)的必然過程。
2、釋放負面情緒和壓力。我們經常上網,說白了並不是網路有多麼好,而是因為不開心。找到曾經的朋友、同學共度周末,吹吹牛,回憶下快樂往事,鞏固過去的交情,包括去唱唱歌什麼的,都能極大滿足你的情緒需要。唯一需要你克服的就是過去那種自動化的思維:這些事我沒興趣,沒意義.......你需要克服一開始准備出門就有的這種想法。多參加類似的活動,盡可能多釋放負面情緒,增加積極情緒(友誼、快樂),那你內心對網路的依賴就會下降很多。
以上——就是說你首先要「出門」。出了這個門(不管是網吧的門還是你家的門),你才有可能恢復生理平衡和心理活力。
3、對於日常的反復(就是戒了幾天好像忍不住又玩了)要抱有寬容之心,不要過於自責。在題目里看到你要「強制性」戒網,我就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不過心態要調整下,不要急躁。幾年的事了,反復下很正常。幫人幫到底,送佛送到西,我給做一個社會功能恢復表,就是說不管玩不玩游戲,你要是逐步去參與現實生活,網癮遲早消退,就算偶爾反復也沒有關系。
社會功能恢復表
辦法就告訴你了,不用謝謝,請叫我叫雷鋒。
⑺ 關於網癮
這幫人肯定能幫你解決
在安徽省合肥市,幾名大學畢業生以「過來人」的經驗,自創了一套「另類戒網法」,並且嘗試著依靠這一發明自主創業。到目前為止,經過他們治癒的10餘個「網癮患者」幾乎全部從網路游戲的泥潭中中成功脫身。
「過來人」自創「戒網癮法」
畢業於安徽省交通學院土木工程系的他,畢業後先是在建築工地上工作了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開始幫助沉溺在網路游戲中不能自拔的青少年戒網,並通過這種途徑開始自主創業,辦起了戒網咨詢站。
「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讓我決定放棄自己在工地上的工作。」京風說道。
一次無意間在大街上的網吧門口,余強見到了「驚心動魄」的一幕。一個十幾歲大的孩子幾天沒回家在網吧上網,父親輾轉著找到網吧,拖出孩子就在街上揍起來。讓余強和其他圍觀的路人吃驚的是,孩子倔強地站著,一言不發,眼神木訥。家長見狀更加氣憤難耐,打罵不休。
「我一下子就想起來我以前迷戀上網的時候,父母也是這樣教訓我的,看見那個孩子就像看見了以前的自己。在沉迷其中的時候,網路游戲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樂趣,任何打罵在這種樂趣面前,都是『毛毛雨』。」京風回憶說。「直到後來我覺得沒有樂趣之後,網癮才算徹底擺脫了。」
站在一個「過來人」的立場上,京風認為,自己對青少年為何染上網癮,以及陷其中的每一個階段會出現怎樣的心理變化都有著切膚的了解。而自己走出網癮的過程,「也很具有代表性」。
於是,2006年3月6日,京風在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了個體工商戶的營業執照,並找來有著類似經歷的四名同學,大家共同合作辦起了戒網咨詢站。
「工商局的人說我們這是新行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和方式就暫時寫『生活咨詢服務』吧,更准確一點。」京風笑著說。
這些「過來人」們聚集在一起,一起分析當初沉溺網路游戲的原因,分析如今感覺「簡單重復而幼稚」的網路游戲曾給自己什麼樂趣,最終又是什麼契機讓他們頓悟,或是徹底擺脫網癮,或是能夠正確地對待網路游戲,自發自覺地控制游戲時間。
他們認為,結合自身的經歷,他們已經找到了網路游戲的「死結」,一旦遇到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就可以「對症下葯」了。
出招:「隱身」輔導加「黑客軟體」
京風和他的同伴認為,目前社會上常見常用的戒網法都有本身不可避免的弊端。
如心理療法,通過說服教育的方法達到戒網癮目的。他們認為這種方法只對自製力強的人有效,而且要求施教者必須口才特別好,並對教育有著很多年的經驗,因此作用有限。又如軍訓等素質拓展訓練法,只是用外力強迫孩子在特定時間、地點、生活環境下離開網路,其實沒有解除網路游戲的「誘惑力」。而葯物治療則「最不可取」,會對孩子身體造成傷害。
「我們一直認為網癮不是病,只是一種習慣和愛好。因為覺得網路游戲有樂趣,孩子必然選擇不停地去玩,戒網癮的根本任務其實是消除這種強烈的心理喜好。」京風說。而他們消除網癮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兩招。
招數之一:「隱身」輔導。
實施戒網時,京風和同伴們不會以戒網癮工作者的身份出現在孩子面前,而是與家長書面或口頭約定,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孩子們的生活,參加到他們的網路游戲之中。
「和我當年一樣,有網癮的孩子對戒網有很強的抵觸情緒,好像罩著一層免疫殼,外人無論做什麼都對他產生不了任何影響,所以我們不以『對立者』的身份出現,相當於解除了這層『武裝』。」京風有些得意地說。
對那些習慣在網吧玩游戲的孩子,他們會悄悄地參與游戲,「和他們一起玩」。
在這種「隱身」輔導的過程中,余強他們會「串通」好,在游戲中不斷地「夾擊」戒網癮對象,「讓他在游戲中受挫,怎麼玩都不順手、不順心,削弱他從網路上得到的快樂,幾個小時後就會讓他覺得『今天真倒霉,改天再來』,這樣不斷地反復直到讓他感到厭煩,」余強介紹道,「一旦他在游戲中受挫決定停下來不玩,我們在現實中的輔導就可以開始了。」
而現實中的輔導則包括了更多的內容。要按照顧孩子的生活習慣、平時愛好,和家長一起培養他的理想,重新讓他們轉而對現實生活產生興趣,開始正常的學習生活、體育運動、社會交際。
招數之二:「黑客軟體」。
為了幫助家長「監視」喜歡在家裡上網的孩子,他們與一個「黑客」朋友簽署了協議,在對方幫助下開發了一套戒網咨詢站專用的戒網癮軟體,並嚴格限制軟體用途僅限於此。裝上它,家長和戒網工作者就可以知道孩子在網上的舉動,了解他上網的目的和樂趣,以及他喜好的網路游戲進展到了哪一步,為下一步行動打下基礎。
此後,經過監護人的同意,他們會選擇合適的時機對戒網對象發起突然「襲擊」。用開發出的「黑客軟體」把後者長時間耗在網路游戲上,辛辛苦苦積累的「分數」、「裝備」、「等級」等所有「財產」全部「偷走」。
這樣一來,已經在游戲上屢屢受挫的孩子下一次再去玩游戲時,會忽然發現自己在游戲里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人」,傷心之餘對游戲的厭惡達到極致。這時只要給孩子適當的提醒和教育,基本上每一個孩子都會很快領悟到,「網路游戲只是一場空」。
在京風看來,第二步至關重要。因為網路游戲是個漫長、無止境的游戲,孩子即使一個月不玩,影響都不是很大,只要他的「人」還在,隨時可以重新再來。如同毒癮,只有掐斷它的本源,才能徹底戒掉。
「但是我們也知道,一個虛擬的網路游戲人物以及它的附屬品是有價值可以賣錢的。這些我們都會和家長說明,並預先約好我們『偷』走的東西只是暫時保管,家長隨時可以將它收回處置。」京風說。
「另類戒網法」能否推而廣之?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戒網成功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京風說。
但高成功率的背後卻是低的數量,從2006年初開始,他們實際接收到的案例只有10餘起,且有幾個還是自己的親戚。
不被人知是他們成績寥寥的第一個原因,這些年輕人常常苦於找不到需要戒網的對象。他們相信,肯定有很多的家長需要他們,可是卻沒有一個平台能讓雙方找到彼此。而作為才進入社會沒多久的學生,他們也沒有多餘的錢去做廣告。
而被人知道之後能不能被人信任也是余強面臨的考驗。他告訴記者,家長一般傾向於相信什麼老教授、老教育者。盡管他認為自己的經歷、心理更接近年輕人,但要取得家長的信任往往要費一番功夫。
另一個困擾問題就是自身「技術」仍需要進一步的提高。他們所使用的戒網方法,不容許出現任何失誤,必須細心地找時機,同時始終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引導孩子。從接手一個案例到最終成功,往往需要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期間還要得到家長的絕對配合。因此,每一次開始都是一次新的挑戰,自信的余強也常常因此「捏了一把汗」。
「比如對於女網癮者,怎麼幫助她們我心裡還真沒底。我們的同伴中沒有女生,對於女孩子的心理大家都不了解。」他說。
但另一方面,京風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也頗有自信。首先,他們的「隱身」輔導打消了孩子強烈的抵觸情緒,往往最終還能和孩子成了好朋友。其次,「大家都是年輕人,又都曾愛好過網路游戲」,相處基本沒有隔閡,施以引導也方便、有效得多。
「我們都是游戲高手,我們知道在有網癮的時候能聽得進什麼、不能聽得進什麼,什麼時候是擺脫網路游戲的好時機,我們也正是用這些去引導沉溺網癮的青少年,讓他們正確使用網路,擺脫不正常的『癮患』。」對於自己的戒網癮法,京風充滿了信心。
⑻ 網癮的判定標準是什麼
網癮的判定標准:每天6小時且連續三個月視為網癮。
網癮綜合症患者的最主要表現是:
上網時精神興奮,心潮澎湃,欲罷不能,時間失控。沉溺於網上聊天或網上互動游戲,並由此而忽視與社會的交往、與家人的溝通,甚至對上網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以致不能分離。
網癮符合以下條件:
1、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路的時間和投入程度;
2、使用網路的開始、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制,經多次努力後均未成功;
3、固執地使用網路而不顧其明顯的危害性後果,即使知道網路使用的危害仍難以停止;
4、因使用網路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
5、將使用網路作為一種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的途徑。
(8)社會與法網癮擴展閱讀:
網癮的控制和處理:
1、認知療法。家長和網癮的孩子要像朋友一樣協商,不要說教,雙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確網癮的不良影響,比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等,使網癮患者內心對於成癮行為有較為本質的認識,慢慢戒除。
2、系統脫敏療法。家庭成員與網癮患者協商制定計劃,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
3、代替療法。網癮患者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可以一起尋找其他的愛好替代網路,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遊等戶外運動。
⑼ 「網癮」這個概念在現在社會中真的有意義嗎
有意義,它可以讓我們正確認識網路成癮這一問題,從而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內。
中國青少年網路協會容第三次網癮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城市青少年網民中,網癮青少年約佔14.1%,人數約為2404.2萬;在城市非網癮青少年中,約有12.7%的青少年有網癮傾向,人數約為1858.5萬。
網游成癮者顯示出種種被網游加害的人生。重者,導致青少年自殺、他殺、自殘、嚴重損害健康甚至毀掉生命(過度游戲導致多動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腦卒中死亡);輕者,導致青少年走向暴力化、失能化、不能應對現實世界,從而被邊緣化。
如何應對游戲成癮問題?一方面,我國衛生部門需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游戲成癮這一新疾病的診斷標准,根據國內情況進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生活研究和臨床研究,以推進國民對這一問題的深入認識;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矯正游戲成癮,包括心理、教育、親情和行為方式,畢竟游戲成癮是一種非常復雜和頑固的社會心理問題,不是只有醫學一種方式才能治癒。
⑽ 網癮治療中心
我不知道樓上的資料是從哪裡復制粘貼過來的,我要在這里說的是,你要記住!並且知道!網癮不是病,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疾病它都不是!網癮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精神科醫生「伊萬.格登伯格」在1995年提出的。
由於當初美國對於賭博成癮酗酒成癮這一類成癮現象的了解太過片面,所以他就編造出「網路成癮」這種精神疾病,結果還真就讓當時的各類精神科專家不斷探討,而媒體也因此爭相報道,最後在1997年的時候。
伊萬....(名字太長了簡稱伊萬),伊萬親自發表聲明表示這一概念性精神疾病是當時自己編的玩笑話,是自己在嘲諷這個亂定醫學疾病的學界丑相。
並且伊萬還指出,如果上網都可以成癮的話,那麼跑步都會成癮,讀書會成癮,甚至幾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行動都可以成癮。
不過就連伊萬自己也沒想到他的一時「惡搞」會在學術界里引發如此巨大的討論,但是無論如何,網路成癮簡稱網癮這一概念從未被醫學界所公開認可過,不過概念到還是有的。
比如在2004年的時候,歐洲的首家網癮治療所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所開業,不過開業兩年就黃了,理由是網癮不是精神疾病。
最後於2007年6月24日,美國醫學會經歷了激烈的辯論後徹底否定了網癮是屬於精神疾病。
說來可笑,網癮的概念由外國人提出,外國人討論,外國人確立,甚至在最後他們都已經否定了網癮這種疾病的存在,而國內的一些蠢貨還在藉此來坑害青少年的家長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更讓人無語和無奈以及憤怒的是居然有相當一部分中國家長願意來替這些蠢貨買單,甘心受騙,出名的就是什麼所謂的「楊永信」教授,在我看來他是一個道德操守低下的商人,接受網癮治療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屈打成招」。
不過這不是令人恐懼的,最令人恐懼的是那些什麼都不懂,僅僅是為了在孩子面前保證權威的家長,你們要記住,你們的孩子雖然是由你們所生下來並撫養長大的,但是他依舊擁有屬於自己的權利。
如果你們要的只是一個只會聽你們命令的「機器人」我勸你們最好別生孩子,這對你們,這個國家和這個社會都沒好處,我曾看到過關於「戒網癮」所孩子被送入裡面的理由,其中的理由真的是五花八門
有什麼早戀的,頂撞父母的,叛逆的,不停父母話的,學習不好的,很讓我驚懼的是居然有人渣,垃圾,連狗都不配當的父親強奸了自己的女兒後怕被女兒告發而送入「戒網癮」所的。
現在我不知道你們看不看的見,如果你們看家了我再強調一遍,如果你們只是想要一個聽從你們命令的機器,你們最好別生孩子,生了也別自己養,因為這樣的人根本不配做一個父親或者是母親。
以上言論和觀點均有實際案例和影像資料支撐,如果不爽歡迎來噴,但是我還是希望你們能夠噴到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