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調整的對象是

合同法調整的對象是

發布時間: 2021-02-09 15:57:28

❶ 關於合同法調整的范圍!請問這段話是什麼意思

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它法律的規定。」
從這一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合同法調整的對象是債權合同。但在法律上,合同並不僅僅限於債權合同,有些合同事項並不屬於合同法的調整范圍。這些合同有:
(一)行政合同。行政合同是行政主體在政府管理過程中,推行合同政策、依法與相對人簽訂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以實現既定的行政目標的政府管理手段。行政合同是一種藉助合同手段實現行政職能的法律行為,其基本特點是合同至少有一方是政府管理機關,其訂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公共利益。行政合同與合同法上的合同有明顯區別,故不適用合同法的規定。
(二)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我國勞動法專門規定了勞動合同,其目的是充分保障勞動者權益。勞動合同不同於傳統民法上的僱傭合同,它具有較強的國家干預色彩,所以,勞動法上的勞動合同也不適用合同法的規定。
(三)婚姻法、收養法及繼續法上的合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而不適用合同法。《民法通則》關於監護的規定以及繼承法上關於遺贈撫養協議的合同均屬於身份上的合同,並非合同法上所稱的合同。
(四)法律規定的其他非債權合同。

❷ 下列合同中,由《合同法》調整的是( )合同。

正確答案為:C選項
答案解析:
《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回的自然人、法人、其答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首先要了解合同的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合同包括民法中的債權合同、物權合同、身份合同,以及行政法中的行政合同等。而狹義合同僅指民法中的債權合同。合同法的調整范圍是指我國合同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現行合同法只調整一部分合同,即狹義的合同--債權合同。本題中,C項買賣合同屬於債權合同的范疇,自然受到《合同法》的調整。然而A項(婚姻)、B項(收養)屬於身份合同,D項行政合同都不屬於合同法所調整的范疇。

❸ 合法不屬於合同法調整的對象是

龍廣律所:你好,在我國,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至於不屬於的,你可以相對比較。

❹ 民法調整的對象包括哪些

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專法律規范的總稱。屬
二、調整對象: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一)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
1、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具體的經濟關系;
2、民法調整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
3、民法調整以平等自願為基礎的財產關系;
(二)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人身關系包括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

❺ 企業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企業法的調整對象:

1、國家對企業的規制及宏觀調控關系。

2、企業的內部組織關系。

3、企業經營過程中部分涉及社會整體利益需由企業法調整的經濟關系。

企業的一般經營活動通常不屬於企業法調整的范疇而由其他的部門法,如:合同法、競爭法等予以調整。

企業是最基本的市場主體,國家須對企業的組織與行為進行必要的協調、引導、監督和服務,以法律對企業行為予以必要的規制及調控。

(5)合同法調整的對象是擴展閱讀

國有企業改革的法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1988年頒布)、《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機制條例》(1992年頒布)。

外商投資企業的法律主要有:《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1979年頒布,1990年第一次修訂,2001年再次修訂)、《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1988年頒布,2000年修訂)、《外資企業法》(1986年頒布,2000年修訂)。

合夥與獨資企業的法律主要有:《合夥企業法》(1997年頒布)、《個人獨資企業法》(1999年頒布)。

涉及公司企業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1993年頒布)。

涉及企業破產的法律主要有:《企業破產法》(試行)(1986年頒布)。另外,在《民事訴訟法》中對非全民所有制的法人企業破產作了規定。

❻ 勞動法調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對象是什麼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和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一)勞動關系

1.勞動關系的概念

廣義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主體在實現主體在實現集體勞動過程中彼此之間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勞動自身具有兩方面的規定性,一方面是勞動的物質規定性,它體現著勞動和自然界的關系;即勞動是人們利用勞動資料改造勞動對象,使之符合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另一方面是勞動的社會規定性,即勞動的社會性質,它體現著人們在勞動中發生的一定社會關系。依次,在勞動過程中,人們不僅要與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彼此之間也必然發生一定的聯系。我們把這種聯系稱為社會勞動關系。社會勞動關系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勞動者在集體勞動過程中與其他勞動者或單位之間產生的關系;另一類是勞動者在實現集體勞動過程中與所在單位行政或業主之間發生的關系。這兩類社會勞動關系並不會全由勞動法調整,勞動法所調整的勞動關系僅限於後者,亦稱狹義的勞動關系。因此,勞動法所稱的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在實現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

2.勞動關系的特徵

作為勞動法調整對象的勞動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相比較,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勞動關系的當事人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用人單位。勞動者是勞動力所有者,包括所有自願參加社會勞動的公民。用人單位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和經營管理者,在我國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一定范圍中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勞動者的勞動力與用人單位提供的生產資料相結合完成勞動過程,是勞動關系產生的條件。如果在勞動過程中不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的關系,而是勞動者之間發生的關系,或者用人單位之間的協作關系,這就不是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同樣勞動者運用自己的勞動對象,勞動工具進行勞動,也不產生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如農村村民的聯產承包,個體勞動者的勞動,由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在同一組織內實現的,因而不能納入勞動法的調整范圍。

(2)勞動關系與勞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即勞動關系產生於勞動過程之中。勞動過程是人與物、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過程。只有勞動者進入用人單位,接受用人單位的安排,與勞動組織內和生產資料結合,使勞動對象發生形態的變化、位置的轉移以及價值的增加,才會發生現實的勞動關系。

(3)勞動關系兼有平等性與不平等性。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平等協商,通過簽訂勞動合同而建立的,並可以通過協商變更、中止、延續。這表明勞動關系首先是一種平等關系。但是,勞動關系一旦建立,勞資雙方由平等的關系轉化為事實上或者說是實質上不平等關系,即勞動關系成立後,勞動者要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用人單位可以支配勞動者的勞動力並可以管理勞動者,勞動者要受到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約束,這使得勞動關系又具有隸屬性。由於勞動關系這種雙重特性,使得勞動立法的目的是通過「傾斜立法」的原則扶弱抑強,矯正這種不平等性。

(4)勞動關系兼有對抗與非對抗性。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利益追求上存在張力,即勞動者追求的是工資福利的最大化,用人單位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兩者的對抗性是非常明顯的。另外,雙方之間還是一種利益夥伴關系,彼此利益處於相互依存的共生狀態,如果企業效果不好,勞動者工資獎金和福利都會受到影響;勞動者的能力,技術等也會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用人單位會為勞動者出資培訓,勞動者也會為企業努力工作。因此,勞動關系呈現出對抗性與非對抗性兼有性,在勞動關系中,對抗性和非對抗性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人力資源管理的目標就是要擴大勞動關系的非對抗性,縮小對抗性,使企業利益與勞動者利益達到均衡發展。

3.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

在實踐中應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民法中的勞務關系與勞動法中的勞動關系往往容易混淆。勞務關系是提供勞務的一方為需要的一方以活勞動形式提供勞務活動,而需要方應支付約定的報酬。這種關系很近似於勞動關系。但二者是有區別的。勞務關系與勞動關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勞務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等主體之間,就勞務事項進行等價交換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經濟關系。當勞務關系的平等主體是兩個,而且一方是用人單位,另一方是一自然人時,它的情形與勞動關系很相近,從現象上看都是一方提供勞動力,另一方支付勞動報酬,因此兩者很容易混淆。還有一種派遣勞務人員或借用人員的情形,致使兩個單位之間的勞務關系與派出或借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緊密地交叉在一起。在勞動關系調整工作中,時常遇到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並存的情況,弄清兩者的區別,對於做好勞動人事工作,正確適用法律,妥善處理各類糾紛,顯得尤為重要。從整體上看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主體資格不同。勞動關系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是勞動者個人,勞動關系的主體不能同時都是自然人;勞務合同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此外,勞動關系中被僱傭一方一般必須是16周歲以上、60周歲以下(女55周歲以下)、沒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勞務關系中被僱傭主體一方比較寬泛,只須具備民事行為能力即可。

(2)主體關系不同。勞動關系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平等關系,還存在著人身關系,即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除提供勞動之完,還要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服從其安排,遵守其規章制度等,成為用人單位的內部職工。勞務關系的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平等的財產關系,彼此之間無從屬性,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勞動者提供勞務服務,用人單位支付勞務報酬,各自獨立,地位平等。這是兩者最重要的區別,也是判斷兩者的核心標准。

(3)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勞務關系中被僱用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4)確定報酬的原則不同。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及國家的有關規定給付勞動報酬,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勞務關系中勞務價格是按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支付,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

(5)僱主的義務不同。勞動關系的履行貫穿著國家的干預。為了保護勞動者,《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法規給用人單位強制性地規定了許多義務,如必須為勞動者交納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商保險、生育保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工資不得低於政府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等,這些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不得協商變更。勞務關系的僱主一般沒有上述義務。

(6)合同內容的任意性程度不同。勞動關系中勞動合同主要條款由法律明確規定,不能由當事人協商,如用人單位要為勞動者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條件和勞動保護用品等。但勞務關系中的毫無合同由合同雙方當事人在不違背強行法規定的情況下自由協商,任意性很強。

(7)法律調整不同。勞動關系由社會法中的勞動法律法規來規范調整。勞務關系主要由民法、經濟法調整。

(8)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對於勞動關系,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如用人單位的強制性義務及合同的解除,除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外,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條件等。對於勞務關系,國家干預程度低,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外,在合同內容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9)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關系糾紛發生後,應先到勞動機關的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對仲裁判決不服的在法定期間內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勞動仲裁是前置程序。勞務關系糾紛解決方式不適用仲裁前置,當事人可以直接去法院起訴。

(二)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

勞動關系是勞動法調整的基本的、主要的對象。除此之外,勞動法還調整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某些其他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本身不是勞動關系,但與勞動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也稱為勞動關系的附屬關系。

1、勞動法所調整的其他社會關系的特徵

(1)當事人一般有一方是勞動者或用人單位,而另一方是勞動關系的相關人,或者雙方均為勞動關系的相關人或用人單位。所謂勞動關系的相關人,即勞動關系當事人之外與勞動關系運行相關的主體,如勞動行政部門、工會、用人單位團體、職業培訓機構、勞動爭議處理機構、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等。

(2)它的不敵四實現勞動關系,即它是為實現勞動關系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其中,它們有鞋是勞動關系發生的前提,有些是勞動關系發展、變化所產生的直接後果,有些則是隨著勞動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而附帶發生的。

2、勞動法所調整的其他社會關系的內容

這些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勞動行政關系、勞動服務關系、勞動團體關系、勞動爭議處理關系。

(1)勞動行政關系。主要指勞動行政部門、其他業務主管部門與用人單位之間因職工的招收、錄用、調配、培訓等方面發生的關系,如國家勞動行政部門、衛生部門等與用人單位之間因監督、檢查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而產生的關系,以及國家社會保險機構與用人單位及職工勞動者之間因執行社會保險制度而發生的關系。

(2)勞動服務關系。如勞動服務公司、職業介紹機構、職業培訓機構在為勞動力的配置與流動提供服務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勞動者之間發生的關系。

(3)勞動團體關系。如用人單位團體與勞動者團體之間,勞動者天體與其成員或用人單位之間,用人單位團體與其成員或勞動者之間,由於協調勞動關系或維護勞動關系所發生的社會關系。

(4)勞動爭議處理關系。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人民法院與用人單位、職工之間由於協調處理和審理勞動爭議而產生的關系。

❼ 《勞動合同法》的調整對象是什麼

法律是以人的行為關系為調整對象的社會規范。就《勞動合同法》 而言,其調整對回象只能是勞答動合同關系,而且凡是勞動合同關系都應當且只能由《勞動合同法》 來調整。勞動合同關系是勞動者在運用勞動能力,實現社會勞動過程中與用人單位之間產生的社會關系。勞動合同行為是勞動關系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勞動者的首要義務是實施勞動行為,完成勞動任務和做好本職工作;用人單位的義務是履行支付勞動報酬的行為。就《勞動合同法》 而言,其調整對象就是勞動合同關系。 由於勞動合同關系所指向的是勞動合同行為,所以,勞動合同關系建立後,勞動者必須加入到用人單位的生產和工作中去,成為該單位的一名職工,對內享受本單位職工的權利,承擔本單位職工的義務。用人單位作為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管理者,在要求勞動者完成生產工作任務的同時,必須為勞動者完成雙方約定的勞動行為,提供勞動條件,這些勞動條件既包括生產場所、機器設備和勞動工具,也包括勞動保護裝置和安全衛生防護用品。

❽ 判斷 合同法只調整民事法律關系中的財產關系

正確。
依據《合同法》第二條:
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回間設立、變更、終答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民事法律關系包括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合同法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其調整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同時第二條第二款排除了對身份關系的調整,綜上,合同法只調整財產關系。

❾ 我國的合同法調整的關系有

我國《合同法》第二條規定:
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回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答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只要是符合上述條件的,都是合同法的調整對象。

❿ 合同法的調整對象有哪些

在我國,來合同法自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的法律,它主要規定合同的訂立、合同的效力及合同的履行、變更、解除、保全、違約責任等問題。
合同法在為經濟交易關系提供准則,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一部好的合同法能夠促進一國經濟的發展。
我國的合同法指的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熱點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戶口登記條例 發布:2025-09-17 18:53:41 瀏覽:323
傳統法學研究 發布:2025-09-17 18:52:55 瀏覽:919
法律碩士報考上海公務員考試 發布:2025-09-17 18:46:09 瀏覽:526
代檢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7 18:28:42 瀏覽:416
基層組織工作條例泉州實施細則 發布:2025-09-17 18:23:40 瀏覽:320
法學核心期刊目錄 發布:2025-09-17 18:15:49 瀏覽:697
封建倫理道德 發布:2025-09-17 18:14:23 瀏覽:921
中國法院標志 發布:2025-09-17 18:11:13 瀏覽:26
工廠罰款勞動法有規定嗎 發布:2025-09-17 17:56:59 瀏覽:572
道德講堂圖片集 發布:2025-09-17 17:56:12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