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繼續履行合同判決
① 法院判決繼續履行房屋買賣合同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版符合約定的,權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所以,當合同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時,守約當事人可以主張繼續履行。但是《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同時也規定了:「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所以看來,繼續履行是有條件的,一是法律或事實上能夠繼續履行,二是不存在不適於強制律師或者履行費用過高的情形,三是債權人要在合理期限內要求履行。對於房屋買賣合同的繼續履行,法院一般還要求買方已經付完全部房款或者有能力一次付清剩餘全部房款,如果是銀行貸款買方而貸款尚未審批通過的且買方又無力自行付清剩餘房款的,法院一般不支持繼續履行的訴請。
② 房產繼續履行合同後如何強制執行
一、強制履行通常是一種較其他違約責任方式更能契合當事人締約初衷的救濟方式,原則上可由當事人自主選擇適用
強制履行在《合同法》上稱繼續履行,當事人訴請法院判令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是《合同法》賦予守約方的一種違約救濟方式。在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後,另一方不願意解除合同,而堅持要求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一般不增加違約方本應依約承擔的合同義務,但它能憑籍司法裁判的強制執行力使得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債務。因此,與要求違約方支付違約金、進行損害賠償等方式相比,這種違約救濟方式更有助於實現守約方的締約目的,故在尋求司法救濟的過程中常被守約方優先選用。當事人選擇要求違約方繼續履約的救濟方式,更有助於實現當事人當初的締約目的,從鼓勵商事交易和合同履行的角度出發,在符合法律相關規定的前提下,法院可予支持。
二、但若合同強制履行缺乏可行性和合理性,法院不應予以支持
為切實保護守約方的合法權益,《合同法》賦予合同守約方採用強制履行救濟方式的選擇權,但要求強制履行非守約方保護其利益的唯一選擇,而且有關強制履行的訴訟請求若要獲得法院支持,亦必須具備強制履行的構成條件,尤其要符合履行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即違約方能夠繼續履行合同且繼續履行合同是合理的。對此,《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由此可知,盡管強制履行是一種較能契合當事人締約目的的違約救濟方式,但如果強制履行不符合《合同法》規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要求,從妥善平衡合同各方權益和貫徹經濟理性原則等角度出發,法院亦不應支持守約方提出的強制履行的訴請。
綜上所述,如法院針對房屋買賣合同作出了繼續履行的生效判決後,違約一方拒絕依法履行生效判決,例如出現房產繼續履行合同後如何強制執行的問題,則勝訴方可以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申請,法院會依法通過查封、扣押被執行人財產的方式向被執行人施壓,以達到強制執行的目的。
③ 判決繼續履行合同的雙方是按原合同履行嗎,還是按判決
可以的。但是合同法規定了兩種情形不能夠繼續履行。(履行不能以及繼續履行費用過高。)
④ 我的房屋4年前訂立合同出賣,現在法院判決繼續履行合同(按原合同約定價),我可就房屋現值起訴追償增值
看誰的原因造成的合同沒繼續履行
你原因造成的,只能按原合同繼續履行
對方原因造成版的,有損失可以依權據合同要求對方支付違約金,或者賠償因此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
第一百零七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⑤ 起訴後法院會判繼續履行合同嗎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相關規定: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回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答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上述三種情況中的第(三)項「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指:債權人應在合理期限內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要求債權人從合同訂立後合同履行存在一定的「履行時效性」角度,在合理期限內向債務人及時主張「繼續履行」,要求違約方履行合同;否則,此權利不再受合同法保護。
由此可見,只有在以上「非金錢給付」債務履行過程發生情形(之一)的,合同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拒絕按約定履行,由於履行「不能」、「代價過高」或「不適合」等原因,合同非違約方主張「繼續履行」的,法律將不支持;即非違約方要求「繼續履行」的權利不再受保護。
⑥ 求合同法的案例,最好有法院的判決結果
××年8月19日,廣東省某市海化貿易公司(以下簡稱海化公司)委託供銷員呂某某和孫某某持本單位介紹信和蓋有單點陣圖章的空白合同書到浙江省臨海縣訂購蛇皮。呂某某和孫某某來到某鎮蛇類養殖場(以下簡稱養蛇場),看樣後比較滿意,於10月3日將情況電告海化公司,徵求訂貨意見。海化公司復電:「要求堅持質量標准,脫鱗不要,有多少訂多少。」呂、孫接到電報,即與養蛇場洽談,於10月4日簽訂了購銷眼鏡蛇等7種類型、3種規格的無脫鱗蛇皮5萬張的合同。合同規定:總價款為40.75萬元;由海化公司先付給養蛇場貨款總值的30%作為定金;養蛇場收到定金之日起10天內到深圳北站交貨,運費自理;如一方違約,按貨款總值的25%支付違約金給對方。合同簽訂後,養蛇場即行備貨。呂某某也將合同的內容電告海化公司,並讓海化公司快給養蛇場定金。海化公司復電時未對合同的簽訂及內容提出異議,只講銀行不給款。此後,雖經呂某某多次催促,海化公司一直沒有匯出定金。同年11月28日,海化公司發給呂某某的電報稱:「長度欠標准,外商不簽訂合同,銀行不給款,此批貨不接收,說明情況,你倆即回。」呂某某收到電報後,將電報內容轉告養蛇場,並欲回海化公司,一走了事。此時養蛇場已備好蛇皮25000張,對呂某某和孫某某拒不放行。雙方遂發生爭議。養蛇場即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海化公司繼續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海化公司辯稱:10月4日所訂合同無效,因為代理人超越代理許可權,且合同規定的定金未付。
問題:
1、 本案宜如何處理?
2、 本案各有關方面應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分析:本案應該屬於合同簽訂過程中需要謹慎防範的「成約定金」合同。否則很容易引發不必要的復雜糾紛,處理起來非常棘手。
請看:雙方在合同中這樣約定:總價款為40.75萬元;由海化公司先付給養蛇場貨款總值的30%【雙方約定的定金過高應屬無效,應該不超過總價款的20%,超過的10%無效】作為定金;養蛇場收到定金之日起10天內到深圳北站交貨,運費自理;【也就是說,收到定金之日起10日內才進行交貨這一主要合同義務,不收到定金則不用交貨,這點上可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只是我的個人理解】
所謂成約定金,是指作為主合同成立要件而約定的定金。合同是否成立,是否發生法律效力,取決於定金是否交付。交付了合同就發生法律效力;不交付,合同就不成立。既然合同不成立則養殖場就不能主張海化公司的違約責任。【從這點上來看,對蛇類養殖場非常不利,但本人認為應該還不至於徹底悲觀】
『
因為:如果給付定金的一方當事人沒有支付定金,但是主合同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履行主要部分的,不影響主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此時,已經履行或者部分履行的合同就不再以定金交付與否作為成立或者生效的標志,即合同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再有權宣稱合同不成立或者不生效。履行合同的主要部分,指履行合同的主義務,如買賣合同中的供貨義務,而不是合同的次要義務、附隨義務,如通知義務、說明義務等等【而蛇類養殖場確已完成備貨並准備交付的主要合同義務】。基於上述分析的情況下,我個人的意見是應當認定雙方約定的定金合同無效,但主合同有效,蛇類養殖場有權主張違約責任。考慮到繼續履行會導致雙方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應該不予支持。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百二十一條當事人約定的定金數額超過主合同標的額百分之二十的,超過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一百一十六條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主合同成立或者生效要件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未支付定金,但主合同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履行主要部分的,不影響主合同的成立或者生效。
⑦ 哪些合同違約 法院可以判決不繼續履行
根據《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條相關規定:
「當事人一方版不履行非金權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上述三種情況中的第(三)項「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指:債權人應在合理期限內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要求債權人從合同訂立後合同履行存在一定的「履行時效性」角度,在合理期限內向債務人及時主張「繼續履行」,要求違約方履行合同;否則,此權利不再受合同法保護。
由此可見,只有在以上「非金錢給付」債務履行過程發生情形(之一)的,合同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拒絕按約定履行,由於履行「不能」、「代價過高」或「不適合」等原因,合同非違約方主張「繼續履行」的,法律將不支持;即非違約方要求「繼續履行」的權利不再受保護。
⑧ 當事人請求解除合同,但是法院卻判決繼續履行屬於什麼錯誤
合同解除權有約定解除權和法定解除權。如果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向法院起訴要求解除合同的,法院應當判決解除合同,否則法院可判決繼續履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九十三條【合同約定解除】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的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
第九十四條【合同的法定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一)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
(三)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主要債務,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履行;
(四)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
(五)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九十六條【解除權的行使】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
第九十七條【解除的效力】合同解除後,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履行的,根據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採取其他補救措施、並有權要求賠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