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賠償在合同法
1. 勞動工傷合同法我在上班時,引起腿痛,能否理賠
如果你符合工傷保傷條例第十四條工傷認定情形就可以認定工傷
第十四條內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容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2. 關於工傷賠償的支付問題
勞動者發生工傷事故,根據現行《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應該在30日內申請回工傷答認定。如果用人單位不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則在此期間所產生的跟由工傷引起的相關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做出工傷認定以後,職工因工緻殘,應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即八級傷殘為10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6個月的本人工資。
如果按勞動合同法律的規定來說,職工因工負傷導致喪失或者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用人單位是不能與勞動者解決勞動合同關系的。否則就構成違法行為,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那麼用人單位與你解除勞動合同了,單位需要承擔哪些責任呢?根據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用人單位要給你支付經濟補償(即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還應當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
由此可見,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傷殘就業補助金是基於工傷事故,而經濟補償金是基於解除勞動合同的原因。
綜上,我覺得你可以申請四項補償金或者補助金。具體問題,有不明白的,你可以參考《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實施條例》和《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條款。
3. 勞動合同法工傷賠償
按工傷保險條例規定,需要先申請工傷認定,賠償金額只有等勞動能力鑒回定等級後才能最答終確定。
1、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申請工傷認定,公司需要在事故發生的一個月內申報,如果公司不申請,則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在一年內提出認定申請。需提交材料:工傷認定申請表、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醫療診斷證明等;
2、如果經過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後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
3、根據不同的傷殘等級,獲得的補償是不一樣的。主要的補償是:醫療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就業補助金、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資、伙食補助費、護理費等。
4. 勞動合同法工傷賠償有多少,我的鄰居在上班的
發生工傷的職工,一年內向人社局申請工傷認定,治療穩定後,構成殘疾的,再向人社局的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傷殘鑒定。
工傷保險條例
第十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條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傷認定申請表;
(二)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的證明材料;
(三)醫療診斷證明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工傷認定申請表應當包括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以及職工傷害程度等基本情況。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一次性書面告知工傷認定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申請人按照書面告知要求補正材料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第十九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根據審核需要可以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用人單位、職工、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職業病診斷和診斷爭議的鑒定,依照職業病防治法的有關規定執行。對依法取得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不再進行調查核實。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
第二十一條職工發生工傷,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後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應當進行勞動能力鑒定。
第二十二條勞動能力鑒定是指勞動功能障礙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礙程度的等級鑒定。
勞動功能障礙分為十個傷殘等級,最重的為一級,最輕的為十級。
生活自理障礙分為三個等級: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勞動能力鑒定標准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等部門制定。
第二十三條勞動能力鑒定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向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提出申請,並提供工傷認定決定和職工工傷醫療的有關資料。
5. 工傷員工在合同期內企業辭退如何補償
公司在合同來期內辭退員工,應該補償源情況如下: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
在合同期內辭退員工應該這樣做:
1、經勞動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勞動者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放補償金。
2、因用人單位作出的除名、開除、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發生的勞動爭議,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因此,勞動合同雖由企業人事保管,你不必太擔心。
3、具備下列條件的失業人員,可以領取失業保險金:
(一)按照規定參加失業保險,所在單位和本人已按照規定履行繳費義務滿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願中斷就業的;
(三)已辦理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
6. 關於工傷合同法裡面的問題
你們公司這抄樣的規定是違法的。
公司規定「員工下班後不準回家,回家要請假。」這一項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憲法》第三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2. 另外一條關於擅自回家不予賠償的規定。首先,從合同法的原則上來講是無效條款。依據是《合同法》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所以,此條款是無效的。那麼,上下班受傷的賠償問題怎麼處理呢?《工傷保險條例》裡面也有規定,依據是第十四條的第六款「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從該條款的規定可以看出,不是上下班途中所有受到的傷害都認定為工傷,只有因交通事故(且勞動者不是主要責任)才認定為工傷。
7. 工傷賠償是否一定要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關於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是否可以和工傷賠償一起獲得
1、工傷的費用原則上由單位承擔。但車費、住宿費不能算在裡面。
2、如果要賠償要離職的。
8. 勞動合同法工傷連帶賠償責任怎麼認定
當被派遣勞動者發生工傷時,對用工單位的工傷賠償責任的認定應當結合《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二規定的用工單位應當履行的義務,以及《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應當認定為工傷的七種情形進行綜合評價。當用工單位因未能履行法定義務(包括但不限於提供崗前培訓、未能提供勞動防護等),對被派遣勞動者的工傷事故存在過錯時,用人單位才需承擔工傷賠償的連帶責任;而當被派遣勞動者是因為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或者其他非因用工單位過錯而發生的工傷,用工單位無需承擔工傷賠償的連帶責任。遣業務經營許可證。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五條「用工單位違反勞動合同法和本條例有關勞務派遣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以每位被派遣勞動者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第2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由此可見,如果派遣工在工作過程中發生工傷,用人單位存在過錯的,用人單位依法和派遣單位承擔勞動合同法工傷連帶賠償責任。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派遣工在上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害的,用人單位是不需承擔賠償責任的。
9. 工傷賠償應該如何處理
這很復雜,給你看篇文章吧。理論上是可以雙方賠償的。 工傷又存在他人侵權,職工能否雙重賠償? 在這里以交通事故為例。我們認為,在發生此類事件時,受害人既可以獲得交通事故的賠償待遇,也可獲得工傷賠償待遇,即可以獲得交通事故和工傷雙重賠償。具體理由如下: 一、事實相同,但法律關系不同 事實同一,但法律關系不同,交通事故在性質上將是屬於人身損害賠償,是侵權關系,而工傷事故則是屬於勞動損害,是勞動關系。性質的不同,主要是由於人身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賠償的法律依據是完全不同的。 人身損害賠償是的根據侵權行為法(在我國主要是《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精神損害撫慰金》)而工傷保險賠償是勞動社會保險法(在我國主要是《工傷保險條例》和各地方的有關實施辦法)。 這兩類法律分屬不同的法律部門法,前者屬於民法范疇,後者屬於勞動法范疇。且兩類法規均未對此類情況法律適用和賠償范圍和標准作出競合性(或限制性)規定。根據原勞動部《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28條的規定,由於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交通事故賠償已給付了醫療費、喪葬費、護理費、殘疾用具費、誤工工資的,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相應待遇(交通事故賠償的誤工工資相當於工傷津貼);已給付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的,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償金不再發給(但死亡補償費或者殘疾生活補助費低於工傷保險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或者一次性傷殘補償金的,由企業或者工傷保險經辦機構補足差額部分)。 根據上述規定,員工因交通事故引起的工傷,工傷待遇與交通事故賠償是不能重復享受 的。但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傷保險條例》對此不再作相應規定。而200 3年12月26日公布,2004年5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規定,勞動者因工傷事故受到人身損害,按《工傷保險條例》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的, 勞動者可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 我們認為,工傷保險關系與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關系是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當《工傷保險條例》不再規定「取得了交通事故賠償,就不再支付相應工傷待遇」時,勞動者完全可以既依《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又依《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獲得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即工傷待遇與交通事故賠償可以兼得。 二、兩者規定的賠償范圍不同 人身損害賠償的賠償既包括對受害人進行物質賠償,也包括對受害人精神上的賠償,而工傷賠償主要是物質上的賠償。兩者的有關規定,對傷者的評殘標准也不一樣。 三、兩者的歸責原則不同 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即根據事故雙方或多方在事故中的責任大小來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而工傷事故的歸責原則是無過錯責任,即勞動者在勞動過錯中,無法定情節的,均認定為工傷,不管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有無違規、有無過錯,一旦發生工傷保險事故,保險經辦機構或用人單位均要承擔賠償責任。 四、兩者的賠償主體不同 交通事故的賠償主體是加害人即肇事者,而工傷事故的賠償主體是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如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投保的,則賠償主體為用人單位)。 有人認為,在此情況下,應當發生法律適用的競合,這個觀點是不成立的,因為發生競合的一個重要要件在此類事件中是不具備的,即賠償的主體必須是同一的。比如說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這里的賠償主體是同一的。 比較了這兩者在法律上的不同,我們就會發現在此種情形下,受害人獲得雙重賠償,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記得採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