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五十一
❶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五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專合同時出屬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
本條是關於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後雙方義務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結束後,勞動合同中約定的權利義務結束,但是原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仍應履行有關法定義務。
在勞動合同法制定過程中,有的意見反映,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有的用人單位刁難勞動者,不開具有關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扣押勞動者檔案,對社會保險問題含糊其辭等。
有的意見提出,實踐中有的勞動者不辭而別,有的則不辦理工作交接手續,導致用人單位有關工作陷人混亂,影響正常的生產活動。
有的意見認為,在很多勞動爭議案件中,由於勞動合同文本的缺失,導致了勞動關系難以確認,勞動合同中的權利義務很難證明,案件難以處理,建議做出相應規定。本條主要是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而規定的。
❷ 合同法第五十條是表見代理還是表見代表
《合同法》第五十條 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該代錶行為有效。」
本條是對因代錶行為訂立的合同效力的規定。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法人或者其他經濟組織的經濟活動都是經過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進行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進行談判、簽訂合同等。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負責人的許可權不是無限制的,他們必須在法律的規定或者法人的章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職責。但是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卻大量存在著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合同的情形,如何對待此類合同的效力?我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八條規定,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的組織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可見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是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職權的。一般說來,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本身就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組成部分,法定代表人的行為或者其他組織負責人的行為就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為,因此,他們執行職務的行為所產生的一切後果都應當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
《合同法》第四十九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這一條是關於表見代理所訂立的合同是否有效力的問題。
《合同法》第五十條是關於表見代表的規定,第四十九條才是關於表見代理的規定。
❸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是效力待定合同嗎
是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權利人追認或無處分權人取得處分權則合同有效;反之則權利人可以撤銷,合同至始無效。
❹ 對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理解。
一、被繼承人就來是所源有權人,那麼他處理財產當然是有處分權的,除了財產所有權人以外的人都是無處分權人,所謂的他人財產,其實就是針對無處分權人來說的,他私自處分別人的財產,那麼這別人的財產就稱為他人財產。
二、與被繼承人無關的人或者有關的人都不能私自處理被繼承人的財產。
❺ 合同法第51條什麼意思
合同法抄第51條規定的是「無權處分人訂立的合同」,意思是無權處分人跟他人訂立的處分財務的合同需要經過權利人追認或者取得處分權後才有效。
關於該條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對買賣合同中的無權處分行為有新的規定,即該解釋第3條「當事人一方以出賣人在締約時對標的物沒有所有權或者處分權為由主張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定義不同
處分權是所有人對財產(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進行消費和轉讓的權利。而不論是所有人還是非所有人,他們佔有財產,最終是為了對財產有效地利用或從中獲得經濟上的利益。這種利用財產的權利是使用權。
2、對物品的所有權不同
處分權必須擁有所有權或者經過所有權擁有者同意才能夠處分,而使用權可以不用擁有所有權。
3、代表的權利不同
處分權是由物具有交換價值決定的,法律上的處分意味著物的轉讓。處分權決定了財產的歸屬,它是所有權區別於他物權的一個重要特徵。而作為所有權權能的使用權具有最廣泛的概括性,所有人可以在法定限度內依任何目的和方式使用其物。
❻ 關於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你還沒有完全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條的基本內涵。希望我的回答對你能有一點幫助。 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本條是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的規定。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常出現無處分權人利用合同擅自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如何對待這些合同的效力,這在司法實踐中是一個必須予以回答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合同的法律效力問題,保護合法權利人的利益,在合同法中予以規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處分他人財產」,是指對他人財產的法律上的處分,包括財產的贈與、轉讓、設定抵押等。處分財產只能由享有處分權的人行使,即使是對共有財產享有共有權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處分其應有的份額,而無權擅自處分共有財產。 無權處分合同和無權代理合同在性質上都是效力待定的合同,但是二者是有區別的。無權處分是無權處分人以自己的名義從事的行為,而無權代理是指行為人以本人的名義即被代理人的名義從事的行為。 因無權處分行為而訂立的合同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合同是有效的: 第一,權利人的追認。權利人是指對財產享有處分權的人,追認是指權利人事後同意他人處分自己財產的單方意思表示,即全力人事後同意無處分權人的處分行為。追認的目的在於是無權處分行為發生法律效力。追認必須以明示的方式作出。可以直接向買受人做出,也可以向處分人做出。 追認的法律後果有 1、如果權利人事後向處分人做出追認,實際上是委託處分人處分自己的財產,在這種情況下,合同的主體已經發生了變化,合同的一方當事人由處分人變成了真正享有財產處分權的人。 2、如果真正享有處分權的人明確表示不同意該無權處分行為,那麼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3、在權利人追認之前,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屬於效力待定的合同,買受人可以終止履行義務。在追認以後,此種效力待定的合同將得到補正,因此合同將溯及既往的發生效力,任何以方當然有權請求另一方履行債務。 4、因權利人拒絕追認而使無權處分合同被宣告無效,不應當影響善意買受人根據善意取得制度所取得的權利。 第二,如果無處分權的人事後取得權利,如根據權利人與無處分權的人訂立的出讓財產合同或者贈與財產合同,而事後取得處分權,就可以消除導致合同無效的因素,而使其訂立的合同有效。
❼ 合同法五十一條出新司法解釋,是不是說第五十
合同法51條,是權利人對無處分權的人所作的表見代理行為進行追認的內容。
而合同法第49條和50條,講的都是當相對人不知道行為人的行為超出許可權或者相對人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行為人的代理行為視為有效。
❽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第五十一條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回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答有效。舉例如下:
甲出國定居,請乙居住甲的房子。房子漲價,乙將房子賣給丙,乙的行為即屬於無處分權。如果甲告訴丙他同意乙出賣房子,即構成追認。或者,甲與乙訂立委託合同,委託乙出賣房子,乙即取得了處分權。這樣的合同是有效的。
❾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一條(2)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之擬定,也曾參考德國民法典和我國台灣民法的規定。德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五條規定:「(1)非權利人對標的物所為的處分,經權利人事先允許者,也為有效。(2)前項處分如經權利人事後追認,或因處分人取得標的物時,或權利人成為處分人的繼承人而對其遺產負無限責任時,為有效。」我國台灣民法第一百一十八條規定:「(1)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所為之處分,經有權利人之承認始生效力。(2)無權利人就權利標的物為處分後,取得其權利者,其處分自始有效。」德國民法典和我國台灣民法的上述條文,通常被解釋為「處分行為有效」,以區別於「買賣合同有效」,在權利人未追認的情形,僅「處分行為無效」,而「買賣合同」的效力不受影響。這是以嚴格區分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的立法理論為根據的。如前所述,合同法不採該立法理論,而對買賣合同一體把握,將處分行為包含在債權合同之中,因此第五十一條不稱「處分行為有效」,而規定為「合同有效。」依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出賣他人之物,權利人追認或者處分人事後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有效;反之,權利人不追認並且處分人事後也未取得處分權的,合同無效。這里說的無效,不是處分行為無效,而是無權處分的合同無效,即買賣合同無效。不能解釋為買賣合同有效,僅處分行為無效。有的學者作這樣解釋,實際上是以債權合同與物權行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的區分為根據的,與合同法立法思想不符。 這里牽涉到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第七條所規定的物權變動與其原因行為的區分原則。該原則所說原因行為,當然是指債權行為,如買賣合同;所說物權變動,是指物權變動的事實,非指物權變動的合意或物權行為。物權法草案建議稿的立法思想,不採德國民法關於物權行為獨立性與無因性的理論,將物權變動作為債權行為的法律效果。因此,所謂區分原則,只是在此前提之下,對作為原因行為的債權合同的生效條件及生效時間,與作為債權合同法律效果的物權變動事實的發生條件與發生時間,加以區分。按照區分原則,買賣合同的生效,與買賣合同生效後所發生效果的標的物所有權移轉,應予區分並依不同規則:買賣合同自成立生效,標的物所有權依公示方法,動產依交付移轉、不動產依登記移轉。這與合同法第一百三十三條關於買賣合同標的物所有權移轉的基本規則,是一致的。該條規定:「標的物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其中所謂法律另有規定,指不動產所有權依登記移轉。所謂當事人另有約定,指保留所有權的買賣合同。
❿ 怎麼樣解釋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合同法》第五十一條 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
【釋義】本條是對無權處分合同的效力的規定。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常出現無處分權人利用合同擅自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如何對待這些合同的效力,這在司法實踐中是一個必須予以回答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合同的法律效力問題,保護合法權利人的利益,很有必要在統一的合同法對此作出規定。
所謂無處分權人,就是對歸屬於他人的財產沒有權利進行處置的權利或者雖對財產擁有所有權,但由於在該財產上負有義務而對此不能進行自由處分的人。例如,A將某物租賃給B使用,B卻將該物非法轉讓給C,則B與C之間的買賣合同就屬於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
因無權處分他人財產而簽訂的合同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1.無處分權人實施了處分他人財產的行為。這里所說的處分,是指法律意義上的處分,例如財產的轉讓、財產的贈與、在財產上設定抵押權等行為。財產只能由有處分權的人進行處分,無處分權人對他人財產進行處分是對他人的財產的侵害。即使是對共有財產享有共有權的共有人,也只能依法處分其應有的部分,不能擅自處分共有財產。因為共有財產屬於全體共有人所有,某個共有人未經其他共有人同意擅自處分共有財產,就構成無權處分行為。
2.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而簽訂的合同必須經過權利人的事後追認或者在合同訂立後取得對財產的處分權。這里的權利人,是指對財產享有處分權的人。所謂追認是指權利人事後同意該處分財產行為的意思表示。這種追認可以直接向買受人作出,也可以向處分人作出;可以用口頭形式作出,也可以用書面形式作出。不管用何種形式,追認都必須用明顯的方式作出,沉默和不作為都不視為追認。追認是一種單方的意思表示,其目的就是使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發生法律效力。在權利人追認前,因無權處分而訂立的合同處於效力待定狀態,在得到追認以前,買受人可以撤銷該合同;在追認以後,則合同將從訂立合同時起就產生法律效力,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可以請求對方履行合同義務。
根據本條的規定,如果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後取得處分權,該合同仍為有效合同。無權處分的本質是處分人在無權處分的情況下處分他人財產,從而侵害了他人的財產權。如果處分人在合同訂立後取得了財產權利或者取得了對財產的處分權,就可以消除無權處分的狀態,從而使合同產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