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定優先於合同法的法律規定
① 合同法優先續約是怎麼規定的
沒有這個規定,合同法的原則之一是意思自治,只要雙方談攏就行了。
如果你想實現自動續約,可以在協議里加上這么一句話:
「本合同有效期XX年,自XXXX年XX月XX日起至XXXX年XX月XX日止。合同期限界滿,若雙方無異議,本合同將自動續展,期限為XX年。」
② 房屋租賃優先權是合同規定還是法律約定,如果合同中沒
房屋租賃合同中的優先購買權是合同法賦予承租人在房屋租賃合同期間內同等條件下的優先權,是法律規定。當然,雙方也可在合同中進行特殊約定。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約定有先的原則在哪個法律條文中有具體規定
約定優先是原則性規定,是在法律條文中提取出的合同法律精神,沒有條文作出具體規定。
④ 法律規定與合同約定的情況下,應該最先適應哪個
你應當這樣理解:合同類法律規定中,法定是下限,只要你的合同約定沒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合同優先。
⑤ 合同法二百八十六條規定的優先受償權和留置權哪個優先
要弄清什麼是留置權,首先要搞清什麼是留置。所謂留置是指債權人以繼續佔有控制債務人的財產,迫使債務人履行債務的擔保方式。對留置權,我國擔保法第82條規定:留置權是指債權人按照合同約定佔有債務人的動產,債務人不按照合同約定的期限履行債務的,債權人有權留置該財產,以該財產折價或者以拍賣、變賣該財產的價款優先受償。
留置權的構成要件:①留置權的標的物為動產。我國擔保法第82條及其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08條規定:債權人合法佔有債務人交付的動產時,不知債務人無處分該動產的權利,債權人可以按照擔保法第82條的規定行使留置權。②根據合同約定佔有動產。擔保法第82條規定行使留置權必須是依照合同約定佔有債務人動產。③留置權人須有債權。我國法律規定,只有合同債權人才能成為留置權的主體,而且是在債務人未償還債務的情況下,否則不得行使留置權。留置權僅適用於保管合同、運輸合同、加工承攬合同所發生的債權。④留置的動產必須與債權的發生有牽連關系,只有因同一合同關系發生的佔有動產才能行使留置權。⑤必須是在債權人催告債務人在一定期限內履行債務,償還無果的情況下,即債權已經屆清償期,才能行使留置權。
優先受償權是指某一債權人優先於其他債權人優先受到清償的權利。優先受償權行使的條件:①債權人必須按照合同規定全部履行了自己的義務,且經檢驗符合要求,否則,債權人不得行使該權利。②債權人在債務人未按照合同約定支付價款時,一般應當先行催告,要求債務人在合理期限內支付價款,債務人在催告期限滿後不支付的,債權人方可行使優先受償權。③優先受償權的實現方式為兩種:第一種為雙方協議,即由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將合同標的物折價,以折價價款優先受償;第二種為拍賣方式,即由債權人申請人民法院依法將合同標的物拍賣,就該標的物拍賣的價款優先受償。④優先受償權行使的限制,即合同標的物不宜折價拍賣的,債權人不得行使優先受償權。
留置權與優先受償權二者均具有擔保物權的從屬性、物上代位性、不可分性、優先受償效力和無須登記公示的五個共同點,留置權中包含了優先受償的權利,而優先受償權並不以必須佔有對方財產為前提。但兩者也有著明顯的區別:①兩者的設置和能否約定排除不同。留置權是法定的,當事人可以約定排除;優先受償權的設置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當事人不得約定排除,也不允許當事人任意創設。②兩者行使權利的方式不同。優先受償權的行使,法律沒有規定必須以佔有標的物為前提,而留置權法律規定以佔有標的物為前提。③行使權利的客體的性質不同。優先受償權的客體既可以是動產,也可以是不動產;留置權行使的客體只限於動產,也僅僅於承攬加工等涉及動產的合同所產生之債。④與已消費的第三人關系不同。優先受償權不得對抗已消費的第三人,留置權卻可以對抗已消費的第三人。⑤權利救濟的性質不同。留置權是一種私力救濟權,優先受償權既可以通過私下協議,也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實現。⑥實現位次不同。優先受償權實現的位次直接由法律規定,同一物之上存在數個優先受償權時,優先受償權人的受償順序依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同時,在同一物之上發生優先受償權與其他擔保物權競合時,優先受償權人的權利與其他擔保物權的位次,也是由法律規定的。而留置權的實現位次則有具體的法律規定,即以佔有債務人動產的債權人優先實現。
⑥ 關於當人約定與法律規定沖突時
1,你們合同的約定的效力高於合同法的規定。因為合同法允許當事人約定。
2,合同法中當事人約定和法律規定處理的基本原則:只有法條後面有允許當事人約定的條款,我們叫做默認條款。法條後面沒有允許當事人約定的條款,我們叫做強制性條款。
3,默認條款,就是你不約定,合同上不寫,就按默認條款處理。約定了,寫了就按你們寫的處理。
4,強制性條款,就是你寫不寫,約不約定都好,法院一律按此條款處理。
5,就你說的,2005年9月8日甲交貨時,乙未接收,關鍵是為什麼乙未接收,送貨地點錯了,交接人沒找到,質量,數量有異議?或者你送到他門口,他說,他不要了?原因不一樣,責任就不一樣。
6,約定於2005年9月8號交貨。並約定貨物滅失風險於10月8日轉移至乙。由於2005年9月8號交貨未完成,你不能理解為貨物滅失風險於10月8日也轉移給了乙。因為貨物滅失風險10月8日轉移至乙是以9月8日交貨為前提的。除非,你合同這樣寫「不論貨物是否於9月8日交付給乙方,貨物的滅失風險於10月8日轉移至乙」
⑦ 民法中,約定大於法定嗎
1、約定優於法定主要是針對民事方面的合約,而且是不能與法律上強制性規定相沖突的情況下,約定在法律的效力上高於法定的效力,即法院或仲裁機構在對某一情況存在約定又有法定的情況下,採納約定的內容,不採納法定的內容。
2、在權利歸屬和獎勵報酬方面規定了約定優先的原則,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依法達成的協議對權利歸屬和獎勵報酬有約定的,首先適用其約定。
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的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定也有類似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7)約定優先於合同法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案例介紹(合同約定優於法律規定):
在審理原告某銀行與被告張某、李某、湯某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案中,原告某銀行訴稱:被告張某與李某系夫妻關系,2013年3月25日,被告張某向原告某銀行申請抵押貸款400萬元。
2013年4月10日,被告張某與原告簽訂借款合同,李某作為張某的丈夫在合同尾頁的借款人配偶欄進行了簽字確認,表明其同意張某的該筆借款並同意承擔連帶責任。
被告湯某與原告簽訂了一份抵押合同,約定被告湯某以其自有房產為被告張某在銀行處的貸款設立抵押擔保,並辦理了抵押登記。
貸款到期後,被告李某沒有按約還款,現原告某銀行起訴要求:被告張某、李某向原告償還止於2014年8月19日尚欠的借款本金400萬元,利息32998.17元及止於清償之日的利息及罰息。
法理分析:在本案中李某應該按照借款合同的約定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理由如下:民法屬於私法,意思自治原則作為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
在本案,張某與某銀行簽訂的借款合同中,張某對該筆借款進行了簽字確認並同意承擔連帶責任。該約定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禁止性規定,應屬合法有效。雖然該筆借款發生在張某與李某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屬於夫妻共同債務。
但按照約定優先於法定的原則,被告李某應該按照約定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所以本案的400萬元借款不應判令由其夫妻二人共同償還。請求人民法院判決確認原告對被告湯某的抵押房地產享有優先受償權;判令被告承擔本案的全部訴訟費用。
⑧ 在勞動法的民事責任中,約定責任通常優先於法定責任
一、這種說法不科學,有正確性,但又不完全對,要是判斷題的話只能選錯,內理由如下:
一般民事行為容的有效要件有以下幾個:
1、行為能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2、行為人有權對行為事項進行處分;
3、不違反國家法律規定;
4、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達成一致;
5、需要備案和審批的要經過必備和審批。
二、您說的這個問題法律上並沒有明確的條文規定,是一個法學理論問題,如上所說如果約定不和國家法律相沖突時或者法律沒有相關規定的情況下,約定責任優先於法定責任,但是一旦約定責任和法定責任或者說法律規定沖突,那麼約定責任無效;
三、下面我試著民法中合同法的角度找找依據,請看條文:
《合同法》第四十條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
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法律分析,你說的約定責任就好比格式條款的某些規定,如果約定免除自身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若果沒有這種情形,那麼約定責任優先於法定責任;
四、綜上所述,題目中的說法不科學,有正確性,但又不完全對,要是判斷題的話只能選錯。
五、有疑問,歡迎追問
⑨ 合同優先原則適用於哪條法律法規
到處亂竄,你好。
合同優先原則援引哪個法條為宜?
1804年《法國民法典》(又稱《拿破崙法典》)首次確立了合同自由原則,並將該原則與所有權絕對原則、過失責任原則一起稱為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則。到1896年《德國民法典》頒行之後,契約自由原則作為古典契約模式的核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時的西方法學家認為,法律主要起消極作用,國家原則上不幹預經濟,因而當事人形成契約的合意具有與法律等同的地位。不過,合同權利的個人意志性與國家意志性的統一關系仍然受到重視,只是「合同優先於法律」,交易雙方的合意是契約成立的最主要條件。
相信合同優先(於法律)原則是法律人都熟知的一個基本原則。當我在沈陽出差,收到昔日同事的簡訊,問這一原則到底引用哪個法條時,卻頗為躊躇。回來後,又仔細閱讀了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上網查找了一部分資料,都沒有明確答案。看來對這個原則的解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我不揣冒昧,寫出來求教於大家。
合同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合同生效後,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可以協議補充;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第六十二條,當事人就有關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適用下列規定:(一)質量要求不明確的,按照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履行;沒有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按照通常標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標准履行。(二)價款或者報酬不明確的,按照訂立合同時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履行;依法應當執行政府定價或者政府指導價的,按照規定履行。(三)履行地點不明確,給付貨幣的,在接受貨幣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動產的,在不動產所在地履行;其他標的,在履行義務一方所在地履行。(四)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要求履行,但應當給對方必要的准備時間。(五)履行方式不明確的,按照有利於實現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六)履行費用的負擔不明確的,由履行義務一方負擔。
仔細推敲這些法條,自然就含有合同約定優先於法律規定的內容。其他如第一百三十三條「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等同樣規定在合同法及至民商法律中更不罕見。
但我個人認為第八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似乎更能推出這一結論。因此,我個人認同援引該條更為適宜。合同即在當事人之間設立的法律,與合同優先何其想似也。
當然,我也注意到有人認為第四條「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即合同自由原則也含有合同優先的內容,個人認為似乎較第八條還是有所差別。
⑩ 關於質量保證期是合同優先還是法律優先
合同是意思自治的結抄果,在合襲同法領域很多都是合同優先的。
如果說合同中約定的質量保證期比法律規定的長,則合同優先。(如:在三包法中規定銷售商可以承諾長於本法規定的三包期)
若質量保證義務人為了規避質量保證義務將合同約定的質量保證期少於法律約定的,應按法律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