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的欺詐是指什麼

婚姻法的欺詐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4 08:16:06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九條所指的欺詐,脅迫是指什麼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的大突破
1、婚前財產不會因為婚姻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這也廢除了高法以前公布的與現行法律相沖突的相關司法解釋。
過去司法解釋規定,對於一方婚前所有的財產,如雙方共同生活達到一定期限的,視為夫妻共同財產。而按現行法律規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如無特別約定,仍歸一方所有。在這一點上,將自12月27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的有關規定與婚姻法保持了一致。
2、對共同財產進行重大處分時夫妻雙方應協商一致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非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對共同財產進行重大處分時,夫妻雙方應協商一致。
將於12月27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對於夫妻共同財產雙方均有權進行處分。因日常生活需要而作出處分決定的,任何一方的決定即當然地代表雙方的共同意思表示。非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對共同財產進行重大處分時,雙方應協商一致。
這個司法解釋還規定,如果對方有理由相信夫或妻的表示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者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這一規定有利於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利。
3、當事人的近親屬可以申請宣告婚姻無效
修改後的婚姻法增加了無效婚姻制度和可撤銷婚姻制度,原則規定了無效婚姻的情形。那麼,哪些人可以請求宣告婚姻無效或撤銷婚姻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釋對此做出了明確規定。
婚姻法第十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未到法定婚齡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有權申請宣告婚姻無效和請求撤銷婚姻的權利主體分別作了具體規定,即:以重婚為由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當事人及其近親屬和基層組織都可以提出;以其他理由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只能由當事人及其近親屬提出。
4、司法解釋對雙方未補辦結婚登記而起訴離婚作出規定
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未辦理結婚登記的男女應當補辦結婚登記,但對於未補辦結婚登記而起訴到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如何處理,未作明確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規定,對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
司法解釋規定,對不屬於事實婚姻的,視具體情況分別予以處理。如男女雙方未登記而到法院起訴要求離婚的,告知其應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如果補辦,即從雙方均符合結婚的實質要件時起認可其夫妻關系並按離婚訴訟處理;不補辦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
這與以往對未經登記的情況除事實婚姻外,一律按解除非法同居關系處理的做法有所不同。
5、離婚後無住處屬生活困難應給予適當幫助
修改後的婚姻法規定,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界定「一方生活困難」時規定,一方離婚後沒有住處的,屬於生活困難。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指出,「一方生活困難」是指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的基本生活水平。一方可用個人財產中的財產中的住房對生活困難者進行幫助,形式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也可以是房屋的所有權。
6、無過錯方離婚超過一年將喪失索賠權利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如果無過錯方在離婚一年後才向原配偶提出損害賠償請求,那麼這項請求將不會得到法院的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明確規定,在程序上,若提出離婚的為無過錯方,則損害賠償請求必須與離婚的訴訟同時提出,否則即視為其對權利的放棄。在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中,可以就此問題在離婚後一年內單獨提出,也可以在應訴離婚之際一並提出。如果無過錯方在離婚訴訟案件進入到二審程序時才提出該項請求的,審判人員應當先調解,調解不成的,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此問題在離婚後一年內另行起訴。
7、婚姻法修改前離異的父母可起訴爭取子女探望權
探望權是修改後的婚姻法新增加的內容。那麼在婚姻法修改前經判決離婚的雙方,是否有權利探望不與自己共同生活的子女?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離婚判決中未涉及探望權的,當事人可就此單獨提起訴訟,法院應予受理。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還規定,當行使探望權出現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時,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中止探望權的行使;待中止情形消失後,再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通知雙方當事人恢復探望權的行使。
8、離婚時無過錯方不能向「第三者」索賠
如果夫妻雙方因為「第三者」插足導致離婚,無過錯方只能向自己的配偶索賠,而不能向「第三者」提出損害賠償請求。這是最高人民法院在今天公布的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的。
新的婚姻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因一方有過錯並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提出損害賠償請求。對當事人如何行使這一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作出了明確規定。根據規定,首先這項請求只能由無過錯方向自己的合法配偶提出,不得向婚姻關系以外的其他人提出。其次,必須是因為是對方的過錯導致離婚的。如果不提出離婚請求或者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準離婚的,便無權提出此類損害賠償請求或其請求不能得到支持。
據介紹,自新修訂的婚姻法實施以來,各地法院對第四十六條的規定理解出現了不一致的情況。有些人認為這條規定可以適用控告「第三者」,或把配偶和「第三者」一起作為被告。根據立法本意,這些理解都不是正確的。
9、司法解釋對家庭暴力作出界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一條明確規定,婚姻法中所稱的「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構成虐待。
現行婚姻法規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0、「同居」不等於婚外戀
新婚姻法中的「同居」曾被許多人誤解,將重婚、婚外戀納入此范疇。這次司法解釋給予了明確規定:「有配偶與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有配偶與他人同居」不同於重婚和婚外戀。重婚是犯罪行為,指有配偶而重婚或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結婚,同居應是以婚姻名義的,應受刑法制約。違反紀律、道德界限,搞婚外戀、通姦則屬於紀律和道德譴責范疇。判斷是否為「有配偶與他人同居」就要看雙方關系在時間上的持續性、關系的穩定性和是否居住生活等方面。
司法解釋二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離婚財產分割協議可撤銷或變更的理由應如何把握?
答:司法解釋(二)第九條對當事人協議離婚時的財產分割協議可撤銷或變更理由規定為:「欺詐、脅迫等」說明其並不僅限於欺詐和脅迫。
但離婚財產分割協議確實有不同於一般民事合同的地方,由於離婚雙方畢竟有過夫妻名份,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可能還育有子女,在訂立財產分割協議時,除了純粹的利益考慮外,常常難以避免地包含一些感情因素,所以,人民法院在確認協議可撤銷或變更時,不能輕易將協議中一方放棄主要或大部分財產的約定認定為顯失公平或重大誤解,而予以撤銷或變更。同時對於「乘人之危」的認定,也應謹慎,不宜將急欲離婚的一方在財產上作出讓步視為另一方乘人之危的後果,只有在一方利用他方生產,行為能力受限而監護人監護不力等情況下,迫使他方簽訂明顯損害其合法權益的協議,才可認定為乘人之危。
二、如何判斷彩禮?
答:司法解釋(二)中涉及的彩禮,具有嚴格的針對性,必須是基於當地的風俗習慣,為了最終締結婚姻關系,不得已而為給付的,其具有明顯的習俗性。因此,人民法院對於當事人訴請返還彩禮的案件,應當道德根據雙方或收受錢款一方所在地的當地實際及個案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存在必須給付彩禮方能締結婚姻關系的風俗習慣,否則只能按照贈與進行處理。不能適用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的規定。
三、可訴請返還彩禮的當事人范圍如何把握?
答:由於實踐中,彩禮的給付人和接受人並非僅限男女雙方,還可能包括男女雙方的父母和親屬,這些人均可成為返還彩禮訴訟的當事人。
對於實踐中可能存在的以男女雙方為原、被告的彩禮返還訴訟或在涉及彩禮返還的離婚訴訟中,被告提出原告不是實際給付人或自己不是實際接受人的抗辯,由於彩禮給付實際就是以男女雙方為利益對象或代表,因此人民法院對此抗辯可不予採信。
四、彩禮給付後,男女雙方僅是形成同居關系,為此,給付彩禮的父母或親屬依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第(一)項的規定要求對方返還彩禮的,能否支持?
答:能
五、應當返還的彩禮范圍如何把握?
答:雖然根據司法解釋(二)第十條的規定,當符合條件卓越,已給付的彩禮應當予以返還,但在實際生活中,已給付的彩禮可能已經用於購置雙方共同生活的物品,事實上已經轉換為男女雙方的共同財產,或者已在男女雙方的共同生活中消耗。
因此,我們在處理涉及彩禮返還的案件時,就應當返還的范圍而言,要根據已給付的彩禮的使用情況,是否在男女雙方共同生活中發生了必要的消耗,婚姻關系或同居關系存續期間的長短等具體事實綜合把握。在處理方式上也應當靈活運用,特別是彩禮已轉化為共同生活的財產時,可將彩禮的返還與分割共同財產一並考慮。在分割中體現彩禮的返還。
六、能否直接按數量比例分割夫妻共同所有的股票、債券、投資基金等有價證券,以及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
答:根據司法解釋(二)第十五條的規定,對於上述財產的分割,在當事人協商不成或按市價分配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根據數量按比例分配。由於該條規定本身並非一個強行性的規范,所以按「市價分配有困難」並非「按數量比例分割」的強制性前置條件。故實踐中,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個案情況,除當事人自行協商達成分配方案外,可以直接按數量比例分配。
七、在夫妻一方不要求持有有限公司出資額,成為股東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此部分的夫妻共同財產?
答: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以共同財產投資於有限公司,此部分共同財產已轉為了公司財產,由公司所有,離婚時不能直接分割。當夫妻協商同意由非公司股東的一方取得相應出資額成為股東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依照司法解釋(二)第十六條的規定進行處理。若該方不願意承受出資額外負擔為成股東,則可評估公司現有凈資產。公司凈資產為正值的,按夫妻一方出資比例計算出相應的凈資產價值,再按共同財產分割原則由取得出資額外負擔的一方給付另一方應得的錢款或財產。評估費用由主張評估一方預付,或雙方各半預付。當事人均不願意進行評估的,則人民法院可對此部分共同財產在離婚案件中不予處理
一、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的收益中,哪些屬於司法解釋(二)第十一條(一)項規定的「應當歸夫妻雙方共同所有的投資收益」?
答:由於司法解釋(二)對「投資收益」的概念並無明確界定,在訴訟中,對於當事人主張的所謂「投資收益」,應根據不同財產形態的性質區別認定:
1、當事人以個人財產投資於公司或企業,若基於該投資所享有的收益是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則對該公司或企業生產經營產生的利潤分配部分如股權分紅等,依照《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項的規定,應為夫妻雙方共同所有;
2、當事人將屬於個人所有的房屋出租,因對房屋這類重大生活資料,基本上是由夫妻雙方共同進行經營管理,包括維護、修繕,所取得的租金事實上是一種夫妻共同經營後的收入,因此,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租金一般認定為共同所有。但若房屋所有人有證據證明事實上房屋出租的經營管理僅由一方進行,則婚姻存續期間的租金收益應歸房產所有人個人所有。
3、當事人以個人財產購買債券所得的利息,或用於儲蓄產生的利息,由於利息收益是債券或儲蓄本金所必然產生的孳息,與投資收益具有風險性的物質不同,應依本金或原物之所有權歸屬為個人所有。
4、當事人以個人財產購買了房產、股票、債券、基金、黃金或古董等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因市場行情變化拋售後產生的增值部分,由於這些財產本身僅是個人財產的形態變化,性質上仍為個人所有之財產,拋售後的增值是基於原物交換價值的上升所致,仍應依原物所有權歸屬為個人所有。
具體實踐中,判斷個人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取得的收益是否屬於夫妻共同所有時,人民法院可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對各種形式的個人財產的婚後收益,從是基於原個人財產的自然增值還是基於夫妻共同經營行為所產生來判斷,前者原則為個人所有,後者原則為共同所有。此外,若收益是基於個人財產與共同財產混同後進行投資行為所產生,證據證明具體比例的,推定為共同財產投資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
八、離婚訴訟中,夫妻雙方對破產安置補償費中,屬於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所有的具體數額有爭議時,人民法院如何處理?
答:雖然根據司法解釋(二)第十一條之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實際取得的或應當取得的破產安置補償費應為夫妻共同所有,但考慮到實踐中存在著夫妻婚姻存續期間較短,以及破產安置補償費的具體構成,包含非工資補償或安置補償內容等特殊情形,若簡單將安置補償費用,一概作為共同財產處理,反而有失公平,並容易激化矛盾。
因此,若訴訟中當事人對破產安置補償費是否均屬共同財產爭議較大,難以確定其中屬於共同財產的具體數額時,人民法院可通過被安置方的婚齡與其工齡的比例來計算安置補償費中屬於共同財產的數額。具體而言,該比例大於1,則所取得的破產安置補償費均作為共同財產;比例小於1,則破產安置補償費中相同比例部分,為共同財產。如,夫妻一方以婚姻存續期間內取得破產安置補償費10萬元,該方婚齡為5年,工齡為10年,其婚齡與工齡的比例為1:2,10萬元安置補償費的1/2即5萬元為共同財產。若婚齡為10年,工齡為5年,其婚齡與工齡的比例為2:1,則10萬元安置補償費均為共同財產。

❷ 婚姻法中有欺詐一說嗎

婚姻法涉及到欺詐的就是騙婚這一塊。

❸ 什麼是欺騙婚姻第條規定

婚姻法保護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
有對方出軌的證據,可以在離婚訴訟中要求對方精神賠償,並要求分割財產時適當向無過錯方傾斜...
~發現對方同居的證據,一般指哪些:人證、物證、抓現行...

生活中屢屢受挫的朋友,絕不會是因為你倒霉,才遭遇坎坷。或許正是你對生活對事物的認識存在問題。想改變命運很有必要看看過去自己不願意接受,封死在門外的那些觀點......
婚姻失敗的男女永遠不願意承認:「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永遠不願意承認,自己的人生觀存在什麼問題,所以她們的悲劇就不斷地在生活中循環上演。這里的可恨,不是人世間那種喜歡與厭惡的情感。而是一種與年齡不相符的天真幼稚,幼稚在於酕醄少男少女或許是種可愛。可對於成年人,就是種悲哀...
婚姻,自然應該建立在以誠相待的坦誠基礎之上,可是要求沒有欺騙的婚姻,是根本不存在的。這就象沒有純粹無菌環境滿足潔癖者願望一般,所以人需要免疫力。情感生活亦如此,現實中的情感婚姻,包括人類所追求的高質量婚姻,當事者都必須具有適應對方與自己不和諧的生活習性的免疫力。你無法要求一個沒有欺騙的婚姻,你就只能掌握辨識欺騙的能力。什麼是善意的欺騙,什麼是惡意的欺騙,什麼樣的欺騙應該模糊對待,什麼樣的欺騙應該值得珍惜...
你可以要求沒有欺騙的婚姻,這是你的情感婚姻取向,但不應該是你的婚姻標准,所以你不能太當真...眼見未必為實,耳聽就更靠不住。許多第三者,就是靠幾句智慧的謠言得逞的...
婚外情大致分四類。第一類是獸欲型,下身主宰大腦;第二類是貪婪型,家裡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第三類是失足型的,架不住世俗的誘惑,在感情脆弱時深陷婚外情。第四類是曖昧型,柏拉圖式婚外情。人們所追求的堅貞愛情不能說沒有,可在現實生活中比守株待兔故事裡的那個兔子還難碰。如果生理上與物質上的誘惑力足夠,能夠堅守第一份情感的不會很多,這就是人性的弱點......

❹ 什麼叫婚姻詐騙

一、如果雙方沒有辦理結婚登記而實際上共同居住了,雙方都以為自己結婚了,這是法律上的認識錯誤。一方出於以為已經結婚的錯誤認識,交給了另一方彩禮。這種情況,我認為可以補辦結婚登記。如雙方在補辦結婚登記前感情破裂,無法補辦結婚登記的。那麼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涉及離婚的問題,涉及的是同居期間財產分割以及同居期間子女撫養問題。比如同居期間共同出資購買的房屋,在此時需要分割的;如果同居期間有了孩子,還要確定由誰撫養,以及不直接撫養的一方是否支付撫養費以及支付多少、支付方式、另一方的探視權如何行使的問題。
二、如果雙方辦理了結婚登記,一方在婚前隱瞞了一些重要事實,這些事實可能會導致該放決定不與對方登記結婚,比如婚史、傳染病、癌症、精神病等。此時,就比較麻煩。因為被隱瞞的一方很難舉證其在和對方辦理結婚登記時是被隱瞞的,畢竟雙方是自願結婚的,一般都是出於互相深度的了解才會做出這個決定。
只能說,結婚有風險,自己要謹慎。這個時候,只能是起訴離婚,當然具體有彩禮的話,彩禮是否能退,其實都取決於證據所證明的事實是如何。
如果能證明一方的確隱瞞了上述重要事實,那麼我認為是可以退換彩禮的,結合具體情況,退還多少,當然要看具體情況,比如雙方是否共同居住,居住的時間等等。
三、雙方結婚登記後,女方要求離婚,但男方支付了巨額彩禮,男方這個時候就認為女方是騙婚。這種情況,其實是離婚糾紛。男方此時就比較被動。畢竟雙方是已經結婚了,彩禮退換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只能說,遇到高人了,法律不是萬能的。女方拿了彩禮,也和你結婚了,也過日子了,過不到一塊,要求離婚,完全是合理合法的。這時候只能是採取一些策略性的辦法,比如拖延,比如調解等,盡量挽回一下損失。
總之,實際上是沒有騙婚這個概念的。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准法律關系,來確定解決問題的切入點,來挽回自己的損失。我們的行為,總會帶來一些後果,多一點法律常識,總是好的。

❺ 什麼叫欺詐

合同欺詐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根據其性質不同,合同欺詐包括兩種即民事欺詐和刑事意義上的欺詐。合同欺詐是以訂立合同為手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認識上,人們對合同欺詐行為易產生混淆,如合同欺詐與合同詐騙犯罪相等同。

合同民事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或誤導對方基於此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以簽訂合同達到欺詐的目的。合同民事欺詐行為的主要方式包括:

1、虛假的質量欺詐行為;

2、虛假的商品標識欺詐行為;

3、虛假的合同主體欺詐行為;

4、虛假的宣傳欺詐行為;

5、虛假的價格欺詐行為。

合同民事欺詐有四大特點

一、 欺詐人發出欺騙性或虛假性的邀請,誘導對方向自己發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採取欺詐手段實現簽約目的。

二、 欺詐人對訂立合同的主要條款及有關關鍵性事實作虛假介紹,或者隱瞞事實真相,向對方發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致使對方做出錯誤的承諾,以實現其訂立合同的目的。

三、 所簽合同生效後欺詐人通過雙方履行該合同,達到其獲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四、 目前合同欺詐的突出特點是欺詐人一般具有合法的主體資格或具有一定的實際履約能力,同時可能還積極履行所簽合同的部分條款,即通過履行一定的合同義務,從被欺詐方獲得不法利益。

合同欺詐不同於合同糾紛

合同欺詐也是通過合同的形式進行,但不同於合同糾紛。兩者的區別主要是看行為人有沒有騙取他人財物、非法佔有財產的目的,客觀上是否採取了欺騙手段,有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是惟一的標准。

區別一:行為人明知自己沒有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或根本沒履行合同的意願,簽訂合同只是為了達到佔有對方財物的目的,就是合同欺詐行為。如果具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只是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由於客觀原因或主觀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履行能力,雖經過努力仍不見成效的,則按合同糾紛處理。

區別二:合同簽訂時和合同簽訂後行為人具有履行能力,但卻虛構事實或製造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以達到佔有對方財物的目的,構成合同欺詐。如果當事人由於某種原因導致工作失誤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應按合同糾紛處理。

❻ 婚姻法什麼是詐騙

「騙婚」 行騙者,可依據國家合法的婚姻登記程序,或以婚姻為誘餌的內形式,來詐取他容人的財物。 騙婚的特點和定性:根據我國婚姻法第十條的規定,重婚的,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未到法定婚齡的婚姻,為無效婚姻。在現行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中,騙婚人與被騙人的婚姻關系並非無效婚姻。只能通過離婚解除婚姻關系。

❼ 欺詐行為具體是指

客觀上表現為使用欺詐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首先,行為人實施了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從形式上說包括兩類,一是虛構事實,二是隱瞞真相;從實質上說是使被害人陷入錯誤認識的行為。欺詐行為的內容是,在具體狀況下,便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並作出行為人所希望的財產處分,因此,不管是虛構、隱瞞過去的事實,還是現在的事實與將來的事實,只要具有上述內容的,就是一種欺詐行為。如果欺詐內容不是使他們作出財產處分的,則不是詐騙罪的欺詐行為。欺詐行為必須達到使一般人能夠產生錯誤認識的程度,對自己出賣的商品進行誇張,沒有超出社會容忍范圍的,不是欺詐行為。欺詐行為的手段、方法沒有限制,既可以是語言欺詐,也可以是動作欺詐;欺詐行為本身既可以是作為,也可以是不作為,即有告知某種事實的義務,但不履行這種義務,使對方陷入錯誤認識或者繼續陷入錯誤認識,行為人利用這種認識錯誤取得財產的,也是欺詐行為。根據本法第300條規定,組織和利用會道門、邪教組織或者利用迷信騙取財物的 以詐騙罪論處。

欺詐行為使對方產生錯誤認識,對方產生錯誤認識是行為人的欺詐行為所致;即使對方在判斷上有一定的錯誤,也不妨礙欺詐行為的成立。在欺詐行為與對方處分財產之間,必須介人對方的錯誤認識;如果對方不是因欺詐行為產生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就不成立詐騙罪。欺詐行為的對方只要求是具有處分財產的許可權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財物的所有人或佔有人。行為人以提起民事訴訟為手段,提供虛假的陳述、提出虛偽的證據,使法院作出有利於自己的判決,從而獲得財產的行為,稱為訴訟欺詐,成立詐騙罪。

❽ 欺詐婚姻怎麼認定,婚姻欺詐的法律後果怎樣

對於一對夫妻來說,遇上欺詐婚姻,無疑就象是遇上了自然災害一般。
社會內實例告容訴我們,所謂的欺詐婚姻,應該具有兩種現象:一是在婚姻登記時,一方或雙方隱瞞真相,以欺騙的手段在不具備婚姻登記條件的情況下,提供虛假證明已蒙騙過「關」(婚姻登記審查關);二是一方以欺詐的手段,隱瞞真相,達到與另一方登記結婚的目的。
其產生的後果:
鑒於上述第一種現象,並不屬於法律調整的范圍。根據《婚姻法》第十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四)未到法定婚齡的。從中可以看出,所謂的欺詐婚姻,不屬於「婚姻無效」的范圍。
鑒於上述第二種現象,「一方以欺詐的手段,隱瞞真相,達到與另一方登記結婚的目的」,只能以法院訴訟的方式解除婚姻。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❾ 欺詐離婚的特徵有哪些婚姻法

欺詐離婚指一方當來事自人為了達到離婚的真正目的,採取欺詐手段向對方許諾先離婚後再復婚,以騙取對方同意暫時離婚的行為。

欺詐離婚的特徵:

(1)這種離婚是欺詐方的真實意思,而受欺詐一方並無離婚的真實意思。另一方同意離婚是基於對方採取偽造事實或者隱瞞事實真相所致。如果知道真相,不會作出同意離婚的意思表示。

(2)欺詐方的目的在於騙取對方同意離婚,以達到離婚的目的,因而並無復婚的意思,而受欺詐方卻期待目的達到即行復婚。

(3)受欺詐方既是受害人,又與欺詐方共同欺騙婚姻登記機關。

❿ 在民事婚姻法財產糾紛中什麼屬於欺騙欺詐性質

欺詐婚姻,是指一方或雙方在向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結婚時,明知不符合《婚姻法》規定的條件,而向婚姻登記機關隱瞞真實情況或提供虛假證明,使婚姻登記機關或對方陷入錯誤,為雙方登記,發給結婚證,確立夫妻關系。
欺詐婚姻引起的問題
欺詐婚姻不僅使受害人人財兩空,而且自己的離婚問題很難解決。具體表現在:一、民政局一般不同意當事人提出撤銷該婚姻登記的要求。這樣給受害人帶來了不便。如果當事人對民政局不予撤銷的行為不服,可以提起行政訴訟,這樣就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二、如果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是不能主張婚姻無效的。
其實,民政局不予撤銷是理由的。2003年10月1日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婚姻登記條例》第九條第一款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當事人依據婚姻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向婚姻登記機關請求撤銷其婚姻。」2003年10月1日民政部頒布實施的《婚姻登記工作暫行規范》第四條第(四)項規定:「婚姻登記機關的職責……(四)撤銷受脅迫的婚姻。」第四十五條規定:「婚姻登記處對不符合撤銷婚姻條件的,應當告知當事人不予撤銷原因,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第四十六條規定:「除受脅迫結婚之外,以任何理由請求宣告婚姻無效或者撤銷婚姻的,婚姻登記機關不予受理。」從以上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可以看出,只有受脅迫的婚姻,當事人才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中請撤銷婚姻。為此,民政局一般不同意當事人提出撤銷欺詐婚姻登記的要求。
《婚姻法》第十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1、重婚的;2、有禁止結婚而結婚的親屬關系的;3、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病、婚後尚未治癒的;4、未到法定婚齡的。這是明確規定婚姻無效的幾種情形。欺詐婚姻不屬於婚姻無效的幾種情形。
欺詐婚姻的應對措施
(一)公安等有關部門要加大對騙婚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民政部門在對外來人口進行婚姻登記的時候,一定要進行認真審查,確保信息真實可靠。
(二)如果有證據證明行騙方下落不明,受害人所在地法院是有管轄權的。有管轄權的法院受理這類的案件後,如果經審理查明存在著提供偽造身份證的、拿別人的身份證進行登記的情形,應認定這行為違背了夫妻之間的忠實義務,雙方之間的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對受害人的離婚的訴訟請求,應予支持。其次,對於二年以上沒有聯系的,可從夫妻感情已徹底破裂的角度出發,判決離婚。
(三)建議立法機關對可撤銷婚姻的情形增加內容。筆者認為《婚姻法》第十一條把可撤銷婚姻只局限於脅迫婚姻過於狹窄,還應包括欺詐、騙婚、包辦婚姻等情況。這樣有利於加大對違法者的打擊力度,更方便地維護受害人的利益,更好地維護家庭和社會穩定。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85條是什麼 發布:2025-09-17 17:22:15 瀏覽:430
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7 17:14:47 瀏覽:952
什麼是合同法分割房產 發布:2025-09-17 17:14:46 瀏覽:145
開封杜良法院 發布:2025-09-17 16:40:59 瀏覽:319
軌道交通安全條例 發布:2025-09-17 16:40:14 瀏覽:718
環保法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7 16:17:56 瀏覽:333
廣義的教育立法是指 發布:2025-09-17 16:17:55 瀏覽:700
勞動法中提前30天通知 發布:2025-09-17 16:16:33 瀏覽:480
規范法律服務工作 發布:2025-09-17 16:09:19 瀏覽:602
香港安全立法最新 發布:2025-09-17 16:06:59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