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工商聯反對
Ⅰ 有的人為什麼反對《勞動合同法》
一、勞動合同法絕不是對工人比對老闆還好。一切的財富都是勞動者創造的,本來理應由勞動者所得,可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工資只能糊口,而老闆們的財富卻堆成了山。勞動合同法規定各省的工資都不能低於最低工資線,只不過是保障了工人的工資不能低於生存線而已,這能說是對工人比老闆好嗎?我們知道富士康是一個典型的血汗工廠,但是就是它,卻還是比較遵守勞動合同法的,我們能說富士康對工人比郭台銘還要好嗎?
二、勞動合同法的執行情況著實堪憂,僅僅是頒布一部法律對於工人權益的保障是不夠的。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報告,農民工勞動合同的簽訂率從2009年的42.8%下降到2014年的38%,而且其中不乏違法的勞動合同。2014年,農民工「五險」的參保率分別為:工傷保險26.2%、醫療保險17.6%、養老保險16.7%、失業保險10.5%、生育保險7.8%。即便是北京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其後勤工人中簽訂且持有勞動合同的比率也不過38%。遇到企業違反勞動合同法的情況,北大後勤工人中竟然有75%的工人是忍氣吞聲、22%的工人想維權而不敢維,只有3%的工人有過維權經歷。
三、2007年後,工資增長仍然比不上GDP的增長。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授王江松說,「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08年指2014年農民工工資增長情況為:2008年1340元、2009年1417元、2010年1690元、2011年2049元、2012年2290元、2013年2609元、2014年2864元,6年間翻了一番(2.1倍),略高於同期GDP增長速度(2008年GDP為316751.75億,2014年為635910億,2014年為2008年的2倍)。如果扣除統計局發布的打了折扣的2008-2014年物價增幅(2008年5.90%、2009年-0.70%、2010年3.30%、2011年5.40%、2012年2.60%、2013年2.60%、2014年1.50%),農民工工工資實際增幅還是低於GDP增速的。」即便是工資增長一段時間內超過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也不過是補償之前一二十年工資的低位徘徊罷了。而且工資的增長還能促使老闆們增加購置先進設備、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動力呢。
四、拿外資撤離嚇唬工人是全球資本使的一個陰招。資本的本性是逐利的,哪個國家利潤率高,它就往哪裡去。正因為此,改革開放以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台灣香港等發達地區的資本紛紛湧入中國大陸。他們看中了大陸低廉的勞動力、土地、稅收等成本和相對高素質的勞動力(健康、有文化),將本國的產業轉移至中國,獲得了更巨大的財富增長。可是無論是他們本國的工人還是中國的工人都處於一個相當弱勢的地位,受到了殘酷的剝削。但是他們沒有想到,資本走到哪裡,工人的反抗就在哪裡風起雲涌。資本的全球化必然會帶來工人斗爭的全球化。即便是他們拿來嚇唬勞動者的越南、菲律賓等地,其工人抗爭也是風起雲涌。而且,即便是資本會轉移,工人努力維護自己的權益仍然要比甘於被宰割所獲得的收益要大得多。
Ⅱ 這樣的勞動合同法是合法的嗎
一、首先需要知道的安家費、和戶口遷移費是否有實際發生?也就是是否真實存在或回直接發放到你手答里?如果沒有,這個是不需要支付的,有的話,依照合同內容恐怕是難以避免;
二、新員工補貼是否實際在合同約定工資外實際支付?如果有的話,也會存在一定爭議;
三、引進學生成本費用這個肯定是違法勞動合同法的,這個絕對不需要支付;
四、培訓費用得看是專業技能培訓還是上崗培訓,前者就是比如送去培訓考證、學位考試之類的;後者就是自己做的一個培訓;前者可以約定違約金,後者不可以。
Ⅲ 公司的勞動合同與勞動合同法有沖突怎麼辦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違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是無效的。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八條,下列勞動合同無效:
(一)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
(二)採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
無效的勞動合同,從訂立的時候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的,如果不影響其餘部分的效力,其餘部分仍然有效。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七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可以依法申請調解、仲裁、提起訴訟,也可以協商解決。調解原則適用於仲裁和訴訟程序。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八條,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依法維護勞動爭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九條,勞動爭議發生後,當事人可以向本單位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調解不成,當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當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條,在用人單位內,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由職工代表、用人單位代表和工會代表組成。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代表擔任。勞動爭議經調解達成協議的,當事人應當履行。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一條,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同級工會代表、用人單位方面的代表組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由勞動行政部門代表擔任。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二條,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仲裁裁決一般應在收到仲裁申請的六十日內作出。對仲裁裁決無異議的,當事人必須履行。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三條,勞動爭議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方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起訴又不履行仲裁裁決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四條,因簽訂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可以組織有關各方協調處理。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當事人協商解決不成的,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
Ⅳ 勞動合同法2012年修訂時為什麼全國工商聯沒有簽字
這種國家的
大事,一般老百姓
是不會知道,也不去
關心的
Ⅳ 勞動合同法的出台對公司是有利還是有弊
國家對勞動的立法是應該偏向勞動者,還是應該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權益並重平等保護,一直是立法的難題,經過長時間的探索,終於,《勞動合同法》於2007年6月29日頒布、於2008年1月1日實行,這無疑是給勞動者的福音,但是,《勞動合同法》在保護勞動者的權益的同時不免也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所以現在網路上很多類似「勞動合同法究竟保護了誰?」的帖子滿天飛,但我相信,08年後新版勞動法出台,利還是要大於弊的。
准確的說,《勞動合同法》在明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權利義務並重規范基礎上,又特別提出了對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可以說,相對於《勞動法》來說,《勞動合同法》作了「有限度的讓步」。從這層意義上講,《勞動合同法》還是要偏向於勞動者的。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用工不合理現象,如試用期過長、過分壓低試用期勞動報酬,甚至不過工作實際表現的好壞就隨意解除和員工之間的勞動合同等,而針對這些情況,《勞動合同法》都做出了有利於勞動者的決策,例如對各種類型的工作人員都約定了試用期。對試用期附加了約定,即換一次崗位就約定一個試用期,即便是一個員工在同一個單位內部進行調整,每調整一次,就約定一個試用期,試用期內用工單位或者員工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是無效的。還有一個地方的有明顯的加強,那就是維護勞動者利益和穩定勞動關系的書面合同形式。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章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即只要用工行為已經存在,即被視為勞動關系成立,這時,勞動者就應該享有法律規定的相應權利。又如,勞動合同法明確規定,勞動者在該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10年的,須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只要這部分勞動者遵守單位的規章制度,努力工作,單位就沒有理由解聘。即便是崗位調整,單位也會慎重對待。關鍵崗位員工,即企業的經營、管理、技術等重要職位,企業離不開這些人才,勞動合同到期了會續訂,達到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件後,只要勞動者同意,企業會主動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類似的,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立法對勞動者的保護可見一斑。
在勞動合同解除的環節上,針對《勞動法》實施以來,非法解除勞動合同現象時有發生,部分弱勢勞動者屢屢遭受侵權的狀況,《勞動合同法》強化了對部分弱勢員工的強制保護。比如,在勞動者沒有過錯的情況下,勞動者在本單位連續工作滿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或者疑似職業病病人在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其勞動合同。不難看出,法律對年齡較大、再就業困難和可能產生職業危害的勞動者,給予了更加強化的保護,充分體現了《勞動合同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
類似的條款都很清晰,很明顯,新的勞動法偏向於對勞動權益的保護。《勞動合同法》的成果暫且不論,從出發點上,它是為勞動者謀福利,而事實也正是如此。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在顯性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同時,這部法律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用人單位的權益。
《勞動合同法》的宗旨之一就是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用人單位也是需要維權的。用人單位利用新的勞動合同法完全可以實現勞資共贏,加強了對用人單位的保護力度。具體的體現是滿足了用人單位靈活用工的需要,可以勞務派遣,也可以非全日制用工,鼓勵用人單位加強對員工的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各項技能,通過公費專項培訓的勞動者,如果辭職,要想單位支付一定的違約金。對高收入的勞動者,單位如果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計發基數和計發年限得到了調整,目的是降低用人單位對員工的解僱成本。新的勞動合同法增加了用人單位保護自己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的條款。按新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合同中用工單位和勞動者可以約定保守商業秘密和知識產權的義務,違犯規定的勞動者要向遭受損失的用人單位支付一定數量的違約金。這種方式使企業在用人制度方面更加靈活。那麼,說完新立法的優點,我們再來談缺點。作為一個新生事物,與其它任何的事物一樣,存在著兩面性,有其有利的、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不利的一面。《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在滿足「已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10年」的條件後,可以與用人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成為永久員工。對此,華為的做法是,拿出10億的賠償,這樣,這些工作滿8年的員工可以得到少則幾萬元、多至十幾萬元的賠償。但同時這些員工自身的身份也改變了,他們是重簽1至3年勞動合同的新員工。他們到明年新的勞動合同法開始執行後,將無緣享受與華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即無緣成為華為的終身員工。若讓華為的這一殺手鐧取得成功,無疑會給全社會樹立起一個應對新勞動合同法的樣板。倘若社會上更多的企業予以效仿,勢必會傷害老員工的權益,使新的勞動合同法明年開始執行時,其保護老員工權益的條款,在這些企業中形同虛設。《勞動合同法》的即將實施,恰似「潘多拉魔盒」,讓一些企業與單位的「惡行」一下子「釋發出來」,我們可以認為是一種「災禍」,加劇了就業的難度,讓一些在崗職工「提前」失去了崗位。而這種現象的發生無疑是社會穩定的不利因素,即一定程度上,企業對《勞動合同法》的反應過於偏激也會帶來不好的反響。
就《勞動合同法》本身而言,條款中也存在弊端。第一,新勞動合同發中對勞動關系的涵義和勞動者主體認定不夠清楚。雖然《勞動合同法》對用人單位的范圍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是,對於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卻沒有能夠給出明確的規定。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勞動關系、僱傭關系、勞務關系等概念的認定存在一定的困難,很難區分,這些問題不能因為本法的頒布而得到妥善的解決。第二,關於違約金的規定操作性不強、標准不夠科學。雖然勞動合同期限為勞動合同必備的條款,但是,本法卻規定勞動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提前30日通知用人單位,以此來解除勞動合同,且不得對勞動者設定違約金或者追究賠償責任。在這樣的情況下,勞動合同期限條款實際上就成為約束用人單位的單方條款,對於勞動者確沒有約束力。
到現在,《勞動合同法》已經出台實行了數個年頭,社會各界對其也是褒貶不一。它在加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上得到的成果是毋庸置疑的,但由此伴生的制度不完善、並沒有協調好各方的利益等問題也層出不窮,現狀雖是如此,但是若是多考慮勞資雙方的意見,盡可能考慮好各方的利益,弊端一定可以最小化。
最後,本人綜合一下對於企業和勞動者有了勞動合同法對雙方的權利都是一種約束,對於雙方的義務都是一種保護,相信我們的勞動合同法會越來越完善,利遠大於弊端。不管是企業和勞動者都要遵守這個法律,合理運用這個法律,規避工作做到位,要懂法而守法,遵守道德底線,為社會和諧多做貢獻。
Ⅵ 新勞動合同法通過的時候,由146位常委投票通過,請問這些常委的大部分職業有沒有企業家
當然有企業家啦!工,農,商哪個都不能缺啊.其實在表決之前就已經定下來了,專所以高票通過沒什麼希奇的.屬況且新勞動合同法並沒有影響到這些企業家的根本利益啊!還有能被選舉為代表的有幾個是奸商?就算有奸商,他們會讓別人知道嗎?所以新勞動合同法表決通過時,他們一定會贊成,不會露出奸商本質的.
Ⅶ 勞動合同法是否造成了用工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對穩定勞資關系、保障職工權益、維護企業長遠發展有著重要意義。但該法的施行,可能在短期內顯著提高企業的成本,加之當前國內外一系列不穩定因素,對企業造成較大的沖擊。因此,在《勞動合同法》有效、正確實施的同時,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使政府、企業及勞動者利益協調發展。
一、《勞動合同法》反響巨大
《勞動合同法》在勞動合同管理規范上做出了一系列調整,涉及集體合同效力規定、勞務派遣、經濟性補償等。其後公布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針對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解除問題、勞務派遣問題、經濟補償與賠償金關系的問題等作了更細致的規定。《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企業界非常大的反響。
二、上海實施《勞動合同法》的情況分析
(一)企業勞動力成本明顯增加
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企業用工成本提高,人力資源管理難度增大,如何聘用、如何解僱才能使企業不發生違法成本,降低用工各環節成本更為復雜。市勞動保障局的數據顯示今年本市企業人工成本較去年增長21%,其中私營企業人工成本增加最多,增長了182%。
(二)企業用工意願受到影響
《勞動合同法》客觀上確實增加了企業負擔,限制了用工靈活性,導致勞動合同更難難解除,並影響到企業用工,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以及民營、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大多處於產業鏈的低端,利潤較低,其生產經營對低價勞動力成本的依賴性比較大。根據上海市工商業聯合會的抽樣問卷調查,雖然企業大幅度減少用工現象未集中出現,但勞動用工行業差異性明顯,如以出口業務為主的紡織服裝企業在多重壓力下,用工數量下降明顯,平均減少43%的用工數量,有的甚至減少了50%的雇員數量。
(三)勞資糾紛使企業不勝其擾
《勞動合同法》對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違法約定試用期、未按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等種種情況,都規定了明確的賠償標准。其實施後,有更多類型的勞動糾紛通過司法和勞動行政處理途徑進行處理,特別是勞動仲裁取消收費後,勞動仲裁數量大幅攀升。有數據顯示,今年《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出台後,本市勞動爭議案已達4萬件,同比增長了一倍。
(四)中小企業遭受沖擊較大
一是社會保險繳費率較高。上海企業承擔的城鎮社會保險負擔很重,尤其是對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微利企業來說難以承受。
二是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較弱。許多中小企業還處於初創階段,缺少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和相應制度,管理者法治意識較弱,沒有經過人力資源的系統培訓,導致勞資糾紛不斷,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和發展。
三、實施《勞動合同法》的相關思考
(一)導致用工成本提高是不可忽視的現實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改善了企業原來用工中的無序狀況及「自由用工」的方式,使得在變革時期出現成本上長的現象。其主要表現為企業用工靈活性幾乎喪失,相關費用較大程度提高如強制繳納社會保險費、支付勞動者加班費、解僱補償費、賠償金等。這些費用在新法實施前,盡管已有相關制度規定,但企業執行並不力。《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勞動者權益保護意識強烈,執法力度和可操作性強都使低成本勞動力的現狀發生了改變。
(二)如何適應法律制度是長期發展戰略問題
法律與經濟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一般而言,法滯後於經濟的發展,但這次的《勞動合同法》就規范企業用工制度而言至少是同步的。我國目前的經濟環境對企業生存及未來發展形成若干嚴峻的考驗,其中貨幣政策、國際間的匯率加速變動等是暫時的,而法律則是長期或是相當長時期的調整利益分配關系的工具,因此如何應對這一法律制度的實施需要長期戰略加以配套。
(三)上海要率先思考應對的方法
上海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受一系列因素影響上半年經濟增速首次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綜合成本不斷上升,新舊產業交替尚未完成,加上目前本市各類和各種規模的經濟主體並存,有能夠適應《勞動合同法》所帶來變化的企業,也有不能或者比較艱難消化新增成本的企業,因此在相對較為嚴格執法力度下企業生存和發展環境出現分化,企業面臨生存與否和發展方向的選擇問題,而勞動者則存在就業和素質提高問題,如何突破瓶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平台,這些都直接與上海未來發展有密切關系。
(四)中小企業負擔過重亟需關注
曾經為上海經濟做出不可忽視貢獻的中小企業,在諸多因素影響下,陷入低迷的狀況。作為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力,中小企業的生存問題至關重要。據課題組開展的調研發現,爭議的焦點之一是勞動者的社會保險權益問題。企業不是害怕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
Ⅷ 工資條例的評論
由於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各部門難以達成一致,《工資條例》出台時間再次被推後。據稱,在《工資條例》草案中,最低工資以及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等規定遭到全國工商聯等部門反對,而有關「同工同酬」的規定,也沒有找到令國企和相關部門滿意的解決方案。
醞釀三年有餘的《工資條例》,再次陷入僵局。這個僵局,應該在意料之中。工資條例何以「千呼萬喚出不來」?在一個工會剛性不強,勞動者如原子般無依無靠的情境中,面對強大的資本力量和利益集團,這個法律的難產天生就註定了。其實,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早在2000年就出台過《工資集體協商試行辦法》,至於「同工同酬」,《勞動法》第四十六條,《勞動合同法》第十一條、第十八條等,也都作過詳細的規定。然而,這些白紙黑字,最後都成了一張畫餅。
社會發展至2011年,勞動者最缺的並不是法律。從最初的《勞動法》,到《勞動合同法》,法律一部比一部好,一部比一部「偏向勞動者」,甚至到了苛刻的階段。可是,法律是灰色的,而現實之樹常青,再好的法律文本也要有人來執行,畫餅不能充飢。即便有一天這個《工資條例》出來了,但在勞動者博弈地位缺席,如一盤散沙般弱勢的情況下,「工資協商」,「同工同酬」等要求,仍將會輕易被資本和權力聯手化解。
在法理上,勞動者有「三權」,一為團結權,即組織和參加工會的權利;二為集體談判權,比如這個「工資集體協商制」;三為行使團體行動權,如果談判不成功,勞動者還可以通過工會實施這一權利。
可見,在勞動者權益地位的保障中,工會始終處於關鍵的地位。就拿「工資集體協商制」來說吧,所謂集體協商,就是通過企業(僱主)與工會(工人)之間的談判來決定工人工資,簽訂集體合同的一種制度。然而,現實的工會又怎麼樣呢?許多工會是官辦的,工會行政人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資金來源於國家財政;至於企事業單位的內部工會,則往往與其他部門合署辦公。工會人員附屬於政府、企事業單位的特徵,就表明了工會在維護工人權益中,扮演的將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現實中,工會熱衷的就是一些不痛不癢的「送溫暖活動」。
學者劉瑜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怎樣保護弱勢群體》,文中說:對於弱勢群體來說,最強大的資源莫過於自己的組織,「可悲的是,很多時候社會的這種自組織能力不但沒有得到鼓勵,反而被閹割」。在現實的語境中,工會在關鍵時刻總是「失語」,而民間的自組織卻常遭到擠壓。對於這個《工資條例》,套用劉瑜的話來說:勞動者需要法律來保護他們,但他們更需要的,是法律允許他們更大程度地保護自己。
Ⅸ 關於勞動合同法的問題,請教高手
1、首先,這種合同條款基於顯示公平是無效的;若老闆是因為違反《勞動法》中關於工時(每天不得超過8小時;每周不得超過44小時、每周不得超過5天半時間)而致使你弟弟不履行勞動合同的,你弟弟不僅可以拿到自己應該得到的工資,並且老闆還應該對你弟弟進行經濟補償(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三十六條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四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後,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後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減人員二十人以上或者裁減不足二十人但占企業職工總數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向工會或者全體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後,裁減人員方案經向勞動行政部門報告,可以裁減人員:
(一)依照企業破產法規定進行重整的;
(二)生產經營發生嚴重困難的;
(三)企業轉產、重大技術革新或者經營方式調整,經變更勞動合同後,仍需裁減人員的;
(四)其他因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經濟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的。
裁減人員時,應當優先留用下列人員:
(一)與本單位訂立較長期限的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二)與本單位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三)家庭無其他就業人員,有需要扶養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單位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裁減人員,在六個月內重新招用人員的,應當通知被裁減的人員,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招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2、你弟弟雖然是未成年人,但是16歲已經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已滿十六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以,你弟弟和老闆簽訂的勞動合同的行為是有效的,只是該勞動合同中有無效的條款,但不影響整個勞動合同的生效。
3、《勞動法》中規定了工時,見問題1中解答。
Ⅹ 勞動合同法中,第二十六條: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是什麼情況
你可以不來去,根據勞動合同法中規自定,合同內容需要有: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你看你和企業簽的合同有沒有這,同時這條裡面不能規定:用人單位有權根據生產經營變化及勞動者的工作情況調整其工作崗位,勞動者必須服從單位的安排,很多單位都這么規定,這么寫會導致部分合同無效,勞動合同法第二十六條:勞動合同無效或部分無效情形: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
公司需要跟你商議最終決定你的工作崗位,你就不去,也不離職,他不能把你辭退,辭退你,你就仲裁或起訴,要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