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道德與法哪一種對社會作用大

道德與法哪一種對社會作用大

發布時間: 2021-03-04 21:34:03

道德與法律的作用誰大

沒有所謂誰的抄作用大,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原因如下:違反道德的並不能當然就是違反法律的。原因在於並非所有的違反道德的行為都能上升為法律或確立為法律。能夠上升和確認為法律的道德要求,只是公認的社會道德的一部分。有相當一部分道德要求仍然需要停留在道德領域,由道德規范來加以約束和調整。如果將全部道德問題變為法律問題,那就等於由道德取代了法律,這是不符合人類創設法律的目的和其理想目標的。道德規范不可能全部法律化,另一原因是任何國家的財力都不能支撐道德全部法律化之後所需要的執法成本。
在現代社會中,法律的他律約束作用與道德的自律教化作用只有相互補充和密切配合,才能達到建設社會文明的良好效果。

⑵ 比較法律與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及其表現

一、道德與法律的學理含義:
(一)道德的含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恩格斯講:「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還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這表明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並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於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德簡單的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於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野蠻與謙遜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二)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道德,也沒有亘古不變的永恆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但是他們代表的階級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對立的。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於意志范疇,那麼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法律定義為:在主觀方面,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在客觀方面,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前者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後者體現了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結合中國國情,我國法律與道德的現狀:
1.一國范圍內的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
2.法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法與道德相輔相成,共同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孟子《離樓上》中講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個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
5.道德對法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6.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
7.法必須以道德作為價值基礎。
8.法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至少可歸結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報酬往往被視為不道德。

⑶ 道德和法律,哪個對社會發展更重要

當然是道德。
法律是維護社會道德的工具有手段。法律最早產生的目的是回為了維護少答數人的利益,如國王、皇帝及王公貴族,因為那時這些人佔有天下大部分財產,而其他絕大多數人幾乎沒有什麼財產,為了保護自己的榮華富貴,這些天下財產擁有者就制定出了法律。
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老百姓也有了一定的財產積累,法律保護的范圍也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直到今天,法律保護著每一個人。
所以說,當社會存在分配不均時,法律可以用來約束人的行為,使人們遵守統一的行為規范(這個行為規范就是廣義上的道德標准),超越這個規范的行為就會受到懲罰。
正是由於法律產生的本質就是通過約束人們的行為規范來保護財產所有者的利益,當社會分配均等時,法律必將消亡,而社會道德將成為唯一的約束人的行為規范的手段。

⑷ 法與道德作為社會控制的工具,哪一個影響更大

法與道德作為社會控制的工具,不能絕對的說法的影響大還是道德的影響大。因為法治和德治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在加強法治建設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道德建設,這是發展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必須說明的是:在現代社會,法治是主要的,德治是補充。

法和道德的相同點:

一、法律與社會主流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法律與社會主流道德都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意志的體現,都是同一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二者為相同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共同為其服務。因此,二者的內容是一致的,相互滲透,互為表裡。

二、法律和社會主流道德的歷史使命相同。法律和社會主流道德都是實現社會控制的手段,它們都通過調整和規范人們行為為什會秩序提供保障,服務於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三、法律和社會主流道德都是社會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法律和道德是統一價值的不同表現形式,因此二者的總體精神和內容大體相同。在特定社會中,國家法律必須符合一定的道德標准,具有一定的道德基礎。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法律和道德雖然具有一致性,但兩者始終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方式,二者不能混淆。其區別可以從法律和道德的區別中看出,即二者產生的條件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實施方式不同,調整范圍不同。然而,反過來人們可以說在制裁方面,法律比道德更有強制性。違反一項道德規范可以招致指責,這是不可忽視的,因為指責,或者哪怕是嘲笑,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如造成精神失常,毀了前程,甚至引起自殺。但是,它畢竟不如公眾權力的行為,如刑事判決那樣在有關人員的身上打上烙印。」德治要求人們多盡義務、多奉獻;法治則要求人權保障,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要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德治要求發揚傳統美德和老一輩革命傳統,而法治要求遵循現行法律和法治與國際接軌。德治從治心的角度來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和行為,執行的標准有點空洞,不便於操作;而法治從治行為的角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執行的標准就是法律,明確具體,便於操作。

在現代社會,法治是主要的,德治是補充。強調以德治國和以德育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淪與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深化發展。是個人健康成長和國家繁榮穩定的客觀需要。但法律側重於調整人們的外部活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他律;道德側重於調整人們的內心活動,一般體現為社會輿論的譴責,是自律。法律是外部強制性的管束,道德是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和社會輿論的外力作用於內心活動。內外結合,方可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總之: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規范的制度化實踐。法律並不是萬能的,高度的法律化一定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法律與道德雖然有密切的聯系,但二者畢竟屬於不同的上層建築,不能將法律與道德相等同,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將對社會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使之更好地為人民利益和社會事業服務。

⑸ 道德和法律哪個更重要

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

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國家就是法治國家。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制,一切行為都要按照法律進行規范,一切行動都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

但是,法律作為一種手段,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強制性。它要求人們不能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做了後有
什麼樣的後果,需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它對人的行為和行動的規范,是通過限制人的某些具體行為,來達到目的。

由於法律是通過強制性規范人的行為,只要人們的行為沒有觸及到法律,沒有違反法律的某些條款,法律也就只能是法律。就象人們平常所說的,我沒有違法,你對我如何辦。從法律的角度來講,從法治的角度來講,人們如果都不違法了,都能夠按照法律的規范去做了,自然也就好了,一切的行為也就規范了。如果從市場經濟來說,也就運行有序了。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法律是通過強制性要求人不應該做什麼,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所以沒有違法,是因為害怕法律的追究,害怕承擔法律責任。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行為盡管沒有違反法律,法律不能追究,卻都違背了常理,違背了公眾心理,違背了感情接受程度。而這些行為,比起法律所制約的范圍、內容,要更加廣泛、更加繁多。

能夠對這些行為起到制約作用的,只有道德。

由於道德對人的行為的規范,不是依靠強制手段,而是通過某些約定俗成的規矩、道理、准則來激發人的內在的品格、心理、德行等,使其自覺接受社會公德、社會行為規范、社會品德操守,達到提高社會公共利益能力、社會公共道德水平、社會整體素質的目的。

盡管我們實行的也是市場經濟,但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除了要遵守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的規律外,還必須突出社會主義這個特點,要讓我們的國家在法治的同時,還必須德治,既要依法辦事,也要以德治國。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乘座公共汽車時,按照法律規定,誰先上,誰可以先佔有座位,其他站著的人,就無權要求他讓座。但是,我們每輛公共汽車上,都要求乘客給老人、孕婦、病人等讓座,這就涉及到法律與道德兩個概念。按照法律,沒有必要讓座,按照道德,當然應該讓座。所以,從這個例子上看,如果大家僅僅執行法律,對我們國家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法律只規定了人們不應該做什麼,一般不規定人們應該做什麼,是一種必然王國,是要求人被動地成為守法人。而道德主要是要求人應該做什麼,是一種自由王國,是發自人的內在品格的行為。

目前,我們正在認真學習貫徹胡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論述,所謂榮辱觀,說到底,也就是要求人們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水平,如何增強集體觀念、大局觀念、公共觀念、他人觀念,如何多想著為他人做些好事,多做些有利於社會的事,有利於社會進步的事,有利於國家形象的事,有利於提高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事。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如果僅僅能夠做到守法,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是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一個具有較高職業操守的人,一個具有較高社會公德的人,一個具有較高品行的人,一個願意幫助他人的人。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品格高、操守好、公德強,我想,他是不可能不遵守法律的,畢竟法律是對哪些沒有道德、沒有職業操守、沒有社會公德並且其行為已經遠遠超過人們的接受程度的行為的懲罰。

所以,時代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僅僅有法律是不夠的,比法律更重要的是道德。至少,中國應該是這樣的。

⑹ 法律和道德哪個對社會的約束力要大一些

從普遍意義上來說道德要比法律的約束作用要大很多。因為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很可能不知道法律為何物。做事情全憑個人喜惡。這時候道德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法律和道德是社會秩序的兩把利器,缺了哪一個都不好辦。道德是從良心和輿論等方面去制約人的行為。而法律就帶有一些懲罰措施,使人畏懼。具體哪個的作用大些還要看具體的環境來做分析

⑺ 法律與道德在當今社會哪一個更重要的辯論賽

即使道德存在這樣一些嚴重的問題,從道德本身的作用來看,道德仍然比法律更為重要。為什麼這樣說呢?就說下面六點看法:

其一,法律重在禁止,是對那些無益性做法的制止;道德重在提倡,是對有益性做法的肯定。人是自由自覺的生存,人的根本特點是追求。所以社會應當提供給人的不是制止,而是更多地追求。所以,社會不能只有強制而沒有追求,只有禁止而沒有提倡,只有限制而沒有理想。社會應是一個具有道德智慧的自覺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限制、禁止的被動社會;是一個富於自覺創造的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法律強制的社會。法治是對人最起碼的要求,德治才能實現人的高層次的追求。所以,人是一種追求性的、自覺性的人生,而不是法制的強制的被動性的人生。人是一種發展與提升,而不是一種限制與壓抑;人應當追求最佳與更高的境界,而不能只是局限在法定的圈子內。由此可見,只注重法制而不注重德治,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是無益於人與社會的更大發展的。由於良德可以促成人的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道德從根本上說並不是繩索,而是一種智慧人生的提倡。

其二,缺乏道德的社會,可能更能顯現法的作用,但是卻會造成執法成本的增加,還可造成法的松馳。這因為,沒有道德做為基礎的法制,將會是問題叢生的法制。這因為,道德的自覺約束與法律的強行約束是可以互相制約的,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道德不倡,法治難佳,因為二者是相相輔相成的。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依法治國才能進入良性循環,社會發展才能進入較高的層次。「以德治國」不但不會對「依法治國」有任何的削弱,而且必將更有利於「依法治國」的進一步加強。

其三,道德是法律的基礎。缺少道德甚至違背道德的法律,不能成為良法,雖然這樣的缺少道德內涵的法律可以被稱之為法制,卻永遠無法獲得依法治國的良好效果。因此,比起法治來說,道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沒有道德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法治。這因為,道德先於法治,而且道德廣於法治,因此道德重於法治。

其四,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沒有較高的道德水準,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執行,再嚴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鑽。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低下,那麼不論有多麼苛刻嚴厲的法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秩序和管理問題。如果忽視道德的作用,缺乏道德的教化,一個社會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五,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政呢?無德之人怎能執好法呢?道德不倡,執政與執法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德高望重,權力才有分量。只有道德的修養才能獲得正義感、義務感等道德情感,才能獲得道德動機的確立。因此,立法和執法人員提高了執法守法的覺悟和境界,才能夠自覺地遵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糾」的方針。如果沒有道德做為良好的前提,缺少道德的人,執法又有誰能放心呢?所以,「無德者不可能執好政」、「無德者不可能執好當」,應當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共識。

其六,道德不只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自律,而必定會外化為社會行為,只有注重道德,社會更加地注重道德,執政與執法才會受到更多地社會道德輿論和道德崇尚的制約。道德輿論也是一種社會權力(所謂「第四種權力」),也具有外在的強制力。為什麼一些官員「不怕上告,就怕上報」呢,就是懾於輿論這一社會權力的道德壓力。常言道,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沒有不注重自己名聲的,所以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權力也是有其一定的強制威力的。

僅從上羅列的幾點,已足以看出道德的重要性。只注重法制,而忽視道德的作用,肯定是一種嚴重的失誤。這因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⑻ 幫我寫一下道德與法律對社會生活有什麼作用和影響

法律是「船」,道德是「水」,社會生活是「劍」,你要刻舟求劍,卻永遠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因為水將劍淹沒,水卻載著船駛離了原來的地方

⑼ 法律和道德哪個對社會的約束力要大一些

從普抄遍意義上來說道德要比法律的襲約束作用要大很多。因為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很可能不知道法律為何物。做事情全憑個人喜惡。這時候道德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法律和道德是社會秩序的兩把利器,缺了哪一個都不好辦。道德是從良心和輿論等方面去制約人的行為。而法律就帶有一些懲罰措施,使人畏懼。具體哪個的作用大些還要看具體的環境來做分析

熱點內容
法院刑事卷宗目錄 發布:2025-09-17 11:29:29 瀏覽:36
2014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9-17 11:23:07 瀏覽:237
溫州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5-09-17 10:58:09 瀏覽:660
法院問被告 發布:2025-09-17 10:53:00 瀏覽:294
民事訴訟法內容怎麼寫 發布:2025-09-17 10:52:07 瀏覽:216
經濟法基礎2018分數分布 發布:2025-09-17 10:24:20 瀏覽:837
刑事技術與依法治國 發布:2025-09-17 10:20:02 瀏覽:508
律師學論文 發布:2025-09-17 10:19:58 瀏覽:699
新婚姻法規定多少歲可以結婚 發布:2025-09-17 10:07:51 瀏覽:811
護士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7 10:00:16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