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解釋債權人負舉證義務
㈠ 同居關系中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如何認定為共同債務
大體正確,但是兩種的舉證義務所需證明的點是不同的;前者舉證重點要證明的是債權人明示知道、同意僅由借貸一方單方所承擔的債務;後者重點要證明債務用於同居期間共同生活所用。
㈡ 離婚時一方說的共同債務一方不承認如何舉證
一、離婚時一方說的共同債務一方不承認如何舉證
最高院《婚姻法解釋》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但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或者能夠證明屬於《婚姻法》第19條第3款情形的除外。」
《婚姻法》第19條第3款規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但從現實生活來看,夫妻債務並非都是單方舉債,也有共同舉債的情況。同時,夫妻債務也並非只有個人債務與共同債務之爭,有時也可能互相主張屬於對方的個人債務,以及一方承認曾有債務,但認為債務已還等情形。遇到上述情況,應如何確定舉證責任和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一)一方借債的舉證責任:
對於夫妻單方舉債的,原則上由舉債方舉證。即舉債者認為屬於共同債務,而另一方認為屬於舉債者個人債務,應當由舉債者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舉債者不能證明屬於共同債務,則應當認定為舉債者個人債務。
(二)共同借債的舉證責任:
對於夫妻共同舉債的,原則上應認定共同債務。如果有相反主張者,由提出相反主張者舉證。
此外,雖然夫妻可以約定雙方的共同債務由個人承擔,這是雙方當事人的自由意思表示,該約定也對雙方具有約束力,但是對債權人並不具有約束力。不經債權人同意,債務人之間無權自行改變其性質,否則將會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因此,夫妻之間離婚時對財產的分割,只能對彼此內部有效,不能向外對抗其他債權人。所以,債權人仍然有權就原夫妻所負共同債務向原夫妻雙方或者其中任何一方要求償還。
以逃避債務為目的約定由個人承擔的債務,屬於「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無效民事行為,因而不具有法律效力。當事人的離婚協議對債務作出約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已經對夫妻財產分割問題作出處理的,雖然約定其共同債務只由一方承擔,但債權人仍有權就夫妻共同債務向男女雙方主張權利。一方就共同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後,基於離婚協議或者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向另一方主張追償的,人民法院應當支持。
二、夫妻共同債務的范圍
1、 夫妻為家庭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如購置共同生活用品所負的債務;購買、裝修共同居住的住房所負的債務;為支付一方醫療費用所負的債務。
2、 夫妻一方或雙方為履行法定扶養義務所負的債務。
3、 履行法定贍養義務所負的債務。
4、 為支付夫妻一方或雙方的教育、培訓費用所負的債務。夫妻從事正當的文化、教育、娛樂活動,從事體育活動等所負的債務。
5、 為支付正當必要的社會交往費用所負的債務。
6、 夫妻從事共同生產、經營活動所負的債務。這里的共同生產、經營既包括夫妻雙方一起從事投資、生產經營活動,也包括夫妻一方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但利益歸家庭共享的情形。
7、 夫妻協議約定為共同債務的債務。夫妻協議確定共同負擔的債務,即使該債務帶來的利益非婚姻共享,也應納入夫妻共同債務。
三、夫妻共同債務怎麼處理
若該債務屬夫妻共同債務,可根據夫妻離婚的方式,對債務的約定以及有關法律規定來確定由一方或雙方來承擔。
(1)雙方協議離婚時約定債務由雙方共同清償,或者對共同債務未作明確約定,那麼該債務應由原夫妻倆共同負擔。審理中將原夫妻二人均列為被告,判令二被告共同清償。
(2)如協議離婚及法院調解離婚中對債務的償還,雙方有約定,譬如由原夫妻二人各負責其中的一筆或幾筆債務的,則該債務應由約定償還人歸還,但原配偶一方對此應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因此在審理中,法院既可將原夫妻二人均列為被告,也可將約定償還人列為被告,原配偶為第三人,判令約定償還人償還債務,由其原配偶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因為共同債務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經債權人同意,債務是不能轉讓的(即共同債務改變為個人債務)。雖然原夫妻二人離婚時對共同債務的分擔作了約定,但不能因此而改變了債務的性質。法院這樣處理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因為目前離婚案件當事人有意或無意逃避法律,逃避債務的現象屢屢發生,在離婚時,將共同財產全部歸一方,而將絕大部分甚至於全部的債務由另一方承擔。致使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從另一方面來講,夫妻離婚時自行協商約定共同債務的承擔方式,雖然體現了雙方的真實意思,但相對債權人而言只是一種內部約定,對債權人不具有約束力,除非經債權人同意,否則債權債務關系不能發生轉移。
㈢ 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釋產生後債權人如何維護權利
新華社北京2月28日電(記者羅沙)最高人民法院28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的補充規定》,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涉及夫妻共同債務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強調虛假債務、非法債務不受法律保護。
根據這份補充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新增兩款,分別規定: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虛構債務,第三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夫妻一方在從事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中所負債務,第三人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同時下發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依法妥善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級法院正確適用最高人民法院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作出的補充規定,在家事審判工作中正確處理夫妻債務,依法保護夫妻雙方和債權人合法權益,維護交易安全,推進和諧健康誠信經濟社會建設。
通知明確提出,未經審判程序,不得要求未舉債的夫妻一方承擔民事責任。在審理以夫妻一方名義舉債的案件中,應當按照民訴法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原則上應當傳喚夫妻雙方本人和案件其他當事人本人到庭,庭審中應當要求有關當事人和證人簽署保證書。未具名舉債一方不能提供證據,但能夠提供證據線索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進行調查取證。對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要依法予以懲處。
通知規定,債權人主張夫妻一方所負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案件的具體情況,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結合當事人之間關系及其到庭情況、借貸金額、債權憑證、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地或者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債務是否發生。
通知強調,要防止違反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僅憑借條、借據等債權憑證就認定存在債務的簡單做法。在當事人舉證基礎上,要注意依職權查明舉債一方作出有悖常理的自認的真實性。
在區分合法債務和非法債務,對非法債務不予保護的基礎上,該通知還明確提出,對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夫妻一方舉債用於賭博、吸毒等違法犯罪活動而向其出借款項,不予法律保護;對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舉債後用於個人違法犯罪活動,舉債人就該債務主張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的,不予支持。
在相關案件執行工作方面,該通知提出,要樹立生存權益高於債權的理念,對夫妻共同債務的執行涉及到夫妻雙方的工資、住房等財產權益,甚至可能損害其基本生存權益的,應當保留夫妻雙方及其所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費用。執行夫妻名下住房時,應保障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一般不得拍賣、變賣或抵債被執行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
通知同時強調,在處理夫妻債務案件時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原則。要制裁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偽造債務的虛假訴訟,對涉嫌虛假訴訟等犯罪的,特別是虛構債務的犯罪,應依法將犯罪的線索、材料移送偵查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將加大家事審判對下指導力度,就家事審判領域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統一裁判尺度。同時將積極配合相關立法工作,對婚姻家庭領域中的夫妻財產問題、夫妻債務等問題進行分析研判,更好指導各級人民法院依法妥善審理涉及夫妻債務案件。
㈣ 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是誰提出的
1950年《婚姻法》第24條規定及年《婚姻法》修正案第41條均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將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建立在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的基礎之上,即利益的分享。 1993年《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l7條規定:夫妻為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並同時規定了若干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該規定在堅持婚姻法利益分享原則的同時,還規定凡以夫妻一方名義所欠債務但經過對方同意的,均可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增加了借款合意的情形,是對婚姻法第41條的延伸。而2003年頒布的婚姻法解釋二第23、24條修正了此前的規定,將婚姻存續時間作為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標准。其中第23條規定:「債權人就一方婚前所負個人債務向債務人的配偶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所負債務用於婚後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第24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嫻關系存續期問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如何看待上述規定的變化,筆者認為,應當根據其歷史背景及立法目的進行分析。立法變遷的動力往往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產生的,對於1950年及2001年的婚姻法的規定,即婚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所借債務必須用於夫妻共同生活或借債合意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在經濟關系相對簡單的時代,私有財產並不豐富,對外舉債基本上是為了滿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即用於夫妻的共同生活,是符合社會現實的。但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日益復雜以及社會誠信度的降低,交易安全日益需要得到法律的保護,人們舉債用途呈現多樣化、廣泛化的趨勢,以用途、目的決定夫妻共同債務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造成困擾。此前,債權人如欲向債務人的配偶主張權利,必須證明該債務是基於夫妻合意或用於夫妻共同生活,由於家庭生活的私密性,債權人無從真正掌控債務的用途及目的,尤其是配偶間串通轉移財產以逃避債務時,債權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護。
在這種情況下,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修正了此前的規定,將舉證責任分配給配偶一方,推定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為夫妻共同債務,除非配偶一方能夠證明該債務已約定為個人債務或債權人知道夫妻約定分別財產制。這種修正並非是推翻婚姻法關於夫妻共同債務必須基於夫妻共同生活或合意的原則規定,而是在舉證責任上進行調整,當然允許債務人通過證明借款未用於家庭共同生活來否定該規定的適用。之所以將舉證責任分配給配偶一方,除了因為債權人難以掌控債務的用途和目的外,還由於債務人是使用借款一方,清楚知道借款的用途,與證據的「距離」較近,加重其舉證義務,更有利於案件事實的查清,而將舉證責任分配給債權人實屬苛求,將大大增加交易的成本。
除此之外,夫妻關系在人身上是信任關系,借債一方應當將舉債的事實告知配偶,在經濟上是一體關系,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依權利義務一致的法理,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亦符合公平原則,這一規定體現了我國婚姻法對夫妻間應當同甘共苦的家庭道德理念,因此,將舉證責任分配給配偶是合情合理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公布時並未採納徵求意見稿中調整解釋二第24條規定的意見,可見最高法院的也持相同的意見。當前司法實踐中對該條款的適用產生爭議,主要原因是出現部分不誠信當事人未經配偶同意私自對外舉債非用於家庭生活(如賭博、吸毒,個人消費等)甚至與第三人串通虛構債務侵害配偶利益。
筆者以為,這種情況並非法律適用問題,而是事實的查明問題。反對婚姻法二第24條的人多以家事代理為理論依據,認為該條款規定不合理,如前所述,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並未推翻婚姻法的規定,實際上是對夫妻共同債務舉證責任的分配作出的具體規定,並不違背婚姻法,只要配偶一方證明債務未用於家庭,即可免去配偶方的責任。雖然實際應用中由於部分當事人舉證能力薄弱,無法證明錢款用途,導致法律事實與客觀事實的查明存在偏差的情況。對此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其他配套制度的實施予以解決,如建立分居制度解決夫妻關系不和期間所借債務的責任歸屬、如明確規定不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的若干情形等等。
㈤ 求助:關於《婚姻法》中的夫妻共同債務
答:《婚來姻法》第四十一條規自定了夫妻共同債務。
依據:《婚姻法》第四十一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㈥ 如何理解高院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中第二十三條
對一方婚前已經形成的債務,原則上認定為夫妻中一方的個人債務;債權人能夠證明所欠債務用於婚後共同生活的,應當認定為共同債務,由夫妻雙方共同償還;上述兩種情況的證明責任由主張權利的債權人承擔。
㈦ 離婚時,怎樣認定一方所負債務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7條規定:下列債務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由一方以個人財產清償: 1)夫妻雙方約定由個人所負的債務。但以逃避債務為目的的除外。 2)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其沒有撫養義務的親朋所負的債務。 3)一方未經對方同意,獨自籌資從事經營活動,其收入確未用於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 4)其他應由個人承擔的債務。 夫妻一方婚前所欠個人債務,是其與債權人之間因特定法律事實而形成的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它是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產生之前與債權人這種特定主體之間發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根據債權相對性的原理,債權人只能向特定的債務人主張權利,而不能在債務人結婚後向其配偶主張權利。但是,如果一方婚前所欠債務與婚後夫妻共同生活具有必然的因果關系,且婚前所欠債務中的資金、財物已轉化為婚後夫妻共同財產或已成為婚後夫妻共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婚前一方所欠的個人債務即轉化為夫妻共同債務,應當由夫妻共同償還。但債權人對此應當承擔舉證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二十三條規定:「債權人就一方婚前所負個人債務向債務人的配偶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㈧ 如何認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 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的性質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關於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性質如何認定答復(2014)民一他字第10號:
在不涉及他人的離婚案件中,由以個人名義舉債的配偶一方負責舉證證明所借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如證據不足,則其配偶一方不承擔償還責任。
在債權人以夫妻一方為被告起訴的債務糾紛中,對於案涉債務是否屬於夫妻共同債務,應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四條規定認定。
如果舉債人的配偶舉證證明所借債務並非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則其不承擔償還責任。
(8)婚姻法解釋債權人負舉證義務擴展閱讀:
案例:私自抵押高息借款被判不屬夫妻雙方共同債務,另一方無還款責任。
2015年12月,原告柯某(出借人)與被告徐某(借款人)簽訂汽車抵押借款合同一份,約定被告徐某向原告借款6萬元,月利率為5%。當日,原告向被告徐某匯款57000元(已預先扣除一個月利息3000元)。
被告徐某與被告張某於2004年登記結婚;2017年,被告張某向本院提起離婚訴訟,本院准予兩被告離婚。
另查明,被告張某曾於2016年向本院提起離婚訴訟。被告張某在訴稱部分陳述「原告發現被告有賭博惡習,寧可放棄在郵政的工作,成天在外賭博,有家不歸,對家庭不顧。為了家庭,原告多次勸被告改掉賭博惡習,被告不聽。為此雙方曾鬧過離婚……原告回娘家生活至今」。
丹陽市人民法院審理認為:兩被告夫妻感情長期不和。本案借款月利率5%,顯然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債務的正常利率水平。
本案所涉債務金額顯然超出了通常情況下必要的家庭日常消費。原告需舉證證明該債務用於兩被告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兩被告共同意思表示,原告未能舉證證明,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綜合以上各方面情況判斷,本案債務不屬於被告徐某、張某夫妻共同債務。對原告要求被告張某承擔還款責任的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㈨ 夫妻債務應如何界定,夫妻債務糾紛中的舉證責任
從上述夫妻共同債務的界定分析中以及在在司法實踐中,我們是否可以僅僅依據共同債務的概念和法律的規定就可以清晰地把握並界定夫妻共同債務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債務認定和債務承擔中,還涉及到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如果根據舉證規則,有舉證責任的一方不能或無法舉證時,就應該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這種不利後果的承擔也實質影響了債務性質的認定,故有必要對我國共同債務的舉證責任進行研究。
(一)立法的舉證規則
《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的規定,對於離婚案件中夫妻共同債務舉債責任的分配,夫妻一方與第三人即債權人發生債權債務關系,如果夫妻另一方不能舉證證明這一債務是夫妻個人的單方債務則推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由此規定可見,夫妻另一方(指非舉債方)存在兩種證明責任:一是可以舉證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指實際舉債方)已經明確約定個人債務;二是能夠舉證證明夫妻雙方採取的是約定財產制,並且還要證明債權人是知道該約定的。可見我國現行的婚姻法對夫妻一方在夫妻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負債務的證明責任是強加給夫妻另一方即非舉債方的。根據這種舉證規則,對非舉債方主張的非共同債務理由的舉證責任也在非舉債方。
(二)立法中舉證規則帶來的實踐問題
1、非舉債方的證據搜集意識淡薄,導致舉證難。
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般非舉債方不會有證據收集意識,尤其是在雙方婚姻關系出現問題的時候,雙方對彼此經濟來往的掌控力降低,很多情況下,當事人的法律意識十分淡薄,在債權人主張債權的時候還沒有證據收集的意識,在沒有書面和其他有利證據的情形下,非舉債方一般只能靠口頭辯訴。作為法官,有時候根據心證和雙方陳述的一些事實可能傾向認可非舉債方陳述的真實性,但是因為沒有有力的證據證明,最終也只能按照法律所規定的夫妻債務性質以及舉證責任來認定,此時社會對法院判決的接受度要大打折扣的。
2、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是否約定為個人債務,也很難舉證。
結合本文案例來說,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系父母與子女的特殊關系,雖然在債務性質認定上不能因為這種特殊關系就否認借款的性質,但在本案中並不排除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確實達成過債務免除或者只是借款給朱甲一人的約定,根據二審查明,朱甲的帳戶資金頻繁進出,也不排除借款的實質用途是用於個人投資,但在這一事實的舉證上,夫妻另一方的舉證是十分困難的,而且在這種債權人與債務人存在特殊關系的情況下,債權人出於對債務的保護,也會主張是夫妻共同債務,要求夫妻另一方承擔還款責任,此時,即使另一方想主張惡意串通,但是往往也無法收集到實質的證據。
3、債務用途舉證困難。
在本文案例中,非舉債一方主張舉債方的借款用途為個人投資,但是其亦無法舉。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夫妻雙方或者單方在進行投資經營活動亦很常見。即使一方獨資以個人財產經營而且收入歸己沒有用以家庭共同生活,另一方一般也很難舉證證明這些事實。相關的賬目往來往往掌握在舉債方手中,而法律並沒有對舉債方主張共同債務的舉證責任進行嚴格的要求,只要債務的形式要件符合夫妻共同債務且沒有相反證據時,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在債務性質的認定上,法律亦傾向於推定為共同債務,這對非舉債一方來說,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夫妻債務最新司法解釋
1、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後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2、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3、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個人名義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債權人以屬於夫妻共同債務為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於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產經營或者基於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