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基礎法律形式
❶ 經濟法責任形式體系
經濟法責任地位的確立,直接決定於對經濟法責任特徵的正確認識。我國法學界對經濟法責任能否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並列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法律責任形式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學者認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是處於同一層次,以同一標准劃分的。它們與經濟責任不是處於同一層次,不是以同一標准確定的。」[1]究其原因,在於對經濟法責任的特徵缺乏正確認識。因此,全面、充分地認識經濟法責任的特徵,對確立經濟法責任的地位,進而完善經濟法學基本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認為,經濟法責任既具有各種法律責任形式的抽象個性,又具有不同於其他法律責任形式的具體個性。它應該與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並列,成為我國法律責任體系中的一種獨立責任形式。
一、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具有雙重性
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具有的雙重性體現在:既有經濟法義務,又有經濟法權利。它不同於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產生前提和基礎。民事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是民事義務;行政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是行政義務,兩者都不具有雙重性。
(一)經濟法義務是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之一。經濟法義務是經濟法主體為了滿足權利主體要求而必須作出或者抑制一定行為的約束。經濟法義務除少量基於經濟法主體協商產生外,大量是基於經濟法律規定直接產生的。因此,經濟法義務內容往往是法律確定的,由此決定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也往往是確定的。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義務,即應承擔經濟法責任。
民事責任以民事義務為其產生前提和基礎。由於民事法律規范多屬任意性規范,因此,民事義務除少量基於法律直接規定外,大量是基於民事主體之間的協商一致而產生,而且許多民事義務可因民事主體的協商而變更或消滅。因此,民事義務的內容往往是非法律確定的。由此決定民事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往往處於非法律所確定的狀態。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即應承擔民事責任。
行政責任以行政義務為其產生前提和基礎。由於行政法屬於強制性規范,因此,行政義務具有行政命令的性質,一經法律規定,行政主體必須履行。行政主體不得擅自協商而產生、變更、消滅行政義務,因此,行政義務的內容都是法律確定的。由此決定行政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法律確定的。因行政義務與經濟法義務的內容不同,故兩種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並不相同。
(二)經濟法權利是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之二。這里所說的經濟法權利並不是泛指經濟法主體享有的所有經濟法權利,而是特指經濟法管理主體在行使管理經濟活動職能過程中依法享有的經濟職權。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權利,而是一種特殊的權利。表現在:1.它是基於經濟法律,法規的直接規定產生的。僅憑管理主體單方面意志即可實現,無須與管理受體協商或者徵得對方同意;2.它是一種具有命令和服從性質的權利。一經管理主體行使,對管理受體就產生必須執行的法律效力;3.它與管理受體的義務並不對應。管理主體在行。使權利中,對管理受體並不負擔相應義務,管理受體在履行義務中,對管理主體並不享有相應的權利;4.它既是管理主體的權利,又是管理主體的義務,權利和義務在管理主體上融為一體。具體說,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其性質並不相同。在管理主體與管理受體的相互關系中,它是管理主體的權利,在管理主體與政府的相互關系中,它又是管理主體的義務。管理主體的經濟法權利的上述特殊性,決定了它是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一方面,管理主體不依法或者不當行使權利,超出經濟法律、法規的限制范圍,實施法律所禁止的行為,侵犯管理受體的合法權益時,管理主體就要承擔經濟法責任。另一方面,管理主體不行使權利,即構成對政府的失職,管理主體亦應承擔經濟法責任。可見,管理主體不依法行使經濟法權利、不適當行使經濟法權利、不行使經濟法權利,都要承擔經濟法責任。經濟法權利成為衡量管理主體是否應當承擔經濟法責任的依據,因此,它亦是經濟法責任產生的前提和基礎。
而民事主體可以依法拋棄和放棄民事權利,因而民事主體不可能因拋棄、放棄民事權利而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任不以民事權利為基礎。行政責任僅因行政主體違反行政義務而產生,也不以行政權利為基礎。
二、經濟法責任的內容具有整體經濟利益性
經濟法律關系以經濟法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它不僅涉及經濟法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而且涉及國家社會整體經濟利益關系,並以國家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為主。當經濟法主體實施經濟違法行為,破壞經濟關系的正常運行時,必然直接或間接造成對方當事人或者國家社會經濟利益的損害。管理主體不依法或者不當行使權利,往往直接損害管理受體的經濟利益;管理受體違反經濟法義務,實施經濟違法行為,將直接造成對管理主體所代表的國家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損害。由此也決定經濟法責任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民事責任雖然主要也是一種財產責任,但是,它與經濟法責任體現的經濟利益的價值取向存在很大差別。民事責任作為一種財產責任,集中體現民事主體在經濟利益上的相互對等關系。追究有責主體民事責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補償相對方的經濟損失,其價值取向在於維護民事主體的個體經濟利益。因此,民法允許民事主體有放棄追究相對方民事責任的選擇權。經濟法責任作為一種財產責任,並不體現經濟法主體在經濟利益上的相互對等關系。追究有責主體經濟法責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恢復遭到破壞的社會經濟關系和社會經濟秩序,確保整個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行。其價值取向在於維護國家、社會的整體經濟利益。因此,經濟法禁止經濟法主體放棄追究違法主體的經濟法責任。行政責任的內容主要是一種非財產的人身責任,但不以人身責任為限。追究有責主體行政責任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確保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正常運行,恢復遭到破壞的國家行政管理關系和行政管理秩序。
三、經濟法責任的功能因主體不同而具有差異性
一般說來,追究有責主體的經濟法責任,既是為了補償受害方的損失,又是為了懲罰違法主體,以達到維護社會經濟關系正常運行的目的。但是,具體說來,追究經濟法管理主體和管理受體的法律責任的功能存在差異。追究管理主體經濟法責任的功能,主要是為了賠償或補償管理受體的經濟損失,其懲罰性體現的並不明顯。表現在:1.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通常不以過錯為構成要件。它並不直接體現國家法律對管理主體違法行為的譴責和否定。2.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形式大多屬補償性責任,只以損害賠償責任為限,有的甚至並不賠償管理受體的全部經濟損失,而僅僅是適當補償。管理主體因承擔經濟法責任而花費的經濟代價常常等於、甚至小於管理受體的經濟損失。3.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形式都是單獨適用的,幾種經濟法責任形式合並適用於同一管理主體,在經濟司法實踐中極少見。4.管理主體的經濟法責任通常以損害發生為構成要件。
❷ 《經濟法基礎》必背法條有哪些
第一章抄總論
第一節法律基襲礎
第二節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第三節法律責任
第二章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
第一節勞動合同法律制度
第二節社會保險法律制度
第三章支付結演算法律制度
第一節支付結算概述
第二節銀行結算賬戶管理
第三節銀行卡
第四節預付卡
第五節結算方式
第六節票據的一般規定
第七節匯票、銀行本票和支票
第八節結算紀律與法律責任
第四章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法律制度
第一節增值稅法律制度
第二節消費稅法律制度
第三節營業稅法律制度
第五章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一節企業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二節個人所得稅法律制度
第六章其他稅收法律制度
第一節關稅法律制度
第二節房產稅法律制度
第三節契稅法律制度
第四節土地增值稅法律制度
第五節城鎮土地使用稅法律制度
第六節車船稅法律制度
第七節印花稅法律制度
第八節資源稅法律制度
第九節城市維護建設稅與教育費附加法律制度
第十節其他相關稅收法律制度
第七章稅收征管法律制度
第一節稅收徵收管理法概述
第二節稅務管理
第三節稅款徵收與稅務檢查
第四節稅務行政復議
第五節稅收法律責任
❸ 經濟法基礎都是考什麼類型的題
2014年初級會計專抄業技術資格考襲試全面實行無紙化考試,根據《關於2014年度全國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題型等有關問題的通知
會考[2014]16號》獲悉,2014年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考試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以及不定項選擇題,考試題目雖全部為選擇題,但解答各種題型的答題技巧和答題要求還是有差別的。
❹ 試述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含義及其法律特徵
第一版序1
再版序1
三版序1
第四版序1
導論1
第一節 經濟法基礎理論與經濟法學 1
一、經濟法基礎理論的研究對象1
二、經濟法基礎理論同經濟法其他學科的關系 3
第二節 研究經濟法基礎理論的意義和方法5
一、研究經濟法基礎理論的意義5
二、研究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基本方法7
第一章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根源10
第一節 市場缺陷與「市場失靈」 10
一、市場的功能與缺陷10
二、生產社會化與「市場失靈」 14
第二節 國家調節 機制與國家經濟職能15
一、對於社會化引起的經濟和社會問題的三種應對方案15
二、國家調節 機制的救濟19
三、國家職能的演進22
第三節 法律體系的因變與經濟法的產生23
一、「政府失靈」與法律的規制和保障作用 23
二、法律體系的演變25
第二章 經濟法的沿革與地位30
第一節 經濟法的產生和發展沿革30
一、早期社會的國家經濟管理與立法30
二、經濟法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產生和發展36
第二節 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法46
一、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和發展的背景與途徑46
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立法概況50
第三節 經濟法的地位57
一、經濟法形成獨立部門法的條件與標志57
二、經濟法同其他部門法的關系6l
第三章 經濟法的概念65
第一節 經濟法的本質和定義65
一、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分析65
二、經濟法的定義68
第二節 國內外經濟法概念諸說70
一、經濟法概念的形成與傳播70
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法概念諸說72
三、前蘇聯、東歐國家的經濟法概念79
四、中國的經濟法概念諸說81
五、經濟法概念比較研究82
第四章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84
第一節 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84
一、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范圍與種類84
二、國家經濟調節 關系與民間社會經濟關系??經濟法與民商法89
三、國家經濟調節 關系與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經濟法與行政法91
第二節 關於經濟法調整對象諸說的評述97
一、中國20世紀80年代經濟法調整對象諸說概覽97
二、關於「縱橫說」、「密切聯系說」和「管理一協作說」的評述101
三、中國「大經濟法」觀點產生的根源 104
四、1992年以後中國出現的經濟法新諸論106
第五章 經濟法法律關系113
第一節 經濟法法律關系主體113
一、經濟法法律關系的概念和構成113
二、經濟法主體的概念、分類與特點 115
三、國家經濟調節 主體117
四、基本被管理主體121
第二節 經濟法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123
一、國家經濟調節 中權利、義務的特徵123
二、國家經濟調節 主體的權利義務125
三、企業等基本被管理主體的權利義務127
第三節 經濟法法律關系客體128
一、經濟法法律關系客體的特徵128
二、國家經濟調節 法律關系客體的種類 129
第六章 經濟法的價值、理念與基本原則 132
第一節 經濟法的價值和理念132
一、經濟法的價值132
二、經濟法的理念和功能135
第二節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138
一、經濟法原則的基本特徵和確立依據138
二、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內容和要求140
第七章 經濟法的調整方法與責任制度 143
第一節 經濟法的調整方法143
一、法的調整方法概說143
二、經濟法調整方法的特點147
第二節 經濟法責任制度149
一、經濟法責任的概念與性質149
二、經濟法的責任形式與制裁方式15l
三、經濟法的法律後果體系 154
第八章 經濟法的體系157
第一節 經濟法內容和形式的分類和結構157
一、經濟法立法內容上的分類和結構157
二、經濟法在形式上的分類和結構 159
第二節 經濟法體系中的基本法律 162
一、經濟法基本法律的認定162
二、經濟法三個基本法律構成的關系 166
第九章 經濟法總則的原理與基本規定171
第一節 經濟法總則的地位和基本規定 171
一、經濟法總則的地位和作用 17l
二、經濟法總則的基本規定173
第二節 關於基本經濟體制的立法175
一、經濟體制與經濟體制立法175
二、經濟體制立法的主要規定179
第十章 市場規製法原理與制度體系 185
第一節 市場規製法的性質和地位185
一、市場規製法的任務和體系 185
二、市場規製法立法概況188
三、市場規製法的部門法性質和地位195
第二節 市場規製法的基本制度197
一、反壟斷基本法律制度197
二、反不正當競爭基本法律制度208
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責任法的基本制度213
第十一章 國家投資經營法原理與制度體系215
第一節 國家投資經營法的性質和地位215
一、國家投資經營法的概念和立法體系 215
二、國家投資經營及其立法的沿革217
三、國家投資經營法的部門法屬性223
四、國家投資經營法在經濟法中的地位225
第二節 國家投資經營法的基本制度227
一、國家投資經營管理體制227
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制度229
三、國家投資法律制度229
四、國有企業法律制度232
五、國家投資及國有企業調整改革法律制度239
第十二章 宏觀引導調控法原理與制度體系243
第一節 宏觀引導調控法的性質和地位243
一、宏觀引導調控法的概念和特徵243
二、宏觀引導調控立法概況和基本體系246
三、宏觀引導調控法的部門法屬性255
四、宏觀引導調控法的地位256
第二節 宏觀引導調控法的基本制度258
一、計劃法律制度258
二、經濟政策法律制度261
三、特定時期和特定目標的宏觀引導調控法律制度266
第十三章 經濟法的立法與實施269
第一節 經濟法的立法269
一、經濟法的立法體制269
二、經濟法的立法技術271
三、經濟法的立法程序276
第二節 經濟法的實施278
一、經濟法的實施體制278
二、經濟法的適用制度281
第十四章 經濟法學科建設286
第一節 經濟法學科的創立和發展286
一、人類社會早期經濟法思想286
二、經濟法學科的創立和發展290
第二節 經濟法學科建設的任務293
一、加強經濟法學科建設的重要性293
二、推進經濟法學科建設的途徑295
❺ 經濟法的基本特徵都包括哪些內容
一、經濟法的本質
經濟法:是國家及政府經濟領導部門和經濟組織的領導者運用法律手段管內理和協調經濟容活動、維護社會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障。
二、經濟法的特徵
(一)從法律組成的形式講,經濟法是一系列單行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是一種帶有綜合性特點的法律筏閥摧合詆骨搓攤撣揩
(二)從法律內容上講,經濟法同社會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與經濟基礎更為直接,是一種具有經濟性特點的法律
(三)從調整對象的特殊性講,經濟法同科學技術、自然規律的關系十分密切,是一種具有效益性特點的法律
(四)從經濟法的功能與作用講,經濟法具有明顯的限制性和促進性兩種功能,貫徹懲罰和獎勵相結合是一種帶有指導性特點的法律。
(五)從實施上講,經濟法的實施是由國家經濟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共同負責的,遵循經濟司法與經濟立法相結合,實體法和程序法相結合,獎勵與懲罰相結合的原則。
❻ 經濟法基礎怎麼區分法的形式
憲法,效抄力最高,制定機關全襲國人民代表大會,名稱中華人們共和國憲法
法律,效力僅次於憲法,制定機關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名稱中華人們共和國**法,例如中華人們共和國會計法
行政法規,效力次於憲法和法律,制定機關國務院,名稱***條例,,例如總會計師條例
地方性法規,效力低於行政法規,制定機關省級、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
部門規章,效力不得與上級和同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制定機關國務院各部委及直屬機構
政府規章,效力不得與上級和同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制定機關省級人民政府。
一般是選擇題,注意制定機關和名稱
例如下列各項中,屬於行政法規的是()。
A、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B、國務院制定的《總會計師條例》
C、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北京市招標投標條例》
D、財政部發布的《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
答案B,:行政法規制定機關國務院和名稱**條例,A、制定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錯
B、制定機關國務院名稱總會計師條例,對
C、制定機關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錯
D、制定機關財政部,錯
❼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第一章知識點:法的形式和分類
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知識點:法的形式和分類
(一)法的形式
法的形式是指法是由何種國家機關,依照什麼方式或程序創制出來,並表現為何種形式、具有何種效力等級的法律文件。
我國法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憲法。憲法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是國家的根本**,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另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還有權就有關問題作出規范性決議或決定,它們與法律具有同等地位和效力。
(3)行政法規。行政法規是由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在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不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根據本地區情況制定、發布規范性文件即地方性法規。
(5)自治區法規。
(6)特別行政區的法。
(7)行政規章。行政規章分為部門規章(也稱部委規章)和政府規章(也稱地方規章)兩種。
政府規章除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還不得與上級和同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行政規章在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僅起參照作用。
(8)國際條約。
(二)法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作不同的分類。
1.根據法的創制方式和發布形式: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習慣法)
2.根據法的內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憲法)和普通法
3.根據法的內容:實體法和程序法
4.根據法的空間效力、時間效力或者對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別法
5.根據法的主體、調整對象和淵源:國際法和國內法
6.公法和私法
❽ 簡述經濟法的三種法律規范
1、從法律組成的形式講,經濟法是一系列單行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是一種帶有專綜合性特點的法律。
2、從屬法律內容上講,經濟法同社會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與經濟基礎更為直接,是一種具有經濟性特點的法律 。
3、從調整對象的特殊性講,經濟法同科學技術、自然規律的關系十分密切,是一種具有效益性特點的法律。
❾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中國經濟法基本原則,多數經濟法學者認為應當包括:
(1)鞏固、發展社會主體公有制和保護多種經濟形式合法發展的原則;
(2)宏觀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的原則;
(3)責、權、利、效相統一的原則;
(4)國家統一領導和組織自主經營相結合的原則;
(5)堅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經濟法基本原則,是指對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都具有普遍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准則。經濟法主體進行的一切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經濟法基本原則。
(9)經濟法基礎法律形式擴展閱讀:
1、構成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要素:普遍性;法律性;經濟法特性。它們反映了經濟法調整對象的特殊性,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的本質要求;同時科學地概括了經濟法具體規則的內在連結和精神,較好地實現了經濟法中價值與具體規則的匯合和融通。並且二原則已為大量經濟法規所昭示,凸顯了公權和私權的有機統一,准確地揭示了經濟法基本原則之特質。
2、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存在的靈魂和基礎,是經濟規律的高級表現形式,這些原則的作用在社會經濟建設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法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其對經濟法的理論建構與實踐運作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資料參考:網路_經濟法網路_經濟法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