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的聲譽分層法
A. 社會分層的實質是什麼
按照一定的標准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分層」原為地質學家分析地質結構時使用的名詞,是指地質構造的不同層面。社會學家發現社會存在著不平等,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也像地層構造那樣分成高低有序的若乾等級層次,因而借用地質學上的概念來分析社會結構,形成了「社會分層」這一社會學范疇。
社會不平等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是以「等級」的形式存在的。在古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在中世紀,有封建領主、陪臣、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等級內部還有各種獨特的等級。到了19世紀,人們廣泛使用「階級」和「階層」概念來描述社會中人們的地位等級,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逐漸形成兩大敵對的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K.馬克思和F.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與階級斗爭作出了獨特的分析,在理論上有著重大的貢獻。社會學家M.韋伯研究了馬克思的階級分層觀點,提出一套不同的多元社會分層理論。當代社會學者對社會分層進行了新的研究。
馬克思主義階級分層理論 在社會分層問題上,馬克思主義階級分層理論揭示了私有制下社會不平等的根源,對階級與階層作出了全面的闡述和深刻的分析。其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階級的產生。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是私有制社會的普遍現象。
②劃分階級的標准。劃分階級的標準是人們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主要是對生產資料的佔有關系,以及由此決定他們在生產方式中所起的作用與領取社會財富的方式、數量等。
③階級的內部關系。階級內部成員具有共同的經濟地位與共同的利益,他們的行為表現一致性程度較高。階級有一個從自在到自為的發展過程。在階級斗爭中,同一階級的成員有著共同的階級意識;同時,階級內部成員之間越來越緊密地聯系起來,採取共同行動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④階級與階層。每一階級內部又分為若干階層。各個階層的利益、價值觀和政治傾向有所不同。在社會改革和社會革命的過程中,不同階層對革命的態度也不同。
⑤私有制社會中各階級之間的關系。階級存在是私有制社會中不平等的主要表現形式。在私有制社會中,由於各階級的地位與利益不同,存在著階級之間的經濟剝削與政治壓迫關系,階級斗爭與階級沖突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階級斗爭與社會革命構成社會發展的動力。
⑥階級的消滅。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社會歷史上最後的兩大對立階級。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消滅資產階級,鏟除滋生階級與社會不平等的主要根源──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無產階級本身也將隨歷史的發展而消亡。生產力的充分發展、私有制的廢除、階級的消亡是根除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前提條件。
西方社會學分層理論
西方社會學史上,最早提出社會分層理論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韋伯提出劃分社會層次結構的三重標准,即財富──經濟標准,威望──社會標准,權力──政治標准。韋伯認為,財富指社會成員在經濟市場中的生活機遇,這就是個人用其經濟收入來交換商品與勞務的能力,即把收入作為劃分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經濟標准。社會標准指個人在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所獲得的聲譽與尊敬。在西方分層理論中,常常按照這個標准把社會成員劃分成不同的社會身份群體。所謂社會身份群體是指那些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並能從他人那裡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組成的群體。政治標准指權力。韋伯認為,權力就是「處於社會關系之中的行動者即使在遇到反對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權力不僅取決於個人或群體對於生產資料的所有關系,也取決於個人或群體在科層制度中的地位。以上三條標准既是互相聯系的,又可以獨立作為劃分社會層次的標准。
此後,西方社會學家對社會分層的研究,大多繼承了韋伯的上述觀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種分層模式和理論,歸納起來有:①把社會劃分成幾個大的階級。由於劃分階級的標准不同,曾提出過許多的階級模式,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a.三個階級理論,即把人分成上等階級、中等階級與下等階級。b.林德的兩個階級模式。美國社會學家R.林德與H.林德在《中鎮》(1929)與《過渡的中鎮》(1937)等著作中提出了「企業家階級」與「工人階級」的模式。企業家階級由商業與工業管理者以及通常被稱之為專家的人組成。其他人則屬於工人階級。c.米爾斯的階級模式。美國社會學家C.W.米爾斯在《權力精英》(1956)一書中,把工人分成白領與藍領兩個階級。白領是指從事腦力勞動的技術熟練的工人,其中包括管理者階層。藍領則是非熟練的體力勞動者。
②把社會成員劃分成若干個層次。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W.L.沃納等人依據多重標准曾提出 6個層次的劃分方法。這實際上是把上、中、下三個階級各分兩層,即:a.上上層。由世世代代的富有者所組成,這些人既擁有大量的物質財富,又有上流社會特有的生活方式。b.下上層。他們雖然在財產上並不遜色於上上層,但他們還沒有具備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有人稱之為「暴發戶」。c.上中層。他們是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居住的環境優美的郊區,有自己舒適的住宅。d.下中層。主要包括一些小店員、神職人員等。e.上下層。他們的收入並不比上中層和下中層的人少,但他們主要從事體力勞動。f.下下層。主要是指無固定收入者、失業者以及只能從事一些非熟練勞動的人。
③續譜排列。根據人們在職業分工、工資收入與身份聲望等方面的具體而細致的差別,把社會成員劃分成連續排列的多個小層,即續譜。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T.帕森斯主張以職業作為分層的標准。他認為,在美國社會中最重要的分層標準是職業,財富與聲望都依賴於職業。職業的等級是代表個人成就的,是社會對個人成就的一種認定與酬賞。酬賞分配製度就是社會分層的原因。結構功能主義的分層理論在美國長期占統治地位,採取這一分層方法的社會學家通過社會調查,把美國 100多種職業按社會聲望的高低排出名次來。具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美國進行的職業評分,這次評定的職業上至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醫生,下到清道夫、擦鞋童,共87種,所得的分數最高為94分,最低只有34分,共列出40多個層次。
當代社會學對社會分層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社會學中對社會分層的研究,主要表現為對職業聲望的測量。此外,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呈現出多元化趨勢,出現了一個龐大的中間階級,即所謂管理者階層。這個階層沒有資本,以從事腦力勞動為生,在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的研究的趣旨在於這個階層的定義和歸屬問題。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有的社會主義國家曾提出在「社會主義發達階段」出現工人階級、農民階級與知識分子一體化趨勢的觀點。80年代以來,有些社會主義國家伴隨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分化現象。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在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借鑒西方社會學分層理論中的合理成分,對社會分層作了新的探討。
B. 社會學的核心問題
簡介
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偏理。它從過去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變為以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性或者團體性行為的學科。在社會學中,人們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群體或機構的成員存在。
編輯本段概觀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不但希望了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糾正」。(這種觀點主要是社會學中塗爾干學派所持的觀點,而其他派別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並不探索對社會的救治,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加重)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系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學家還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從數量上來描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以此來研究可以預見社會變遷和人們對社會變遷反應的定量模型。這種由拉扎斯費爾德(Paul F. Lazarsfeld)倡導的研究方法,現在是社會學研究中的主要方法論之一。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另外一個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等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基於紮根理論、內容分析等定性資料的分析方法。從事定性分析的部分社會學家相信,這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因為這可以加強理解「 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方式並互相借鑒。主流的觀點認為,定量和定性這兩種研究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的。
編輯本段歷史
孔德發明了社會學一詞。「社會學」是一門新的學術范疇。它橫跨經濟、政治、人類學、歷史及心理學。它的意義在於尋找混合了人類知識及哲學的源頭。
「社會學」一詞是由孔德(Auguste Comte)首創的,他試圖使用一種物理學的方法來統一所有的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心理和經濟學,從而建立經得起科學規則考驗的學科,原本他用「社會物理學」來稱呼這個新的學科。他的貢獻主要是他使得社會科學終於脫離了人文領域。他的社會學理念是典型18世紀的:他相信所有人類活動都會一致地經歷截然不同的歷史階段,如果一個社會可以抓著這個階段,它就可以為社會病開出有效的葯方。
第一本以社會學為題目的書是19世紀中期的英國哲學家 赫伯特·斯賓塞所著。在美國,1890年 肯薩斯大學的「社會學元素」是社會學第一個課程[1],[2],1892年 芝加哥大學由艾比安·斯摩爾成立了美國第一個獨立大學學院,他也創立了「美國社會學學報」[3]。1895年,法國 波爾多大學成立了歐洲第一個社會學學院。 1904年 倫敦經濟及政治學院成立了英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4]。1919年 馬克斯·韋伯在慕尼黑大學成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1920年Florian Znaniecki在波蘭成立第一個社會學學部。
第一次關於社會學的國際合作發生於1893年。當時 René Worms 成立「社會學國際小學院」,最後與創立於1949年的國際社會學家協會合並[5]。1905年成立的美國社會學協會是今天世界最大的社會學家協會。
19世紀至20世紀有一群古典社會學家冒起,例如:卡爾·馬克思、Ferdinand Toennies、埃米爾·塗爾干、帕累托及馬克斯·韋伯。正如孔德,他們都不會自視為社會學家。他們的工作涉及宗教、教育、經濟、心理學、道德操守、哲學、神學及其他學術范疇。當然他們在社會學上是非常有影響力的,特別是卡爾·馬克思更是經濟學重要巨頭。
早期由孔德帶出的理論研究方式是模仿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應用相同的方法學來探討社會現象。強調以經驗、實證和科學方法為社會學扎實的基礎。這個方法學稱為實證主義。
19世紀早期以實證主義與自然主義手法來研究社會生活受到了德國的狄爾泰、海因里希·李克爾等新孔德主義派哲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自然世界跟社會世界是不同的,人類社會有獨特的范疇如意義、符號、規則、道德規范及價值。這些元素產生了人類文化。馬克斯·韋伯根據這個觀點發展出「反實證主義」的詮釋社會學(Interpretive Sociology),強調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行為的主觀意義。它跟反自然論有密切關系,使社會學研究特別關注人類及文化價值。這導致難以為主觀客觀研究分野的爭論並影響了詮釋研究。網際網路時代也催生了社會學的新分支-公共社會學。
最後,自然科學實際上並沒有取代其他的社會科學,而是變成強調對象和方法的另一種形式。今天,社會學家通常通過比較法來研究人類組織和社會制度,特別是在復雜的工業社會組織結構的研究中。從20至21世紀來看,社會學的研究也應該是突飛猛進的時代。
編輯本段社會學中的科學與數學
社會學家研究時常常分析群體,如社會組織、宗教組織、政治組織及商業組織。他們研究社會群體間的互動、跟蹤源頭及發展過程、分析群體活動對各個成員的影響。社會學家關心社會群體的特徵、群體間或成員間的互動影響及社會特徵(例如:性別、年齡、種族)對日常生活所帶來的效果。這些社會研究結果能夠協助教育家、立法者、行政人員、社工等解決社會問題並制定公共政策。大部分的社會學家都有多項專長,例如社會組織、社會分層及社會流動、種族關系、教育、家庭、社會心理學、城市、農村、政治及比較社會學、性別角色及關系、人口地理學、老年學、犯罪心理學及社會學應用。
今天,社會學研究人類組織、社會群體、社會互動等等都使用大量比較方法。社會學的發展對其它科學帶來額外的需求,這對研究現代工業社會是十分重要。近年,得到了人類學的啟示,加速了對多元文化及多元國民的研究。
另一方面,社會學朝著微社會結構發展,例如:種族、社會階級、性別及家庭。因為有很多罪案發生、家庭問題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壓力,急需要社會學來尋找解決方法。
社會學家透過量性研究來研究社會關系以預測社會變動。他們希望透過質性研究,如面談及小組討論,對社會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社會學家正辯論著從中作出平衡填補兩者之間的空隙。例如:量性研究描述大型社會現象而質性研究描述個人如何理解大型社會現象。
編輯本段主要學說
社會理論當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復雜理論框架來解釋和分析社會樣式和宏觀社會結構。社會理論總跟經典的學科有一個令人不安的關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會學家從未擔任大學職務。現今社會理論被認為社會學分支,涉足多個科學區域譬如人類學、經濟、神學、歷史等等。第一種社會理論幾乎跟社會學同時誕生。社會學之父-孔德創立第一社會理論-社會演化理論。在19世紀,三大社會理論分別是社會進化論、社會周期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它們現在被認為是過時,但是它們卻產生了新理論,像新進化論、現代化的社會生物學、後工業化的社會理論及多邊理論。
跟客觀的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理論家很少使用科學方法及其他事證方式來證明論點。反而,他們面對非常大型的社會走勢時候都使用一些假說。可是,這些假說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證明。這正是反對者所批評的重點。對於解構主義者及後現代主義者,他們更質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錯誤地承襲下來。很多時候,社會理論被認定為不可證明的。
可是,社會理論是構成社會學的最大部份。客觀的科學研究經常支持社會理論家的解釋。建基於科學方法的統計研究發現婦女和其他人雖然執行同樣職業,但是收入出現嚴重收入差距。這成為女權主義的復雜社會理論的大前提。總之, 特別是對於純凈的社會學的追隨者,社會理論曾有這樣的呼籲因為它的焦點從個體移到社會本身及一些能控制我們生活的社會力量。這社會學的洞察多年來都集中在學生和對現狀不滿意的人是因為它假定社會結構和樣式是任意或受到具有力量社會群組所控制。這暗示了變動的可能性。這暗示了在社會底層的人士受到不該受的壓迫。
編輯本段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會用各種方法搜集經驗實證,包括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對的困難是它們都根據研究員各自採納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及了解社會。作為功能主義者,艾彌爾·塗爾干喜歡以社會大規模結構來解釋任何東西。如果他是符號互動者,他便專注人們如何理解別人。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把什麼都化作階級斗爭。現象學家只是思考大眾對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意義。當各方都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常常爭論誰對誰錯,而實際上會把不同方法學結合。
網際網路是社會學家的興趣所在,原因有四:一)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網上問卷調查代替紙張問卷。二)它成為討論平台。三)它本身是研究課題。網際網路的社會學研究網上社區、虛擬社區。四)因為網際網路而產生社會組織上的改變,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到知識社會的大型社會改變。
編輯本段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
在二十世紀早期,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曾對工業社會作出研究,對人類學作出了貢獻。要留意一點的是人類學家都曾對工業社會作出研究。今天社會學及人類學主要分別在於研究不同的理論和方法而不是對象。
社會生物學是綜合社會學及生物學的一門新科學。雖然它很快獲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爭論的地方因為它嘗試使用進化及生物過程來解釋社會行為及結構。社會生物學家常被社會學家批評過份倚賴基因對行為的影響。社會生物學家卻說在自然之間和哺育存在一個復雜關系。故此社會生物學跟人類學、動物學、進化心理學有密切關系。這仍然是其他科學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會生物學家像Richard Machalek要求使用社會學來研究非人類社會。
社會學跟社會心理學有關系,前者關心社會結構,後者關心社會行為。
編輯本段主要的社會學主題
群體組織方面:家庭-社區—鄉村-集鎮-城市-部落-民族-團體—文化..
群體與組織
初級社會群體
家庭
鄰里
兒童游戲群體
社會組織
科層制
社會制度方面:親屬-婚姻-經濟-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體育..
社會過程方面:合作-競爭-戰爭-改革-革命-社會輿論-社會價值觀-社會一體化..
社會化
社會角色
規范與越軌
社會變遷
分層與流動
城市化
現代化
社會問題方面:就業-民族分裂-犯罪-環境污染-人口-移民-種族歧視-暴力—貧困..
編輯本段社會學主要人物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埃米爾·塗爾干
赫伯特·斯賓塞
卡爾·馬克思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滕尼斯
齊美爾
曼海姆
帕累托
馬林諾夫斯基
斯金納
威廉·薩姆納(William Sumner)
威廉·托馬斯(William Thomas)
弗洛里安·茲南尼基(Florian Zrannecki)
帕森斯
默頓
斯梅爾瑟
甘斯
米爾斯
米德
劉易斯·科塞
霍曼斯
布勞
愛默生
戈夫曼
舒茨
哈羅德·加芬克爾
阿多諾
埃里希·弗洛姆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
於爾根·哈貝瑪斯(Jurgen Habermas)
米歇爾·福柯
利奧塔
呂西安·斯費茲
布迪厄
安東尼·吉登斯
埃利亞斯
克利福德·格爾茨(文化人類學者,Clifford Geertz)
費孝通
編輯本段社會學理論
社會有機體論
社會發展論
社會公平論
社會交換論
社會互動論
社會進化論
社會均衡論
社會認知論
社會唯名論
社會唯實論
社會學習論
社會控制論
結構功能論
沖突學說
編輯本段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是由德國的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構成的學術團體,無論從代表人物的數量,還是從其成員理論建樹的深度和廣度來看,它都是20世紀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流派,是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現代西方哲學的重要流派之一。可以斷言,不研究和理解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不可能十分全面與深刻地理解20世紀人類文化精神的演進。
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眾多,著述豐富,涉獵的領域十分廣泛,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活動年代又幾乎涵蓋了整個20世紀。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霍克海默與盧卡奇、布洛赫等人是同齡人,而它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貝馬斯等人至今依舊健在並十分活躍。
1923年,正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以盧卡奇、科爾施等人為代表的一批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開始重新反思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教訓,並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時,德國的法蘭克福大學內部建立起一個以研究馬克思主義為宗旨的社會研究所。研究所創辦了《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雜志,它的第一任所長由屬於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傳統的歷史學家格律伯格(Carl Crunberg 1861-1940)擔任。格律伯格在馬克思主義內部不同派別的爭論中持某種中立的態度,他對東方正統馬克思主義和盧卡奇等西方非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持同樣的態度。在某種意義上,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成了西方和東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聯結點,它所辦的《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對東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文獻一視同仁,既發表新發現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文稿,發表伯恩施坦等人的文章,也發表盧卡奇和科爾施等人的文章。可以說,格律伯格擔任所長時期,社會研究所的成員尚未形成我們今天所稱謂的法蘭克福學派。1930年,霍克海默接替患病的格律伯格擔任社會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以社會批判理論而著稱的法蘭克福學派的歷史。可以法蘭克福學派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1930年至1949年的幻年間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創立時期和早期,從法蘭克福學派成員的活動地域來講,這一時期主要是該學派的美國時期。
霍克海默與格律伯格最大的不同點是他不把社會研究所及《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史文庫》僅僅當作不同的馬克思主義思潮交匯或對話的場所,而是為社會研究所的成員確定了明確的研究方向,這就是建立社會批判理論或批判的社會理論。霍克海默在就任所長時所做的題為《社會哲學的現狀和社會研究所的任務》的演說中,明確提出,社會研究所的任務是建立一種社會哲學,它不滿足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經濟學和歷史學的實證性分析,而是以「整個人類的全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對象而揭示和闡釋「作為社會成員的人的命運」,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總體性的哲學批判和社會學批判。由此,霍克海默一方面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進行文化和意識形態批判;另一方面,他為這一研究引進和組織了許多著名的學者,如阿多爾諾、馬爾庫塞、弗洛姆、本傑明等人,這些人或是成為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的成員,或是成為研究所新創辦的《社會研究雜志》的撰稿人,由此而構成了法蘭克福學派的強大陣營。
然而,事隔不久,法西斯上台,法蘭克福學派成員大多是持激進馬克思主義立場的猶太人,因而無法繼續在德國活動。社會研究所被迫於1933年遷往美國,先後隸屬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在此期間,法蘭克福學派成員逐步發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會批判理論,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其間,霍克海默於1937年發表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明確把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概括為批判理論。這一時期,法蘭克福學派發表了許多闡述批判理論的重要著作,如霍克海默的《獨裁主義國家》、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的《啟蒙的辯證法》、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馬爾庫塞的《理性與革命》等。
1949年至60年代末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中期,是法蘭克福學派成員重新回到德國,在西德活動的時期,這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鼎盛時期或黃金時代。
1949年,應西德政府的邀請,霍克海默和阿多爾諾等人回國,重建社會研究所,二人分別擔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長。不久,霍克海默擔任法蘭克福大學校長,後又赴美講學,實際上社會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爾諾主持。這一時期,不僅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人(無論是回到德國還是留在美國)繼續建構與發展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而且一批年輕的理論家,如哈貝馬斯、施密特、內格特等人開始崛起,成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理論家。在這一時期,法蘭克福學派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社會批判理論。他們進一步強調辯證的否定性和革命性,對發達工業社會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和現代社會的物化結構,特別是意識形態、技術理性、大眾文化等異化的力量對人的束縛和統治,並制定了發達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革命戰略。法蘭克福學派的激進的文化批判理論在60年代末席捲歐洲的學生和青年造反運動中獲得了極高的聲譽,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霍克海默、阿多爾諾、馬爾庫塞、弗洛姆等主要代表人物已成為十分著名、十分有影響的社會思想家。代表法蘭克福學派這一時期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阿多爾諾的《否定的辯證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會》和《愛欲與文明》、哈貝馬斯的《認識與興趣》、施密特的《馬克思的自然概念》等等。
從70年代起,法蘭克福學派進入了自己的發展晚期,這是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相繼去世,學派開始走向解體的時期。
60年代末席捲全歐洲的學生運動使法蘭克福學派的聲譽達到了頂峰,但此後法蘭克福學派很快開始了衰落和解體的進程。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首先,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相繼謝世,阿多爾諾於1969年去世,霍克海默於1973年去世,馬爾庫塞於1979年去世,弗洛姆於1980年去世。其次,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和施密特之間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導致了法蘭克福學派的解體。施密特被視作法蘭克福學派的正統繼承人,他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在70年代的發達工業社會條件下依舊有效,而哈貝馬斯則強調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批判理論同現代社會條件的不適應性,他開始致力於探討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主張以交往理性來取代工具理性的核心地位,從而以交往行動理論重建 歷史唯物主義。這些分歧反映在施密特的《論批判理論的思想》、《作為歷史哲學的批判理論》和哈貝馬斯的《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重建歷史唯物主義》、《交往與社會進化》等著作之中。理論上的分歧破壞了法蘭克福學派成員間的合作。1969年,哈貝馬斯擔任社會研究所的所長,但很快,由於同施密特之間關系的惡化,哈貝馬斯曾於1971年退出社會研究所。1972年施密特開始擔任研究所的所長。1983年哈貝馬斯返回到法蘭克福大學任教。雖然社會研究所還依然存在,但哈貝馬斯等人更多地是作為單獨的思想家而活躍於國際學術界,法蘭克福學派作為一個強有力的學派的歷史基本上已經終結。
編輯本段社會學學派及分支
歷史社會學派
社會統計學派
社會學分支
社會學史
教育社會學
社會思想史
社會學方法
社會調查方法、社會統計學
實驗社會學
數理社會學
應用社會學
職業社會學、工業社會學、醫學社會學、城市社會學、鄉村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環境社會學、青年社會學、老年社會學、犯罪社會學、越軌社會學、婦女問題、種族問題、社會問題、社會群眾及分層問題、社區、社會保障、社會工作、微觀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體育社會學、發展社會學、人口社會學
比較社會學
社會地理學
文化社會學
藝術社會學、知識社會學、道德社會學
歷史社會學
經濟社會學
軍事社會學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史、實驗社會心理學
公共關系學
社會人類學
組織社會學
發展社會學
福利社會學
人口學
人口經濟學、人口社會學、人口學說史、人口史、人口地理學、人口生態學、區域人口學、人口系統工程、人口預測學、人口規劃學、人口政策學、計劃生育學
參看:
心理學 -- 情報學 -- 政治學 -- 社會主義 -- 社會發展規律 -- 社會結構 -- 人才學
編輯本段相關文獻
韋伯(德),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ISBN 7563352058
葉至誠,《社會學是什麼》,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ISBN 9578187181
喬治.瑞澤爾(美),《當代社會學理論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ISBN 7301087985
喬納森·特納(美),《社會學理論的結構》,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ISBN 957551498X
John J. Macionis, Sociology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4, ISBN 0131849182
Piotr Sztompka, Socjologia, Znak, 2002, ISBN 8324002189
Stephen H. Aby, Sociology: A Guide to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3rd edn.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2005, ISBN 1563089475
Anthony Giddens,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Polity, Cambridge, 1998. 對古典社會學作很好的介紹。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Polity, Cambridge
Anthony Giddens, Human Societies: Introction Reading in Sociology
Robert A. Nisbet,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London, Heinemann Ecational Books, 1967, ISBN 1560006676
Evan Willis, The Sociological Quest: An intro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3rd edn,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813523672
Andrey Korotayev, Artemy Malkov, and Daria Khaltourina, Introction to Social Macrodynamics, Moscow: URSS, 2006. ISBN 5-484-00414-4 [6].
C. 社會學的分層主要有三種方法:主觀法、聲譽法和( ) 法
社會學分層一般採用三種方法:即主觀法、聲譽法、客觀法。
主觀法又稱內自我評分法,是由調查研究人員容將整個社會體系分為若干層次,由人們根據某項標准,自己對自己歸類,判斷自己處在社會分層體系中的哪一層;聲譽法則是調查研究者讓熟悉一地區情況的人作為評判員,按照事先規定的高低層給成員分層歸類;客觀法是應用可以直接測量的客觀標准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對人們進行層次劃分。該方法的應用十分廣泛。
D. 社會學考研必看的幾本書籍
1、[美]戴維·波普諾著 李強等譯:《社會學》(第十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本書是美國社會學教科書的權威讀本,已出版第十版。該書涵蓋了社會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包含社會學原理,如,社會、社會組織與個人、人的社會化、越軌、犯罪和社會控制;社會的分層研究,包括社會階級與貧困問題,民族、種族和少數民族問題,年齡和性別問題等。這些是美國社會較為關注的問題。本書還討論了「社會設置」,包括家庭、教育、宗教、權力和政府、經濟與勞動;討論了「社會環境和社會變遷」,包括人口與生態,城市、城市化與社會變遷、社會和文化變遷。
書中對各問題由淺入深的個案的分析方法對社會學研究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書中所關注的問題,雖是以美國社會為範本,但對改革中的中國社會具有借鑒意義。
2、[英]安東尼·吉登斯著趙旭東等譯:《社會學》(第四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對於第四版《社會學》內容的修訂比本書以往所有版本都更為全面。書中所有的經驗數據都經過徹底的修訂和更新。像前三個版本一樣,作者努力使本書既具有可讀性和娛樂性,同時也處於本學科的最前沿。本書大量使用了學術研究的成果和專業期刊作為研究資料的來源,為了使教材盡可能具有時事性,也精選了一些報紙和雜志作為最新的資料來源。本書新增了許多部分。通過把新增內容與那些可靠的、經過檢驗的部分相結合,盡可能地保持了本書權威級社會學緒論的聲譽。本書的第一版出版於1989年,從幾個角度開辟了新領域。第四版的創新性在於它是包括了有關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其他變化是如何改變我們生活的透徹研究的第一本教材。對這些問題的關注事實上遍布每一章。巨變時期也帶來其新的風險,風險也是本教材探討的一個持續的主題。
3、風笑天著:《社會學研究方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本書結合國內外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趨勢和高等學校社會學研究方法教學的實際,對社會學經驗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式進行了通俗簡明的介紹。在內容安排上,既兼顧到實際研究的邏輯程序,又兼顧到定量及定性研究方式和各種不同的資料收集方法及技術。作者還結合自己十幾年學習、實踐及教學的經驗,介紹了一些特定的方法和技巧。全書體系科學規范,內容取捨得當,語言簡明,適合高等學校的教學需要,同時也適合實際研究部門的人員自學及參考。
4、費孝通著:《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鄉土中國》本書不是一個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概念;它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生育制度》生育,包括生與育兩層意思:生出一個人來,再把這個人培養成為社會成員,以接替由死亡造成的社會空缺。費孝通在民族調查和農村調查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後,著作了《生育制度》來闡述社會怎樣新陳代謝、幾千年裡中國社會怎樣維持世代之間關系的一套比較完整的理論。
5、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課題組,繼《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2002)、《當代中國社會流動》(2004)之後的第三個研究報告。2004年至今,課題組成員先後在四川、廣東、北京、福建、浙江、江蘇等地作了長期深入的調研。調研發現,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社會矛盾和問題正在凸現。因此,本書在對社會階層關系研究作出初步總結後,重點調查研究當代中國社會結構變動;對中國社會結構的歷史和現狀作了總體描述和分析。
6、鄭杭生: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拓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本書由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專家鄭杭生編著,全書分體制條件定位、現狀前景分析、網路學理探討、學科制度建設等幾個部分對當代我國社會學的前沿問題進行論述,並將作者歷年的教學與研究中的一些書評推薦奉獻給大家,指明了我國社會學的發展方向,具有很高的社會學學術價值。
E. 研究社會學居住分層階級分層問題採用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有哪些,具體的
都研究社會學了怎麼還有說政治經濟學,而且還是老馬的那一套。。。
居住分層階級分層完內全不同吧容,居住分層我怎麼感覺完全就是社會研究方法的范疇了呢?詳情參見調差研究方法的介紹,不解釋。
至於階級分層,自從馬克思以後是個人都要說上那麼幾句,推薦社會理論方法這本書,就是華夏出版社那一套裡面的那本,有專門的介紹。大概介紹一下就是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馬克思韋伯的三個因素論等等。至於研究方法,因為屬於純理論,要硬說也只有定性研究裡面的那些了,比如文獻法什麼的。
F. 試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與評價「門當戶對」的婚嫁觀念。注意,必須用社會學的視角,不得雷同於街談巷議。
「門當戶對」的婚嫁觀念在社會學中稱為社會分層理論。
社會分層是按照一定的標准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分層」原為地質學家分析地質結構時使用的名詞,是指地質構造的不同層面。社會學家發現社會存在著不平等,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也像地層構造那樣分成高低有序的若乾等級層次,因而借用地質學上的概念來分析社會結構,形成了「社會分層」這一社會學范疇。
西方社會學史上,最早提出社會分層理論的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韋伯提出劃分社會層次結構的三重標准,即財富──經濟標准,威望──社會標准,權力──政治標准。韋伯認為,財富指社會成員在經濟市場中的生活機遇,這就是個人用其經濟收入來交換商品與勞務的能力,即把收入作為劃分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經濟標准。社會標准指個人在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所獲得的聲譽與尊敬。在西方分層理論中,常常按照這個標准把社會成員劃分成不同的社會身份群體。所謂社會身份群體是指那些有著相同或相似的生活方式,並能從他人那裡得到等量的身份尊敬的人所組成的群體。政治標准指權力。韋伯認為,權力就是「處於社會關系之中的行動者即使在遇到反對的情況下也能實現自己的意志的可能性」。權力不僅取決於個人或群體對於生產資料的所有關系,也取決於個人或群體在科層制度中的地位。以上三條標准既是互相聯系的,又可以獨立作為劃分社會層次的標准。
此後,西方社會學家對社會分層的研究,大多繼承了韋伯的上述觀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各種分層模式和理論,歸納起來有:①把社會劃分成幾個大的階級。由於劃分階級的標准不同,曾提出過許多的階級模式,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a.三個階級理論,即把人分成上等階級、中等階級與下等階級。b.林德的兩個階級模式。美國社會學家R.林德與H.林德在《中鎮》(1929)與《過渡的中鎮》(1937)等著作中提出了「企業家階級」與「工人階級」的模式。企業家階級由商業與工業管理者以及通常被稱之為專家的人組成。其他人則屬於工人階級。c.米爾斯的階級模式。美國社會學家C.W.米爾斯在《權力精英》(1956)一書中,把工人分成白領與藍領兩個階級。白領是指從事腦力勞動的技術熟練的工人,其中包括管理者階層。藍領則是非熟練的體力勞動者。
②把社會成員劃分成若干個層次。20世紀4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W.L.沃納等人依據多重標准曾提出 6個層次的劃分方法。這實際上是把上、中、下三個階級各分兩層,即:a.上上層。由世世代代的富有者所組成,這些人既擁有大量的物質財富,又有上流社會特有的生活方式。b.下上層。他們雖然在財產上並不遜色於上上層,但他們還沒有具備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有人稱之為「暴發戶」。c.上中層。他們是一些成功的企業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居住的環境優美的郊區,有自己舒適的住宅。d.下中層。主要包括一些小店員、神職人員等。e.上下層。他們的收入並不比上中層和下中層的人少,但他們主要從事體力勞動。f.下下層。主要是指無固定收入者、失業者以及只能從事一些非熟練勞動的人。
③續譜排列。根據人們在職業分工、工資收入與身份聲望等方面的具體而細致的差別,把社會成員劃分成連續排列的多個小層,即續譜。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的代表T.帕森斯主張以職業作為分層的標准。他認為,在美國社會中最重要的分層標準是職業,財富與聲望都依賴於職業。職業的等級是代表個人成就的,是社會對個人成就的一種認定與酬賞。酬賞分配製度就是社會分層的原因。結構功能主義的分層理論在美國長期占統治地位,採取這一分層方法的社會學家通過社會調查,把美國 100多種職業按社會聲望的高低排出名次來。具有代表性的是1964年美國進行的職業評分,這次評定的職業上至聯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醫生,下到清道夫、擦鞋童,共87種,所得的分數最高為94分,最低只有34分,共列出40多個層次。
G. 社會學的分層方法
以三種二分法中的一種為基礎,依次排為若干層。孫本文的總體框架就屬此種。⒈純內理社容會學:研究社會學理。 ①普通社會學:Ⅰ、社會靜學,Ⅱ、社會動學。 ②特殊社會學:Ⅰ、地理社會學;Ⅱ、生物社會學;Ⅲ、心理社會學;Ⅳ、
文化社會學(文化社會學又包括:a、政治社會學;b、經濟社會學;c、宗教社會學;d、法理社會學;e、藝術社會學等)。
⒉應用社會學:研究社會學理應用於社會各部分,以期改進。①農村社會學; ②都市社會學; ③教育社會學; ④犯罪社會學; ⑤社會工作;等等。
⒊歷史社會學:研究過去社會生活的陳跡。
⒋社會學方法論:討論如何研究社會行為現象的方法。
H. 社會是根據什麼分層的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以財富、權力、聲譽三個維度作為社會版階層分化的標准。
在韋伯權之後,沃特等人提出六個階層的劃分方法,共八項指標,即職業、收入數量、收入來源、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政治態度和價值觀念。根據這八項指標,沃特把社會成員劃分為上上層、上下層、中上層、中下層、下上層和下下層六類。
I. 社會學簡答題:解析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與韋伯「三位一體」理論的聯系與區別。
階級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組成部分,對人文社會科學和社會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持久的影響。在馬克思以前,資產階級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等已經發現現代社會的階級存在和階級間的斗爭。但只有馬克思才揭示了階級產生的真正根源和階級的本質,才建立了科學的階級、階層分析方法。
1.社會分工是階級產生和演變的基礎。階級既是一個歷史范疇又是一個社會范疇。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階級在人類出現「真實的」和「凝固了的」分工,即「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時就存在了。馬克思在《孟德斯鳩第五十六》一文中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有勞動分工,因此也就有階級,其中一個階級佔有全部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另一個階級只有出賣自己的勞動才能生存,而出賣勞動也只有當購買勞動能使僱主階級發財時才有可能」。社會分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隨之出現剩餘產品的不平等分配,伴生了私有制,也就產生了階級。
2.生產資料和勞動的佔有關系是階級劃分的主要標准。馬克思主義階級學說的最重要貢獻就是將階級的存在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即所有制聯系起來,從生產過程中工人與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佔有關系來揭示階級的本質。在私有制社會里,是否佔有生產資料或勞動決定著人們的階級歸屬。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產資料或勞動的佔有關系掩蓋了社會分工的原生基礎地位,成為階級劃分的主要標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階級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劃分階級的必要條件。馬克思在分析中世紀法國農民的狀況時說:「既然數百萬家庭的經濟條件使他們的生活方式,階級利益和教育程度與其他階級的生活方式,階級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並互相敵對,所以他們就形成一個階級」。馬克思雖然反復論證在階級產生、形成中經濟因素的決定性作用,但同時也充分認識到如政治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避免了片面性。
4.階級的劃分並不排除社會分層的方法。第一,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在發生階級分化的同時,還存在階層分化的現象。階層是依據生產資料佔有關系之外的屬性來劃分的,它存在於階級內部或者是與階級相聯系而又相對獨立的利益群體。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過去的各個歷史時代,我們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社會完全劃分為各個不同的等級,看到社會地位分成多種多樣的層次。」第二,馬克思、恩格斯對介於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中間階級,實為中間階層進行了系統分析。他們認為中間階層在所有現代國家和現代革命中,都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並預言中間階級將會不斷地增加。
韋伯是西方分層研究的先驅。他主張從經濟、權力和聲望三個角度綜合考察社會的分層和不平等問題。
這三個分層標準是相對獨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或者把某一方面推到突出地位。分層理論對西方社會分層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表現在:第一,採用多元分層標准;第二,採用具有連續性的定量標准,基本不涉及質的差別;第三,注重主觀評價,引進了自我評價法和聲譽法等分層方法。
1.影響職業運動員工資的主要因素有職業運動員供求狀況、職業運動員的勞動邊際收益產品大小、職業體育管理制度和政策、競爭聯盟狀況和職業運動員工會與集體協商等因素;職業運動員獲得高收入的主要影響因素有職業運動員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況和專有權性質;近20年來,職業運動員工資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表現為轉會制度的變化和俱樂部電視轉播權收益的大幅度增長;職業運動員工資差異性較大。
2..運動員特殊的成長環境和過程形成了運動員獨特的群體文化特徵,運動員的權力價值觀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採用定性心理學研究方法對運動員的權力價值觀進行剖析;另一方面引入文化心理學當中的"權力距離"概念來對運動員這一特殊文化群體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在高權力距離文化的特徵背景下,運動員權力價值觀的結構當中包括:目標一致性、尊重、教練懲罰的權力、溝通、自我選擇、利益、生活方式、環境影響、親密程度;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絕對服從與表面服從並行的權力價值體系。
3從最近公布的一項民憊調查中獲知的。 主持這項調查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李強,在10種職業中,教練員排20位,運動員排25位.從這次調查中反映出.而過去一向被人們認為是「四肢發達、頭臉筒單,的運動員及教練員能夠獲得如此的排名,應該令體育界人士感到欣擻。由此魏們也可以看出.隨粉我國體育卒業的發展,運動員、教練員的知識結構也在得到不斷地改善.這也可以從近年來具有碩士學位的教練帶隊連獲佳績、世界冠軍坐進名牌大學課堂等現象中得到印證。
J. 社會分層的方法社會學
分層方法。社會學一般採用三種方法:主觀法、聲譽法、客觀法。
1、主觀法。又稱內自我評分法。調查人員將容整個社會體系分為若干層次,請人們根據某項標准,自己對自己進行歸類,指出自己在社會分層體系中處於哪一層。主觀法的主要用途在於發現人們的分層意識,因為,人們的分層意識對他們的心理反應以及行為表現有很大的影響。
2、聲譽法。調查員從一個社區中抽出一些熟悉該社區情況的人作為評判員,讓他們按照事先規定的高低層給本社區成員分層歸類。聲譽法可以發現一種公認的聲譽分層體系。
3、客觀法。應用可以直接測量的客觀指標(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對人們進行層次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