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合同法在實踐中的意義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意義:
第一,制定《勞動合同法》是尊重勞動,保護勞動者的重要舉措。勞動者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切實保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和優越性的體現。《勞動合同法》通過對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解除、終止等作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我國國情的規定,在尊重用人單位用工自主權的基礎上,要求用人單位必須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全面履行勞動合同、引導用人單位合理約定勞動合同期限、規范用人單位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行為、要求用人單位在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時必須依法支付經濟補償,從而在勞動者十分關心的這些問題上,有效地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第二,制定《勞動合同法》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勞動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社會活動,勞動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所以,以人為本,重要的是要以勞動者為本;社會和諧,重要的是勞動關系的和諧。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是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和基石。在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一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又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是一對既統一又對立的矛盾共同體。《勞動合同法》在維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的同時,側重於維護處於弱勢一方的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以實現雙方之間力量與利益的平衡,從而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第三,制定《勞動合同法》是完善勞動保障法律體系的重要舉措。勞動合同在保護勞動者各項勞動保障權益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勞動合同一方面可以從形式上確立勞動關系,從而為勞動者獲得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各項法定權益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從內容上具體約定了勞動者的工資、工作內容、工作時間等權益,從而為勞動者實現和保障自身的權益提供了依據。勞動合同的重要性,決定了《勞動合同法》在勞動保障法律體系中處於基礎地位。制定《勞動合同法》,不僅可以直接維護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權益,而且還可以起到間接維護勞動者的其他各項勞動保障權益的作用。由此可見,《勞動合同法》的出台,標志著我國在完善勞動保障法律體系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B.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有何重要意義
1.市場調節具有盲目性,自發性,滯後性特點,要求國家應加強宏觀調回控。國家出答台《勞動合同法》是國家實施宏觀調控的表現
2.勞動者享有
a.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
b.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c.獲得勞動安全衛士保護的權利
d.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
e.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
《勞動合同法》的實施有利於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3.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加快構建和諧社會
C. 新勞動合同法 進步的意義
勞動合復同法的進步意義制明顯,但根據現實的中國國情,還應謹慎評價。客觀地說,僅是「字面上的進步」。實事求是地講,對新舊勞動法均有所顧忌的僱主,還是些「比較好的少數」。一般情況下,資方對雇員權益的踐踏,是輪不到勞動法費神干預的:員工往往在可能拿起法律武器之前就被老闆「解決掉」了。簡單地說:新勞動合同法在內容方面的進步性不是問題,而實踐中有無利於勞動者的執行和落實才是問題。
D.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及意義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
《勞動合同法》第一條表明,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意義:
《勞動合同法》是一個意義深遠的立法標本,不僅僅在於其演示了一場極為復雜、激烈的立法博弈,它對於中國未來的社會立法,具有強烈的示範作用。
《勞動合同法》提高了勞工標准,用工成本的增加會給企業帶來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動力,間接可能推動勞工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對於處於世界工廠核心的製造業工人而言,可以改善其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雖然遭遇了金融危機的打擊,但長期來看,《勞動合同法》對工人待遇與利益的促進應該還是有積極意義的。
而在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勞動關系主體雙方中勞動者一方處於弱勢地位,因而 《勞動合同法》更加強調對勞動者的保護,同時也對保護用人單位合法權益給予了必要的關注,作出了相應的法律規范。
因此,只有正確全面地理解法律的立法宗旨,自覺增強法律意識,認真研究和解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才能全面推進法律的貫徹實施。
(4)勞動合同法在實踐中的意義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背景
《勞動合同法》從立法伊始,就受到了相當的關注,全國人大第一次審議之後,2006年3月20日至4月20日,《勞動合同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收到191849件意見,這一數據創造了改革開放後全國人大立法史的新紀錄。
在關於《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對經濟發展的意義以及勞動合同期限、勞務派遣、經濟賠償金等一系列問題上,不同立場的各方通過各自渠道發表意見,以期能在草案的修改中發揮影響力。盡管各方討論的議題有所不同,但卻最終以各種形式回歸於勞工標準的提高與否上。
經歷了各方的爭論和角力,《勞動合同法》幾易其稿最終頒布實施,和初次公布的草案相比,部分條款發生了變化。雖說立法過程中有多方的參與,但很明顯資方作為一個整體,發出了較為一致的聲音,具有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因此最終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在資方的強大壓力下,作出某些調整,也是不可避免的。
E. 勞動合同法在現實生活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勞動合同法】的抄作用是非常大的,是你不懂不會用才吃大虧。【勞動合同法】內容豐富廣泛,不要以為不簽勞動合同,你們就會吃啞巴虧了,【勞動合同法】
第八十二條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對剋扣工資可以參照【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五條 逾期不支付的,責令用人單位按應付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標准向勞動者加付賠償金: 裡面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你們會用,就不會被用人單位愚弄了,拿起【勞動合同法】這個有力武器去很好地維護你們的合法權力吧。
F. 新勞動合同法在現實中所起的作用是什麼求具體
它明確的規定了勞動者有哪些權利,用人單位有哪些義務,並且實踐可操作性也很強內!
不可否認,勞動者跟用人容單位比起來是弱勢,有些時候用人單位明明侵害了勞動者的權利,勞動者為了保住飯碗而聽之任之,但是現在人才流定性很大,跳槽是一個很普遍的事,所以《勞動合同法》的出台給很多跳槽的勞動者追討自已以前被侵犯的權利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工具。所以我要說,單位你就黑吧,出來混早晚要還的!
G. 新勞動合同法的意義
2007年6月29日頒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勞動合同法》,對現行勞動合同制度來了個全新的規回定,令不少企答業感到難於應對。2007年8月30日頒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就業促進法》,對用人單位實施就業歧視的行為來了個明確否定,用人單位違反就業促進法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新勞動合同法和就業促進法之下,企業該如何進行勞動合同管理與勞動用工招聘管理,以減少勞動爭議糾紛或其他糾紛,減輕企業管理成本?主辦單位舉辦今次研討會,由既熟悉企業勞動管理又精通勞動法律法規的知名勞動人事法律專家梁碩南老師與學員共同探討新法之下企業勞動合同管理與勞動用工招聘管理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相關問題的策略與方案。
H.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有何歷史意義
《合同法》對保護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市場交易行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物權法》、《侵權責任法》並稱為三大框架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於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法的頒布實施在中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法立法背景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期,其立法精神和舊體制下的經濟合同有明顯的變化.
一.合同法的基本目標是節約交易成本
合同法作為維持市場交易的最基本制度,被譽為市場經濟的憲章。作為基本制度,它從來是制度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起點。諾斯認為制度是一種博弈的規則,制度的變遷就是游戲規則的變遷;諾斯利用產權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公共選擇理論得出的重要觀點之一是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來源於對交易成本的節約。
二.對產權的清晰界定,是新合同法據以立法的基礎。
應該說沒有對產權的界定,交易就無法談起,沒有交易實際上市場也就不復存在。過去的三大合同法雖然也在名稱上稱為合同法,但其內容中最大的缺陷或其存在的理論前提的最大缺陷是當事人產權未被明確界定。在舊經濟合同法中,規定了合同當事人按照國家指令性計劃訂立合同,而所謂合同當事人是沒有被明晰產權的企業。企業是國營企業,是政府的下屬單位。在計劃體制下存在「政府替代企業」的現象。
三、「上級機關」的退位,是從「政府替代市場」到「企業、市場相互替代」的回歸。
經濟學家們在研究市場,研究企業的過程中發現企業,實質上是市場的替代品,而且市場與企業又有相互替代作用。市場、企業的替代的均衡點應為企業收益的最大值。減少無效交易成本,增強交易安全。
I. 結合實際談談學習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有哪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