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之拾金不還惹紛爭
Ⅰ 李安綱的學術活動
1、太原主持召開「首屆西遊記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創辦並出版《西遊記文化學刊》,1996年;
2、天水主持「第二屆西遊記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考察張掖敦煌等地,1998年;
3、運城主持召開「第三屆西遊記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建立「全國西遊記文化資料中心」,開辦「西遊文化網」,成立「全國西遊記文化學會籌委會」,2000年。
4、任中國宗教學會禪文化藝術中心主任,2001年;
5、北京主持召開「第四屆西遊記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及李安綱教授《西遊記奧義書》首發式」,正式成立「中國古典文學普及研究會西遊記文化研究委員會」,擔任會長,2002年;
6、北京京西賓館召開「美猴王,你我心--推薦美猴王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研討會」,並正式向北京奧組委提交書面申請。與共青團山西省委、運城市委、市政府、山西運城學院一道,開始在全國巡迴演講「美猴王打造人文奧運新理念」,2003年;
7、河南開封主持召開「第五屆西遊記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辦學者簽名申報奧運會吉祥物活動,2003年;
8、參與中央電視台《西遊篇》專題片策劃與拍攝,2003年;
9、在中國社會新聞出版總社下成立大雷音工作室,任主任,主要從事中華傳統文化的整理與復興,其宗旨為:立足中華傳統,放眼人類文明,對傳世經典進行全面梳理、重新校勘、注釋評賞、分類集成、陸續出版,其中規模為五百部的《中華萬家書》,乃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文人學者獨力運作的巨大文化工程。2003年;
10、連雲港參與「世界兒童聯歡節」籌劃活動,並主持「教育論壇」,起草「兒童教育宣言」,主持「萬名兒童簽名萬米長卷推薦美猴王」活動。2003年;
11、推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反思與復興」系列報告,在全國各地巡迴演講50餘場。2004年;
12、推出「國學振興企業」活動,完成茂華投資控股集團的文化建設,帶來空前效應,並合辦「北京安綱國學講習所」。2005年;
13、參與國學網與網路合作、國學備覽出版、推舉上世紀十大國學大師等活動。2005年;
14、2006年4月26日,團中央組織的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報告《中國傳統榮辱觀的反思與重建》,引起反響,《文化報》、《紫光閣》等報道消息;
15、5月14-15日,在運城、芮城主持召開呂洞賓道教文化研討會,並在中國道教論壇上即席演講,產生反響;
16、加盟「國際儒學聯合會」,出任「企業國學堂」專家委員。
17、6月22日,在國際漢學中心學術報告廳,主持網路、國學網、人大國學院之「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評選活動閉幕式和頒獎典禮,主持「百年國學發展論壇」,正式受聘為網路集團國學顧問;
18、7月1日,央視12套「社會與法頻道」《法律講堂》欄目播講《拾金不昧話榮恥》,反響強烈;
19、7月13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受邀參與「網路世界大會」,並作國學主題發言《傳統文化與互聯網新技術的結合》,產生強烈反響;
20、9月1日,在中國人大繼續教育學院受邀參加中國職業經理聯合會、《世界華商》周報聯合舉辦的中國企業學習節創立慶典,並做主題演講《西遊記與企業管理》
21、9月8日,參加中國國學研究中心成立大會,並主持「首屆國學論壇」;
22、10月3日,在芮城參加山西省佛協舉辦之「佛教文化與和諧社會論壇」,並做主題發言;
23、10月17日,參加央視二套《對話》欄目《品讀易中天》,為特邀嘉賓。
24、11月14日,上午為人民大學國學院2005級學生講《中國國學》,下午為2006 級學生講《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晚上在人民大學1205教室演講《西遊記的文化價值》。
25、11月23日,在太原參與並主持《中華中醫葯高端論壇》。
26、11月28日,運城學院隆重舉辦「李安綱教授學術成果展」。
27、12月1日,太原參加《西遊記文化學術研討會》,並做主題發言。
28、12月9日,太原為山西中醫葯年會作《中醫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報告。
29、12月10日,為「中國職業經理年會」報告《心經的人生智慧》,並榮獲「2006年度十大國學金牌導師」稱號。
Ⅱ 中國古代拾金不昧的故事
秀才何岳,自號畏齋,曾經在夜晚走路時撿到200餘兩白銀,但是不敢和家人說起這件事,擔心家人勸他留下這筆錢。第二天早晨,他攜帶著銀子來到他撿到錢的地方,看到有一個人正在尋找,便上前問他,回答的數目與封存的標記都與他撿到的相符合。
那人想從中取出一部分錢作為酬謝,何岳說:「撿到錢而沒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東西了,(我連這寫都不要),又怎麼會貪圖這些錢呢?」那人拜謝而走。
他又曾經在做官的人家中教書,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將一個箱子寄放在何岳那裡,裡面有金數百兩,(官吏)說:「等到他日我回來再來取。」,去了許多年,沒有一點音信,(後來)聽說官吏的侄子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並非取箱子。
(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帶回官吏那兒。秀才何岳,只是一個窮書生而已,撿到錢歸還,短時期內還可以勉勵自己不起貪心;金錢寄放在他那數年卻一點也不動心,憑著一點就可以看出他遠過與常人。
(2)社會與法之拾金不還惹紛爭擴展閱讀:
拾金不昧指的是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據為己有,多用來指良好的僕人道德和社會風尚。
金:原指錢財,現泛指各種貴重物品;昧:隱藏。
典故出處:清·吳熾昌《客窗閑話·義丐》。
原文:
「乃呼里長,為之謀宅於市廛,置貨立業且表之以額曰『拾金不昧』。」
白話文釋義:
於是讓里長為他在集市中購置了溢出房子,置辦貨物和產業,並且在門楹處表字「拾金不昧」。
例句:
小剛把拾到的一百元錢交給了民警叔叔,他的這種拾金不昧的行為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
Ⅲ 這樣的拾金不昧是履行了道德義務還是法定義務
你選的答案是正確的。具體理由如下:
1、遺失物的法律概念界定。遺失物指非基於遺失人的意志而暫時喪失佔有的物,遺失物只能是動產,遺失物的拾得屬於事實行為(拾得遺失物行為的法律性質),不以拾得人有行為能力為必要。遺失物只能是動產,不動產不存在遺失的問題。遺失物也不是無主財產,只不過是所有人喪失了對於物的佔有,不為任何人佔有的物。至於所有人喪失對於物的佔有的情況,則有種種不同。一般是所有人自己因某種原因遺失;還有其他的情況,例如直接佔有人將物遺丟失,對於間接佔有人即所有人來講,是為遺失物。再如,無行為能力的所有人將物拋棄,因他欠缺意思能力,就不成立所有權的拋棄。
2、拾得遺失物的法律效果。我國《物權法》第109~113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布招領公告。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之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佔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遺失物自發布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請看:有很多和應當,屬於法律義務)。
3、拾得人的權利和義務。
(1)報告義務:拾得人拾得遺失物後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2)保管義務: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損毀、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返還義務:遺失物權利人享有遺失物返還請求權,拾得人應當返還遺失物給權利人。
Ⅳ 古人的美德,中國古代拾金不昧的故事有哪些
古代拾金不昧的故事:
有一賣菜人早起去集市上菜。半路上撿到一沓錢,趁著天黑,就把錢揣了起來。天亮以後,查了一下,好大一筆錢,有十五兩銀票。拿了一張半兩的,買了兩貫的肉,三貫的米,放在挑擔里,也沒有買菜,就回到家中。把事情如實告訴了老母親。
其母不信,怒說:"你在欺騙我啊,就算是有人丟的,也不會丟這么多,一兩張也就罷了。不是你偷的吧?如果真是撿的,就趕緊給人家送回去。
「的確是撿的,但是送給誰,怎麼還啊?」
「你在哪裡撿到的,就在哪裡等著失主回來,然後還給他!」母親說。
「我們家一輩子都沒有過一次買這么多米和肉的時候,你一次買了這么多,一定會招來禍端的。」母親馬上催促兒子回去還錢。
回去,果然看到失主在尋找。賣菜人敦厚,沒有追問失主丟失錢物多少,直接就把東西還了。旁邊看熱鬧的人覺得,失主應該拿出一些銀兩,有所表示。
沒成想,事主竟是一個吝嗇小人。「我丟了三十兩銀票,如今只拿回來十五兩,怎麼獎賞啊。」事主說自己拿回的錢數不對,賣菜人一時語塞,雙方爭辯不休,告到了衙門。
審案者覺得,賣菜人說得誠懇,於是暗地裡叫人請來他的老母親,了解了情況,果然一致。於是升堂結案:失者失銀票三十兩,拾金者撿到十五兩。
「這樣看來,買菜人撿到的十五兩,並不是丟錢人所丟的錢。這十五兩,看來是老天賞賜給這位慈祥仁義、知書達理的老母親的。」-審案者把錢給了賣菜人,命其拿回去孝敬賢母。
又對丟錢人說:「你丟的是三十兩,應該是丟在了別的地方,自己再去找找吧!」-於是,呵斥他離去。
圍觀的人無不拍手稱快。
(4)社會與法之拾金不還惹紛爭擴展閱讀
拾金不昧的補償問題
對於失物復得,一般失主肯定對歸還者表達謝意。如果主動要求取得補償、索要報酬會不會變味,隨著不斷增多的失物歸還索要補償事件見諸報端,中國人幾千年拾金不昧的品質,在今天的社會里反復遭受著「拷問」。
作為規定有形物的歸屬和法律關系的基本法,物權法草案無法迴避拾金不昧這一話題。草案規定:所有權人、遺失人等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這是中國首次立法對拾金不昧者進行經濟補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楊興富就認為,凡是撿到東西了,都要給錢,不給錢就可以留置,這與傳統的社會公德是相互矛盾的,還是應該大力提倡拾金不昧。
復旦大學高麗建副教授也認為,從經濟學角度講,遺失物付費也許是合理的;但如果什麼事情都用金錢量化,無疑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精神世界的失落,也會讓一些高尚行為庸俗化。
也有專家認為,現行民法通則沒有明文規定拾得人的報酬請求權,等於把道德要求寫進了法律,這顯然拔高和誇大了普通人的思想覺悟程度,忽略了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對利益的要求,這容易導致拾得人失去歸還的動力。
北大法學院教授王軼認為,草案寫進了歸還遺失物有權索取必要費用的新規定,是把公民由假想中的道德聖人恢復為普通人。
拾金不昧補償標准
物權法草案在規定遺失人須支付保管費等必要費用的同時,還規定若未支付必要費用,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有權留置遺失物。其實,調查發現多數人在自己丟掉東西失而復得後,願意給返還人適當補償或者饋贈,但人們經常困惑的是究竟該補償多少。
補償究竟包括些什麼內容,實際生活中也不是完全依照現行民法通則執行,而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按總額的百分比來支付;有的支付費用的同時適當小額酬謝;有的按照懸賞廣告的承諾來支付。
湖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屈茂輝認為,應大膽借鑒德、日等地民法中關於遺失物拾得者的補償立法。全國人大代表、重慶索通律師事務所律師韓德雲則認為,物權法作為基本法只是確定拾金不昧者可以獲得賠償這一原則,具體的操作是很復雜的,不同的物、不同的情形,可以通過法院判例來解決。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對拾金不昧者的補償,物權法只是規定一個原則,而具體如何補償主要還是靠當事人之間的約定。
物權法草案最後如何從法律上規范拾金不昧行為,還有待審議。人們期待通過後的法律給「拾金不昧」帶來一種適應現代社會、更易於為遺失人和拾得人接受的全新內涵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