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二分法有社會及結構

二分法有社會及結構

發布時間: 2021-11-15 16:35:53

① 二分法的題

應該是c吧

② 文學類型二分法

二分法

二分法是我國最早的分類法,也是「文學」與「文章」尚未分家時的一種粗略的分類方法。它是根據作品的語言是否押韻而把所有的文章分為韻文和散文兩個大類。韻文指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作品,如詩、詞、歌、賦、銘、誄等;散文是指沒有固定節奏和韻律的作品,如神話、寓言、游記、小品、小說、論、表、奏、檄,以及歷史、哲學、各種社會和人文科學的文章等。二分法也叫「文筆」之分。在魏晉以前,有韻的韻文作品叫「文」,無韻的散文作品叫「筆」。如劉勰說:「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 [1] 那時的「文筆之辨」,也就是韻文與散文的區別。後來文學樣式增多,「二分法」顯得過於籠統,局限性較大,不能適應文學體裁發展的需要,人們不再使用這種分類方式。

③ 芝諾難題的解答與二分法

我是初一的,直接抄了,若有不周,還請見諒

芝諾悖論

芝諾的運動論辨全部得自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中的轉述,有四個:

1、二分法。物體在到達目的地之前必須先到達全程的一半,這個要求可以無限的進行下去,所以,如果它起動了,它永遠到不了終點,或者,它根本起動不了。

2、阿喀琉斯(一譯阿基里斯)。若慢跑者在快跑者前一段,則快跑者永遠趕不上慢跑者,因為追趕者必須首先跑到被追者的出發點,而當他到達被追者的出發點,慢跑者又向前了一段,又有新的出發點在等著它,有無限個這樣的出發點。(這個悖論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阿喀琉斯與烏龜賽跑,等烏龜先跑出一段後阿喀琉斯再起跑追趕,結果則是飛毛腿阿喀琉斯怎麼也追不上烏龜。)

3、飛矢不動。任何東西佔據一個與自身相等的處所時是靜止的,飛著的箭在任何一個瞬間總是占據與自身相等的處所,所以也是靜止的。

4、運動場。兩列物體B、C相對於一列靜止物體A相向運動,B越過A的數目是越過C的一半,所以一半時間等於一倍時間。

這是芝諾為了捍衛他老師巴門尼德關於「存在」不動、是一的學說,提出了著名的運動悖論和多悖論,以表明運動和多是不可能的。他的結論在常人看來當然很荒謬,但他居然給出了乍看起來頗令人信服的論證,故人們常常稱這些論證構成了悖論或佯謬。不過,若細細推敲,其結論未必荒謬,其論證未必令人信服,故中性的稱這些論證為芝諾論辨最為合適。

歷史上對於芝諾悖論的評價和駁斥:

19、20世紀之交的絕對唯心主義者象布拉德雷全盤接受芝諾的論證和結論。他視運動、時間空間為幻象,芝諾論辯正好符合他的主張,當然全盤接受。在《現象與實在》中他寫道:「時間與空間一樣,已被最明顯不過的證明為不是實在,而是一個矛盾的假象。」除布拉德雷之外,哲學史上大部分哲學家認為芝諾的結論是荒謬的,其論證有問題。不過,在不斷檢查其論證毛病的過程中,人們反倒發現了芝諾論辨的深刻之處。常常是人們自以為解決了芝諾悖論,不多久就又發現其實並沒有解決。

已知最早的批評來自亞里士多德。關於二分法,他說,雖然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越過無限的點,但若把時間在結構上看成與空間完全一樣,也可以無限分割,那麼在無限的時間點中越過無限的空間點是可能的;關於阿喀琉斯,他說,如慢者永遠領先當然無法追上,但若允許越過一個距離,那就可以追上了;關於飛矢不動,他說,這個論證的前提是時間的不連續性,若不承認這個前提,其結論也就不再成立了;關於運動場,他說,相對於運動物體與相對於靜止物體的速度當然是不一樣的,越過同樣距離所花的時間當然也不一樣。亞氏批評的意義主要在於使芝諾論辨顯得更為明了,前面對諸論辨的轉述就顯然參照了亞里士多德的這些批評。

黑格爾對芝諾悖論的解決是:「運動的意思是說:在這個地點又不在這個地點;這就是空間和時間的連續性,——並且這才是使得運動可能的條件。」這個解決方法要點在於強調時間空間的連續性,而且對連續性賦與新的、特有的解釋。不過,它似乎並沒有直接針對芝諾論辨本身來提出批評,而且關於連續性的獨特解釋與數學和邏輯所要求的精確性不相容。受黑格爾的影響,我國哲學界一般認為芝諾不懂得連續性和間斷性的辯證關系,把這兩者機械的對立起來,所以造成運動悖論。這大意是說,芝諾的論證沒使用辯證邏輯,因而是無效的。這種批評同樣是籠而統之,不關痛癢。

進入19世紀以後,人們開始運用數學分析的方法來考證芝諾悖論。就那「阿喀琉斯與烏龜」這個悖論來說吧,現在的小學生遇到類似的追趕問題都會很容易的建立起一個方程組來算出所需要的時間,那麼既然我們都算出了追趕所花的時間,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說阿喀琉斯永遠也追不上烏龜呢?然而問題出在這里:我們在這里有一個假定,那就是假定阿喀琉斯最終是追上了烏龜,才求出的那個時間。但是芝諾的悖論的實質在於要求我們證明為何能追上。

高等數學運用極限理論與微積分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果,而且其解答思路與悖論的表述相似,就是把一段一段跑的距離加起來,這些數列雖然有無限多項,但其總和並不是一個無窮大的數目。但是問題是,即便綜合是一個有限的數,但是它卻是由無限多的數(無限多的步)組成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阿喀琉斯如何來實踐著無限多個的步驟呢?

事實上,隱藏在這幾個悖論的背後,是我們對於運動本質的思考,即何謂運動(與參照系的關系)?怎樣運動(如何邁出第一步)?

希臘時代犬儒學派的創始人第奧根尼對芝諾論辨有一個回答。據說當他的學生向他請教如何反駁芝諾時,他一言不發,在房間里走來走去,學生還是不理解,他說,芝諾說運動不存在,我這不是正在證明他是錯的嗎?這個故事很長時間被作為一個笑話,人們大多相信,第奧根尼根本沒有弄懂芝諾的意思。芝諾並不是說在現象界沒有運動這么一回事,他當然承認有,但他要說的是,雖然滿目是物體在飛舞,但運動是不合理的,我們可以通過邏輯證明運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所看到的運動是假象,並不真實,因為真實的東西一定是合乎邏輯的。

然而我想,近年來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的時空可能的量子結構也許會為芝諾悖論帶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具體來說,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時間和空間(也可以結合起來說成是時空)都是連續的。正如100多年前,絕大多數人和科學家認為物質是連續的。盡管自古以來一些哲學家和科學家曾經推測如果把物質分解到足夠小的塊,就會發現它們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然而當時幾乎沒有人認為能夠證實原子的存在。今天我們已經得到了單個原子的圖像,也研究了組成原子的粒子。物質的粒子性已經是過時的新聞了。 在最近幾十年中,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想知道空間是否也由離散塊組成的。它是連續的,就像我們在學校里學到的那樣,還是更像一塊布,由根根纖維編織而成?如果能探測到足夠小的尺度,我們是否能看到空間的「原子」,它們的體積不能被分割成更小的形態?對時間來說,情況又怎樣呢?自然界是連續變化的,還是世界以一系列微小的步伐來進化。

如果世界真是如此構建的話,那麼時空也就變成了「一份一份」的單元,我們就能得到一個最最極限的長度,一個最最極限的面積,一個最最極限的體積(圈量子理論認為,這個長度是普朗克長度10^-33厘米,面積是普朗克長度的平方,體積則是普朗克長度的立方)。而這在原則上就否定了芝諾第一、二悖論關於時空是連續的假設。

於是再回過頭看芝諾關於阿喀琉斯追趕烏龜的悖論。隨著阿喀琉斯越來越接近烏龜,他們之間的距離差越來越小,但這個距離現在並不是趨於無窮小,而是有一個極限――空間量子的最短距離。因為阿喀琉斯的速度大於烏龜,於是在這一確定距離的路程上他經過的時間要比烏龜短――勝負已分,在這里阿喀琉斯終於超過了烏龜!

類似的道理,對於第一個悖論,全程的中點並不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它同樣遇到了空間量子距離的限制――因此從根本上否定了這個悖論。

但是,對於第三和第四個悖論卻比較難回答。前面說了,第一第二個悖論事實上就是建立在假設時空是連續的基礎上來說明無論是絕對運動或是相對運動都是不可能的;而第三和第四個悖論卻體現了假如時空不是連續的,運動同樣是不可能的。還有,芝諾悖論它不僅涉及到運動場所(背景)本質的特性問題,如第一、三悖論;也有關於運動本身(包括運動的發生和過程)的考量,如第二、四悖論——這是芝諾悖論的另一大難題。但是隨著物理學的發展,我們對於運動本性的問題可能也可以回答一部分。

先來看一個實驗,乃是關於中子是如何在重力場中下落的。東西往下落,這可謂是最稀鬆平常的一個運動現象了,它是最最基本的運動方式之一,我們每天都能見到,實踐這種運動,並且說白了,芝諾的飛矢實際上做的就是這種運動。那麼,在中子下落的過程中,科學家們觀察到什麼有趣的事情了嗎?答案很出乎人們的預料:實驗過程中的中子在下落中都只出現在不連續的高度上!這說明,重力場本身是已量子化的,運動其間的物體的運動過程同樣是量子化的,它就如電子躍遷只能出現在不連續的能級上的行為一樣(這已被量子力學所深入考察印證)。於是,整個世界就如一部異常精細的電影,我們如膠片般一幀一幀地隨著時間運動、演化。只不過一幀幀間的時間間隔不是0.04秒,而是一單位普朗克時間。幀與幀間的動作差別也是極其微小的,最小單位乃是一單位普朗克長度、面積或是體積。芝諾對於飛矢不動的現象的論斷是正確的,因為一幀畫面它就是靜止的,但他由此導出的運動不可能的結論卻是值得商量的。

也許你要問,為何到現在我還不能說芝諾是錯的,仍要用「值得商量」這個詞?那是因為無論前面說的時空結構是量子化的,還是運動過程是量子化的也好,這些都只解決了一個「運動過程是可能的」的問題,它只是將經典的芝諾悖論轉化為「量子芝諾悖論」而已。芝諾悖論的更深的意義在於它還質疑了「運動的發生」也就是為何會動或稱「第一步」的問題。就算把「飛矢」的問題量子化後,如果加進考慮「坍縮」,還會出現一個奇怪現象:假如我們一直觀察系統,也就是飛矢的「每一幀」,那麼因為我們的觀察它的波函數必然總是在坍縮,薛定諤波函數從來就沒有機會去發展和演化。這樣,它必定一直停留在初始狀態,看上去的效果相當於飛矢停滯了。在這個問題上我還沒有什麼好的思路,有一點想法就是它也許與我們的精神對於量子效應的決定作用有關:意識使得波函數坍縮——使得物質波不再隨著薛定諤方程演化,而成為一個客觀實在(僅限於量子的哥本哈根解釋)。物質由這樣誕生,反過來說要是使運動也有可能,人意識的作用大概也必不可少吧。想到這里,我不由得再次敬佩起芝諾來,他所提出的悖論是多麼的深刻啊,真是值得我們好好探究再探究。

④ 藝術構成的二分法和三分法是什麼

1. 二分法,是指把藝術作品分為「內容、形式」三個層次;
2.三分法,是指把藝術作品分為「言、象、意」三個層次。其以傳統的主題、題材、語言、結構等因素而言,內容包括題材與主題、形式包括語言與結構。
構成藝術是任何藝術和設計的基礎理論,它存在於一切藝術和設計的任何角落。如繪畫藝術、雕刻藝術、攝影藝術;工業設計、展示設計、環境設計、裝飾設計、裝潢廣告設計等等,無論平面的還是立體的,都離不開構成藝術,而基礎構成又是構成藝術的理論基礎。換言之,基礎構成是藝術和設計基礎的基礎。

⑤ 請用二分法分析下列句子

1、一些修飾問題
2、一些修飾群眾

⑥ 二分法查找適用於何種存儲方式的有序表

二分法查找是一種效率比較高的查找方法,在進行二分法查找時,線性表節點必須按關鍵碼值排序,且 線性表是以順序存儲方式存儲的。

二分法查找的優點是比較次數少,查找速度快,平均檢索長度小,經過{_loge n次比較就可以完成查找過程。缺點是在查找之前要為建立有序表付出代價,同時對有序表的插人和刪除都需要平均比較和移動表中 的一半元素。一般情況下,二分查找適應於數據相對固定的情況,且二分法查找只適用於線性表的順序存儲。

⑦ 什麼是文學上的二分法

中國文學起源於先秦文學,如魯迅所言自原始社會勞動的「杭育、杭育」派起,文學便已發端,那麼,當早於先秦,但其寫實之風與後來的眉目傳情之類的浪漫之類均可分別歸入孔、孟現實流派與老莊浪漫流派,而二者從孔、孟,老、庄方開始有集中式的代表人物,所以還從孔、孟及老、庄說起。

先說孔、孟,說及孔孟,便從《論語》起,《論語》實則是語錄體散文,既是語錄,就是偉人說了話,學生及後人用筆記錄下來,與後來文革時期的「毛主席語錄」並無二致,那自然是寫實的成份更多,簡直就是一些實際的對話實錄,如現在電視的現場直播,央視二套的《對話》,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就是當時當世,偉人或名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以是名符其實的「現實主義」寫作流派。

《論語》僅20篇,後與南宋之後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和《孟子》號稱《四書》,《論語》中可見孔子的思想與行為對後世的巨大和深遠影響,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經詩書教習弟子,以德行影響身邊人,不語怪、力、亂、神,教人循循善誘,對於現實,周遊列國,為行己「道」,說破嘴皮,席不暇暖,對現實採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是入世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實行者。

所幸《論語》中也有其他人的寫實描寫,不僅孔子一人的「獨角戲」,雖只有20篇,但其他配角也演足戲份,《先進》侍坐章,仲由坦率、冉求、赤的謙遜,曾點的灑脫,雖則語言簡短,但寫實中自見人物性情。

《孟子》則是記錄孟軻也就是孟子的言行的書,孟子散文特點氣勢雄渾、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如政治演說般富於鼓動性,既如政治演說,當然也是寫實與實寫的居多,更多是孟老先生與各諸侯王之間的對話,其政治主張,歷歷在目,現實主義寫法中夾雜復雜多樣的譬喻,甚至全段整篇用比,前者如「牛山之木」一章(《告子》上),後者如「晉人有馮婦者」章(《盡心》下),各類寫法,紛繁蕪雜,令人目不暇及,但這些寫法,全部寫實,並不憑空取物,並不如現在的《星球大戰》類的亂想,而所有文章材料,均取之於現實,來源於社會,文章也服務於社會,社會功利目的明顯。

再說老、庄,說起老莊必談《道德經》,而實際論之,老子姓李名耳,其成書《老子》實際考證後,應為《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故實際應名《德道經》,但此無關本文大局,避之不論,就以《道德經》稱之,他是主張忘情寡慾,絕聖棄智的,主張無為而治,對現實有看透了的想法,於是想到「小國寡民」,想到「老死不相往來」,盡管老子悟出了一些禍福相因的通俗哲學,感受到了剝削者的「盜誇」,但其根骨里是烏托邦一樣的虛無與浪漫。

河南商丘人莊子則更灑脫,與臨省山東曲阜的孔子雖不同世,相距也不過200年間,但其思想體系與政治觀點乃至創作手法,均如唱對台戲一般格格不入。因不滿現實又無力反抗,因而決定隱居遺世,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一方面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生,強調精神勝利而自我麻醉,「人生天地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幹嘛那麼認真呢,只要活得自在,活得灑脫,其他皆可不論。《莊子》之文大量引用神話,想像奇幻,最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像我們現在的《哈利.波特》,各種小動物均能言語,一切有生物,一切無生物均能說話。讀《莊子》文,如坐春風,如享浪浴,不美何哉。

更加《莊子》多用韻文,特別是莊周本人所作的內篇,聲調鏗鏘,讀之如聽仙樂,寫作風格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湧出,汪洋姿肆,妙趣橫生

熱點內容
保健產品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5 15:37:06 瀏覽:955
共和國民法典內容 發布:2025-09-15 15:18:00 瀏覽:704
吳江法院法官電話 發布:2025-09-15 15:10:40 瀏覽:872
人民法院審理一案件 發布:2025-09-15 13:58:08 瀏覽:302
耿寶建律師 發布:2025-09-15 13:51:45 瀏覽:723
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發布:2025-09-15 13:17:46 瀏覽:742
2013司法考試真題及答案下載 發布:2025-09-15 13:06:06 瀏覽:475
行政立法案例分析 發布:2025-09-15 12:45:50 瀏覽:396
勞動法十年員工 發布:2025-09-15 12:45:47 瀏覽:907
法官黑紗蒙面 發布:2025-09-15 12:28:20 瀏覽: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