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益侵害說與社會危害性
❶ 犯罪的特徵包括社會危害性
總的來說,犯罪是指違反國家法律、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並根據法律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刑法除了在分則中對每一種具體的犯罪行為作了規定,在總則中對犯罪的性質和特徵還作了概括性的規定,即對犯罪的基本概念作了規定。根據刑法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犯罪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具有社會危害性。即行為人通過作為或者不作為的行為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這是構成犯罪最本質或最基本的特徵。一種行為對社會沒有造成危害,或者說沒有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安定,也就沒有必要通過法律予以制止或懲罰。根據刑法的規定,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主要包括: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行為;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的行為;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財產的行為;侵犯公民私人所有財產的行為;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這一規定要求,構成犯罪必須是具有危害社會的行為,沒有危害社會的行為,不能認為是犯罪。
2.具有刑事違法性。犯罪行為應當是刑法中禁止的行為。犯罪具有危害性,但危害社會的行為多種多樣,不僅包括各種違法行為,而且包括違反社會道德、破壞紀律的行為。由於各種危害行為違反的社會規范不同,社會危害程度不同,因而不是所有危害社會的行為都是犯罪,只有其社會危害達到一定程度,需要採用刑罰手段予以制裁時,刑法才規定為犯罪。對於其他違法、違反道德或破壞紀律的行為,雖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可以通過其他法律或社會行為規范予以調整、處理,這些行為就不屬於刑法的調整范圍。
3.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犯罪是依照刑法規定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這一特徵是由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違法性延伸出來的法律後果,如果法律確定某種行為是犯罪,但不規定刑罰,這就失去了實際意義,不會產生社會效果。如前所述,違法的行為,不一定都構成犯罪,有的是通過其他法律予以調整的,只有依照刑法規定應當受刑事處罰的行為才是犯罪。刑法在規定某一種犯罪的同時,必然要規定相應的刑罰。所以,應受到刑罰的懲罰,是犯罪必不可少的特徵。
以上是刑法對什麼是犯罪所作的概括性規定。考慮到實踐中各種情況的復雜性,法律不能規定得太絕對,因此刑法同時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即行為人的行為雖然觸犯了法律,但情節顯著輕微,其社會危害尚未達到應當受刑罰處罰的程度,法律規定其不是犯罪。這一規定使刑法關於犯罪概念更加全面、合理。刑法關於犯罪概念的規定,是區分罪與非罪的基本標准。
犯罪是指觸犯了刑法,依據刑法的規定應當受到刑事處罰的行為。
犯罪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即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
2.犯罪是觸犯刑法的行為,即具有刑事違法性。
3.犯罪是應當受到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
犯罪的概念有多種表述,主要有形式概念、實質概念和魂和概念。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的概念主要是指《刑法》第13條規定的「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法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清潔顯著輕為為還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犯罪的構成要件包括:客體、客觀方面、主體和主觀方面。
❷ 犯罪的本質特徵是具有社會危害性,所以一切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
犯罪的本質特徵是具有社會危害性這句話沒有錯,但一切具有社會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是錯誤的!雖然犯罪的主要特徵是社會危害性,但還應當具備刑事違法性和應受刑事處罰性兩個特徵。所謂刑事違法性體現的是罪行法定原則,凡是犯罪都應當由刑法明文規定才能認定為犯罪,如果一個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但刑法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的,不能認定為犯罪。比如一個女人姦淫了男人,肯定是侵犯了男性的性自由和意志,具有社會會危害性的,但有社會會危害性的由於刑法規定強奸罪的構成要件是侵犯女性性自由的客體,因此女人強奸男人不是犯罪。隨著社會的發展,諸多具有社會會危害性的新型行為出現,但由於刑法立法的滯後和謙抑,暫且不能認定所有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防止濫用刑法和刑罰,體現了現代刑事司法的先進理念。
❸ 為什麼說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質特徵在於它危害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會主義社會。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刑法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也不會對它進行懲罰。某種行為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認為是犯罪。由此可見,沒有社會危害性,就沒有犯罪;社會危害性沒有達到相當的程度,也不構成犯罪。因此,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質和量的統一。
一、犯罪構成的社會危害性
任何一種犯罪,都可以表現出許多事實特徵,但並非每一個事實特徵都成為犯罪構成的要件。有的案件可能是偵破犯罪事實的重要線索,或者認定犯罪的證據,但對確定行為能否構成犯罪並不發生影響,因此不能成為犯罪構成要件。實際上,犯罪的本質特徵是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因此,犯罪構成實質上是嚴重社會危害性的構成。凡是犯罪構成要件的事實特徵理所當然地必須反映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否則對犯罪的成立是沒有意義的。能否體現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是衡量某一事實特徵能否成為犯罪構成要件的客觀標准。
二、社會危害性的輕重大小的決定因素
我國《刑法》第13條通過列舉所侵犯的主要客體,揭示了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各個方面的表現。概括起來說,它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危害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即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基礎;2、危害國家所有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即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3、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4、破壞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經濟秩序。這四個方面概括地反映了在我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基本內容。危害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都是對我國統治關系的侵犯,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妨害了我國社會的正常發展。如果只看到犯罪分子給某一個人、某一個單位造成這樣或者那樣的損害,而看不到犯罪在總體上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危害,就不可能真正認識犯罪的本質。
那麼,社會危害性的輕重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決定於以下幾個方面:
1、決定於行為侵犯的客體,即行為侵犯了什麼樣的社會關系。例如,危害國家安全罪侵犯的是國家安全,即國家主權、國家領土的完整和安全,國家政權的穩定。因此,危害國家安全罪比其他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要大。放火罪、爆炸罪危害的是公共安全,即廣大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社會危害性也很大。殺人罪危害人的生命,傷害罪危害人的健康,二者的社會危害性就有所不同。
2、決定於行為的方式、手段、後果以及時間、地點。犯罪的手段是否兇狠,是否殘酷,是否使用暴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危害性。例如,搶劫公私財物就比搶奪公私財物的危害性嚴重;殺人後碎屍就比一般故意殺人更為惡劣。危害後果是決定社會危害程度的重要情況。例如,盜竊500元與盜竊1萬元;殺死一人與殺死數人,其社會危害程度顯然是不同的。戰時犯罪與平時犯罪,社會危害性也不一樣。在自然災害(如火災、水災、震災)發生的時刻趁機作案,在社會治安不好的時期進行搶劫、強奸等犯罪活動,社會危害性都更為嚴重。
3、決定於行為人的一些主觀因素。如故意還是過失;有預謀還是沒有預謀;動機、目的是否卑劣;偶爾犯罪還是累犯、慣犯。這些情況,在社會心理上的影響是不同的。所以,它們對社會危害性程度起制約作用。
三、如何認定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行為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危害性,是該行為構成犯罪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在認定犯罪的時候,應當十分注意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以及社會危害性是否達到了犯罪的程度。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如何認定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呢?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定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應當堅持歷史的觀點。社會危害性是一個歷史的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條件的變化,社會危害性也隨之發生變化。同一種行為,在這一時期符合社會發展,就允許作;而在另一時期,有害於社會發展,就不允許作。承認社會危害性的可變性,是一種唯物的觀點。因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關系總是會發生變動,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社會危害性有無的變化,某種行為會因社會生活的變化由沒有社會危害性變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某種行為因為社會生活的變化由具有社會危害性變為沒有社會危害性。二是社會危害性大小變化,某種行為會因社會生活的變化由社會危害性較小變為較大;某種行為會因社會生活的變化由社會危害性較大變為較小。因此,要從歷史變化的觀點出發,認定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2、認定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應當堅持全面的觀點。社會危害性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衡量社會危害性的大小,應當綜合各種情況,不能僅看有形的、物質性危害,還要看到對社會政治以及人們的社會心理帶來的危害。
3、認定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應當堅持本質的觀點。也就是說在認定某一行為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比如,某人把另一人殺了,就要問這是什麼性質的殺人,有無社會危害性,危害性有多大,等等。這就是說,要透過殺死人這一現象,把握事件的實質。列寧在講到事物的復雜性,需要經過努力才能做出正確判斷時,曾舉殺人案件為例說:「正像有些殺人案件,很難斷定這些殺人行為是完全正當的、甚至是必要的(例如正當防衛),或者是不可原諒的疏忽,或者甚至是經過精心策劃的謀害。」這段話說明,殺人案件中有的是故意殺人。有的是過失致人死亡,也有的是正當防衛殺人,需要經過仔細調查予以判明。所以,要認定行為有無社會危害性以及危害性大小,就要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這樣才能把握行為的實質。
❹ 傳統社會危害性理論與法益侵害理論的區別,舉例說明一下,謝謝!!
刑法書第45頁,不用謝我,我只能幫你到這里了。
❺ 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與法律人為戕害的關系
犯罪具有三個特徵。
一、社會危害性 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條所列舉的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權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具體表現為: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侵犯其他合法權益。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首先取決於它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
由於社會危害性是對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當某種行為對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險(威脅法益)時,該行為才具有社會危害性。例如,故意殺人行為之所以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因為該行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險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險性)。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脅法益,不管行為人的內心多麼邪惡,也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例如,甲希望通過求神拜佛的方法「殺害」A,雖然其「殺A的想法」是邪惡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致A死亡(不可能侵害生命),所以,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再如,乙在荒山野外狩獵時,誤以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B而開槍。盡管乙「想殺仇人」是錯誤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導致B死亡,也不可能導致其他人死亡,所以,乙的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也不應以犯罪論處。
社會危害性是質與量的統一。並非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刑法規定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這表明,一個行為只有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才可能構成犯罪。這是由刑法的特點以及我國的刑事政策決定的。刑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表明,對於某種危害行為由其他法律處理便能有效地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就不應適用刑法。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一直注重擴大教育面、縮小懲罰面,故對輕微危害行為不以犯罪論處。認識這一點,有利於從本質上把握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的區別。
社會危害性是相對穩定性與變易性的統一。「相對穩定性」是指某些行為(如殺人、強奸等傳統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較為穩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刑事立法應當具有相對穩定性。「變易性」是指同一行為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其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發展變化。因為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實施的,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評價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加上我國地域遼闊但各地發展不平衡,民族眾多,而風俗、習慣、傳統不相同,故同一行為在不同條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會發生變化。承認這一點,不僅對刑事立法具有意義,而且對於理解和適用刑法也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危害性是客觀性與可知性的統一。犯罪行為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是客觀存在的,因而人們能夠認識它。立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從維護國家與人民利益出發,通過考察行為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性質、行為的手段與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行為與社會發展的背離程度、行為與客觀規律的背離程度、行為人本身的情況、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等因素,來認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司法機關一方面要根據刑法的規定來認定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考察刑法不可能規定而又對社會危!言性有影響的因素。明確這一點,有利於正確評價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有利於正確處理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關系。
二、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或稱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為是違反刑法的行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為。刑法對犯罪行為的禁止,是通過罪刑規范體現出來的,或者說是通過對某種行為規定刑罰後果來禁止該行為。因此,刑事違法性事實上是指行為符合罪刑規范所指明的假定條件,進一步而言,行為的刑事違法性與行為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是統一的。違反刑法並不只是違反刑法分則,凡是違反廣義刑法的禁止性規范的行為,均具有刑事違法性。從刑法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關系來看,刑事違法性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直接違反刑法規范,二是違反其他法律規范但因情節嚴重進而違反了刑法規范,故單純違反其他法律而沒有違反刑法的行為,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與社會危害性具有統一性。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種行為,是因為該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故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前提或基礎,刑事違法性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表現。由於社會危害性的內部結構是主客觀統一的,故刑事違法性也是主客觀統一的,即只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罪過心理支配下實施的侵犯合法權益的行為,才可能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司法機關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司法機關不能憑直覺認定某種行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只能通過刑法所確定的具體標准來認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也不能在刑事違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標准。
三、應受刑罰處罰性 應受刑罰處罰性是指犯罪行為是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但如果某種行為只應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法律後果,則不可能成立犯罪;只有當該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能成立犯罪。
應受刑罰處罰性,首先是從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種行為,但只要刑法沒有對其規定刑罰(法定刑)後果,該行為就不是犯罪。例如,《關於禁毒的決定》明文規定「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但它並沒有對吸食、注射毒品的行為規定刑罰後果,故吸毒、注射毒品的行為不是犯罪。再如,當刑法分則條文僅對聚眾犯罪的首要分子規定了刑罰後果,沒有對其他參加者規定刑罰後果時,表明其他參加者的行為不成立犯罪。其次是從犯罪行為的一般性質而言,即構成犯罪的行為通常會受到刑罰處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罰處罰。因為犯罪行為形形色色,同一種犯罪也,存在不同情節,故刑法規定了構成犯罪而免除刑罰處罰的情形,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認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而不判處刑罰的情況。但免除刑罰處罰,也是以應受刑罰處罰為前提的;如果不應受刑罰處罰,則不成立犯罪。
明確犯罪的基本特徵,對於理解刑法關於犯罪的規定具有重要意義;但不能直接根據犯罪的基本特徵認定犯罪。
❻ 求教一個關於刑法法益的問題,侵害社會法益的罪名有哪些
我個人的想法是所有刑法規定的罪名都或多或少的侵害社會法益,犯罪的構成要件必須要考慮社會危害性,如果不具有社會危害性,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刑法打擊的目標!傳統的四要件理論中犯罪必須滿足犯罪客體就是個例子!刑法罪名中並沒有嚴格區分哪些是個人法益哪些是社會法益,比如說侵害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故意殺人罪中也有情節較輕的表述,這種情節較輕當然也包括了社會危害性!
❼ 法益論在犯罪論中的作用
法益在犯罪成立理論中的地位:
(一)構成要件形成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是法益
「構成要件形成的出發點和指導思想是法益。」我國的犯罪成立理論認為犯罪構成包括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與犯罪主觀方面四方面,其構造與大陸法系國家的三要件論相差很大。但這里所要討論的問題是:不管是採取三要件說還是四要件說,法益是否是犯罪構成之要素。我們國家的犯罪概念堅持的是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概念,因而在犯罪構成中,犯罪客體是構成要件之一。而大陸法系刑法理論中,犯罪的概念堅持的是形式的概念,所以構成要件中不要求法益作為構成要素。在該當性階段只從形式上判斷是否侵犯法益,只要符合構成要件,推定具有違法性。而違法性的本質是法益侵害,所以,是否具有實質的法益侵害,在違法性層次中進行判斷,通過有無違法阻卻事由的途徑來做實質判斷。
(二)法益是判斷實行行為的標准
何謂實行行為?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素來有形式的客觀說和實質的客觀說之別。從形式上說,符合各種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是實行行為。如故意殺人罪的實行行為是「殺人」行為。刑法分則是違法行為的類型,實行行為是各種具體犯罪構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最主要的構成要素。另外,在共同犯罪中,實施實行行為的人是正犯,沒有實施實行行為的人稱為狹義的共犯(教唆犯與幫助犯)。共犯的責任比照正犯來確定。
形式的客觀說沒有從實質上回答什麼叫實行行為,這在具體案件中,對實行行為的界定非常困難。比如實施殺人的行為,就是殺人罪的實行行為,以殺人故意,一人抱著被害人,一人進行砍殺,那麼抱著被害人的行為是殺人行為嗎?兩人相約去盜竊,一人在外望風,一人進屋盜竊,在外望風的人的行為是否屬於盜竊的實行犯?按照形式的客觀說,是很難確定的。「實行行為也有質的規定性」「行為本身不具有危險性、只是偶然引起死廣結果或行為人自認為可能導致死亡結果的行為,不是殺人罪的實行行為。」犯罪的本質是法益侵害,正犯的行為本質就在於對法益的侵害或迫切的危險。由此,相約盜竊,在外望風的行為根本不可能給予法益侵害或危險,只能是對進屋者行為以幫助,所以是幫助犯。所以,實質的客觀說,從法益侵害的角度出發,只有侵害法益或侵害可能的人的行為,才是正犯,即實行行為,其餘的都是共犯。按照形式的客觀說也是無法進行判斷,比如入室盜竊,是入室開始為著手呢,還是進屋後實際盜竊時為著手?按照實質的客觀說,從進屋時起,已經對法益產生侵害,所以,應以此時為著手。
(三)法益與違法性的本質
有形式的違法性和實質的違法性之分。在違法性層次中,主要判斷行為是否具有實質的違法性。實質的違法性有兩種傾向:一是違反社會倫理規范;二是對法益的侵害或危險,即法益侵害說。由於違法性的有無,通過有無違法阻卻事由來判斷,所以側重於客觀方面來判斷實質的違法性,從而筆者贊同法益侵害說,因為社會倫理規范更帶有主觀價值色彩,法益侵害說更客觀些。
(四)法益與可罰的違法性
可罰的違法性是指以不存在可罰的違法性為根據,從而否定犯罪成立的理論。根據這種理論,行為雖然符合構成要件,但違法性輕微的話,就不值得適用刑罰這種強力的對策為必要。可罰的違法性的理論,最初由立於謙抑主義立場的宮本英修所提倡,其後由佐伯千仞加以展開。佐伯博士立於法益侵害說的立場,主張某種行為即使特合構成要件,但因為該刑罰法規預定一定程度的違法性,在被害法益輕微沒有達到其程度的場合以及被害法益的性質不適於由刑罰干涉的場合,應當認為阻卻違法性而阻止入罪。關於可罰的違法性的判斷的標准有兩:一是關於違法性的量,法益侵害的輕微性。二是關於違法性的質,法益侵害行為的形態,根據社會倫理的觀點來看價值輕微性的情況。例如,同是拍友人肩膀的行為,具有敵意的場合與為了友好的場合從刑法的愈義完全不同。
(五)法益與違法性阻卻事由
「所謂阻卻違法事由,指行為符合構成要件但成為排除其違法性的根據的事由。」阻卻違法事由是否有共同的統一原理,在學說上有分歧。主要存在「目的說」與「優越的利益說」的爭論。目的說認為實質的違法性是違反被國家承認的共同生活的目的,行為是為了達到被國家承認的共同生活的目的的適當的手段,這是阻卻違法事由的一般的原理。優越的利益說,也叫做「法益衡量說」,把違法性的實質解釋為對法益的侵害,以這種思想為出發點,關於價值不同的利益相對立的場合,為了價值大的利益,犧牲價值小的利益,這是阻卻違法事由的一般原理。違法性的本質是法益侵害,不具有法益侵害危險的行為,不是違法的行為。正當防衛的情形中,從表面上看它是違法的,但其根本是阻止不法侵害以保護合法權益,其侵害的對象是「不法的利益」,所以它是合法的。
❽ 犯罪的法律特徵為什麼不是其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明確犯罪的基本特徵,對於理解刑法關於犯罪的規定具有重要意義;但不能直接根據犯罪的基本特徵認定犯罪。
犯罪具有三個特徵。
1、社會危害性 所謂社會危害性,是指行為對刑法保護的社會關系的侵犯性,
即刑法第13條所列舉的對國家利益、公共利益、集體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權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具體表現為:
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與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
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侵犯其他合法權益。
一個行為是否構成犯罪,首先取決於它是否具有社會危害性。
由於社會危害性是對法益的侵犯性,所以,只有當某種行為對法益造成了侵害或者有造成侵害的危險(威脅法益)時,該行為才具有社會危害性。
例如,故意殺人行為之所以具有社會危害性,是因為該行為致人死亡(侵害了生命)或者具有致人死亡的危險性(有侵害生命的危險性)。
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侵害或者威脅法益,不管行為人的內心多麼邪惡,也不具有刑法意義上的社會危害性。
例如,甲希望通過求神拜佛的方法「殺害」A,雖然其「殺A的想法」是邪惡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致A死亡(不可能侵害生命),
所以,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不可能成立犯罪。再如,乙在荒山野外狩獵時,誤以為稻草人是自己的仇人B而開槍。
盡管乙「想殺仇人」是錯誤的,但由於其行為不可能導致B死亡,也不可能導致其他人死亡,所以,乙的行為沒有社會危害性,也不應以犯罪論處。
社會危害性是質與量的統一。並非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都是犯罪,刑法規定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這表明,一個行為只有嚴重侵犯了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才可能構成犯罪。這是由刑法的特點以及我國的刑事政策決定的。
刑法與其他法律的關系表明,對於某種危害行為由其他法律處理便能有效地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就不應適用刑法。
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懲辦與寬大相結合,一直注重擴大教育面、縮小懲罰面,故對輕微危害行為不以犯罪論處。
認識這一點,有利於從本質上把握犯罪行為與一般違法行為的區別。
社會危害性是相對穩定性與變易性的統一。
「相對穩定性」是指某些行為(如殺人、強奸等傳統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較為穩定。
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刑事立法應當具有相對穩定性。
「變易性」是指同一行為在不同時間、地點、條件下,其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發展變化。
因為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實施的,立法機關與司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評價行為的社會危害性,
加上我國地域遼闊但各地發展不平衡,民族眾多,而風俗、習慣、傳統不相同,故同一行為在不同條件下所造成的危害會發生變化。
承認這一點,不僅對刑事立法具有意義,而且對於理解和適用刑法也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危害性是客觀性與可知性的統一。犯罪行為所具有的社會危害性是客觀存在的,因而人們能夠認識它。
立法機關總是根據社會歷史條件,從維護國家與人民利益出發,
通過考察行為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性質、行為的手段與行為所造成的危害結果、
行為與社會發展的背離程度、行為與客觀規律的背離程度、行為人本身的情況、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等因素,
來認定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司法機關一方面要根據刑法的規定來認定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考察刑法不可能規定而又對社會危!言性有影響的因素。
明確這一點,有利於正確評價社會危害性的程度,有利於正確處理刑事立法與刑事司法的關系。
2、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或稱刑法的禁止性,即犯罪行為是違反刑法的行為,是刑法所禁止的行為。
刑法對犯罪行為的禁止,是通過罪刑規范體現出來的,或者說是通過對某種行為規定刑罰後果來禁止該行為。
因此,刑事違法性事實上是指行為符合罪刑規范所指明的假定條件,進一步而言,行為的刑事違法性與行為符合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是統一的。
違反刑法並不只是違反刑法分則,凡是違反廣義刑法的禁止性規范的行為,均具有刑事違法性。
從刑法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的關系來看,刑事違法性表現為兩種情況:
一是直接違反刑法規范,二是違反其他法律規范但因情節嚴重進而違反了刑法規范,故單純違反其他法律而沒有違反刑法的行為,不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與社會危害性具有統一性。刑法之所以禁止某種行為,是因為該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故嚴重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前提或基礎,刑事違法性是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法律表現。
由於社會危害性的內部結構是主客觀統一的,故刑事違法性也是主客觀統一的,
即只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罪過心理支配下實施的侵犯合法權益的行為,才可能具有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司法機關認定犯罪的法律標准。司法機關不能憑直覺認定某種行為是否具有犯罪的社會危害性,
只能通過刑法所確定的具體標准來認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也不能在刑事違法性之外附加其他標准。
3、應受刑罰處罰性 應受刑罰處罰性是指犯罪行為是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但如果某種行為只應承擔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法律後果,則不可能成立犯罪;
只有當該行為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能成立犯罪。
應受刑罰處罰性,首先是從立法角度而言,即使刑法明文禁止某種行為,但只要刑法沒有對其規定刑罰(法定刑)後果,該行為就不是犯罪。
例如,《關於禁毒的決定》明文規定「禁止吸食、注射毒品」,但它並沒有對吸食、注射毒品的行為規定刑罰後果,故吸毒、注射毒品的行為不是犯罪。
再如,當刑法分則條文僅對聚眾犯罪的首要分子規定了刑罰後果,沒有對其他參加者規定刑罰後果時,表明其他參加者的行為不成立犯罪。
其次是從犯罪行為的一般性質而言,即構成犯罪的行為通常會受到刑罰處罰。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任何犯罪都必然受到刑罰處罰。
因為犯罪行為形形色色,同一種犯罪也,存在不同情節,
故刑法規定了構成犯罪而免除刑罰處罰的情形,司法實踐中也存在認定某種行為構成犯罪而不判處刑罰的情況。
但免除刑罰處罰,也是以應受刑罰處罰為前提的;如果不應受刑罰處罰,則不成立犯罪。
(8)法益侵害說與社會危害性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分為四個要件:犯罪客體、犯罪客觀方面、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
犯罪客體。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行為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在本案中陸某就是一犯罪客體的身份出現的。
對於犯罪客體的理解,要注意一下三點:第一,犯罪客體之所以應當作犯罪構成的要件,
是因為一個行為不侵犯任何合法權益,就意味著不危害社會,也就不構成犯罪。
因此,犯罪客體揭示了犯罪的危害性質以及危害程度,有其作為犯罪構成的要件之一獨立存在的意義。
作為受害人的陸某,其生命權受到了侵害。第二,法律所保護的權益范圍十分廣泛,但並非所有的合法權益都屬於犯罪客體只有那些受刑法所保護的,
而被犯罪行為所侵犯的權益才會成為犯罪客體,生命權是人最基本的權力,所以必然要受到刑法的保護。
第三,我國刑法對犯罪客體的規定採取了多種方式。
例如,危害國家安全罪的章罪名揭示該章所規定的犯罪的同類客體是國家安全,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章罪名揭示該章所規定的犯罪的同類客體是公共安全,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的章罪名揭示該章所規定的犯罪的同類客體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等等。
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說明行為對法益造成侵害的客體外在事實特徵,
犯罪客觀方面具有以下特徵:
1、客觀性。犯罪行為作為人的一種活動,是由行為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下所實施的表現於外的各種事實特徵組成的。
2、法益侵害性。犯罪的形形色色決定了犯罪行為客觀表現形式的多種多樣,但只有從客觀上說明行為對法益造成侵害的客觀事實特徵。
3、多樣性。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內容復雜、多樣,具體有危害行為、危害結果以及特定的時間、地點、方法,等等。
4、法定性。犯罪客觀方面作為犯罪構成的客觀要件,必須是刑法條文明文規定的,這是犯罪構成的法定性在犯罪客體方面的具體表現。
5、必備性。犯罪客觀方面是一切犯罪成立而在客觀上必須具備的要件。
如果不具備犯罪客體方面,就說明根本不會存在具體法益受到嚴重侵害的客觀事實,也就不可能構成犯罪。
❾ 怎樣才算刑法上的社會危害性,比如甲想報復乙,因此把乙的雞鴨都殺了,算不算刑法上的犯罪
雖然你的分少,但是我還是回答吧。殺死他人家禽屬於故意毀壞他人財物罪的情節,但是否犯罪應當根據當地標准判斷,比如殺了幾只跟殺了一養殖場的雞鴨肯定在是否定罪量刑和量刑輕重有區別,如果是少量的殺死他人雞鴨不以犯罪論處。
至於社會危害性,應當從各個角度考慮,社會危害性屬於刑法法理上的一個概念,雖然法條有所涉及但並沒有將其解釋,法官在判斷社會危害性時應當多方面考量,如:有人天天欺負你,毆打你,你一氣之下將其殺死,那麼這種激憤殺人就屬於社會危害性較小的。再如:有人被殺,弄得周圍群眾人心惶惶,犯罪嫌疑人被抓後,群眾一致認為此人該殺,那麼這就是社會危害性較大的。綜上所述社會危害性應當從犯罪嫌疑人主觀心理 群眾反應 作案手段動機 認罪悔罪態度進行考量。
希望採納哥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