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社會學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
1. 從法社會學的角度怎樣看待「賠錢減刑」這一現象
不同利害相關方的參與和合意即使不是對「是否正義」真理性的證明——根本不存在這種證明——也是對「正義」的指示器。而「矯正正義」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多方間尋求平衡的機制,因此我們需要在犯罪人、被害人與國家的關系中,全面分析各自的「所得」與「所失」。
(1)犯罪人
犯罪人從其犯罪行為中得到其不應得的「所得」,這時他就違背了分配正義,成為了一個不公正的人,要做的就是對他進行矯正。既然刑罰和賠償不能同時施行,那麼,僅僅刑罰能否對這個不公正予以矯正?回答是肯定的,如前所論,只要讓他不應得的東西失去就使其得到了矯正,而刑罰恰恰能夠起到這種作用,就連提倡刑罰寬和的貝卡利亞也不會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說:「只要刑罰所帶來的惡果大於犯罪所帶來的好處,刑罰就會收到它的效果。這種大於好處的惡果中應該包含的,一是刑罰的堅定性,二是犯罪即得利益的喪失。」
(2)被害人
「給予每一個人任何所需要的補救,只要他的權利為他人所違反」,是「矯正原則」的核心。因此,必須恰當補償犯罪人從犯罪人的犯罪行為中不應失的「所失」。被害人的受損首先是尊嚴和精神上,這種損害可以用對犯罪人的刑罰來補救,其次是非尊嚴的損害,可以用對被害人的物質補償來實現。這種補償可由國家來承擔,即犯罪被害人國家補償制度;也可由犯罪人來履行,而其履行結果就是 「應得」刑罰的相應減輕,這一制度或者體現為我國「賠錢減刑」的司法操作,或者規范化為「強制賠償命令」制度。
「強制賠償命令」,又名損害賠償命令制度(Compensation Order),是指作為緩期執行、緩期宣告、緩刑(probation)及假釋的條件而命令犯罪人向被害人賠償損失的制度。這一制度在19世紀向20世紀過渡之際幾乎為所有的歐洲國家所採用。如義大利1921年刑法草案規定,以履行賠償損失作為刑罰減輕、宣告緩刑、假釋的理由或條件,前聯邦德國刑法規定恢復因犯罪所引起的損害,是對犯人實行保護觀察和假釋的條件之一。1972年,英國從「讓犯罪人賠償犯罪損害,比目前用以對付重大犯罪的主要武器——拘禁更具抑制效果」的見解出發,強調其迴避自由刑的刑事政策上的意義。根據該制度,法院對一定的犯罪案件在宣告有罪判決之時,有權依職權或者依被害人的申請,做出被告人因其犯罪行為給被害人所造成的直接的物質損害及治療費予以賠償的命令,並以命令的執行作為從輕、減輕刑罰或緩刑的考慮情節。「強制賠償命令」制度既保證了規范邏輯的自洽,消弭人們對「賠錢減刑」的爭議,又能最大程度地避免附帶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的程序扞格,進而解決民事賠償無法實際執行的實踐困境,完全能夠成為刑事責任和民事侵權責任完全分離後,實現被害人正義的有效途徑。
(3)國家
在國家看來,犯罪人的行為是對法律秩序和國家政權的侵犯,犯罪人必須通過「刑罰」的矯正才能使國家的權利得到回復。「刑罰」對國家最直觀的功能就是它的經濟補償,包括財產刑的執行和無償佔有犯罪人強制勞動的財富。而從根本上看,作為排他性、壟斷性國家暴力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刑罰權是國家基於獨立主權對犯罪人實行刑事制裁的權力,是國家自我保護的手段,在對犯罪人道德上的否定和精神上、肉體上的嚴厲懲罰的過程中,國家的侵害也得到了矯正。
作為一項從一系列實踐性假說中選取的命題,「賠錢減刑」制度一方面需要規范的和價值的支持,而另一方面,它的正當化論證又依賴於社會常識和大眾常情。如何將法律人的判斷與理解和公眾意識與心理相聯結,從而相互交流,彼此認同,仍然是一個重大艱難的問題。因此,「賠錢減刑」的正當化並非一勞永逸的,而須不斷接受實踐理性的檢驗。在這一意義上,一種正當的制度必須在逐步的質疑與對話中才能得以建立,而建立的過程無疑又是長久和漫長的。
2. 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社會學的基本視角。
社會學的視角 並不一定是很理論化和很規范化的 當然深刻的社會學式的洞察力總是厚積薄發於深厚的理論功底 但更重要的 社會學的視角 是一種超越獨立的個體或僅僅是個體之間聯系的 從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高度來觀察和解釋社會萬象的一種心智品質。
再引經據典
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應該是對社會學視角最經典的詮釋——
「它是這樣一種能力,涵蓋最不個人化、最間接的社會變遷到人類自我最個人化的方面,並觀察二者之間的聯系。在應用社會學的想像力的背後,總是有這樣的沖動:探究個人在社會中,在她/他存在並具有自身特質的一定時代,她/他的社會與歷史意義何在。」(米爾斯,2005)
簡單的說,社會學的視角和社會學的想像力,是一種個體—社會結構—歷史進程之間自如穿梭的思維和心智的品質。
3. 怎樣用三種社會學視角分析社會現象(結構功能主義、沖突視角、符號互動理論)說的明白的加分
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的進步是社會各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復雜化,造成分化,然後互相短期沖突,接受,適應的過程,導致了社會整個大系統越來越復雜也就越來越完善。
沖突論認為的社會進步就是利益集團互相博弈的過程,其中心就是圍繞權力與利益的博弈。
互動論認為社會的所有存在都是人與人之間互動所形成的所謂袖裡乾坤,也就是共同擁有的符號,社會的進步就是在人與人不斷交流過程中不斷豐富復雜的符號系統。
4. 從社會學角度分析熱點問題
1.富士康跳樓:人多,競爭激烈;2.校園襲擊:社會不公,制度不完善;3.本田罷工:分配不公,創造價值與收入不匹配。
5. 用社會學三大理論視角分析社會現象 500字即可
你是中大傳設院的吧?哪個專業的啊?
6. 運用法社會學的觀點論述 在中國幾乎任何一個城市,都會發生乘坐計程車被拒載現象。雖然有很多制裁手段,但
你重大法學院的把
7. 經濟社會學是從社會學的視角研究經濟現象,試簡要論述經濟學和社會學兩個學科的基本假設和理論旨趣
經濟學的假設是很統一的,也就是傳說中的經濟學帝國主義,不像咱社會學,首先是理性人得假設,第一考慮的是利益最大化的問題,在市場上也就理所當然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我覺得這是最關鍵的吧,但是社會學很可惜我沒有發現什麼統一的理論旨趣什麼的,其實研究經濟社會學,社會學中主要是格蘭諾維特的弱關系,還有那個結構洞,其實可以稱之為網路學派,就是社會網,但是我認為還有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哈里森.懷特,一個具備理論物理學博士背景的社會學教授,其社會網的分析很經典,但是也很難,而且他培養了現在一系列社會網分析方面的專家,因此社會學中還是網路學派佔主導地位吧,這個基本的特點就是強調embed(嵌入),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是處於社會結構中的一個點,並且同其他個人或者組織相聯系。
我想起來了,經濟學中主要是制度經濟學分析的比較多,強調交易成本的,科斯的,張五常的,諾斯的,威廉姆森的,貌似是在組織和市場中間進行選擇,我不太懂,不過凡勃倫的有閑階級論倒是可以給你借鑒下經濟學反正範式挺統一,即便是制度經濟學還是強調最小成本,社會學主要是網路,其他的影響不大
8. 社會學在分析社會現象時主要的分析視角有哪些
1.文化震驚與邊際文化
(1)邊際文化
(2)文化震驚
作為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沖突之一種的「文化震驚」指生活在某種文化當中的人,在初次接觸到與其自身文化迥異的另一種文化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正確對待和適當處理這種客觀現象,避免失誤.
2.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種族·中心主義
各個國家、民族都常有一種傾向,容易將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等看成是最好的,並以此為標准,來衡量、評判其他文化,對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文化中心主義在近現代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歐洲中心主義。會學中文化分析的視角包括哪些寫回答有獎勵
社會學中文化分析的視角包括哪些
寫回答有獎勵 共2個回答
HUANSU還俗
2020-03-31
關注
參考《社會學概論新修》鄭杭生P76:文化分析的視角
1.文化震驚與邊際文化
(1)邊際文化
(2)文化震驚
作為文化交流過程中文化沖突之一種的「文化震驚」指生活在某種文化當中的人,在初次接觸到與其自身文化迥異的另一種文化時所產生的思想上的混亂與心理上的壓力。在文化交流過程中,必須正確對待和適當處理這種客觀現象,避免失誤.
2.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1)文化/種族·中心主義
各個國家、民族都常有一種傾向,容易將自己的生活方式、 信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等看成是最好的,並以此為標准,來衡量、評判其他文化,對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文化中心主義在近現代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歐洲中心主義。
0 搶首贊
QQ124011520
2015-06-30
關注
社會學的概念 社會學是關於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具體社會科學。
社會學的學科特點是什麼 一整體性,社會學認為,任何一個社會都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體系;二綜合性,社會學研究總是聯系多種社會因素、自然因素加以考慮;三實證性,社會學強調社會調查和對社會現象的數量分析;四應用性,反映在社會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
社會學的理論與實踐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社會學在理論方面的作用。1、向人們提供科學的社會知識,告訴人們社會現象是什麼(描述)、為什麼(解釋)、將來怎樣變化(預測)。2、社會學不僅提供現成的社會知識,而且通過提供社會學的視角、社會學的方法,幫助人們獲得新的社會知識。幫助人們樹立科學的社會觀,為人們最終選擇「應該怎麼樣」提供理論上的幫助。
二社會學在實踐方面的作用。1、社會學在幫助人們掌握科學的社會知識的基礎上,進而幫助人們在維護和改善現存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改革不利社會發展的社會體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強自覺性,使自己的社會行動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規律性;2、社會學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對科學地管理社會和制定正確的社會政策提供有依據的、經過論證的實際建議,為改革開放服務,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服務,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協調發展。
社會運行機制的概念 是指人類社會在有規律的運動過程中,影響這種運動的各種組成機構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聯系,以及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作用原理,簡要地說,也就是社會運行「帶規律性的模式」。
社會運行的內外條件主要有哪些/社會運行的條件:一人口條件〔指數量、質量、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基礎條件之一;二生態環境條件是社會運行的另一個基礎條件;三經濟條件是社會運行的決定性條件;四社會運行的政治條件;五社會運行的文化與心理條件;六轉型加速期和轉型效應;七遲發展社會和遲發展效應。
社會的概念 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一社會不是單個個人的堆積或簡單相加,它是人們的聯系或關系,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二人們的交往首先是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中發生的經濟交往,因此,人們之間的最基本的、決定其他一切的關系是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們的有機總體。
評價社會運行狀態的原則是什麼 一綜合性原則 基本途徑,理論綜合研究;利用數學、統計學等模型的綜合研究。二協調性原則 包括:結構性協調;功能性協調;結構和功能之間的協調。三滿足需要的原則。
簡述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
一宏觀社會與微觀社會的角度。宏觀社會是指社會的整體結構,是較大范圍的社會關系,如人口結構等。微觀社會指社會的個體結構,即表現日常生活中人際互動的模式。
二個體關系、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角度。個人關系,指日常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直接聯系或互動,它是一種較低層次的社會關系,因而它常常是不穩定的、變動不居的。群體關系,指在社會的群體或組織的層次上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社會制度是指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之相聯系的社會活動的規范體系。
三血緣、地緣和業緣的角度。學院是指以血統的或生理的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地緣,是指人類社會關系的區位結構關系或空間與地理的關系。業緣是指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復雜的社會關系。
社會控制 社會控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社會學一般使用廣義上概念。
廣義上是指社會組織體系運用社會規范以及與之相應的手段和方式,對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個體、社會群體及社會組織)的社會行為及價值觀念進行指導和約束,對各類社會關系進行調節和制約的過程;
狹義上指對社會越軌者施以社會懲罰和重新教育的過程。
社會越軌 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社會個體、社會群體及社會組織)偏離或違反社會規范的行為。
社會控制的手段
1、 政權:政權是階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最高權力機構。
於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軍隊、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進行社會控制。
2、法律: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政權強制實施的行為規則的總和。
3、紀律:紀律是社會組織要求其成員遵守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其約束力局限於制定紀律的群體內部。
4、道德: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是以善惡評價為中心形成的非正式的社會控制手段。
5、風俗:風俗是指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社會生活中相互影響自發形成的,並為社會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習慣。
6、社會輿論:社會輿論是指公眾對某一事件或人物的共同意見和評價,它是通過在特定人群中傳播消息,交換看法而形成的。
9. 從法律社會學角度分析對高考的看法
在當今社會說抄,高考算是唯一一個比較公平(不是絕對)公平的地方了。
因為社會階層很多人都需要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
但是高考的決定又太過於武斷了。所以高考也是算一個扼殺人心的東西了。
不過時代在進步,高考也會不斷的發展的。
不管怎麼說在社會沒有發生變革之前,中國還是需要高考制度的存在。
10. 社會學角度什麼是社會學角度
社會學的角度主要是從社會學學科的視野出發,來分析問題,結構問題。
舉一個比較簡單的例子,就說要分析一個行動,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我們要具體了解這個行動具體是什麼,有什麼特徵,行為有什麼動機,達成什麼目標,行動的機制是什麼,有沒有行動規范,行動主體是什麼,怎麼執行的等等。
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不僅要分析這單個行動,還要分析與之相關的眾多的其他的相關方面,從一個大的背景和環境中去結構這個現象,這個行動,分析眾多的社會因子與這個行動的關系,將其作為一個整體去理解去分析。
(10)從法社會學的視角分析社會現象擴展閱讀:
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不但希望了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糾正」。
社會理論當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復雜理論框架來解釋和分析社會樣式和宏觀社會結構。社會理論總跟經典的學科有一個令人不安的關系,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會學家從未擔任大學職務。
現今社會理論被認為社會學分支,涉足多個科學區域譬如人類學、經濟、神學、歷史等等。第一種社會理論幾乎跟社會學同時誕生。社會學之父-孔德創立第一社會理論-社會演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