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勞動合同法同工不同酬

勞動合同法同工不同酬

發布時間: 2021-11-17 16:08:23

1. 勞動法同工同酬的規定

一、同工同酬是按勞分配嗎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單位對於技術和勞動熟練程度相同的勞動者在從事同種工作時,不分性別、年齡、民族、區域等差別,只要提供相同的勞動量,就獲得相同的勞動報酬。同工同酬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一)是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工作內容相同;
(二)是在相同的工作崗位上付出了與別人同樣的勞動工作量;
(三)是同樣的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業績。
一般而言,同工同酬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男女同工同酬。在勞動報酬分配上的性別歧視由來已久,而且難以根除;
第二,不同種族、民族、身份的人同工同酬。直至今天,某些國家和地區也還存在這種分配歧視。我國自解放以來,基本消除了這種歧視現象;
第三,地區、行業、部門間的同工同酬。
由於各地的經濟水平與生活水平差異很大,各個行業、部門的特點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存在著地區、行業、部門間「同工不同酬」的現象;
第四,企業內部的同工同酬。這是同工同酬中最重要的內容。在同一企業中從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勞動且取得相同勞動業績的勞動者,有權利獲得同等的勞動報酬。
2、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以勞動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在商品經濟中表現為貨幣收入)的分配方式。它的主要內容包括:
1、個人消費品的分配只能以勞動為尺度,而不能以生產資料的佔有狀況和其他條件為尺度;
2、每個勞動者應分配的個人收入的多少,取決於他為社會提供的勞動進行必要的扣除之後為個人勞動部份的多少,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3、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生產的發展,勞動者能夠分到的消費品也將增加。按勞分配執行的是一種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原則。
綜上,同工同酬不是按勞分配,它們是不同的兩個概念,同工同酬是要求不分性別、種族等差別分配工資,而按勞分配則是多勞多得,做得的勞動量越多,收獲就越多。這個兩個只存在交集,但不同一個意思。
二、《勞動合同法》對同工同酬的相關規定
1、第十一條用人單位未在用工的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與勞動者約定的勞動報酬不明確的,新招用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按照集體合同規定的標准執行;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的,實行同工同酬。
本條是關於一個月寬限期內勞動報酬應當如何確定的規定。《勞動合同法》允許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為解決在這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有關勞動報酬約定不明的問題,本條作了相應規定。本條專門針對用人單位已建立勞動關系,一個月內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情形所作的規定。本法第十條規定,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可能在建立勞動關系之前或者同時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那麼有關勞動報酬的事項就可以在書面勞動合同中規定。規定不明的,適用本法第十八條的規定。用人單位也有可能在建立勞動關系之日起一個月內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那麼在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期間,如果雙方對勞動報酬有約定的,從其約定。如果約定不明的,應按照集體合同規定的標准執行。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作規定的,用人單位應當對勞動者實行同工同酬。
當然,同工同酬是一個原則,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即使是同一工作崗位的勞動者,也有資歷、能力、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勞動報酬有一些差別,只要大體相同,也不違反同工同酬原則。
2、第十八條勞動合同對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准約定不明確,引發爭議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重新協商;協商不成的,適用集體合同規定;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勞動報酬的,實行同工同酬;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勞動條件等標準的,適用國家有關規定。
本條是關於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准約定不明確如何解決的規定。根據本條的規定,勞動報酬約定不明確,引發爭議的,應當按照:
①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重新協商;
②適用集體合同的規定;
③按照同工同酬原則規定進行處理。
沒有集體合同或者集體合同未規定勞動報酬的,用人單位立當對勞動者實行同工同酬。目前,我國的集體合同制度不發達,多數企業沒有集體合同,行業性和區域性集體合同也很少;或是雖然有集體合同但其中並沒有關於勞動報酬的約定,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在確定勞動報酬時應當遵循同工同酬原則。
3、第六十三條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本條規定了被派遣勞動者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享有同工同酬的權利。目前,勞務派遣領域中對勞務派遣工進行身份歧視的問題比較突出,集中體現為勞務派遣工與正式工之間雖從事相同的工作但工資待遇相差較大。有的企業中勞務派遣工與正式工的基本工資相差30%-40%。在繳納社會保險費方面,勞務派遣工工與正式工也有差別,正式工的社會保險是按照公司上年度平均工資的標准繳納的,而勞務派遣工的社會保險是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繳納的。有的用工單位是將勞務派遣工的工資待遇遇和勞務派遣單位的管理費一並交給勞務派遣單位,再由勞務派遣單位根據自己的薪酬制度確定勞務派遣工的工資待遇,因此,對於用工單位而言,無法做到勞務派遣工與正式工的同工同酬。用工單位大量使用派遣員工,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派遣員工工資水平較低,且沒有正式員工的福利,使人工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勞動合同法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這不僅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
同工同酬的提出,鼓舞了廣大工作者的積極性,也是我國薪酬制度進步的一種表現,但在實際落實情況來看,還是存在這較大的問題。還是很多企業存在招收只招男或女,還有編制員工和合同制員工的收入和保障相差甚遠。

2. 新勞動合同法同工同酬是什麼意思

?本資料為你解讀。 2013新勞動合同法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單位對於技術和勞動熟練程度相同的勞動者在從事同種工作時,不分性別、年齡、民族、區域等差別,只要提供相同的勞動量,就獲得相同的勞動報酬。 2013新勞動合同法同工同酬體現著兩個價值取向:確保貫徹按勞分配這個大原則,即付出了同等的勞動應得到同等的勞動報酬;防止工資分配中的歧視行為,即要求在同一單位,對同樣勞動崗位,在同樣勞動條件下,不同性別、不同身份、不同戶籍或不同用工形式的勞動者之間,只要提供的勞動數量和勞動質量相同,就應給予同等的勞動報酬。 勞動合同法同工同酬的解讀: 1、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單位對於從事相同工作崗位、付出相同勞動、取得相同工作業績的勞動者,支付大體相同的勞動報酬。 2、同工同酬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2.1、是勞動者的工作崗位、工作內容相同; 2.2、是在相同的工作崗位上付出了與別人同樣的勞動工作量; 2.3、是同樣的工作量取得了相同的工作業績。 3、一般而言,同工同酬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男女同工同酬。 在勞動報酬分配上的性別歧視由來已久,而且難以根除; 3.2、不同種族、民族、身份的人同工同酬。 直至今天,某些國家和地區也還存在這種分配歧視。我國自解放以來,基本消除了這種歧視現象; 3.3、地區、行業、部門間的同工同酬。 由於各地的經濟水平與生活水平差異很大,各個行業、部門的特點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存在著地區、行業、部門間「同工不同酬」的現象; 4、企業內部的同工同酬。 這是同工同酬中最重要的內容。 5、在管制中的犯罪分子的同工同酬。 我國刑法第39條規定,對於被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勞動中應當同工同酬。 註: 1、同工同酬作為一項分配原則也有相對性,即使相同崗位的勞動者之間也有資歷、能力、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因此勞動報酬只要大體相同就不違反同工同酬的原則。 2、《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同一工種已不再有農民工與正式工的差別,在同一企業工作的農民工與非農民工,同工同酬。

3. 新勞動合同法中的同工同酬是強制性條款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內工同酬」容。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單位對於技術和勞動熟練程度相同的勞動者在從事同種工作時,不分性別、年齡、民族、區域等差別,只要提供相同的勞動量,就獲得相同的勞動報酬。
同工同酬在現實中,因為各種原因,很難做到絕對公平的,只能是相對公平。

4. 新勞動合同法同工同酬是什麼東東!!!!!!!!

勞務派遣暫行規定
第四條 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
前款所稱用工總量是指用工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人數與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人數之和。
計算勞務派遣用工比例的用工單位是指依照勞動合同法和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可以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
第二十八條 用工單位在本規定施行前使用被派遣勞動者數量超過其用工總量10%的,應當制定調整用工方案,於本規定施行之日起2年內降至規定比例。但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決定》公布前已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和勞務派遣協議期限屆滿日期在本規定施行之日起2年後的,可以依法繼續履行至期限屆滿。
用工單位應當將制定的調整用工方案報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
用工單位未將本規定施行前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量降至符合規定比例之前,不得新用被派遣勞動者。

國家單位就是牛,這句話對了。不加薪,不同工同酬,很難取證,如果你有確鑿的證據,那麼拿著去打官司的話,執法部門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偏袒誰。

還有一點,你要搞清楚,國有企業的當官的,都怕出事,為保住自己的烏紗帽,風吹草動都害怕。哪個屁股干凈?

嚇唬人的紙老虎你見過吧,就是這類東西。真的到了事情面前,巴不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兩年後看他還敢超過10%不,到時候去政府舉報,嚇也要把他嚇死了。

5. 同工不同酬違反勞動法嗎

1,違反的。
2,取證很難。「同酬」也可分檔次的。

6. 《勞動合同法》第63條規定的「同工同酬」應該為:

為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回分配辦法。

依據《答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被派遣勞動者享有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同工同酬的權利。用工單位應當按照同工同酬原則,對被派遣勞動者與本單位同類崗位的勞動者實行相同的勞動報酬分配辦法。

用工單位無同類崗位勞動者的,參照用工單位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勞務派遣單位與被派遣勞動者訂立的勞動合同和與用工單位訂立的勞務派遣協議,載明或者約定的向被派遣勞動者支付的勞動報酬應當符合前款規定。

(6)勞動合同法同工不同酬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要求:

1、依法訂立的集體合同對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合同對當地本行業、本區域的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約束力。

2、集體合同訂立後,應當報送勞動行政部門;勞動行政部門自收到集體合同文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3、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7. 什麼是同工同酬《勞動合同法》中關於同工同酬有哪些具體規定

同工同酬就是不管是正式工還是非正式工做一樣的工作發放的工資是一樣的

8. 《勞動合同法》中的同工同酬是否包括補貼,年金、福利待遇等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單位對於技術和勞動熟練程度相同的勞動者在從事同種工作時,不分性別、年齡、民族、區域等差別,只要提供相同的勞動量,就獲得相同的勞動報酬。

同工同酬,是勞動法規定的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的若干規定。2009年10月,人保部透露將出台工資支付條例。該條例將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包括勞務派遣工在內,只要工作的崗位、職級、內容相同,應做到「同工同酬」——不僅工資待遇相同,社保、福利等也應一視同仁。

(8)勞動合同法同工不同酬擴展閱讀:

1、二零零九年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同工同酬將第一次作為立法內容,即無論正式工還是勞務派遣工,只要從事相同內容工作,應當獲同級別工資待遇。

2、屆時,事實勞動關系形成後,企業的非正式合同工即勞務派遣工等,與正式工相同崗位、職級相同,從事相同內容的工作,付出等量勞動,並且取得相同勞動業績的,都應獲得同等的勞動報酬,即報酬在同一工資區間內浮動。任何用人單位都應執行。

3、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實施後,同一工種已不再有農民工與正式工的差別,在同一企業工作的農民工與非農民工,同工同酬。

9. 勞動合同法中同工同酬如何理解如果我司不給派遣工年資獎金合不合法(公司正式工有給)

同工同酬指的是同一單位內部同一工作崗位同一工作內容的勞動者在勞動報酬上應擔同一。但是指的是同一單位的員工,派遣工則是他單位派遣至該單位的員工,因此不具有同一性,另外,年終獎屬福利范疇,跟同工同酬無關。

10. 新勞動合同法的溯及力及同工同酬問題.

  1. 公務員受《公務員法》調節,事業編受《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管理條例》調節,勞動回合同答人員(合同制人員與勞務派遣人員)受《勞動法》調節,同一個法律體系下的才能同工同酬,也就是說《勞動法》要求的與正式人員同工同酬,指的是合同制人員與勞務派遣人員的同工同酬,你想一下,在企業里因為沒有編制不編制的說法,所以勞動法里指的正式人員,指的就是合同制人員,這種直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人員。

  2. 《勞動法》的前提是勞動合同,只要簽訂勞動合同的才遵循這個法律,公務員不簽合同,事業單位簽聘用合同,與勞動合同也不是一個體系的。所以同工同酬找不到依據和參照。

  3. 而且要不同工還不容易么,單位可以找出N個理由說你們不同工。

  4. 你所說的農行的正式合同工??你的表述有錯誤,你所說的應該是有編制的人。


熱點內容
怎麼分是法規還是規章 發布:2025-09-15 07:46:35 瀏覽:561
寶坻區法院群 發布:2025-09-15 07:46:35 瀏覽:9
法院書記員考試考什麼 發布:2025-09-15 07:28:36 瀏覽:966
小區配電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5 07:20:42 瀏覽:17
美國的一部經濟法性質的法律是 發布:2025-09-15 07:16:06 瀏覽:824
民革法律援助工作站成立 發布:2025-09-15 07:10:17 瀏覽:701
建設單位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5 06:58:31 瀏覽:941
法律咨詢服務部設立的條件 發布:2025-09-15 06:45:03 瀏覽:193
經濟法調整對象不包括 發布:2025-09-15 06:45:02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