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社會學分析案例

法社會學分析案例

發布時間: 2021-11-20 03:21:26

㈠ 社會學概論事例分析

社會學概論

第一章 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1.社會學創立的歷史條件:社會學的創立是社會變革、自然科學發展、社會思想和社會經驗研究的產物。

2.社會學創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馬克思、孔德、斯賓塞等,社會學形成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塗爾乾和韋伯等。

3、創立時期代表人物:奧古斯特.孔德《實證哲學教程》。孔德的學說:①科學的分類。孔德認為,科學知識的發展由簡單到復雜,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社會學居於科學的最高層次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對於社會現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規律的實證研究。分為社會靜力學和社會動力學兩個部分。秩序和進步是孔德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必須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學方法來研究人類社會。觀察法、實驗法和比較法、歷史法。3、赫伯特·斯賓塞代表作:《社會靜力學》《社會學研究》《社會學原理》《倫理學原理》其中《社會學研究》被嚴復翻譯成中文《群學肄言》。

4、社會學形成時期的代表人物:塗爾干社會學代表作是他的三論:《社會勞動分工論》《社會學方法論》《自殺論》社會學年鑒學派的創始人,繼承和發展了孔德創立的社會學。系統的社會學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塗爾干創建的。韋伯:主要著作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經濟與社會》合理性是韋伯社會學理論的核心概念。

5、社會學中心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歐洲轉移的美國,首先在美國發展為制度化學科。時至今日,美國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仍然在世界社會學發展中產生巨大影響。斯莫爾、托馬斯、帕克、伯吉斯創立了芝加哥學派,其主要學術成就是:第一,開拓了現代城市社區研究,使社區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第二,開創了人文區位學研究的先河。第三創建符號互動論。後期的主帥布魯斯。

6、歐洲在二戰後的發展特點:社會學的研究重心轉向現實社會/社會學研究領域的多樣化/社會學的理論研究已趨向多元化/歐洲社會學的制度化建設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7、蘇俄社會學經歷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紀50年代恢復以後獲得了較大的發展。蘇俄社會學:米海洛夫斯基創立了主觀社會學,列寧和普列漢諾夫對他們的主觀社會學進行了有力的批評。普列漢諾夫和布哈林是當時蘇聯社會學的主要人物。

8、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已有110餘年的歷史,經歷了四個曲折的發展時期。1979年,社會學的恢復重建標志著中國社會學正逐步走向成熟,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社會學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分為傳入時期/成長時期/建設時期/恢復重建四個時期。傳入時期:譚嗣同/嚴復/章太炎。成長時期:余天休/陳達。建設時期:許仕廉/張鴻鈞/晏陽初/李景漢/費孝通 毛澤東。恢復重建:費孝通/田汝康/雷潔瓊/王康。 9、本土化:是使移植進來的某一事物紮根於本鄉本土,適應本土的特性,並萌芽、成長、壯大。社會學本土化是一種使外來社會學與本土社會的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的學術過程。

10、社會學在中國的本土化:許仕廉/孫本文/吳文藻。晏陽初等人的鄉村建設和社區發展理論、潘光旦的「位育」理論、費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論等已經成為具有影響的研究中國社會的重要理論觀點。

11、實現社會學中國化的基本做法:社會學本土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為實現這一目標,社會學的基本理論首先應當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其次把研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社會化作為社會學的基本任務;第三立足中國社會的現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理論經研究和經驗研究相結合,使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能切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第四採取積極的態度,在借鑒國外社會學的中國過去社會學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逐步建立中國社會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形成中國社會學學派。第五,造就一支願意並有能力為奮斗的社會學專業隊伍。

12、社會學本土化是社會學發展的必然進程,「社會學美國化」是個先例。巴西、印度等世界各國社會學工作者都不約而同地倡導、推行社會學本土化,建立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社會學。13、在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與社會學中國化相一致的,起步於20世紀20、30年代,20世紀後期得到了更自覺、更明確、更有組織的推行。在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第二章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1、社會學:是一門研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綜合性社會科學。它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實證性和應用性等主要特徵。

2、社會學功能有: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會管理功能和社會批評功能。

A、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為了解和掌握發生了什麼事、什麼情況而進行的探索性研究。②解釋性功能:是指對影響社會事實發生、變化的主客觀因素,從其因果聯繫上加以說明的過程。③預測性功能:和描述、解釋功能相聯系的高一層次的目標是預測功能。是要提示將來的社會事件和狀態是怎樣的。 ④規范性功能:社會研究在回答『將會怎樣』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應該怎樣』的問題。

B、教育功能 ①幫助人們自覺的完成社會化。②幫助人們合理選擇。

C、社會管理功能:①建立規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饋信息。

3、社會學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實證的方式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所產生、形成、變化的人們的關系、行為、態度以及各種社會現象進行科學探索的一種研究方法。

4、社會學實證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籌劃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5、社會學研究的資料收集方法主要有:問卷調查法、實地研究法、社會實驗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

A、問卷調查:是以問題表格形式向被調查者收集相關資料的一種定量研究方法。

B、實地研究:又稱田野調查,它是一種深入研究對象內部,以參與觀察和非結構訪問的方式收集資料,交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定性分析來解釋社會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可分為參與觀察和個案研究。①參與觀察是研究者在某種程度上置身於觀察對象的環境和社會活動中,使自己成為被研究群體中的一員的一種觀察方法。②個案研究:對某個社會單位的生活全過程或關於它的某方面的個別事例和整體相關聯的一種研究方法。

C、社會實驗方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假設,在有控制的條件下,通過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證實社會現象變數之間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方法。

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是通過搜集現在了的,以文字數字元號畫面等信息形式出現的文獻資料,分析和探討各種個人與社會現象的一種研究方法。

6、社會學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實際研究應該是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

7、定性分析:是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分類、比較進而對某個或某類現象的性質和特徵作出概括的一種分析方法。實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屬於定性方法。

8、定量分析: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一種分析方法。問卷調查和實驗方法屬於定量方法。

9、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關系:性方法與定量方法是經常配合使用的。在進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須藉助定性方法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壓電行定性分析過程中,研究者又須藉助定量研究確定現象發生質變的數量界限和引起質變的原因。兩者的不同點有:①著重點不同②依據不同③手段不同④學科基礎不同⑤在研究中所處的層次不同⑥結論表述形式不同。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礎,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時運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確定量的根據下准確定性。這是二者的辯證關系。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有機結合是社會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10、社會學的主要理論觀點有: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結構功能理論、沖突理論、交換理論、符號互動論等。

第三章 社 會

1、社會:是以一定物質資料生產為基礎的共同體,其基本特徵是:①社會以人為主體②社會以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為基礎③社會以人與人的交往為紐帶④社會來源於自然又超越自然。

2、社會唯名論和社會唯實論:人只有在社會里並通過社會才能生存和發展。西方學者在回答個人與社會何者實真實的問題時形成了兩種理論觀點,即社會唯名論和社會唯實論。A、社會唯名論者認為,只有個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社會只有一個名稱,用來方便地稱呼構成社會的許多的個人,是個人行動的產物或互動的形式。以馬克斯·韋伯是社會唯名論的主要代表人物。B、社會唯實論者也稱社會實在論,和社會唯名論者相反,它把社會視為超越個人的客觀存在。以阿奎那為代表。社會唯實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國的塗爾干。

3、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科學的社會觀,其基本觀點是: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勞動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鑰匙,需要是人們社會行為的動力,人類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其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在社會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科學。①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科學②發展性和創造性是馬克思主義社會觀的生命之所在。③馬克思主義社會觀與具體社會生活相結合,創造性地促進社會關系良性運行,從而推進了自身的豐富和發展。④馬克思主義社會觀在同形形色色的錯誤社會觀的不斷斗爭中發展,具有較強的生命力。總之,馬克思主義社會觀是一種發展創造的、開放的、生氣勃勃的思想體系,而不是一個封閉的、僵化的思想體系。

4、個人與社會:社會是個人以角色名義與他人互動構成的關系網,這種關系網就是個人與社會的全部關系,表現為角色人格、價值規范、權利制度和行為交換四個相互聯系的關系體系。

5、以勞動或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作為社會的基礎,社會的基本結構必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體系。

6、社會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的總稱。社會學一般將社會關系劃分為初級社會關系與次級社會關系,結合關系和對應關系,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A、地緣關系:是人們依賴土地資源形成的生存關系,是種植業發生和發展的產物。B、業緣關系:是人類社會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的產物。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使一部分有專門技術的人從土地上分離出來,以行業為基礎,形成了這種新的關系。

7、如何建立與發展新型的社會關系? 積極建設和發展新型的社會關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①逐步建立健全新型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②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③加強黨風和社會風氣的建設④加速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用法律形式保護已經建立的新型關系和促進消除陳舊落後的社會關系。

8、社會結構:一般是指社會諸要素之間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關系。9、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要素:自然資源、人口資源和文化資源。10、人口資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內具有一定數量、質量和關系的人的總稱。具有兩重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11、人力資源:指表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數量和質量表示的資源,體現了包含在人體內的生產能力。其是在各種生產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主動要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經濟資源。

12、人口數量:是對人口資源的量的規定性,指一定時間和一定地區有生命的個體總和,通常人口數量指的是人口規模。13、人口質量:也稱人口素質,是對人口資源的質的規定性,包括人口的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素質等。14、自然資源:是與人類活動相關聯的全部自然條件的總和,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條件。15、自然資源特點:有限性、潛力無限性、系統性和空間分布不均勻等特點。16、自然資源分類:①環境資源②生物資源 ③礦產資源。

17、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他們需要的能力和機會構成危害的發展。

18、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矛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不可調和性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內在矛盾。①從人與自然的矛盾來看,人類的祖先類人猿原來是自然界的懷部分,與其他動物一樣處於又斗爭又互助的自然系統之中。人們必須尋求一種使人類得以持續發展的道路,即人與自然團伙調發展的道路。然而人口高速增長與資源短缺短時間內不可調和。②從人與人的關系及其矛盾來看,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不可能以個人為單位各自孤立地進行,人們必須在活動中結成一定的生產關系,才能取得成功。然而,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之間的不平衡不平等與利益沖突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解決。

19、可持續發展的意義:強調的是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意義深遠的。①可持有異議續發展尤其突出強調的是發展,消除貧困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項不可缺少的條件。②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並強調把環境保護作為發展進程一個重要弧形成部分,作為衡量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要程度的客觀標准之一。③強調代際之間的機會均等,指出當代人享有的正當的環境權利,後代人出同樣享有這些權利。④強調了要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法,要求人們在生產時要少投入多產出在消費時要盡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⑤要求人們必須徹底改變對自然界的傳統態度,建立起新的倫理道德和價值標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類隨意盤剝和利用的對象,而應看作人類的資源和價值源泉。

第四章 文化

1、文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去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專指文學藝術、音樂、體育等。

2、文化具有:創造性、習得性、共享性、連續積累性、特殊性和共性等特性。

3、文化的構成要素有:物質形態要素、精神形態要素、語言符號要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要素

4、從文化組成的單位看,其結構是:文化特質、文化集叢和文化模式。

A、文化特質。 是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也稱文化元素。如一隻茶杯。B、文化集從。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們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一項功能以滿足人的某種需要,這些文化特質就組成一個文化集叢。C、文化模式。是指由許多文化集叢結合而成的一個文化整體,而與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區別。如中國文化模式。

5、文化的功能:有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等正功能,同時,文化的滯後現象與反文化群體的文化也具有反功能。反功能:文化也會對社會整合與社會進步起著阻礙甚至破壞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一般發生在兩種情況下:一是文化滯後現象發生時,精神文化會對物質文化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另一種情況是發生在反文化群體和某些亞文化群體中。每個社會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都存在著一引起次屬文化,也稱亞文化。

6、文化規范體系:包括習俗、道德、法律和宗教。A、習俗: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有多種表現形式。習俗也稱民俗,是指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被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模式。它是一種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現象。習俗根植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功能:是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社會規范,它的調整范圍最普遍。

B、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和調節人的行為的觀念和規范,是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價值標准。現階段我國的道德標准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C、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行的社會規范。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意志,是最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行為規范。有以下特徵:①公正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強制性與社會習俗和道德不同,法律是依靠國家權力保證其施行的。法律的社會功能 ①懲罰功能②威懾功能③教育功能

D、宗教:是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對神的敬畏與信仰。宗教有負功能,也有正功能。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進社會團結,維持社會秩序②振奮民眾精神,促進社會發展③尋求生活意義,為個人提供精神安慰。

7、宗教和邪教的區別:邪教是打著宗教幌子的反人類,反文化的組織。邪教與宗教有本質不同,①宗教勸人熱愛生活,尊重世俗維護社會秩序;邪教宣揚世界是末日,貶低世俗,勸人毀滅,破壞社會秩序。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間的,宗教教義有經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間,它把生活在現世的教主當作神,把教主的話視為經典。③宗教宣傳博愛、愛教徒、愛大眾;邪教害人,以殘忍手段殘害信徒,殘害他人。

8、文化交流:是指從文化傳播開始的兩種文化之間互相溝通、采借、沖突與融合的過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屬性,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文化交流的過程包括:文化傳播、文化采借、文化沖突。

9、文化傳播是指某種文化元素隨同社會交往而擴散,為其他采借或吸必的過程。美國人類學家林頓把文化傳播分為三個階段A接觸與顯示階段B選擇階段C採納融合階段。

10、文化采借 又譯文化雜交,是指一種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種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叢,融入本文化的過程。

11、文化沖突 指異質文化在傳播接觸中出現的互相排斥的傾向和狀態。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階級性。

第五章 社會化

1、社會化:是社會對個人的文化教化和個人對社會主動選擇與能動調適的統一的社會過程。其內涵從三方面理解:時間上,個人社會化涉及到人生發展的全過程;內容上,個人社會化關注到個人作為社會一員所應具有的全部文化遺產;社會關繫上,個人社會化注重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以及個人社會化的結果。

2、社會化強制性的特點:人的社會化作為個人與社會以互動的成果,是強制性和能動性的統一。社會化帶有強制性的特點。①人類生命個體無先天行為模式,不會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人。②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常常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

3、社會化既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新陳代謝、穩定發展的需要。一般說來,社會化的三大功能:文化傳承、社會發展、個體完善。

4、社會化的內容:從廣義上說,包括人們所處的歷史時代的全部文化遺產。然而,從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的需求來說,社會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生活技能社會化、價值觀念社會化、行為模式社會化、角色社會化等方面。A、生活技能社會化是人們學習並獲得維持生存狀態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本領的過程。①是衣食技能②職業技能

B、價值觀念社會化是人們認知與認同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過程。

C、政治社會化是個人逐漸學習和接受被現有政治制度採用和確定的政治信念、思想體系、社會制度和政治態度的過程。

D、行為社會化是人們按照通行的社會行為規范模塑自身行為的過程。

E、角色社會化是按照社會上規定的角色的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使個人行為符合於一定社會期望的品質特徵。

5、社會化對人的角色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是分清自己角色類型的能力②是健全形色扮演的心理狀態③是全面理解角色規范化的程度④明確角色目標。

6、社會化: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將其分為基本社會化、繼續社會化、再社會化等類型。A、基本社會化:就是「生物人」通過社會文化教化,獲得人的社會性,獲得社會生活資格的過程。B、繼續社會化:是具有社會成員資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主動選擇、學習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調適個人與社會的角色關系的過程。C、再社會化:也稱重新社會化,它是使個人改變以前的知識結構、價值標准和行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和社會要求和新的形勢需要的知識結構、價值標准和行為規范的過程。社會化是階段性和終生性的統一。

7、基本社會化的任務:①生理性成熟即通過人化的生理發育過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礎②社會性成熟即通過社會文化的教化與自我內化,成為具有獨特個性物為能力的社會成員。

8、繼續社會化的意義:是人在成年以後的社會化,或稱二級社會化,這所以必要是因為①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任何個人的現有知識才能都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因而,基本社會化只是為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能力打下基礎②現化社會中,科學技術飛速發展,③基本社會化時期的教育范圍有很大的局限性④人不僅僅是學習社會文化,還肩負著發展社會文化的責任。

9、社會化從教化方向上可以分為正向社會化和反向社會化。所謂有正向社會化:是指上代人對下代人的文化傳遞和教化過程。反向社會化:是年輕一代用新知識新觀念影響前輩的過程,這種社會化又稱為文化反哺。10、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會》把個人必理成長的歷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嬰兒期幼小期 幼兒後期 學齡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期 成熟期。11、R·哈維格斯特把人一生的社會化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幼兒期 兒童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中年期 老年期。

12、社會化的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個人所帶有的一種由上代為下代提供的、有利於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特殊遺傳素質。主要表現在:人有異於其他動物的身體結構,為人發展自己的社會性准備了首要的先天生理條件,人有一個組織特殊的大腦,為認識世界,學習社會文化接受社會教化提供了生理物質基礎,人還具有高級神經活動系統,有第二信號系統----語言活動,而語言又是社會化的強有力的工具和杠桿。二是環境因素,是指影響個人社會化過程的全部社會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夥伴群體、工作單位、社區和大眾傳媒等影響個人社會化的全部社會環境。三是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實現知識內化與積累,達到社會化目標的根本途徑。包括生產活動,科學實驗,社會斗爭和人際交往等形式。主要表現為觀察學習、角色扮演、知識積累等環節。

社會實踐的地位和作用:社會實踐是社會化的根本環節,在社會化過程中,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廣泛拓展生活實踐的空間,是尤其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

13、社會化的目標:從根本上說,是培養合格的社會成員。社會化的現實結果,就是培養人適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各種角色能力。社會化的最高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過程。當代人的全面發展就是實現人的現代化

第四章 文化

1、文化:可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去解釋。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專指文學藝術、音樂、體育等。

2、文化具有:創造性、習得性、共享性、連續積累性、特殊性和共性等特性。

3、文化的構成要素有:物質形態要素、精神形態要素、語言符號要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要素

4、從文化組成的單位看,其結構是:文化特質、文化集叢和文化模式。

A、文化特質。 是組成文化的最小單位,也稱文化元素。如一隻茶杯。B、文化集從。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組文化特質,它們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一項功能以滿足人的某種需要,這些文化特質就組成一個文化集叢。C、文化模式。是指由許多文化集叢結合而成的一個文化整體,而與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區別。如中國文化模式。

5、文化的功能:有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等正功能,同時,文化的滯後現象與反文化群體的文化也具有反功能。反功能:文化也會對社會整合與社會進步起著阻礙甚至破壞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一般發生在兩種情況下:一是文化滯後現象發生時,精神文化會對物質文化的發展起著阻礙作用。另一種情況是發生在反文化群體和某些亞文化群體中。每個社會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都存在著一引起次屬文化,也稱亞文化。

6、文化規范體系:包括習俗、道德、法律和宗教。A、習俗:歸根結底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的,有多種表現形式。習俗也稱民俗,是指歷代相沿積久而成的被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模式。它是一種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現象。習俗根植於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功能:是調整人們行為的重要社會規范,它的調整范圍最普遍。

B、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來評價和調節人的行為的觀念和規范,是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價值標准。現階段我國的道德標准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C、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行的社會規范。法律的本質是統治階級意志,是最具有強制力的社會行為規范。有以下特徵:①公正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強制性與社會習俗和道德不同,法律是依靠國家權力保證其施行的。法律的社會功能 ①懲罰功能②威懾功能③教育功能

D、宗教:是人們對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對神的敬畏與信仰。宗教有負功能,也有正功能。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進社會團結,維持社會秩序②振奮民眾精神,促進社會發展③尋求生活意義,為個人提供精神安慰。

7、宗教和邪教的區別:邪教是打著宗教幌子的反人類,反文化的組織。邪教與宗教有本質不同,①宗教勸人熱愛生活,尊重世俗維護社會秩序;邪教宣揚世界是末日,貶低世俗,勸人毀滅,破壞社會秩序。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間的,宗教教義有經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間,它把生活在現世的教主當作神,把教主的話視為經典。③宗教宣傳博愛、愛教徒、愛大眾;邪教害人,以殘忍手段殘害信徒,殘害他人。

8、文化交流:是指從文化傳播開始的兩種文化之間互相溝通、采借、沖突與融合的過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屬性,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

文化交流的過程包括:文化傳播、文化采借、文化沖突。

9、文化傳播是指某種文化元素隨同社會交往而擴散,為其他采借或吸必的過程。美國人類學家林頓把文化傳播分為三個階段A接觸與顯示階段B選擇階段C採納融合階段。

10、文化采借 又譯文化雜交,是指一種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種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叢,融入本文化的過程。

11、文化沖突 指異質文化在傳播接觸中出現的互相排斥的傾向和狀態。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階級性。

㈡ 從法律社會學分析小城警事

小偷泛濫,騙子成災,車輛亂停亂放和佔用應急道屢禁不止,這些現象反映的是管理鬆懈和處罰太輕造成的後果,法律定性為違法,由於處罰太輕而管理效果不佳,最後失去了管理的動力,嚴重時達到置之不理的地步。

㈢ 什麼是法學的社會學分析方法

社會調查方法是社會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法學中主要指通過對與法律有關的社會事實作調查並進行實證分析作出結論的方法。社會調查方法對立法學的研究和法律實施質量的研究特別重要。在採取重大的立法行為之前,通常要對社會現實進行調查從而決定選擇何種立法方案,如何在法律中實現利益平衡。

㈣ 法律社會學案例分析

4名村民合法取得了該村村民資格,理應享有村民同等的權利和待遇,應專享有集體收益分配權,和屬其他集體成員一起,成為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和他項權主體的一部分,就應該成為征地補償費的受益權主體。
村規民約是村民會議制定的涉及村風民俗、社會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綜合性行為規范,屬於我國《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各種守則、公約」的一種。但村規民約絕對不能違犯法律、法規,否則就沒有任何約束力。村規民約中該項規定不僅有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律原則,與《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內容相悖,同時也侵犯了村民的合法財產權,應屬無效。

㈤ 法律社會學 案例

從案例1看,按照一來般法理,群眾會議自以不參加公益事業為由將盧進發等7戶盧姓村民開除村籍的決議是無效的決議。後來對村民進行罰款的行為沒有法律依據,也是無效的決議。

從案例2上看,政府的執行力顯然不如在少數民族中頭人的執行力。按照一般法理,政府實施行政行為不應當建立在某些個人的權威之上。

從案例3上看,按照一般法理,民間一些接近迷信的風俗不應當在法律上獲得公力救濟。

但是,一些善良風俗和少數民族的習慣法如果不影響社會的穩定健康狀態,甚至促進社會的穩定健康狀態,就可以排除一些民事法律的適用。司法和行政機關在遇到一些少數民族地方的善良習慣和一些地區無害社會的善良風俗時候,應當在引導的同時,也要尊重這些已經形成一定社會規范的特殊規則。當然前提是這些規范不影響社會的健康有序的發展。以追求行政和司法過程中的最大社會效益。

反之,如果一味以機械的遵照一般法理進行行政和司法,不僅效果不好,而且不能體現法律在解決社會沖突時的作用,降低法的價值和功能。

㈥ 法社會學對法的概念有何獨特理解

法社會學是專門以社會學的眼光分析法律的一門交叉學科。
對於法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學派與理解,最普遍的解釋是: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對於最普遍的解釋,社會學在這幾個方面有著與其不同的獨特解釋:
1.法的產生。普遍解釋認為,法是由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但就社會學的研究來看,一些社會習慣與社會道德也能發揮法的作用,也具有調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點,這在學術界稱為習慣法,它並不是由國家制定和實施的,但實際上發揮著法的作用。成文法雖然是國家制訂和實施的,但它的制訂和實施仍然不能脫離社會,否則人民不會遵守,人民不會遵守的法律,也不能稱之為法。因此,法社會學認為,法是產生於社會的。
2.法的主要屬性。普遍解釋認為法的階級屬性是法的主要屬性,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社會學認為,法的主要屬性是社會屬性,因為法歸根結底是規范社會秩序,只反映階級屬性的法律脫離社會,不會被人民所接受。
3.法與道德的關系。分析實證主義認為法即國家意志的表現,和道德無關,只要是國家制訂和實施,就是法,即惡法亦法。但自然法學認為,只有為人民所接受的法才能稱為法,認為道德與法有關,即惡法非法。法社會學在這一問題上傾向於自然法學派並進一步進行了發展,對於國家、社會、公民三個階層,法社會學認為只有在社會階層,法與道德的聯系才最為緊密。

㈦ 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社會學分析

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科學發展觀強調把發展、以人為本、
全面協調可持續內在地統一起來,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建設生態文明體現了人與自然、
人與人以及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是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落腳點和最終結果。同時,生態
文明的實質是科學發展。「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既存在矛盾,又相互依存,是對立統
一的關系。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金山銀山也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沒有
文明的生態,生產力的發展不可能持續;建設生態文明正是為了更好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
產力。正確處理快速發展和持續發展的關系,堅持走資源節約型、環境保護型的發展道路,
建設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生態文明,在生機盎然的綠水青山中持續地追求並享有幸福,才能
夠真正擁有沉甸甸的「金山銀山」。

㈧ 法律社會學的案例,不太明白應該怎麼回

法律社會學 [詞典] [法] legal sociology; sociology of law [例句]司法權威是一個內涵豐富、蘊深厚的概念范疇,是法律社會學研究領域版的一個重要課題權。 Judicatory authority is a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 and deep root, and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field of legal sociology.

㈨ 社會學泰坦尼克號案例分析題

逃生時,人們恪守了「婦女兒童優先」的社會規則,使69%婦女兒童倖免,逃過死亡的男士只有17%,但是按照計算逃生率看,頭等艙60%,二等艙44%,三等艙26%,頭等艙的男士的逃生率比三等艙的兒童還多。有社會學知識來分析這種社會現象。這反映了當時歐洲社會的一個原則是:女士優先。但也殘酷的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雖說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真正的事件是以人的身份地位決定的。 如果把泰坦尼克號比作一個社會,從上到下頭等艙,一等艙,二等艙,三等艙,到最底層為泰塔尼克號提供動力來源的船工工作間,一個有機的社會體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我們面前。一個三等艙的窮小子與頭等艙的富家小姐共同勾勒出的爛漫的愛情故事為我們展現了立體的社會形態,社會階層的等級森嚴,社會資源的分配失衡以及反向平衡,還有社會的流動性,都值得我們去深深探究。工人們處在最底層,為泰坦尼克號的前進不分晝夜的工作,而在災難降臨的時候,他們去最早被拋棄。傑克因一套衣服而在上層社會來去自如,災難來臨時卻又喊出「婦女與小孩先走」,在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社會,我們該如何理解《泰坦尼克號》的社會學意義?如今再次引爆電影院線,我們又該如何欣賞《泰坦尼克號》的現實意義呢?
首先,社會階層等級森嚴,流動困難。
傑克與露絲的第一次見面,在甲板上,傑克仰望露絲,而露絲並沒有注意到傑克,他的朋友自然而然的向傑克流露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奈。泰坦尼克號是一個社會,而他的甲板則是這個社會的公共領域,在公共領域中三等艙的乘客與頭等艙的乘客尚沒有交集,只能仰望。如果回到自己的私人世界,頭等艙只存在於他們的思想里,更是遙不可及的。傑克與露絲的第二次見面,傑克捨命救了露絲,但卻引來誤會,是露絲救了他,在我看來這足以回報傑克的救命之恩,因為在等級森嚴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誤會足以使一個人往生。
露絲的未婚夫打算用金錢報答傑克的救命之恩,但是露絲的不高興給了他自以為可以讓傑克出醜的理由,傑克應邀參加上層社會的晚宴,由於「珠寶夫人」的幫助,她把自己兒子的衣服借給傑克,所謂的人靠衣裝馬靠鞍,傑克的形象得以改變,僅靠一套衣服就可以在上層社會的晚宴上來去自如,甚至被賦予為某個名門望族的後代,一套衣服顯示出上層社會的虛偽與物質。「珠寶夫人」沒有貴族血統,她僅憑借著暴發戶的金錢而走進上層社會,並且在晚宴上大聲的講著各種笑話,她的出現彌補了三等艙與頭等艙的差距。而傑克把露絲帶到三等艙參加「真正的聚會」又帶動了社會的上下流動,而這種流動是困難的,是冒著生命危險的。
金錢可以帶你進入某個社會階層,但是這種社會流動是不能推進社會發展的。傑克憑借著自己的才華,感染了露絲,最終帶露絲融入到三等艙的晚會,這種流動又是片面的。只有看到希望,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下的流動才是可取的,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下層社會向上流動困難,上層社會向下流動呢?更困難。前後兩場晚宴,頭等艙的優雅與三等艙的瘋狂,一個是虛偽的優雅,一個是內心的真正快樂,正是這種反向平衡使得社會雖然等級森嚴,但卻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維持相對的穩定。
反觀當下中國社會,社會的流動性在藩籬中星星點點的泛起一絲漣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什麼時候的口號啊,現在依然適用,而現在不能窮的教育卻不能改變我們窮的處境,而且不能給地方財政的 創收,從而使得我們更加窮。社會觀念出了問題,責任當然在教育。但是,當教育不能促進社會階層的相互流動,反而成為拉大貧富差距的罪魁禍首的時候,我們還能期望什麼呢?
2011年第24期《讀者》上有一篇文章:《看看德國的富家子》,也許正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那片突然孕育了社會上兩代人之間的社會階層的流動,而中國,經歷了五千年的文化洗禮,世襲制已經刻在了我們的骨子裡,是一種先天的本能認知。嚮往那樣的社會,嚮往平等自由博愛的民主社會,我的心靈只屬於我自己的民主世界!
其次,社會資源分配失衡,安於現狀。
泰坦尼克號即將起航,在登船的時候,以露絲為代表的上層社會滿載著各種行李,十幾大箱,然後與服務生運到頭等艙的豪華套間內,反觀傑克,最後時刻就背了一個小包上船了。進入這個社會之前,他們所擁有的東西就是不一樣的,這與當下的中國社會「官二代」「權二代」「富二代」等社會現象是如此的契合,上船後,鏡頭在頭等艙與三等艙之間切換,豪華套間與三等艙的一個上鋪或是下鋪,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嚴重失衡。即使是在社會的公共領域——甲板上他們所擁有的資源也是不一樣的,三等艙的乘客只能仰望。可見,這種所謂的「X二代現象」由來已久,不僅在國外,中國的古代恃強凌弱,欺壓百姓,苛政猛於虎等所體現出的「X二代現象」更為嚴重。
現實社會中很多人就像傑克的朋友一樣,心安理得的睡在屬於自己的「小小上鋪」,然後安於現狀的「享受」著屬於自己的生活。而傑克不一樣,也許他並不渴望走進上層社會,但是他渴望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露絲,他時刻准備著,而且他不相信像他朋友所說的那樣可望而不可即,最後傑克憑借著自己的繪畫天賦走進了自己心愛的女人,並且額用才華牢牢地拴住了露絲的心靈。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傑克跟著露絲走進房間時看到德加與莫奈等的油畫作品的反應?當時傑克情不自禁的喊出:「莫奈」,然後走向莫奈功成名就後晚年的作品——《睡蓮》,蹲下身來靜靜地欣賞。而這些名畫對於上層社會來說只是房間附庸風雅的裝飾品,對於傑克而言,這些名畫則是他崇拜的對象,心嚮往之。一個存在於物質世界,一個存在於精神世界。有夢想的人在追求自己夢想的道路上是游離於社會階層之外的,他們的世界只屬於他們自己的靈魂。
最後,災難打破反向平衡,短暫平等。
在物質飛速發展的同時,人類的野心與慾望也在膨脹,泰坦尼克號就是20世紀初人類野心的展示,最終一場災難暫時性的消滅了人類的慾望,在挫折中,人類一次又一次的與自然災難撞擊。當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當救生艇配備不足,當所有人都想逃生的時候,所有觀眾聽到的卻是一句體現不出社會階層等級森嚴的話,「讓婦女和兒童先走!」此刻,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浩瀚的海洋所折射出的人類的渺小並不足以抹殺社會等級,而在生命面前,我們做到了,在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社會。回頭來反思一下當下社會,即使是在生命面前,多少人昧著良心做著讓自己終生不得安寧的事情,社會進程的推進總是要用人民的鮮血撬動前進的齒輪。
「婦女與兒童先走」,一句話,但又不僅僅是一句話,它所承載的是正常的社會中承載不起來的重量,是一種對人性的反思,是一種對社會等級的嘲諷,更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在怎樣的體制下,社會總需要一個標准,然後才能去推動社會的發展,才能做到有序,但不一定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就像被很多人鄙視的高考,國考等體制一樣,雖然有些不公平,但除此之外,目前來看,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問題。就像沉船之際的那句「婦女與兒童先走」一樣,並不完美,但有用!
在《泰坦尼克號》上,我們看到了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在生命面前苟且偷生的一幕幕場景,露絲是偉大的,樂隊是偉大的,船員也是偉大的,他們在那一剎那超越了社會階層,他們替上帝維護著人間的秩序,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無奈,看到了他們的責任。
災難打破的這種平衡是短暫的,帶上岸後,社會秩序又被復位,只有當社會的平衡難以維持的時候,往往會以戰爭的形式改變社會的形態,再次進入另一種平衡,慶幸的是社會始終向著民主自由的方向前進著!(請不要拿喬治.奧威爾的《動物庄園》里的「拿破崙豬」來反駁我,我始終抱著美好的願景)
對於當下中國而言,社會矛盾階段性凸顯,法律在挫折中不斷完善,轉型期的中國面臨的問題並不是能立刻全部解決的,但我們現階段社會各階層依然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而且短時間內不會被打破,雖然CPI節節攀升,道德底線一次又一次的經受著考量等等局部問題突出,但只要平衡不被打破,社會依然會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持續性的向前推進。。。

㈩ 從法律社會學角度分析對高考的看法

在當今社會說抄,高考算是唯一一個比較公平(不是絕對)公平的地方了。
因為社會階層很多人都需要通過高考來改變命運。
但是高考的決定又太過於武斷了。所以高考也是算一個扼殺人心的東西了。
不過時代在進步,高考也會不斷的發展的。
不管怎麼說在社會沒有發生變革之前,中國還是需要高考制度的存在。

熱點內容
中國刑法起源 發布:2025-09-14 19:28:36 瀏覽:660
我自願遵守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19:05:50 瀏覽:586
柳城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4 19:02:22 瀏覽:385
公司的法律特徵是什麼 發布:2025-09-14 18:47:22 瀏覽:637
民法2形成性考核冊答案 發布:2025-09-14 18:34:48 瀏覽:557
刑法案撤案 發布:2025-09-14 18:27:44 瀏覽:596
民商法考試案例 發布:2025-09-14 18:08:54 瀏覽:177
在勞動合同法第九條 發布:2025-09-14 18:06:47 瀏覽:177
法官法的重要法條 發布:2025-09-14 18:05:04 瀏覽:321
刺字的刑法 發布:2025-09-14 18:03:37 瀏覽: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