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權出自勞動法
Ⅰ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有什麼區別
社會保障法和勞動法的關系: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其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一條
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一條
為了規范社會保險關系,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Ⅱ 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
1.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十五條 禁止用人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專歲的未成年人屬。
文藝、體育和特種工藝單位招用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必須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履行審批手續,並保障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2. 所以, 已滿十六周歲可以參加工作。
Ⅲ 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的聯系和區別
簡述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關系
答:聯系 1社會保障法是在勞動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的調整對象在社會保險領域存在交叉。
3 社會保障法對勞動法功能的發揮有補充和促進的作用,首先社會保障法為勞動者的權益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其次,社會保障法為勞動關系的延續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區別 1調整對象:勞動法主要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社會保障法調整國家、用人單位、公民(勞動者)、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發生的關系。
2法律部門:在中央,設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在地方上,各級政府都設有處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問題的行政機關或具體工作部門。
3關系的主體:勞動法調整的勞動關系的主體是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或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公務員、軍人等不適用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的主體包括國家、用人單位、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和公民(勞動者)。
4立法目的:勞動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協調勞動關系,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社會保障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障社會全體成員在遭受各種意外和風險時的基本生活,促進社會安全。
5解決程序:社會保障法引發的勞動爭議,由於具有某些私法關系的特點,主要適用民事程序來解決;勞動法爭議引發的爭議,由於具有較強的公法性,應主要採用行政訴訟程序。
Ⅳ 勞動法關於年假的規定
年假來,是國家根據勞源動者工作年限和勞動繁重緊張程度每年給予的一定期間的帶薪連續休假。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等單位的職工,凡連續工作1年以上的,均可享受帶薪年休假。
Ⅳ 社會保障法與勞動法的區別
嘗試回答一下,供參考
1、首先是范疇不同。社會保障法調整的范疇應該包括社會保險、保障體系、大眾福利等。而勞動法僅僅調整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社會保障法應該包含勞動法
2、適用對象也不同。
Ⅵ 現有的有關社會保障的法律有哪些
一、法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二、行政法規
1、《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
2、《關於修改〈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的決定》
3、《失業保險條例》
4、《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
5、《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6、《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7、《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
8、《工傷保險條例》
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
10、《勞動保障監察條例》
三、行政法規性文件
1、《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
2、《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
3、《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工教育的決定》
4、《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
5、《國務院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
6、《山東省勞動和社會保障監察條例》
(6)社會保障權出自勞動法擴展閱讀
四、部門規章
1、《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
2、《〈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若干具體范圍的解釋》
3、《關於女職工禁忌勞動范圍的規定》
4、《勞動部關於頒發〈職業技能鑒定規定〉的通知》
5、《勞動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勞動法若干條文的說明的通知〉》
6、《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
7、《關於印發〈關於企業實行不定時工作制和綜合計算工時工作制的審批辦法的通知〉》
8、《關於印發〈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通知》
9、《關於頒布〈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的通知》
10、《勞動部職業培訓實體管理規定》
11、《勞動部關於印發〈就業訓練規定〉的通知》
12、《〈國務院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實施辦法》
13、《關於印發《對〈工資支付暫行規定〉有關問題的補充規定》的通知》
14、《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5、《勞動行政處罰聽證程序規定》
16、《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
17、《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
18、《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
19、《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辦公廳關於貫徹實施〈勞動力市場管理規定〉有關問題的通知》
20、《境外就業中介管理規定》
21、《關於貫徹落實〈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通知》
22、《社會保險稽核辦法》
23、《最低工資規定》
24、《關於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做好民辦職業培訓工作的通知》
25、《集體合同規定》
26、《勞動保障部、建設部關於印發〈建設領域農民工工資支付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27、《勞動保障部關於貫徹落實〈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的通知》
28、《關於實施〈勞動保障監察條例〉若干規定》
29、《勞動保障部、建設部、全國總工會關於加強建設等行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的通知》
30、《勞動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31、《台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管理規定》
五、司法解釋
1、《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
Ⅶ 勞動法關於對社保的規定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參加社會保險,按月繳納社會保險費是國家強制性政策的規定,而不是福利。社會保險的目的在於使勞動者在退休,失業,患病,工傷,生育等5種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參加社會保險既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共同應盡的義務,更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從勞動法規上講,用人單位應當自新聘員工上班之日起,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和給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
實際生活中,用人單位為了減少成本,同時由於員工就職的不穩定性,參加社會保險的用人單位(沒有參加社會保險的用人單位不在少數)往往要在員工轉正後才辦理該員工的社會保險參保手續,而在轉正了再拖後幾個月辦理參保手續的也同樣不在少數。
正如你所知道的,用人單位承擔的比例要比個人高。
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5種社會保險的繳費比例,單位/個人分別為:20/8,2/1,8/2,1.2/0,0.7/0。前2種比例全國統一,後3種比例各地會有不同。由此單位繳費比例合計31.9%,個人繳費比例合計11%。如果某地的繳費基數為1500元,單位繳費1500*31.9%=478.5元/月,個人繳費165元/月。
用人單位應當為員工繳納的社會保險費而沒有繳納的,只能向社會保障機構補繳,沒有補還給個人的政策規定。你的「即使按扣除個人比例算,也應該補還我一部分」的要求,同樣沒有政策依據。
你的這種情況,社會保障機構是允許補繳的,但是單位不會這么做。在社會保障法制建設還不夠健全的今天,你能參保已經是幸運的了,建議你向前看,知足罷了。
Ⅷ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跟勞動法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一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