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刑事訴訟法社會危險性條件

刑事訴訟法社會危險性條件

發布時間: 2021-12-08 05:50:44

『壹』 刑事訴訟法有哪些規定哪些情形不批准逮捕

刑事訴訟中對於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的人應當予以逮捕。所以,對於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應該批准逮捕。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

『貳』 如何理解逮捕條件中的社會危險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社會危險性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規定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規定:

第六十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3)刑事訴訟法社會危險性條件擴展閱讀:

取保候審保證金的適用:

取保候審保證金,是指公安機關對符合刑事訴訟法規定取保候審條件的犯罪嫌疑人決定取保候審時,責令犯罪嫌疑人為保證其不妨礙、不逃避刑事訴訟活動而交納的一定數額的現金。

取保候審保證金的適用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刑事強制措施,在刑事訴訟中,司法機關必須嚴格遵循新《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做到准確限定保證金的具體適用對象,合理確定保證金收取的數額幅度,嚴格保證金的交納、收取、處理方面的管理辦法,使該項法律制度在運作過程中達到科學化、規范化的要求。

一、具體適用對象的限定

第六十八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

第六十九條保證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與本案無牽連。

2、有能力履行保證義務。

3、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4、有固定的住處和收入。

二、保證金數額幅度的確定原則

長期以來,我國法律沒有取保候審保證金的規定。實踐中各類案件的社會危害程度不同,加之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各異,因此,保證金數額幅度難以做到劃一。

據此,筆者認為在把握保證金數額幅度時,應借鑒國外相關立法的合理規定,結合我國司法界在這方面進行探索和嘗試的成功做法,在不悖於保證金「現實的擔保性」和「可能的懲罰性」的立法本意的情況下,視保證風險的大小,按下列原則予以確定。

1、重罪高於輕罪原則。

刑法理論說,重罪的社會危害性應明顯大於輕罪。相應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受到的刑罰制裁就重,由此,司法機關對重罪嫌疑人、被告人決定取保候審可能承擔的風險同時加大。因此,其保證金數額幅度應明顯高於輕罪的保證金數額幅度。

如:同為侵犯財產型犯罪,由於搶劫罪侵犯的是雙重客體,在決定對涉案嫌疑人或被告人適用保證金取保候審時,其金額幅度就應高於一般盜竊案件的保證金幅度。

2、高收益者高於低收益者原則。

公民經濟收益的高低反映了特定社會成員的生活富裕程度。為使保證金制度在立法上的平等與司法上的公正達到盡可能的和諧與統一,在對不同富裕程度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適用取保候審時,確定一個恆等的保證金指數,顯屬極為必要。

對此,依筆者拙見,凡對有固定收益者決定適用保證金的,無論其收益的多寡,其數額幅度的確定,均應以其6個月實際收益總額上限,1個月實際收益總額為下限。對沒有勞動性收益的,則可變通採用「人保」方式獲得取保候審。

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決定取保候審時,自然亦可視其有無收益,採用該項原則處理。

3、健康者高於體弱者原則。

新《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可以採用取保候審……的辦法」。

這一規定潛在地表明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對刑事訴訟活動可能造成的妨害程度。由此,我們可推論得出,身體健康者在被取保候審過程中不履行新《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保證義務應承擔的責任可能較之重病、懷孕、哺乳者大。因此作為具有懲戒性的保證金的收取幅度,也相應較高。

三、取保候審保證金的管理

保證金的管理活動包括保證金的交納、收取和處理。它是取保候審保證金適用的重要環節,司法機關必須嚴格按照下列規定進行管理。

1、交納。

在偵查、起訴、審判的不同刑事訴訟階段需採用保證金形式決定取保候審的,由處於該訴訟階段的案件承辦機關根據職權責令提出。案件承辦人(或合議庭)擬就的具體保證金數額應由上述機關的主管負責人簽字批准。

為便於執行,在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宣布責令前,應提前向其或願代其交納的近親屬或其他人足額收取確定的保證金現金(以人民幣為法定交納貨幣)。在向其宣布《取保候審決定書》的同時,責令其本人填寫《取保候審保證書》(未成年人可由其法定監護人填寫),以保證其在候審期間履行保證義務,方可對其執行取保候審。

2、收取。

對收取的保證金要設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

(1)建立保證金專用賬戶,由司法機關的財務部門單列科目。

(2)保證金的收取手續應當做到憑證齊全,單據完備。具體方式可採用三聯專用收據,其中:一聯交繳納人收執,一聯由案件承辦人附案卷,一聯存財務部門備查。

(3)收取的保證金應由主管負責人審核後,按金融管理規定,逐筆及時送繳開戶銀行統一存儲,以備提取。

3、處理。

保證金的處理,是決定保證金財產最終歸屬的法律行為。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將根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的不同表現,分別作出退還全部保證金或沒收全部保證金的決定。

具體為:一種系犯罪嫌疑人違反保證義務的,由司法機關製作《沒收保證金決定書》向其送達,並將其已交納的保證金作為罰金收入,依法上繳國庫,收據附案卷備查。另一種系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候審期間沒有違反保證義務的,取保候審結束後,由前述機關向其退還全部保證金。

『肆』 法學 刑事訴訟法

(一)彈劾式訴訟又稱「控訴式訴訟」。
其基本特徵是:
(1)控訴與審判職能分立,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
(2)案件一般均由被害人或法定代理人提起訴訟,由法院直接受理。公眾起訴作為私人起訴的一種補充形式。
(3)訴訟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對各自的訴訟主張負舉證責任。法官只能根據控告的內容和范圍進行審理,不主動追究犯罪。在聽取原、被告雙方提出的訴訟主張和證據後作出判決。
(4)審判實行公開原則、言詞辯論原則和陪審原則。

糾問式訴訟可稱為「控訴式訴訟」,又稱「審問式訴訟」。
其主要特點是:
(1)審判官集偵查、控訴、審判職能於一身。不論是否有被害人或其他控告,根據職權主動追究犯罪。
(2)司法機關負責調查事實,偵查和審判秘密進行。
(3)被害人只是告發人。被告人只是訴訟客體,沒有任何訴訟權利,只是被審問,受追訴的對象,
(4)被告人口供為最佳證據。刑訊逼供合法化、制度化。
最典型的糾問式程序見於德國1532年的《加洛林納法典》。

(二)你的用詞不準確。是訴訟參與人。當事人是訴訟參與人的一種
當事人就是當事人,是指在訴訟中的原告或者被告。范圍是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
當事人有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訴訟的權利,有對審判檢查人員控告的權利。有申請迴避的權利。有申請復議的權利。有參加庭審的權利。有申訴的權利。

其他訴訟參與人還有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以及近親屬。

算了,基本概念都不清楚的話我也沒啥好說的了。看看法條吧。
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和附帶民事訴訟被告人這些都是當事人

(三)本原則有兩個方面基本含義:
1. 只有人民法院才有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力
在我國,參加刑事訴訟的機關有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它們都屬於控訴一方,在刑事訴訟中承擔控訴職能。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承擔審判職能。在刑事訴訟中,控訴與辯護、控訴方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相對立,審判居於二者之間。在這種情況下,確定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有罪的任務,只能由人民法院來最後完成,否則就會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權益就無法得到保護。
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行使偵查權和檢察權,隨著訴訟的開始和進行,要作出各種各樣的決定,比如立案決定,拘留、逮捕決定,提起公訴決定。這些決定往往建立在公安、檢察機關認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基礎上。但是,應當明確,這里的「認為犯罪嫌疑人有罪」不是最終確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是一種暫時的認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被確定為有罪,並不取決於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而是取決於人民法院的審判。人民法院可以否決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即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的有罪,在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其有罪之前,公安、檢察機關的「認定」的法律效力也只能是確定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地位,而不是確定其罪犯的法律地位。
2.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這是吸收無罪推定原則的合理內核。貫徹這一原則,立法上的表現如下:(1)區分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在原刑事訴訟法中,一般將受刑事追訴者在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統稱為
「被告人」,甚至稱作「人犯」。修正後的本法將犯罪嫌疑人與刑事被告人加以區分。公訴案件在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前,稱為「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後稱為「刑事被告人」。同時去除「人犯」這一明顯帶有有罪推定色彩、易與罪犯概念混淆的稱謂;(2)明確由控訴方負舉證責任。要定罪,必須由控訴方舉證,被告人不負提供證明自己無罪證據的義務,不得因被告人不能證明自己無罪,便推定其有罪。控訴方履行證明責任必須達到法律的要求,否則當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處理;(3)疑案作無罪處理。本法規定,檢察機關對被告人提起公訴,人民法院對被告人判決有罪,都必須建立在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基礎上。證據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罪判刑的根據。但在司法實踐中,有時由於條件的限制或出於各種主、客觀原因,有些案件不可能查得水落石出或一時難以查清。對於這些證據不足,「處斷難明」的疑案如何處理,本法本著疑案作無罪處理的精神,明確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於經過兩次補充偵查的案件,檢察機關仍然認為證據不足的,應當作不起訴的處理;在審判階段,對於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罪名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這項原則的要求:
1.只有法院有確定某人有罪行的權力。
2.在人民法院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宣告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
3.人民法院的一切判決都必須是依法作出的。

(四)立案管轄,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
審判管轄是人民法院系統內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職權分工。審判管轄包括普通管轄和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分工。
簡單地說,立案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機關管的,審判管轄就是分辯由哪個級別或哪個地方的法院管。

法院享有立案管轄權的案件有:
1.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我國刑法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有:第246條第1款規定的侮辱、誹謗案,第257條第1款規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260條第1款規定的虐待案,第270條規定的侵佔案。

2.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這類自訴案件必須符合兩個條件:(1)必須是輕微的刑事案件;(2)被害人必須有相應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根據六機關《規定》,這類案件包括:故意傷害案(輕傷);重婚案;遺棄案;妨害通信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識產權案件(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屬於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以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

3.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這類自訴案件有下列限制性條件:(1)被害人能提供證據證明被告人的行為構成犯罪;(2)對被告人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是以刑事實體法對被告人行為衡量的結果。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是指不屬於《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3)被告人的行為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4)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做出了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書面決定。

(五)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相關規定以及司法解釋,逮捕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2、犯罪嫌疑人所涉嫌的罪可能被判處徒刑以上刑罰;

3、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

『伍』 刑事訴訟法中,逮捕的條件有哪些

一、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二、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

三、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刑事訴訟法》第60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

(5)刑事訴訟法社會危險性條件擴展閱讀:

逮捕的適用機關

我國《憲法》三十七條規定: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

據此,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批准權或者決定權屬於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要求審查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有批准權。

人民檢察院在偵查及審查起訴中,認為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律規定的逮捕條件,應予逮捕的,依法有權自行決定逮捕。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中,對被告人需要逮捕的,人民法院有決定權。對於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審判階段發現需要逮捕被告人的,有權決定逮捕。公安機關無權自行決定逮捕。逮捕的執行權屬於公安機關。

『陸』 因為犯罪嫌疑人不導致發生社會危險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

只要你在你取保候審期間不在犯事是不用坐牢的,但犯了事罪加一等畢業工作那些沒問題,只要沒被刑事拘留過

『柒』 取保候審的社會危險性,怎麼解釋

您好:
一、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認定
1.犯罪嫌疑人是否慣犯或多次、流竄、結伙作案;是否預謀犯罪;犯罪對象是否是未成年人、老人、殘疾人、孕婦、病人等弱勢人員;犯罪地點是否在醫院、公共場所等特定地點;是否是在重大自然災害預防、控制突發傳染病疫情等災害期間犯罪等。2.犯罪嫌疑人五年內是否故意犯罪、被勞動教養或者多次受行政處罰等。
二、對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認定
1.犯罪嫌疑人是否涉嫌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犯罪,是否參與恐怖活動,黑社會性質犯罪,嚴重暴力犯罪和毒品犯罪集團。2.犯罪嫌疑人是否因長期存在的矛盾引發犯罪,不批准逮捕可能激化矛盾,引發更嚴重後果等。
三、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認定
1.犯罪嫌疑人是否屬於共同犯罪、團伙犯罪、結伙作案,是否有在逃同案犯等。2.是否有跡象表明犯罪嫌疑人已經在著手實施毀滅、偽造、隱匿、轉移證據等行為。3.犯罪嫌疑人是否對證人、鑒定人等訴訟參與人及其近親屬採取暴力、威脅、恐嚇、引誘、收買等手段阻撓、干擾作證等。
四、對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認定
1.犯罪嫌疑人是否恐嚇以及揚言對證人、檢舉人、被害人、控告人打擊報復等。2.犯罪嫌疑人是否因與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長期存在矛盾引發犯罪等。3.犯罪嫌疑人是否滋擾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正常生活、工作等。
五、對犯罪嫌疑人是否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認定
1.犯罪嫌疑人犯罪後是否逃跑、是否為網上追逃人員等。2.犯罪嫌疑人是否以暴力、威脅手段抗拒抓捕等。3.犯罪嫌疑人有無自殺傾向,是否有過自殺或者自傷、自殘以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等。4.犯罪嫌疑人是否具備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條件等。

『捌』 刑事訴訟法中取保候審的條件和原則是什麼

刑事訴訟法中取保候審的條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社會危險性小的;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或者是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社會危險性小的;或者羈押轉取保的。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六十八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

『玖』 刑事訴訟法關於逮捕條件的條件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逮捕的條件有:
1、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2、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3、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4、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

『拾』 刑事訴訟法對取保候審條件的規定有哪些

對取保候審條件的規定是: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
3、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等其他條件。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熱點內容
法官眼神 發布:2025-09-10 14:55:33 瀏覽:354
合同法解釋目前有幾部 發布:2025-09-10 14:34:15 瀏覽:594
新行政法解釋 發布:2025-09-10 14:13:12 瀏覽:851
西貝員工條例 發布:2025-09-10 13:55:55 瀏覽:947
物業法律法規條例 發布:2025-09-10 13:55:10 瀏覽:448
法院能不能告法院 發布:2025-09-10 13:50:01 瀏覽:493
想發財刑法 發布:2025-09-10 13:49:49 瀏覽:611
不屬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0 13:40:47 瀏覽:420
四中全會依法治網 發布:2025-09-10 13:39:57 瀏覽:86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我要飛 發布:2025-09-10 13:31:10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