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反合同法的例子

反合同法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1-12-10 12:51:39

1. 在合同法中,請舉一下混同的事實例子

合同法中的混同

混同,指債權人和債務人同歸於一人,致使合同關系及其他債的關系消滅的事實。廣義的混同,指不能並立的兩種法律關系同歸於一人而使其權利義務歸於消滅的現象。包括:

1.所有權與他物權同歸於一人;

2.債權與債務同歸於一人;

3.主債務與保證債務同歸於一人。

狹義的混同,也即合同法上的混同,僅指債權與債務同歸於一人的情況。

合同混同是合同權利義務終止的方式之一。它是指合同項下的債權人和債務人合二為一,這是基於合同目的消滅二是權利義務終止。其他的方式還有清償,抵消,提存,免除,履行,履行不能等方式。這是狹義的混同,是專指合同法上的情況。

這種方式使合同消滅並非邏輯的結果,而是由於在法律上已經沒有必要存續,所以法律規定因混同而消滅合同,效果更符合實踐。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債權和債務同歸於一人的,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本條是關於債權債務混同的規定。

混同是一種事件,即因某些客觀事實發生而產生的債權債務同歸一人,不必由當事人為意思表示。

概括承受是發生混同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企業合並,合並前的兩個企業之間的債權債務因同歸於合並後的企業而消滅。

(2)債權人繼承債務人,比如父親向兒子借錢後死亡,兒子繼承父親的債權和債務。

(3)債務人繼承債權人,比如兒子向父親借錢後,父親死亡,兒子繼承了父親的財產。

(4)第三人繼承債權人和債務人,比如兒子甲向父親乙借錢後,因意外事件二人同時死亡,由甲的兒子丙繼承他們二人的財產。

(1)反合同法的例子擴展閱讀:

法律效力

1、合同關系及其他債之關系,因混同而絕對消滅。消滅效力不僅及於債權人和債務人的抗辯權,而且還及於合同債權的從權利,如利息債權、違約金債權、擔保債權等。

2、當債權債務同歸於一人而合同權利義務關系涉及第三人利益,也就是說合同權利系他人權利的標的時,從保護第三人利益出發,債權不因混同而消滅。例如,債權為他人質權的標的時,質權人就債權的繼續存在享有利益,在此種情況下,即使債權債務關系發生混同,債權也不發生消滅。

3、在法律另有規定時,混同也不發生消滅債的效力。例如按照銀行結算辦法的規定,商業匯票的收款人、付款人(或承兌人)以及其他票據債務人,在票據未到期前依背書轉讓的,票據上的債權債務即使同歸於一人的,票據仍可流通,所以票據所示之債仍不消滅。

2. 合同法案例及分析,和在生活中有什麼運用!

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到服裝商店買衣服。衣架上衣服均標明了價格,你看中了某款服裝,提出專要以8折的屬價格購買,商店營業員同意了你的還價,並把服裝賣給你。這里,商店的標價行為屬於要約邀請,你的還價屬於要約,營業員的同意屬於承諾。
僅供參考。

3. 舉一個違反法律的小例子

舉例子

民事違法行為:1買賣雙方簽合同之後,賣方收款卻發放一半的貨物.這是涉回嫌違反合同法.2照相館沒答有經過他人同意,將他人藝術照片展出,招徠顧客的做法涉嫌違法民法.3出版社未經作者同意發表作品,涉嫌違反著作權法.4商家未經授權使用"可口可樂"商標涉嫌違反商標法.

行政違法行為:比如發垃圾簡訊騷擾同事,這種行為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
行人亂穿公路可能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生產不合格產品違反<<產品質量法>>行政機關罰款不合程序可能違反<<行政處罰法>>行政機關濫用職權授予許可權可能違反<<行政許可法>>

4. 無效合同的例子

【案情簡介】

黃某於2004年11月9日與A公司簽訂租賃合同,租賃該公司購物中心四樓950平方米的場地經營兒童樂園。但由於在購物中心四樓設置兒童游樂場所未經公安消防部門事先審核同意,所以,公安消防部門於2004年12月19日向購物中心下達《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要求限期整改,2004年12月25日向兒童樂園下達《責令停止使用通知書》,責令停止在購物中心四樓設置兒童活動場所。在此情況下,A公司認為該租賃合同難以繼續履行,為避免擴大雙方損失,要求終止履行合同,黃某不同意。後A公司提出與黃某重新訂立合同,在二樓經營,黃某仍然不同意。2005年5月23日黃某將A公司及A公司購物中心起訴至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以租賃合同合法有效,A公司的行為構成違約為由要求A公司及A公司購物中心支付700餘萬的巨額違約金並支付其他費用和賠償損失。本案經一審法院審理後,雙方均不服,提起上訴。

【爭議焦點】

一審法院認定租賃合同無效,判決駁回要求A公司及A公司購物中心支付違約金的訴訟請求。但認定合同無效的過錯責任在A公司,判決A公司承擔35萬元的賠償責任,同時駁回了A公司的反訴請求。

A公司對判決承擔合同無效的全部過錯責任、駁回反訴請求的判決不服,提起上訴;黃某對判決不服也提起上訴。

雙方進行了調解,調解過程中本律師依據事實和法律據理力爭,最終使黃某妥協,雙方達成和解,黃某向A公司支付10萬元賠償金,雙方撤回上訴。

本案涉及合同的無效、違約責任、過錯責任承擔的法律問題。本案的焦點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合同是否有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本案中A公司與黃某於2004年11月9日簽訂黃某租賃購物中心四樓場地經營兒童娛樂的合同,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消防法》、《城市租賃管理辦法》之規定,合同應當無效。購物中心主體建築高度為25.85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准《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1.0.3.2規定,建築高度超過24米的公共建築為高層建築;4.1.6條規定托兒所、幼兒園、游樂廳等兒童活動場所不應設置在高層建築內,當必須設在高層建築時 ,應設置在建築物的首層或二、三層,並應設置單獨出入口。本案租賃合同標的物為「高層建築四樓」,依照國家標准,嚴禁設置兒童娛樂場所,而黃某卻租賃高層建築四樓設置兒童娛樂設施,違反了國家強制性標准《高層民用建築設計防火規范》,依照《消防法》該兒童娛樂設施不得投入使用。另外,依據《城市房屋租賃管理辦法》之規定,不符合公安、環保、衛生等主管部門有關規定的房屋不得出租。並且本案高層建築四樓設置兒童娛樂設施,嚴重侵害了不特定的多數兒童及家長的人身安全的權利,損害的是社會公共利益。綜上,本案租賃合同約定高層建築四樓設置兒童娛樂場所是違法的,依法應當無效。合同無效則,合同規定的權利義務無效,違約條款不適用。

對此,黃某則認為,其與A公司簽訂的合同並不是租賃合同,只是合作經營合同,通過租賃A公司場地合作經營,根據經營合同約定,應當由A公司「提供有關經營管理條件,負責工商、稅務、文化等行政部門手續的辦理和審批,處理在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由於A公司並沒有依照合同約定義務制公安消防部門辦理手續,因此導致糾紛,並給黃某造成損失,要求A公司承擔違約責任。

最終一審法院採納本律師的意見,認定合同無效,駁回黃某要求支付違約金的訴訟請求。

(二)、誰承擔合同無效的過錯責任

合同無效,給對方造成損失,應當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責任,賠償損失。本案中,A公司沒有盡到相應的審查義務,應當承擔一定的過錯責任,但是導致合同無效的主要過錯責任則在於黃某。A公司購物中心是主營百貨商品的,對兒童娛樂行業的規章、規定不清楚,而黃某是兒童娛樂的經營者,應當知道行業規章、規定。並且,租賃場地兒童娛樂的經營者應當依法在開業前向當地公安消防機構申報,經消防安全檢查合格後使用、開業。《公共娛樂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公共娛樂場所的消防安全由經營者負責」,本案中,黃某是租賃A公司場地經營兒童娛樂場的經營者,黃某無視消防規定,簽訂了高層建築4層設置兒童娛樂的本案合同,並且未經檢查擅自使用、開業,應當承擔合同無效的主要責任。所以,黃某無權向A公司主張賠償。

對此,黃某認為,煙台芝罘區公安消防大隊2004年12月19日給A公司送達《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要求「將變更設計改造方案報我大隊審核」,限期整改,而A公司沒有在規定期限內將變更設計改造方案上報,致使消防大隊於2004年12月25日向兒童樂園下達《責令停止使用通知書》,責令停止在購物中心四樓設置兒童活動場所。導致按合同未能實現。另外,對於《公共娛樂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公共娛樂場所的消防安全由經營者負責」中所稱的經營者,黃某提出,A公司對外提供發票,其向A公司支付租金,真正的經營者應該是A公司。

本案中客戶雖然不是兒童娛樂場所的直接經營人,但是作為場地出租人,也存在過錯。面對對方當事人提出的高額違約金請求,我們所作的不是順從於對方當事人的思路,找尋我們沒有違約以及對方當事人違約從而能夠減少違約金的數額的理由,而是另外開辟一條路徑,從合同的根本上找尋對客戶有利的理由。本案中,我們抓住客戶作為兒童娛樂場所經營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與我客戶簽訂租賃合同,該合同自始無效,不僅不承擔對方當事人要求的高額違約金,反而要求對方當事人賠償因過錯責任給我客戶造成的損失,反敗為勝。

本案關鍵問題在於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合同無效的問題。判斷合同無效的標准首先必須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規才能用來判斷合同無效。法官在宣告一個合同無效的時候,只能在判決書里援引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而不能直接援引規章包括地方性法規作為判斷合同無效的依據。是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判決書里都不能夠把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作為判斷合同無效的依據?甚至作為參考都不行呢?我們覺得,如果在判決里要援引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作為判斷合同無效的依據,那麼應當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或者滿足這么幾個條件:第一,就是要考慮這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是不是有上位法的存在,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是根據上位法所制定的,是對上位法的具體的補充,在此情況下,我們認為法官是可以援引來作為判斷合同無效的依據的。比如說上位法對某個問題規制的非常原則抽象,而這些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把它具體化,做了詳細的補充,在這種情況下是可以援引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第二,如果上位法授權地方或某一個部門對該法來作出解釋,而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完全是根據授權所作出的解釋,我們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也可以援引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來作為判斷合同無效的依據;第三種情況就是如果這些地方性法規、規章,它制定的目的是要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特別是要維護社會公共利益,而法律、行政法規對某一個問題沒有相反的規定或者沒有作出規定,這個時候從維護公共利益這個角度考慮,結合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規定來判斷合同無效,應當說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和依據的。

無效合同在合同糾紛中佔有一定的比例,那麼,出現無效合同以後該怎麼處理呢?

一、返還財產。合同被確認無效後當事人依據該合同所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對方。因為無效合同從開始就無效,所以返還財產就是使當事人的財產關系恢復到合同簽訂以前的狀態。也就是說,是誰的財產就應當歸還給誰。如果標的物已消耗、損壞或滅失,或者已被善意的第三人合法取得而不能返還時,則可用賠償經濟損失的辦法進行抵償。

二、賠償損失。合同被確認無效後,有過錯的一方應賠償對方因此所遭受的經濟損失。如果雙方均有過錯,那麼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是指承擔因自己的過錯責任而造成的損失,即指雙方當事人按照責任主次、輕重,分別承擔經濟損失中與自己責任相應的份額,而不是各自承擔自己的損失,也不是平均分擔損失。

三、追繳財產。對於違反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無效合同,如果當事人雙方都是故意的,就應當將雙方已經取得或者約定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如果只有一方是出於故意的,那麼故意的一方應將從對方取得的財產返回給對方;非故意的一方已經從對方取得的或者約定取得的財產,應收歸國家所有。同時,在追繳故意一方當事人的財產時,要注意保護非故意一方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也就是說非故意一方的合法財產是不能追繳的。

【案件結果】

該案中涉及對經營者的認定,何謂經營者,經營者是向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經濟組織,它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與消費者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判斷經營者的關鍵在於其是否以營利為目的提供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服務。本案中,A公司並不實際提供商品或服務,其對外提供發票,並收取租金並不能證明其是兒童游樂場的經營者。而黃某則是提供兒童游樂場服務的經營人,其應對兒童游樂場的消防安全承擔責任。

但是一審判決中對於應由黃某承擔合同無效主要過錯責任的主張沒有被法庭採納,我方不服,提起上訴。黃某對判決合同無效不服也提起上訴。在上訴調解過程中本律師依據事實和法律據理力爭,最終對方妥協,雙方達成和解,對方向我方支付10萬元賠償金,雙方撤回上訴。

【評析】

本案由最初對方主張客戶支付700餘萬的高額違約金引發,到最後對方當事人賠償客戶10 萬元賠償金結束,可謂是打了一個翻身仗。為客戶避免了損失的同時也追回了可觀的利益,受到客戶的高度表揚。這一案例也引起了人們對違反強制性法律規定的無效合同的討論,給客戶帶來利益的同時也敲響了警鍾,提醒企業在訂立合同中應注意避免因忽視強制性法律法規而導致簽訂合同無效的情形發生。

5. 舉三個重大誤解的例子 合同法上的例子

登徒子

6.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反例子。哪些行為違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同樣的車禍,不同的人賠付金額不同
城市人員高於農村的人。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的。

7. 哪個例子運用到了合同法第50條

你說的這個屬於表見代理,第三人與該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簽訂合同,除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以外,代錶行為有效,該合同成立,否則就是屬於欺詐。
該合同由公司承擔全部責任,如果是表見代理,除公司承認有效外,可向該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追償。

8. 關於生活中合同的例子

一般來說合同的訂立有三種方式: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及默示與推定形式。

生活里的代理合同和房屋租賃合同一般採用書面形式;商店裡購買貨物、自由市場里的交易通常採用口頭合同;還有一些情況下無需當事人書面或口頭做出明確有意思表示,也形成合同關系,這在法律上被稱為默示與推定。

書面合同和口頭合同,都有對於雙方權利義務的明確規定。而以默示與推定的方式產生的合同,其成立的時間、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卻不很明確,也不易為人們所注意。

默示與推定作為形成合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當事人雙方或一方在沒有明確表示自己意願的情況下,根據他的態度或行為,按法律規定確認其權利義務的一種方法。比如,法定繼承人如果不明確表示放棄繼承權,法律視其為接受遺產,受遺贈的人在知道受遺贈後2個月內不明確接受遺贈,則推定為放棄受遺贈的財產。

默示與推定的合同是怎樣形成的呢?

第一,有些書面合同和口頭合同在特定情況下會轉變為默示與推定的合同。

①房屋租賃合同,租賃期限屆滿,雙方未對是否繼續租用房屋作出任何口頭或書面的意思表示,合同關系本應終止,但只要承租方繼續付房租,而出租方繼續收取房租,就可推定雙方租房合同繼續存在。這時出租方如果出賣房屋,承租人在同等條件下,就享有法定的優先購買權。②代理人超越代理許可權,如甲(被代理人)委託乙(代理人)去買毛衣,乙未買毛衣卻買回了棉衣,對乙的越權行為,甲知道後接受了並未表示異議,推定為甲對乙行為的追認。乙的無權代理變為有權代理。棉衣應由甲付錢歸甲所有。甲不得反悔。③在某項合同執行期間,一方以書面形式向對方提出變更或解除合同的建議,對方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出答復。答復的時間,雙方有約定的依約定,無約定的依照法律規定。一般應在15天內做出答復。逾期不答復,視為默許,變更或解除合同有效。

第二,在下列幾種情況下,通常用默示與推定的方式確定合同的成立。

①共同財產的處理。夫妻一方以雙方的名義擅自決定出賣、出讓、贈送或用其他方法處理共同財產,另一方得知後未明確表示反對視為默認,處分共同財產的行為有效。

②被人冒用名義借貸錢物,如果本人知道後,不明確表示否認的,視為同意,借貸後果由本人承擔。如兒子以父親的名義對外借錢,父親知道後,不予否認,視為父親同意。兒子借的錢應由父親來償還。親友之間也是這樣。只要被冒用名義的人得知事實真相後,不表示異議,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③尋物啟事和尋人啟事中,如果明確表示給予酬謝,那麼只要有人將走失者或失物依啟事所言送還,就視為失主和送還者之間合同成立。送還者有權要求失主履行合同,給付報酬,否則送還者有權將失主告上法庭。

以默示與推定方式成立的合同必須在法律有明確規定或當事人有約定的前提下才能成立。默示與推定的合同和口頭合同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這些合同常常表現為實踐合同。實踐合同的最大特點是以實物的交割作為合同生效的標志。在自由市場上、報攤上、車站、飛機場、影劇院等售票處,買者付錢,賣者收款後,雙方購物、買票合同就算正式生效了。馬路上行人招手「打的」為要約,計程車停車推定其為承諾,雙方合同成立。一方反悔,則視為違約。因此演唱票售出,演唱會流產;飛機票售出,飛機晚點或改變指定航線;電影院所售票數寥寥無幾,因此取消放映場次;家長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文化、音樂、繪畫、舞蹈等各種學習班,舉辦者擅自改變時間、地點或增加收費;凡此種種都是違約行為,消費者作為合同的一方,有權依法提出索賠的要求。

9. 圍繞合同法結合實例談合同糾紛及爭議處理辦法

合同爭議,又稱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之間對合同履行的情況和不履行或完全履行合同的後果產生的各種糾紛。
爭議解決方式一般分為四類 一是爭議發生後當事人雙方自行協商解決;二是 調解;三是提交仲裁機構 ;四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協商:
1、 發生糾紛時,如合同未約定糾紛解決方式, 那麼首先要考慮雙方協商解決。這樣既簡便易行,又能節約時間及時解決問題,同時又有利於維護合同雙方當事人的關系;其為上策。
2、當事人達不成 和解協議的可以根據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同時和解並非當事人申請仲裁或提起訴訟的必經程序。
二、仲裁:
1、當事人採用仲裁方式解決糾紛,應當雙方自願,達成仲裁協議。申請仲裁有一個法定前提 當事人雙方有仲裁協議;沒有協議一方申請仲裁的,仲裁委不予受理。
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後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
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
(一) 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
(二) 仲裁事項;
(三) 選定的仲裁委。
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仲裁委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2、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
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在申請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或法院不予受理。
仲裁機構是依照法律規定成立的專門裁決合同爭議的機構。其裁決具有法律效力。仲裁委不按行政區劃 層層設立。可以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社區的是設立。
3、 仲裁庭的組成
仲裁庭可以有三名仲裁員或一名仲裁員組成。有三名仲裁員組成的,設首席仲裁員。
當事人約定由三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庭的的,應當各自選定或者各自委託仲裁委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員,第三名仲裁員由當事人共同選定或者共同委託仲裁委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員是首席仲裁員。
4、裁決書效力
經人民法院判決後不得再採用調解、協商、仲裁的方式解決,但是經協商、調解、仲裁仍不解決爭議的,可以最終選擇人民法院判決解決爭議。

10. 急!一個有關合同法的案例,請用合同法的知識解答(詳細敘述)

當事人之間形成的不是合同關系,而是好意施惠關系,方某應向李某承擔過錯侵權責回任。
好意施惠是答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而由當事人一方基於良好的道德風尚實施的使另一方受恩惠的關系。其目的不在於產生法律上的效果,只是一種道德上的好意使然,不需要經過委託,不產生強制執行力。
在受惠人的財產利益受損害時,只有當施惠人的行為被法院認定為是違反善良風俗,並且主觀上具備故意,才能構成侵權行為。而在受惠人的人身利益受到侵害時,可以類推適用無償委託關系中受託應盡與處理自己事務同樣注意的標准,施惠人需要對過失行為負責。

熱點內容
廣東法院冷 發布:2025-09-09 16:20:25 瀏覽:498
法律碩士教學視頻 發布:2025-09-09 16:20:07 瀏覽:427
經濟法調整的是什麼關系 發布:2025-09-09 16:09:25 瀏覽:540
廣東深圳勞動法產假規定2018年 發布:2025-09-09 15:43:09 瀏覽:309
守道德作文 發布:2025-09-09 15:28:31 瀏覽:796
李庄案對法治進程的影響 發布:2025-09-09 15:28:17 瀏覽:171
昌吉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09 15:24:37 瀏覽:39
請不要道德 發布:2025-09-09 15:20:14 瀏覽:115
杭州法律援助要本地戶口嗎 發布:2025-09-09 15:20:14 瀏覽:630
勞動法兄弟是直系親屬嗎 發布:2025-09-09 15:19:16 瀏覽: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