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根本性違約
Ⅰ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違約責任
雙方簽訂店面租賃合同,合同期限是10年,已做了5年不想做。雙方應當協商解決,如果內協商不成,容應當承擔違約金,可以將合同押金30萬作為違約金。這個情況不違反合同法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零九條 當事人一方未支付價款或者報酬的,對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價款或者報酬。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Ⅱ 一般違約與根本違約的區別
根本違約和一般違約的區別如下:
1、根本違約,是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致使該合同的目的不能實現的行為;
2、一般違約僅指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但並不導致該合同目的不能實現的行為。
3、、違約發生是否導致合同無法進行,對於一般違約,守約方沒有單方面解除合同的權利,否則,守約方就造成了根本違約。
4、當事人一方出現根本違約時,合同相對方獲得合同解除權,而當一方僅僅出現一般違約時,合同相對方並不獲得合同解除權只可以要求違約方承擔一般違約的違約責任。
5、根本違約的構成要件是一般違約的構成要件,加上因違約行為導致的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其法律效果是當一方根本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並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2)合同法根本性違約擴展閱讀
1、根本違約
根本違約,是指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債務或者其他違約行為將導致合同相對方合同目的落空的違約方的嚴重違約行為。根據《合同法》第94條之規定可以看出,當事人一方遲延履行其主要債務,還不能稱之為根本違約,只有當其遲延履行行為致使相對方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時,才可將之稱為根本違約。
2、一般違約
一般違約是指債務人無正當理由,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屆滿時,仍未履行合同債務。合同中未約定履行期限的,在債權人提出履行催告後仍未履行債務,就是遲延履行。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網路—根本違約、網路—違約
Ⅲ 中華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違約的條款嗎
您好,我國《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當事人一方有其他違約行為致使不能完全實現合同回目的」,此時合答同相對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權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條第4項規定的後半段雖然規制了根本違約的情形,但其並沒有規制全部的根本違約的類型,因為如遲延履行、先期違約及不可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違約已由94條其他規定規制。就此看來,《合同法》第94條第4項後半段的規定所針對的具體情況是:可以歸責於當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違約。
Ⅳ 根本性違約違約都包括那些具體內容
一、《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25條規定: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失,以致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違反合同,除非違反合同一方並不預知,而且一個同等資格、通情達理的人處於相同的情況下也沒有理由預知會發生這種結果。根據該公約的規定,如果違約方存在違約行為,而且違約引起的嚴重程度「實際剝奪了相對方根據合同規定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我國《合同法》所稱的不能實現合同目的,即為根本違約。
二、司法實踐中,判斷違約後果,實質上剝奪了受害人所期待的東西,必須接合具體案件的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很難找到一種劃一的,固定的標准,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秘書處對聯合國國際貿易銷售合同公約草案所作的評注中指出:「損害是否重大,應根據每一事件的具體情況來確定,例如合同的金額,違反合同造成的金額損失,或者違反合同對受害人其他活動的影響程度,」這一評注對於理解根本違約是有意義的,但卻過於簡單和抽象,很難為當事人或法院判定是否構成根本違約的標准,根據一些國家特別是英美國家法院的判例以及學者的觀點,判定違約後果是否重大一般可以考查以下因素:
1、 違約部分的價值或金額與整個合同之間的比例,如果賣方少交或交付與合同不符的部分貨物的價值佔全部合同金額的大部分,一般認為構成根本違約。
2、 違約部分對合同目標實現的 影響 程度,在某些案件中,盡管違約部分的價值並不高,但對合同的實現有著重大的影響,這種情況下,一般也可以認為構成根本違約。
3、 當遲延履行時,時間對合同目標實現的影響程度,對於一些具有時間性強的商品 ,交貨遲延往往使買方無法實現商業目標。
4、 違約的後果及損害能否得到修補,公約允許賣方在履行期到達之前或之後,自付費用對其違約行為進行修補,除非這種補救對買方是不合理的,因此,即使違約行為是 嚴重的,可能導致剝奪受害人所期待的東西,但如果這種違約是可以修補的,它並不構成根本違約。
5、 在分批交貨合同中,對一批交貨義務的違反對整個合同的影響程度,如果合同是可分的,則對某批交貨義務的違反一般不構成根本違約,如果該合同是不可分的,某批交貨與合同不符,就可能導致整個合同目標無法實現,一般構成根本違約。
6、 違約後果的可預見性,公約第25 條規定,構成根本違約,除了必須具備違約後果嚴重這一客觀條件外,還必須是違約人可以或應當預見的,這是根本違約的主觀要件 ,採用了一般違約相反的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在具體判斷方面,公約採取的是一個客觀的標准,即「合理第三人」的標准。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中也有關於根本違約的規定,其使用的概念是「根本不履行」,第7.3.1條(終止合同的權利):「(1)合同一方當事人可終止合同,如果一方當事人未履行其合同義務構成對合同的根本不履行;(2)在確定不履行義務是否構成根本不履行時,應特別考慮以下幾種情況(A)不履行是否實質性地剝奪了受損害方當事人根據合同有權期待的利益;(B)對未履行義務的嚴格遵守是否為合同項下的實質內容;(C)不履行是有意所致還是疏忽所致;(D)不履行是否使受損害方當事人有理由相信,他不能依賴另一方當事人未來的履行;(E)若合同終止不履行方當事人是否將因已准備或已履行而蒙受不相稱的損失;(3)在遲延履行的情況下,只要另一方當事人未在7.1.5條允許的額外期限屆滿前履行合同,受損害方當事人亦可終止合同。」
與公約相比,國際商務合同通則在根本違約的構成方面,強調條款性質與違約後果相結合考慮的標准,對合同當事人主觀過錯的考察也十分引人注目,另外,增加了信賴利益,即受損害方有理由相信,他不能信賴另一方當事人未來的履行,亦即如果該違約構成了對作為合同基礎的信賴關系的破壞,即使違反合同的性質、後果並不嚴重,或者可以通過修補得以完善,受損害方當事人仍然可以解除合同。
三、我國學者認為,合同的解除是在合同成立後基於一方或雙方的意志使合同歸於消失,它通常是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時,當事人不得已採取的一種做法。合同解除關涉合同制度的嚴肅性,因此,法律對解除合同應採取慎重態度,對法定解除權的行使應作嚴格的限制。1993年修改的經濟合同法第26條規定法定解除權的原因為不可抗力致使經濟合同的全部義務不能履行和由於一方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履行合同兩種情形,因其過於寬泛,引起理論界與司法界的一致詬病。現行合同法第90條來看,強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不履行主要任務」是適宜的,然而,司法實踐中的判斷標准仍有待有關司法解釋界定。
http://www.5alw.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2135
Ⅳ 請問什麼是合同法規定的「實質性違約」的概念謝謝
實質性違約,也是根本性違約,即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結果,如使另一方當事人蒙受損害,以至於實際上剝奪了他根據合同有權期待得到的東西,即為根本性違約。
Ⅵ 合同法中違約金是怎麼規定的
律師解答:
合同法對於違約金問題的主要規定如下:
(1)如果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沒有約定違約金的,違約金等於違約所造成的實際經濟損失。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可以對違約金進行約定。
第一百一十四條 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減少。」要正確適用該條,關鍵在於正確解釋該條違約的性質。
該條規定的違約金屬於約定的違約金,而不是法定的違約金,沒有爭議。但該條規定的違約金性質上是屬於賠償性違約金,還是懲罰性違約金,亦或二者兼有,則沒有形成一致意見。
大多數學者認為,該條款規定的違約金,在實質精神上是以賠償違約金為原則的。理由是違約金與損失懸殊時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減,違約金是對損失額的預定。
另外合同法解釋二還有規定,條文如下:
第二十七條當事人通過反訴或者抗辯的方式,請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調整違約金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八條當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請求人民法院增加違約金的,增加後的違約金數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失額為限。增加違約金以後,當事人又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條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
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