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與原始社會行為規則
Ⅰ 2013年自考《法理學》:法的發展
(一)
法的起源與未來法的起源
主要是指原始社會中人類的社會組織和行為規則有什麼特徵;在什麼條件下產生了法;法與原始社會的習慣有什麼區別等問題。
法是以社會為基礎的,法的產生和發展是多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但這些因素又是在經濟因素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條件下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也就是說,法是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產物。
除了以上講的經濟根源外,法的產生也是當時階級劃分、階級斗爭的結果,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以及生產與交換發展的同時,社會也出現了私有制、國家與階級。從此也就產生了奴隸與奴隸主的劃分以及兩者之間的斗爭。作為統治階級的奴隸主,利用國家和法律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是法律產生的階級與政治根源。
再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公共事務也比以往原始社會愈益復雜和增多。為了處理這些事務,原始社會中的極為簡單的習慣已不再適應,因而就需要一種新的行為規則,即法律。還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的獨立意識的成長也促進了法的產生。總之,法的產生,除了經濟、階級根源外,還有其他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世界上不同的原始社會轉變為階級社會的具體形式必然存在差別。
(二)
1、法的產生的共同規律雖然不同的原始社會轉變為階級社會的具體形式各有特點,但法的產生存在著一些共同規律。
首先,對人們行為的個別調整逐步發展成為規范性調整,即不是對特定人、特定事的調整,而是對一般人、一般事的調整。其次,法的產生經歷了由習慣演變為習慣法,再發展成為成文法的過程。再次,法律、道德和宗教規范混為一體,逐漸分化為各個相對獨立的、不同的社會規范。
2、階級社會的法與原始社會習慣的主要區別是:首先,階級對立社會的法代表統治階級意志,原始社會的習慣代表該社會全體成員的利益。其次,法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原始社會習慣一般是自發形成的。它雖然有強制力,但在性質和形式上與法律的強制性不同。再次,法的內容,一般地說,是原始社會習慣中不可能有的。當然,最初出現的法的內容中包含餓與原始社會習慣類似的內容(如同態復仇等)。又次,法適用於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所有居民,原始社會習慣僅適用於同一氏族或部落,即相同血緣關系成員,不以地域為劃分標准。
(三)
我國法理學對法的歷史發展,一般都根據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唯物論——-社會發展史的理論,劃分為不同社會形態的法:奴隸制社會的法、封建制社會的法、資本主義社會的法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的法,折中以四種社會形態為標準的劃分,統稱為法的歷史類型。
(四)
法的借鑒於吸收之所以成為法的歷史發展的一個共同規律,主要理論根據可以參見我國現有法理學教材在這一問題上一般提出的一些論證:
1、人類物質生產的歷史延續性;
2、法的相對獨立性;
3、法作為人類文明成果的共同性;
4、法的歷史發展事實的證明。
(五)
當代中國法的現代化的目標——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六、法的發展過程的一個共同規律是:在創制本國法律時,主要依據本國國情與經驗,同時也要借鑒與吸收外國或其他地區法律中對本國有用的因素。這種借鑒與吸收是我國近20年來立法所強調的一個重要原則。
Ⅱ 原始社會有無法律規范,他們用什麼來規范他們的行為
法律規范是沒有的,但是普通的法律,規則的觀念肯定有。擁用道德約束,家長,族長約束
Ⅲ 任何事物都是先有事件.才有法律的嗎比如交通法和婚姻法
法律是具有滯後性的。
先講立法,當某種問題發生需要通過立法(包括版修訂,廢止)來解決時,已權經滯後了。故法律一般不溯及既往。但是在立法時,又應當盡可能考慮周全,包括將來可能發生的情況。這就是前瞻性和超前性,使法律具有穩定性,避免朝令夕改。再講執法,當行為已經發生,需要用法律來調整時,已經滯後了。
Ⅳ 司法考試法理學第一章模擬試題測試
一、填空題:
1. 法的產生和發展是多種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其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因素是 。
2. 原始社會的行為規則主要是 。
3. 、商品交換和 的出現和發展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
4. 氏族是以 為紐帶而結成的人的聯盟,而不像國家一樣是地域性的聯盟。
二、單項選擇題:
1.下列現象屬於法的質變的是: ( )
A.奴隸製法發展為封建製法
B.對法進行重大修訂
C.法由不完備發展到相當完備
D.社會主義法對資凳睜本主義的借鑒和吸收
2.實現法的質變的根本途徑和條件是 ( )
A.生產力的發展
B.新的社會關系的出現
C.執政階級思想覺悟的提高
D.社會革命
3.關於原始社會的行為規則,不正確的是 ( )
A.主要依靠氏族成員自覺遵守和氏族首領的威望來維持
B.沒有國家強制性
C.違反這種規則會受到嚴厲的制裁
D.沒有強制性,因為那時沒有暴力國家機器的出現。
4.下列關於法與原始社會習慣的區別的各項說法中,不對的是 ( )
A.法具有國家強制力,原始社會習慣所具有的強制力與其性質和形式不同
B.法適用於國家權力管轄范圍內所有居民,原始習慣的適用范逗耐圍則以血緣為基礎進行劃分
C.原始社會的習慣代表氏族首領的利益,而法是代表全體社會成員的意志
D.法的內容,一般是原始社會習慣中不可能有的
三、名詞解釋:
答案:是指一定社會的組織,為了建立、保護和發展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以實現特定的目標,而對集體的或個人的社會行為按照一定規則進行指導、管理、監督和制約的活動。
1. 社會調整
答案:又叫原始習慣,是原始社會的人們在漫長的共同生產和生活過程中自然形成並世代相傳的習慣。 2. 氏族習慣
四、簡答題:
答案要點:(1)法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2)社會分工、商品交換和私有制的出現和發展是法產生的經濟根源。(3) 法產生的階級根源在於階級的出現。 1. 簡述法產生的一般過程。
答案要點:(1)兩者的概念(2)兩者產生的方式不同。(3)兩者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經濟基礎不同。(4)兩者體現的意志不同。(5)兩者適用的范圍棗指歲不同。(6)兩者實施的方式不同。
2. 簡述法與原始社會行為規則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