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的欺詐

合同法的欺詐

發布時間: 2021-12-11 09:39:47

合同法第幾條規定,如有一方有欺詐行為可終止合同

《合來同法》五十二條關源規定,有欺詐行為的合同,是無法律效力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合同。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
(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Ⅱ 如何理解合同法上的欺詐

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的情況,欺騙對方版,誘使對方作出錯誤的權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
例如,出售假冒偽劣產品,提供虛假的商品說明書,在沒有履行能力的情況下,對外簽訂合同騙取定金或者貨款,偽造資質越級承擔工程項目等等。
欺詐具有以下構成要件:(1)欺詐一方當事人有欺詐的故意。(2)要有欺詐另一方的行為。
(3)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由於受欺詐的結果。

更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

Ⅲ 《合同法》明確了合同一方如果有欺詐的行為,合同無效的問題

1沒有登記的抵押權未生效,抵押合同效力待定,需要追認。
2這時的抵押合同生效專,屬但是抵押權未生效,所生之效是債權之效。也就是沒有優先受償權。等同於債權。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欺詐,兩個原因,一個是一個物品可以多次抵押,已經被抵押的物品未經登記了的抵押權人同意不可以出賣,也就是所有權的變動會影響受償。但是一個物上是可以存在多個抵押權的,清償的順序是 登記的優先,都登記的,先登記的優先。這里就不存在欺詐問題了。
還有一方面,如果房產辦理了登記,丙不可能不知道,要不還登記干嗎,登記是一種公示方式,為的就是別人知道,這房子已經抵押過了,如果丙部知道,只是他自己疏忽 沒有去產權那去看。否則會有注釋的。

Ⅳ 欺詐合同法

合同欺詐是以訂立合同為手段,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騙方法騙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合同欺詐的行為表現為合同當事人一方為了獲取非法利益,故意捏造虛假情況,或歪曲、掩蓋真實情況,使相對人陷入錯誤認識,並因此作出不合真意的意思表示,訂立、履行合同的行為。司法解釋為「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
主要方式
合同民事欺詐行為的主要方式包括:
1、虛假的質量欺詐行為;
2、虛假的商品標識欺詐行為;
3、虛假的合同主體欺詐行為;
4、虛假的宣傳欺詐行為;
5、虛假的價格欺詐行為。

特點
合同民事欺詐有六個特點:
一、 欺詐人發出欺騙性或虛假性的邀請,誘導對方向自己發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要約),採取欺詐手段實現簽約目的。
二、 欺詐人對訂立合同的主要條款及有關關鍵性事實作虛假介紹,或者隱瞞事實真相,向對方發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致使對方做出錯誤的承諾,以實現其訂立合同的目的。
三、 所簽合同生效後欺詐人通過雙方履行該合同,達到其獲取不法利益的目的。
四、 合同欺詐的突出特點是欺詐人一般具有合法的主體資格或具有一定的實際履約能力,同時可能還積極履行所簽合同的部分條款,即通過履行一定的合同義務,從被欺詐方獲得不法利益。
五、在合同簽訂時,故意省略「合同違約條款」,不約定合同違約的相關處罰規定,使得占據強勢的欺詐方獲得不法利益。
六、在合同簽訂時,故意預留「陷阱」或者「圈套」,使得被詐騙方在合同執行時有過錯行為,使得詐騙方獲得不法利益。

與合同糾紛的區別
合同欺詐也是通過合同的形式進行,但不同於合同糾紛。兩者的區別主要是看行為人有沒有騙取他人財物、非法佔有財產的目的,客觀上是否採取了欺騙手段,有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不是唯一的標准。
區別一:行為人明知自己沒有履行合同的實際能力或根本沒履行合同的意願,簽訂合同只是為了達到佔有對方財物的目的,這就是合同欺詐行為;如果具有履行合同的誠意,只是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由於客觀原因或主觀過高估計了自己的履行能力,雖經過努力仍不見成效的,則按合同糾紛處理。
區別二:合同簽訂時和合同簽訂後行為人具有履行能力,但卻虛構事實或製造借口,故意不履行合同,以達到佔有對方財物的目的,構成合同欺詐;如果當事人由於某種原因導致工作失誤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應按合同糾紛處理。

Ⅳ 在合同法中,什麼情況下是欺詐

欺詐是指以使人發生錯誤認識為目的的故意行為。當事人由於他人的故意的錯誤陳述,專發生認識屬上的錯誤而為意思表示。
在合同法中,欺詐行為可能導致無效合同或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只有一方以欺詐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才為無效合同。而一方以欺詐的手段使對方當事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是可變更或撤銷的合同。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撤銷。撤銷權要在你知道或應當知道對方的欺詐行為之日起1年內行使,否則撤銷權消滅。

Ⅵ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欺詐合同會被判定為以下哪一種結果

《合復同法》規定,一方以欺制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訂立合同的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合同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如果合同存在以上規定內容之一,則合同應當被認定為無效。

熱點內容
萬安法院拍 發布:2025-09-08 16:08:19 瀏覽:639
新疆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9-08 15:50:45 瀏覽:292
法院判決字體 發布:2025-09-08 15:40:01 瀏覽:8
草書書法學而 發布:2025-09-08 15:39:59 瀏覽:575
民法通則41條 發布:2025-09-08 15:29:21 瀏覽:640
綜合治理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08 15:20:42 瀏覽:320
濟南維權律師 發布:2025-09-08 15:19:50 瀏覽:196
新婚姻法房子歸屬問題新婚 發布:2025-09-08 15:19:47 瀏覽:585
群內通知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08 15:18:22 瀏覽:685
獻血指標勞動法 發布:2025-09-08 15:15:03 瀏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