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人利益合同法
在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債權轉讓的問題,如何理解合同法第80條的規定,顯得十分重要。
《合同法》第80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理解該條其立法本意是平衡合同雙方當事人利益,之所以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時負有通知債務人的義務,是為了更有利於保護債務人的合法權益。
1、債權人負有債權轉讓的通知義務。這要作為這個問題的一般原則來理解,這里的債權人就是指債權讓與人。
2、債權人轉讓債權沒有通知債務人,但受讓債權人直接起訴債務人的,視為「通知」。人民法院應當直接審理,不應駁回受讓債權人的起訴,這要作為債權人轉讓債權履行「通知」義務的特殊情況來理解。這是因為當債務人對債權人所轉讓的債權提出抗辯時,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可以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一)第27條的規定列債權人為第三人參加訴訟的,以達到法律保護或不損害債務人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
。3、債權人轉讓債權沒有通知債務人時,不影響債權轉讓的效力,受讓債權人享有債權人的地位是確定。未經債權人通知,債權轉讓行為對債務人沒有約束力,債權受讓人向債務人主張其受讓債權時,債務人有權拒絕。同時,訴訟時效不發生中斷的法律後果。
4、在債權人轉讓債權通知債務人的情況下,訴訟時效是否發生中斷,視具體情況而定,即依「通知」的具體內容來判斷。
㈡ 合同法如何保護債權人的權益
合同法已在第七十三條專門作出規定:「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只爭朝夕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按照這一規定,債權人在自己的債權不能實現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要求第三人,即債務人的債務人向其履行債務。債權人的這一權利,法律上叫代位權。不過,債權人在行使代俠權時,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債權人只能針對債務人的到期債權行使代位權。如果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到期債權,債權人不能向第三人,即債務人的債務人主張代位權。這是因為債務人的債權沒有到期,第三人沒有向債務人履行債務的義務,如果這時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直接要求第三人向自己履行,實際上就是要求第三人提前向債務人履行,這對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無疑是一種傷害。
第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應當是必然導致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受到損害的原因,即債務人不收回到期債權,債權人的債務就不可能得到償還。如果沒有出現上述情況,債權人不能行使代位權。例如,債務人欠債權人10萬元,但債務人除自己有20萬元的財產外,還有10萬元的到期債權。在此情況下,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債權人只能請求債務人用自己的財產償還債務,而不能行使代位權。這是因為債務人在不行使到期債權的情況下,也能償還債權人的債務。因債權人的損失水是由債務人怠於行使到期債權造成的,所以債權人無權要求債務人的債務人直接向自己履行。
第三,債權人對於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不能行使代位權。從司法實踐看,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主要有:工資、撫恤金、安置費、養老金、退休金等。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之所以不能行使代位權,主要是為了保護債務人維持自身生活需要的基本權利。
債權人在行使代位權時,除應當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符合法律規定的程序。按照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不能由自己直接向債務人的債務人提出,而應當由自己向人民法院提出請求,在經人民法院審查符合代位權的條件,並通過判決蝗方式予以確認後,再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向債務人的債務人提出行使代位權,而債務人的債務人應當按照債權人的要求直接向債權人履行債務。同時,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時,只能以自己的債權為限,否則將會對債務人的債務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
㈢ 如何分析在合同訂立過程中債權人利益的保護
在當事人協商簽約過程中,可能由於一方有過失使本可以成立的合同導致未成立,並給相對專無過失當事人為簽約而屬造成了損失;有過失的一方當事人給對方造成損失,應當承擔賠償之責任.這種責任學者稱之為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有自願定約的權力,對最終是否達成合意並不承擔責任.締約過失責任並不強迫當事人一談即合,而是對締約中有悖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予以規則.《合同法》規定當事人因下列過失,並給對方造成損失,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3,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從合同法的規定中我們可以概括出締約過失責任的一些法律特徵:1,締約過失一方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過失而致使合同未成立.過失的存在是責任的前提條件.
2,因一方的過失導致合同未成立.這一責任有別於合同履行過程中的違約責任.
3,因過失導致合同未成立,並且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對方的損失是因為合同未能成立而造成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失不由過失責任者承擔.
㈣ 合同法規定:債務人部分履行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債權人不得拒絕履行,對於不損害債權人利益應當怎樣理解
如:向你借款100000元(沒有約定利息的情況下),約定2006年10月1日還清,我於2006年8月15日還50000元,這就是部分履行,且不損債權人(你)的利益,你必須接受。
㈤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74條規定的撤銷權力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
理解如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釋義》
引起撤銷權發生的要件是有損害債權的行為。債務人實施損害債權的行為主要指債務人以贈與、免除等無償行為處分債權。無償行為不問第三人的主觀動機均得撤銷。債務人、第三人若以有償行為損害債權,則以債務人實施行為時明知損害債權和第三人受益時明知其情形為限。
即債務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貨物價值與價款懸殊,顯失公平,故意損害債權人的利益。倘若第三人受益時主觀上無惡意,則不能撤銷其善意取得的行為,以保護交易之安全。
受益的第三人包括直接受益人和間接受益人,直接受益的第三人稱為第一取得人,第一取得人又將該物轉給他人受益,受益的他人為間接受益的第三人,間接受益人又稱轉得人,轉得人可以是第二取得人、第三取得人以至更後的取得人。
目前一些企業借分立為轉移財產,留個「空殼子」對付債權人,亦是一種損害債權行為。損害債權的行為有時還發生於擔保行為之中。
例如,責任財產僅能或者已不夠清償現有債權,但債務人卻又將責任財產抵押、出質給新的債權人,害及原有債權人;或者將責任財產抵押、出質於債權中的一人,害及其他債權人。
損害債權的行為應是法律行為,倘若是事實行為,如債務人毀損責任財產,則無從撤銷。債務人、第三人實施上述行為減少責任財產,害及債權,使債權人不能得以清償,即可發生撤銷權.
債務人、第三人有損害債權的行為,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可以向債務人、第三人提出,也可以訴請法院撤銷。債務人、第三人的行為被撤銷的,其行為自始無效。
債務人若以無償行為損害債權,第三人無論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無論是直接受益人還是間接受益人,債權人均有權撤銷其行為,恢復財產原狀,保護債務人的責任財產。
債務人以無償行為損害債權,直接受益的第三人又將取得的財物以公平價格售給他人時,債權人只能向債務人和第一取得人行使撤銷權,不能追及有償取得人,第一取得人應當將所得的價款返還債務人。
債務人與第三人以有償行為損害債權的,無論第三人是直接受益人還是間接受益人,債權人均有權撤銷其行為,恢復財產之原狀,保持債務人的責任財產。
倘若債務人與直接受益的第三人以有償行為損害債權,第一取得人又將取得的財物以公平的價格轉售他人,或者第一取得人雖又以廉價轉售,但他人主觀上沒有過錯,債權人只能向債務人和直接受益人行使撤銷權,不能追及善意取得人,直接受益人應當將所得的價款返還債務人,以維持債務人的責任財產。
企業分立應當債權債務一並分立。債務人借企業分立轉移責任財產,害及債權的,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其分立行為。
債務人通過擔保方式害及債權的,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其抵押、出質行為。物的擔保被撤銷後,擔保合同不影響主合同的存在,主合同依然有效。
例如,甲向乙借款,將責任財產抵押於乙,害及原有債權,原有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撤銷抵押行為,然借款合同不因抵押合同被撤銷而失效,出借人和其他債權人一樣,都是無特別擔保的債權人。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恢復責任財產,是保全全體債權人的利益,故行使撤銷權的范圍,應以保全全體一般債權人的總債權額為限度。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對保全的責任財產無優先受償權。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費用,應由債務人和有過錯的第三人償付。
撤銷之訴的既判力,應當及於未行使撤銷權的其他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敗訴的,其他債權人不得就同一行為再行訴訟,否則造成一事二理。
(5)債權人利益合同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七十四條 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㈥ 請具體解釋<<合同法>>第73條的相關規定.
法條原文
第七十三條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規定了代位權制度。
代位權的概念、特徵
債權人的代位權是指債權人為了促使其債權不受損害,以自己的名義代債務人行使權利的權利。從權利的性質上講,它屬於民法上的形成權。
代位權制度是債權的保全制度的內容。債的保全,是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也是摘發的重要內容,對於債權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債的對外效力的體現。它是指法律為了防止債務人財產的不當減少給債權人權利帶來損害而設置的債的一種擔保形式,包括債權人的代位權和撤銷權。債的保全制度的法律意義在於,債務人以其財產承擔債務責任為一般擔保,作為一般擔保的債務人的財產亦稱為責任財產,責任財產的增減與一般債權能否實現攸關。然債權人不能支配債務人的財產,倘若債務人任意處分財產,自由地減少責任財產,就會害及一般債權,故法律賦予債權人干預債務人責任財產的權利。當債務人消極地怠於行使權利聽任責任財產減少害及債權時,債權人可以行使代位權,維持責任財產。當債務人積極地減少責任財產害及債權時,債權人可以行使撤銷權,恢復責任財產。債權人通過行使代位權和撤銷權,可以有效防止責任財產的不當減少,使債權得以保全。
債權人代位權的法律特徵有:第一,債權人代位權是債權的從權利,隨債權的產生、一轉和消滅而產生、一轉和消滅。第二,債權人代位權是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代債務人之位向債務人的債務人(次債務人)主張權利。第三,代位權的目的是為了保全債權。
二、代位權的構成要件
根據本條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若干問題的解釋(一),行使代位權條件有四個:
(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債務人對第三人享有債權,倘若債務人沒有對外的債權,就無所謂代位權。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權尚需是非專屬於債務人本身的權利。
(二)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其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
(三)債務人的債權已到期;需債務人已陷於遲延履行。債務人的債務未到履行期和履行期間末屆滿的,債權人不能行使代位權。債務履行期間已屆滿,債務人陷於遲延履行,債權人方可行使代位權。但債權人專為保存債務人權利的行為,如中斷時效,可以不受債務人遲延的限制。
(四)債務人的債權不是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債權,是指基於扶養關系、撫養關系、贍養關系、繼承關系產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
三、代位權的行使
具備上述條件,債權人即可行使債務人的權利,以自己的名義請求第三人向債務人清償債務。
第一、代位權的行使的主體是債權人,債務人的各個債權人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均可以行使代位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次債務人為被告提起代位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並審理。當然,如果一個債權人就某項債權行使了代位權,其他債權人則不得就該項權利再行使代位權,否則將遭到次債務人的拒絕。
第二、債權人也只能向次債務人行使代位權,債權人作為原告應以次債務人作為被告,而將債務人作為第三人。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債權人有權代位行使的權利主要包括純粹的財產權利、以財產利益為目的的形成權和訴訟上的權利如代位提起訴訟、請求強制執行等。
第三、債權人在行使代位權的過程中,應以自己的名義而不能以債務人的名義行使代位權。
第四、債權人行使代位權請求清償的財產額,應以債務人的債權額和債權人所保全的債權為限,超越此范圍,債權人不能行使。例如,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權為100萬元,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為200萬元,債權人只能請求第三人向債務人清償100萬元,而不能請求償還200萬元。又如,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債權為100萬元,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為60萬元,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請求額只能是60萬元,而不能再請求償還其餘的40萬元。
第五、代位權的行使只能通過訴訟的方式進行。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是否必須通過訴訟形式,對此國外立法採取了兩種方式,即裁判方式和直接行使的方式,債權人可通過這兩種方式加以行使。我國合同法採取的是裁判的方式,即「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 在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請求人民法院對次債務人的財產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提供相應的財產擔保。當然,在代位權訴訟中,次債務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可以向債權人主張。
四、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力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對第三人、債務人和債權人本人都會產生法律效力。
1.對第三人的效力。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第三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如不安抗辯、同時履行抗辯、後履行抗辯、時效屆滿的抗辯、虛假表示可撤銷的抗辯等,同樣可以對抗債權人。
2.對債務人的效力。
債權人行使代位權且通知債務人後,債務人的權利並未喪失,其仍可行使自己的權利,椎債務人處分權的行使應受限制,即在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況下可以行使其權利。倘若妨害債權人行使代位權,如免除第三人的債務,債務人則不得行使,否則代位制度形同虛設。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提起代位訴訟,法院的判決對債務人及其他債權人是否發生效力?如果債務人作為具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法院的判決自然對其發生效力。如果債務人未參加訴訟,法院判決的效力亦及於債務人。例如,甲法院審理代位訴訟案,判決債權人敗訴,債務人又向乙法院提起訴訟,乙法院如判決債務人敗訴,則是一事二理,勞民傷財;若判決債務人勝訴,則造成兩個法院的判決不一致,既影響法院的威嚴,又使得第三人無所適從。
3.對債權人的效力。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為的是增加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充實債務人一般擔保的實力,第三人償還的財產為全體債權人的共同擔保物,故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不能因此獲得優先受償債權,而與其他債權人處於同等地位受償。債權人行使債務人的債權,基於法定的代位關系,故行使代位權的費用,債權人可請求債務人償還。
㈦ 債權法和合同法的重點是什麼
由於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債權法,雖然合同反映了現實生活中正常、典型的商品交換關系,然而實踐中還大量存在一些非正常特殊的交換關系,如因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所產生之債等等,這些都是獨立於合同之債外,所以合同只是債的一種形式,盡管它是債發生的主要形式,但也不能就此認為合同法便是民法中債法的重點,原因很簡單,因為合同法作為規范合同權利義務的主體法,已經具有自身的獨立體系,作為一部獨立的債權法沒有必要太多規范其合同法已規范的內容。當然這也是我國債權法遲遲沒有出台的一個方面。
債權因超過訴訟時效期間而成為不完全債權,這時該債權的效力即變得不完全,其效力缺失的部分不僅包括債權的執行力,而且包括債權的部分對外效力,債權人代位權便在其列。
自然債權又稱不完全債權,是指不具有法律債權的全部權能的債權。自然債權不具有強制執行力,債權人向法院提起訴訟後,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債權人只享有法律上的受領權和道德上的請求權,如果債務人自願履行給付,則不得援用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返還。從債務人的角度講,又可稱之為「自然債務」。實際上不管將之稱為「自然債權」 還是「自然債務」都是一回事,債權債務關系的客體是同一的,只不過是分別從債權人或債務人的角度來看待自然之債的。一般來說,自然之債只是一種道義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法律不對其進行調整。但是為了保護債權人利益、化解債權債務糾紛、維護社會秩序,大多數國家都通過民事法律對自然債權加以適當保護。探討自然債權的法律保護方法,對於完善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解決民事糾紛、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將有所裨益。
一、債(合同)的相對性
債只約束債權人與債務人,而與合同之外的其他第三人無涉,其它第三人不會承擔違約責任。債的合同相對性的表現:
1.涉他合同:(合同法第 64、65 條)
(1)第三人的地位——並非債的主體;
(2)違約責任——仍由原來的債務人向原來的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四條【合同債務的代為履行】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第六十五條【合同債務的代為履行】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2.第三人原因導致的違約(合同法第 121 條)
第一百二十一條【因第三人原因違約的責任承擔】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3.加害給付中的違約責任(消法第 35 條)
第三十五條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銷售者賠償後,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者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的,銷售者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4.轉租合同中的違約責任(合同法第 224 條)
第二百二十四條【轉租】承租人經出租人同意,可以將租賃物轉租給第三人。承租人轉租的,承租人與出租人之間的租賃合同繼續有效,第三人對租賃物造成損失的,承租人應當賠償損失。
承租人未經出租人同意轉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5.承攬合同中的違約責任(合同法第 253 條第 2 款,合同法第 254 條)
(1)承攬人將其承攬的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應當就該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負責;
(2)承攬人可以將其承攬的輔助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承攬人將其承攬的輔助工作由第三人完成的,應當就該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負責;
第二百五十三條【承攬人親自完成主要工作義務】承攬人應當以自己的設備、技術和勞力,完成主要工作,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承攬人將其承攬的主要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應當就該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負責;未經定作人同意的,定作人也可以解除合同。
第二百五十四條【輔助工作的完成】承攬人可以將其承攬的輔助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承攬人將其承攬的輔助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的,應當就該第三人完成的工作成果向定作人負責。
6.多式聯運合同中的違約責任(合同法第 317、318 條)
第三百一十七條【經營人權利義務】多式聯運經營人負責履行或者組織履行多式聯運合同,對全程運輸享有承運人的權利,承擔承運人的義務。
第三百一十八條【經營人權利義務】多式聯運經營人可以與參加多式聯運的各區段承運人就多式聯運合同的各區段運輸約定相互之間的責任,但該約定不影響多式聯運經營人對全程運輸承擔的義務。
二、債(合同)的相對性的例外:債的效力及於第三人
1.合同保全(合同法第 73、74 條)
(1)代位權:債權人以自己名義向次債務人起訴,債務人為第三人;
(2)撤銷權:債權人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的法律關系,使債權的效力及於第三人;
第七十三條【代位權】因債務人怠於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但該債權專屬於債務人自身的除外。
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第七十四條【撤銷權】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2.買賣不破租賃(合同法第 229 條)
第二百二十九條【買賣不破租賃】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
3.委託合同中委託人的介入權與第三人的選擇權(合同法第 403 條)
第四百零三條【隱名代理】受託人以自己的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合同時,第三人不知道受託人與委託人之間的代理關系的,受託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對委託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委託人披露第三人,委託人因此可以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但第三人與受託人訂立合同時如果知道該委託人就不會訂立合同的除外。
受託人因委託人的原因對第三人不履行義務,受託人應當向第三人披露委託人,第三人因此可以選擇受託人或者委託人作為相對人主張其權利,但第三人不得變更選定的相對人。
委託人行使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權利的,第三人可以向委託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第三人選定委託人作為其相對人的,委託人可以向第三人主張其對受託人的抗辯以及受託人對第三人的抗辯。
4.建設工程合同中的分包人的違約責任(合同法第 272 條第 2 款)
第二百七十二條【建設工作的分包】發包人可以與總承包人訂立建設工程合同,也可以分別與勘察人、設計人、施工人訂立勘察、設計、施工承包合同。發包人不得將應當由一個承包人完成的建設工程肢解成若幹部分發包給幾個承包人。
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經發包人同意,可以將自己承包的部分工作交由第三人完成。第三人就其完成的工作成果與總承包人或者勘察、設計、施工承包人向發包人承擔連帶責任。承包人不得將其承包的全部建設工程轉包給第三人或者將其承包的全部建設工程肢解以後以分包的名義分別轉包給第三人。
禁止承包人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禁止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建設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必須由承包人自行完成。
5.單式聯運合同中的區段承運人的違約責任(合同法第 313 條)
第三百一十三條【聯運人的責任劃分】兩個以上承運人以同一運輸方式聯運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應當對全程運輸承擔責任。損失發生在某一運輸區段的,與托運人訂立合同的承運人和該區段的承運人承擔連帶責任。
6.不動產債權的預登記(物權法第 20 條)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後,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
預告登記後,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
㈧ 合同法第74條中的「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可否認為是債務人與受讓人惡意串通損害債權人利益
可以這樣認為。
所以法律規定: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內人造成損容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
這與合同的生效要件中的規定一致,即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