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婚姻法
Ⅰ 誰能告訴我希臘的婚姻法的一些內容呀,急!!!!!
有關婚姻法方面的問題,你應當講具體些,這樣才好給你解答。你可以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Ⅱ 關於婚姻法的論文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
檢索結果
1 試論我國的同性戀立法 沈趙 理論觀察 2007/02
2 同性戀者如何維護權益——訪婚姻法專家楊大文教授 江淮法治 2006/10
3 中國對同性戀以及同性婚姻立法的必要性和思路 何東平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06/02
4 各國(地區)同性戀立法與司法概況 劉國生 法律與醫學雜志 2005/04
5 同性戀:在倫理與法律邊緣游盪 水木 政府法制 2005/22
6 施瓦辛格再否同性戀婚姻法 法律與生活 2005/20
7 妻子向同性戀丈夫索賠 文健 法律與生活 2004/05
8 歐洲同性戀立法動態的比較考察 M·克斯特爾 比較法研究 2004/02
9 宣揚同性戀是媒體的失職 嚴平 新聞三昧 2003/10
<<<<<<<<<<<<<<<>>>>>>>>>>>>>>>>>>>>>>><<<<<<<<<
貼上一篇供參考
另外在shuibaowyw.ys168.com
我幫你存了兩篇PDF格式供參考
<<<<<<<<<<<<<<<<<<<<<<<<<<<>>>>>>>>>>>>>>>>>>>>>>
試論我國的同性戀立法
沈 趙
( )
南京師范大學 法學院, 南京 210097
[摘 要]在國外, 伴隨著同性戀解放運動的開展, 不少國家和地方政府已經用法律明確了
同性戀者的權利和地位。針對我國同性戀者權益受侵害, 同時又帶來社會危害的現狀, 筆者主
要從必要性和可行性兩方面來論證為同性戀者立法, 用法律來約束他們的權利對我國社會的
穩定發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同性戀; 必要性; 可行性
( )
[中圖分類號] 920. 0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9- 2234 2007 02- 0079- 02
D A
一、同性戀在歷史上的社會地位
同性戀作為一種游離於主流文化之外的亞文化現象,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曾存在過: 古埃及人曾把喜
好男色看得很正常; 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與武德、理智、審
美及道德等方面的某些美好品質相聯系, 因而特別推崇; 我
( )
國遠在商代就有「比頑童」的說法, 還有「分桃而食」春秋 、
「龍陽君」戰國 、「斷袖」漢 等歷史人物和故事的記載。
雖然同性戀現象從古至今都客觀存在著, 但在人類數
千年的歷史上, 其社會地位卻經過了復雜的變遷。總體說
來, 人們對同性戀的認識經歷了三次轉變 :
第一次轉變使得同性戀從宗教意義上的罪人和法律上
的罪犯轉變為病人。根據《聖經》中的「原罪說」: 同性戀是一
種罪惡, 它違反了婚姻是兩性的結合、違反了生育和繁衍的
原則, 因而它應當受到歧視和懲處。早在公元4 世紀, 羅馬
成文法就明確規定同姓戀是違法行為, 有些國家還規定同
性戀者要受到長期監禁和苦役, 甚至要用火刑、絞刑等方法
處死。著名的神學、法學家聖·托馬斯·阿奎那也認為同性
戀是「違反天性」的行為, 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
裁。至此之後, 隨著基督教成為歐洲各國的國教, 同性戀行
為便被普遍地列為犯罪。直到19 世紀, 西方發達國家的精
神病研究人員才把「同性戀」歸類為疾病, 認為它其實是一
種性心理障礙。「同性戀」 這一術語也是在
Homosexuality
這個時期 1869 由德國醫生 正式提出。
Benkert
第二次轉變是從認為同性戀是身體或心靈的病態, 轉
變為認為它不是病, 只不過是一種異於常人的違反社會行
為規范的個人傾向。早在1948 年, 美國金賽博士的《男性性
行為研究》報告中, 他就對同性戀病理化的觀點提出了質
疑; 50 年代初, 人類學家克利夫蘭·福特和弗蘭克·比齊
在通過對跨文化人類行為的研究後, 得出結論:「同性戀和
異性戀都是文化訓練的產物, 人類原始的模糊狀態中包含
了同性戀和異性戀兩種性傾向能力……將它視為與異性戀
並行的正常的行為方式」 ; 1973 年, 美國精神病學會率先
作出了將同性戀剔除疾病分類的決定; 1994 年, 世界衛生
組織也將同性戀從「 - 10 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名單上
ICD
刪除; 2001 年4 月, 在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
准》中, 我國也作出了類似的規定。至此,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
都完成了「同性戀非病理化」最為關鍵的一步。
第三次轉變即是隨著同性戀解放運動的發展和在許多
國家合法地位的獲得, 人們認為它不過是一種與眾不同的
生活方式而已。遺憾的是: 這一轉變在我國還未實現。
二、為「同性戀者」立法的必要性
一 社會現狀
根據1991 年至1992 年上海中醫院和一些香港學者在
上海對2190 例大學生的調查發現, 男女大學生有過同性戀
行為的分別占男女大學生總數的8. 3%、9. 2%。 李銀河博
士也曾根據國內外的權威調查推測出: 在中國, 同性戀者有
3900 萬至5200 萬左右。 2004 年12 月, 中國衛生部門的一
項研究調查顯示: 處於性活躍期的中國男性同性戀者, 約占
男性人群的百分之二至四, 以此估算, 中國約有五百萬至一
千萬男性同性戀者。這些數據表明: 在中國社會確實存在著
一定比例的同性戀者, 而且, 隨著社會的發展, 這個比例已
呈現出上升趨勢。
一般認為, 同性戀者可能造成的危害表現為: 1 同
性戀者的性行為通常較為混亂, 性對象多變, 容易感染各種
性傳播疾病 包括艾滋病 ; 2 在現有主流文化下, 同性戀
者大多具有道德罪感, 其心理壓力大, 承受能力不佳, 一旦
遇到一些情感問題, 容易表現出一些失控行為, 如自殺、自
傷、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 3 一些同性戀者為了滿足自身
慾望, 會採取欺騙、利誘乃至暴力、脅迫等手段, 嚴重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4 一些同性戀者在公共場所 包括監動教養場所等 公然進行同性戀行為, 同性戀者賣淫活動在一些地區屢禁不止, 這些都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5 同
性戀本身給自己及其家屬帶來很大的精神痛苦, 同性戀者
所締結的婚姻則更為不幸。
因而, 從法律上關注這類特殊群體, 不僅對其本人, 對
其家庭, 而且對全社會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 法理依據
1. 平等地關懷與尊重
德沃金在其名著《認真地對待權利》一書中寫道:「政府
不僅要關懷和尊重人民, 而且要平等地關懷和尊重。這就意
味著政府絕不能以某些公民更值得關心而有權獲得更多的
理由來分配各種利益或機會; 絕不能以某團體中某些公民
〔6〕
的美好生活概念比他人優越或高貴而限制自由。」 據此,
針對社會上同性戀者受侵害、受歧視的現象, 政府應當通過
( )
權力行為 尤其是立法行為 來賦予同性戀者與普通人同樣
( )
的權利, 不能因為同性戀者關於美好生活的概念 性取向
不符合一般人的評判標准就去限制其權利。
然而, 個人利益與社會中大多數人的利益即一般利益
並非總是一致的, 一般利益的強大, 足以使個人權利的要求
落空。因此, 在判斷個人究竟是否有權利的問題上, 德沃金
又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表述:「在對個人希望有或希望做的事
情上, 集體目標已不足以成為否認的理由時, 或對個人所加
的損失或傷害上, 集體目標也不足以成為支持的理由時, 個
〔7〕
人就有權利。」 根據李銀河教授的調查, 人們不接受「同性
戀」的理由無非就是覺得惡心, 覺得這種現象不符合普遍的
( )
道德標准 雖然同性戀與道德無關 。然而, 我們也不得不承
認, 同性戀愛、結婚並沒有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 也沒有擾
亂公共秩序, 更不會造成社會風氣的道德淪喪。所以,「集體
( )
目標」所謂的不符合道德標准 也不足以成為否認同性戀
者權利的理由。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如一個人的所
作所為不會影響他人的自由, 那麼他便享有這個權利。大多
數人的喜惡不能作為否認個人權利的唯一立法依據……要
認真看待少數人的權利; 只要少數人的同性戀行為不有傷
風化或損害社會秩序, 就應予以寬容與保護, 不訴諸刑法,
〔8〕
輿論上也不予譴責, 生活上不加歧視。」
2. 法不禁止即自由
「法不禁止即自由」原則是在古希臘的政治准則中最早
得以表達。古希臘人把「法律之下的自由」視為城邦的基本
要素, 並從道德的角度加以奉揚。所謂「法律之下的自由」就
蘊含著「法不禁止即自由」的要義。霍布斯在《利維坦》中認
為, 某些自由是依法律無明文規定而存在的, 人們可自酌而
行之; 英國哲學家密爾在《論自由》中也規定了人類自由的
( ) ( )
三個領域:「 1 良心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 2 生活方式的選
擇自由, 它『要求趣味和志趣的自由; 要求有自由訂自己生
活計劃以順應自己的性格; 要求有自由照自己所喜歡的去
( )
做, 當然也不規避會隨來的後果。』3 個人相互間聯合的自
〔9〕
由。」 目前, 我國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對同性戀行為加
以禁止, 從法理的角度來說, 既然法律沒有明文禁止, 同性
戀愛、結婚又屬於公民私權利的范疇, 那麼法律就應當對此
給予寬容、國家權力也不應當不當干涉。
誠然, 法律不禁止的行為, 並非都具有積極的功利意
義; 有些法律不禁止的行為還可能導致消極的後果。但是,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 有利必有弊, 當利弊發生抗衡時,
立法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兩利相權取其重」, 針對其中的
弊端, 法律也只能盡可能地採取措施予以避免。
三、立法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思想的轉變, 同性戀者的法制環
境會越來越好:
首先, 2001 年4 月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頒布了《中國
( )
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准第三版》以下稱《標准》, 其中的
同性戀者已不再歸類為精神病人, 這雖然比美國晚了 28
年, 但畢竟是一種進步。《標准》的頒布不僅顯示了我國對同
性戀有了更為科學的認知, 而且也為我國的司法實踐提供
了科學的理論支持。
其次, 中國的立法通常會比較、考察國外法學界的做
法。目前,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對同性婚姻等問題做出了規
定: 荷蘭《家庭伴侶法》規定, 登記的同性伴侶將會和婚姻中
的夫妻雙方一樣, 在退休金、社會安全保障、繼承和扶養方
面享有同樣的權利; 德國的《生活伴侶登記法》規定, 同性伴
侶也可以在婚姻登記處登記結為「生活伴侶」, 其社會和法
律地位與傳統的異性婚姻類似; 芬蘭的法律規定, 登記注冊
的同性伴侶可獲得部分同合法異性夫妻同等的權利義務關
系。
從嚴格意義上講, 目前只有在荷蘭和比利時承認同性
婚姻, 其他很多國家只是賦予同性伴侶不同程度的權利, 雖
然有些國家的規定已與異性婚姻伴侶的權利十分接近, 但
並沒有使用「婚姻」這一概念。李銀河教授針對同性婚姻的
這一問題曾提出過兩個方案: 一是修改婚姻法的個別字句。
凡是出現「夫妻」兩個字的時候就改成「配偶」, 第一次出現
( )
配偶這個詞的時候加一個括弧 性別不論 。另一個方案是
搞專門的同性婚姻法案。相比較而言, 筆者認為, 第二個方
案更具有合理性:
首先,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 都是在男女結合的婚姻制度
下繁衍, 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婚姻」這一概念逐漸淡化了
宗教色彩, 但是, 世界各國無論信仰如何, 都沒有改變一男
一女結合的婚姻定義。對於我國這樣一個傳統思想根深蒂
固的國家而言, 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還不能接受同性婚姻這
一現象, 如果國家強制用一部《婚姻法》來同時調整同性婚
姻與異性婚姻, 勢必導致絕大多數人的抵制。所以, 從我國
的文化土壤出發, 在大多數人還未接受同性戀現象之前, 不
宜用婚姻法來調整同性伴侶之間的關系。
其次,《婚姻法》中的某些權利義務也是不宜賦予同性
伴侶的,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有關「收養子女」的規定。筆者
認為, 同性家庭對子女的成長極為不利。曾有研究結果表
明: 同性戀者主要受童年環境、青春期經歷、環境因素等方
面的影響而造成性取向出現偏差。長期與同性戀者親密相
處的子女, 其身體、情緒必將受到嚴重影響, 這些子女甚至
會認為同性戀是很正常的現象, 久而久之, 這些本不該具有
同性戀傾向的人便成為又一批同性戀者。此外, 在目前的社
會背景下, 由於主流文化對同性戀仍然持排斥態度, 而這種
排斥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子女, 使這些子女在受教育、就業
等方面受到歧視。這些歧視對子女自身而言, 將會造成其人
生觀、價值觀的扭曲, 對社會而言, 便造成了犯罪、社會秩序
混亂的根源之一。
綜上所述, 國家應權衡各方面的利弊關系, 本著對「同
性戀者的權益」採取「不歧視更不提倡」的態度, 制定專門的
《反歧視法》, 其內容至少應當包括: 第一, 明確《婚姻法》中
的有關規定不適用於同性伴侶之間, 除非《反歧視法》有明
確規定; 至於同性婚姻, 該法也應設置專門的「婚姻篇」, 規
定同性伴侶在結婚、離婚、財產等方面的權利義務關系; 第
二, 設置專門的「人格篇」, 明確規定同性戀者的人格不受歧
視、個人隱私受保護等權利, 具體地來說, 也即同性戀者有
權同普通人一樣, 公平地獲得學習、勞動就業、參加社會活
動等權利。禁止任何單位、組織、個人以任何方式對同性戀
者進行侮辱; 各類傳播媒體不得惡意披露某同性戀者以及
其他可能推斷出該同性戀者的資料; 第三, 由於同性戀畢竟
不是婚戀關系的常態, 所以, 從人類繁衍、社會發展的長遠
利益出發, 國家應在此法中設置專門的「防治篇」, 明確規定
對於自願治療的同性戀者, 有關衛生部門應給予一定的優
惠; 有關單位特別是學校、軍隊、監管場所等也應加強防治、
宣傳措施, 從源頭上盡可能減少同性戀者的人數。至於現實
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同性性犯罪無法可依的情況, 立法機關
應出台相應的刑法解釋。對於此,《反歧視法》沒有必要設置
專門的一篇來調整, 原因在於該法僅是規定同性戀者的民
事權利義務, 並不涉及刑罰領域, 而且如果在該法中規定刑
事責任, 勢必削弱刑罰的統一性和威懾性。
[參 考 文 獻]
〔1〕李慧波. 國外同性戀者生存狀態和法律地位〔〕. 電
J
( )
腦校園, 2001 4 .
〔2〕何東平. 同性婚姻合理性的研究〔〕. 樂山師范學院
J
( )
學報, 2005 8 .
〔3〕劉達臨. 中國當代性文化〔 〕.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M
出版社, 1995: 113.
〔4〕李銀河. 同性戀亞文化〔 〕. 北京: 中國友誼出版公
M
司, 2002.
〔5〕王延光. 同性戀與艾滋病預防對策〔〕. 浙江學刊,
J
( )
2001 1 .
〔6〕 . , ,
R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Harvard
, 1978, 272.
U niversity Press page
〔7〕同上, 298.
page
〔8〕黨永輝, 等. 芻議中國同性戀的立法〔〕. 中國性科
J
( )
學, 2005 9 .
〔9〕王人博, 程燎原. 權利及其救濟〔 〕. 濟南: 山東人
M
民出版社, 1998: 230.
<<<<<<<<<<<<<<<>>>>>>>>>>>>>>>>>>>>>>><<<<<<<<<
貼上一篇供參考
另外在shuibaowyw.ys168.com
我幫你存了兩篇PDF格式供參考
<<<<<<<<<<<<<<<<<<<<<<<<<<<>>>>>>>>>>>>>>>>>>>>>>
Ⅲ 求世界各主要國家法定結婚年齡
大多數國家的合法結婚年齡大多在18歲或16歲。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認為,合法結婚年齡不應低於15歲。但因宗教、民族、種族、地區、生育政策等因素,尤其在穆斯林國家,法定結婚年齡普遍低。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法定結婚年齡最大的國家。
各個國家結婚的法定年齡:
中國大陸:男22歲,女20歲(1980年前為男不得早於20歲,女不得早於18歲);
伊朗:男15歲,女13歲(2002年前為男14歲,女9歲) ;
荷蘭:12歲;
俄羅斯:14歲(2002年杜馬下院通過,但前提是子女在家中都是獨子;2002年前為16歲);
新加坡: 18周歲(須雙方父母同意), 21周歲(可自由結婚,不受限制);
巴西:16歲;
英國:16歲;
德國:18歲;
希臘:男14歲,女12歲;
美國:統一結婚法規是18歲,但美國各洲不一,部分州規定男21歲,部分州規定,如雙方未滿成年人年齡,須經父母同意方可結婚,有的州規定男子不滿18歲、女子不滿16歲者,即使父母同意也不能結婚。愛達荷、密西西比、新澤西和華盛頓等州則允許年滿14歲的男孩、年滿12歲的女孩結婚。
(3)希臘婚姻法擴展閱讀
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情況:
中國大陸法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
中國港台法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18歲,女不得早於16歲。
中國1950年婚姻法規定的法定婚齡為男二十歲,女十八歲。因此規定「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這次修訂婚姻法,有的同志建議將男女的結婚年齡統一為一個標准,或均為二十二周歲,或均為二十周歲。
中國婚姻法關於婚齡的規定,不是必婚年齡,也不是最佳婚齡,而是結婚的最低年齡,是劃分違法婚姻與合法婚姻的年齡界限,只有達到了法定婚齡才能結婚,否則就是違法。
法定婚齡不妨礙男女在自願基礎上,根據本人情況推遲結婚時間,為貫徹我國計劃生育國策,婚姻法也鼓勵晚婚晚育。一些單位以享受優惠政策的婚齡代替法定婚齡,不達到這一結婚年齡,不批准男女雙方結婚,這樣做是不妥的。
Ⅳ 古希臘人狂熱崇拜美少年,古希臘是不是以gay為主的社會現代希臘呢
不是的,古希臘對於美少年的崇拜只是對力量和美的一種崇拜而已,我記得有過一個故事說的是因為這個被處以刑罰的,古希臘對這方面比中國要封閉吧
Ⅳ 希臘和羅馬在法律方面對近代西方影響的區別
先要搞清楚希臘城邦時代實行奴隸制民主的只有以雅典為代表的幾個少數城邦,其它的如斯巴達實行的是奴隸制軍事化統治。以雅典為例,政治上的民主制度主要有:①全體男性公民大會②「五百人議事會」③官員抽簽產生④陪審員抽簽產生⑤陶片放逐法。
後三條沒有研究不好說,但是公民大會和五百人議事會對於法國大革命前的三級議會制度有很好的啟蒙,古希臘時代鼓勵全體公民參政的政策對近代歐洲的投票制度有深遠影響,並且給了歐洲人在立法上相互制約的觀念。但是注意,這個影響是行政措施上的,而不是強制條令上的。
而到了羅馬時代,就向強制條令上發展了。西方法律界一向把羅馬法系當做近現代各國民法學的源頭,古羅馬時代有一個很有名的十二銅表法。而古羅馬又是古希臘文明的延續,所以可以說古希臘的奴隸制民主制度對羅馬法律的形成起了很總要的影響。
羅馬法早在城邦時期就確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法律思想和現代各國民法所援用的法律制度,並且羅馬法很早就有了國際私法的概念,所謂國際私法,通俗一點就是怎麼保障你合法地擁有你自己賺來的錢。這里主要包括: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
自由權是作為自有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只有奴隸,不享有這種自由權。
1、羅馬法上的自由人,包括生來自由人和解放自由人兩種。
生來自由人,是指出生就獲得自由權,而且未曾喪失過自由身份的人。自由人的後代也是自由人,而不論其父母為生來自由或解放自由。而對於父母一方不是自由人的,則從其母,只要出生時其母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而到了後來,由於戰爭對於兵源的需求,以及受希臘哲學關於人生而自由思想的影響,改為規定只要其母在受孕期間一度為自由人的,則其為自由人。
按照羅馬法規定,皇帝是最高統治者,他可以將自由賜予奴隸。在古羅馬,由於只有自由人可以戴金戒指,因此,基於皇恩的自由權又稱為「金戒指權」。但在這種情況下取得自由權的奴隸,尚不能擺脫其原主人的恩主權。
解放自由人,是原來主人所解放的自由人,即法律擬制自由人。羅馬法上賦予主人的恩主權,是連皇權也無法剝奪的,羅馬法上認為,恩主權是私權,皇權不能幹涉。
2、古羅馬的市民權類似於今天的國籍,包括公權和私權,選舉、被選舉權屬於公權,私權包括婚姻權、財產權、遺囑能力和訴訟權。訴訟權可以結合一個恩主解放奴隸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案例:恩主解放奴隸的時候,有一種訴訟的方式,就涉及到訴訟權問題,而按照法律規定,奴隸是不具有訴訟權的,也就是說,奴隸沒法去起訴了,那麼,如何通過起訴的法律規定來解放奴隸呢?這時候,恩主就請一個人作為奴隸的辯護人,一起到長官那裡去,由那個人裝做起訴恩主,問恩主是不是要解放這個奴隸,恩主予以認可。到後來,手續簡化了,恩主直接和奴隸過去,就讓長官的侍衛扮演這個辯護人角色來解放奴隸。
也就是說後世法律上關於起訴這一條在羅馬時代就可以找到例證,今天刑事罪犯要由檢察官向法院提起訴訟、由法官審判審判、然後定罪,與古羅馬很像。
羅馬法把羅馬境內的居民分為市民、拉丁人和外國人三類,所謂市民權都專屬羅馬市民享有。市民法是適用於羅馬市民之間的法律。對於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非羅馬市民之間,適用萬民法,也就是國際私法的起源。
此外,古羅馬社會非常重視名譽,一個人名譽之好壞,影響他參與各種社會活動的資格。這個就有點類似於現在的信用制度了。
補充:名譽減損有三種:
第一種,不能作證(intestabilis):所謂不能作證,不是不能在法庭上作證,而是喪失做證人或者請他人為自己做證人的資格,因為在古羅馬,很多交易都需要證人的證明,比如古羅馬的交易,必須由一名司秤、若干證人,交易雙方在集市日,以天平、象徵貨物和對價的物體、並高聲呼叫交易內容才能成立。恩主解放奴隸的略式也是如此,需要5名證人。可以想見,不能作證是多麼嚴重的懲罰! 不能作證的原因有二:證人事後拒絕作證明的;用文字侮辱他人的。
第二種,喪廉恥(infarmia):.這種名譽減損比不能作證稍輕。原因有:由於法院判決;法律規定的事實。喪廉恥分為直接喪廉恥和間接喪廉恥。
直接喪廉恥,是由執政官或者監察官根據事實,在選舉或者戶口登記時作出決定,將其不列入選舉名單,或在戶口登記簿上作出記載,當事人對此不得申訴。直接喪廉恥具有實效性,羅馬執政官任期一年,監察官任期為五年,他們任期滿後,任期內所作喪廉恥決定要由新任長官重新決定是否有效。
而喪廉恥的法律效果是:喪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應的服兵役的權利也被剝奪;訴訟權受到限制,不能為家庭外的人作訴訟代理人,也不能請他人作代理人;如妻子與人通姦,即使當場抓獲,也無權殺死姦夫或對之起訴;《優尼亞婚姻法》禁止元老院醫院及其子孫與喪廉恥的婦女結婚。
第三種:污名(turpitudo):有污名者,是指因其行為卑劣,受人蔑視,為社會輿論所不齒。
由於這種名譽減損即非由法律規定,也非由長官宣告之法律上喪廉恥,所以又稱事實上的喪廉恥。對有污名者的權利能力的限制,是不準他們擔任需要誠實信用的職務,如監護人、保佐人、證人等。而在婚姻方面,在婚姻由家長作主的時代,通常子女無權拒絕家長包辦的婚姻,但如果未婚夫是有污名的人,則他可以反對。
Ⅵ 古希臘的生活習慣以及婚禮習俗.
1、生活習慣:
希臘人對古代歷史、古跡、哲學、藝術、政治為榮,因此對於同樣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人有著相當的好感,但談話的話題應盡量避免談及希臘國內政治以及希臘和鄰國的關系,以免陷入失言的困境。
在希臘的一些鄉村,每逢新年的元旦到來,希臘人便帶著一塊石頭作為禮物到親朋好友家拜年,並把它放在地板上向主人祝願:「願你家有一塊象這石頭一樣大的金子。
2、婚禮習俗:
古希臘的婚姻是一種建立在責任制基礎上的社會關系。一般情況下,古希臘的婚姻是由父母安排的,很少有專門的媒人。
每個城邦也因其政治獨立性而有各自不同的獨立婚姻法。為了使婚姻合法,女方的父親或者是監護人(女性孤兒由叔舅或堂親撫養)會將女性許配給一個能夠負擔得起婚姻的合適男性。
因此,古希臘的婚姻本身是一種受法律約束的社會關系。婚姻制度不僅關繫到城邦的公共利益,還關乎古希臘家庭連帶利益和個人的財產繼承等。
(6)希臘婚姻法擴展閱讀:
古希臘人的其他禮儀:
1、服飾禮儀
希臘人非常注重著裝整潔,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講究衣著的端莊大方。在正式社交場合,男子通常穿深色西裝,打領帶或系領結。
一般來說,希臘的中老年人平時只要外出就一定要打扮自己,老太太們都十分喜歡穿顏色鮮艷的服裝。
2、儀態禮儀
希臘人舉止高雅,並有許多的講究。他們不使用招手和擺手的動作,希臘人認為這是蔑視人的一種行為,手離對方的臉越近則侮辱性越強。
他們還認為久久地凝視別人是不懷好意的表現。當眾打噴嚏擦鼻涕之類的更是他們十分忌諱的。
Ⅶ 哪些國家允許同性戀結婚
1、
丹麥:第一個承認同性伴侶同居法律地位的歐洲國家。1989年,發起了一項關於建立同性伴侶注冊的議案。並於1989年10月1日起生效。
注冊同性伴侶可以享受某些異性夫婦獨有的權利,如繼承,保險計劃,退休金,社會福利,所得稅減免,失業救濟。同樣,如果離婚,他們也有承擔贍養費的義務。
1997年,丹麥國家教會(信義會)的主教投票承認同性伴侶關系。現在,同性伴侶也可以在教堂里舉行結婚典禮。從1999年開始,同性伴侶可以領養他們配偶的子女,但是還是不能領養伴侶關系以外的小孩。
2、挪威:繼丹麥之後於1993年4月30日通過自己的相應立法,8月1日實施。
3、瑞典:1994年6月23日通過,1995年元旦實施。
4、冰島:1996年6月12日通過,同年6月27日實施。
5、荷蘭:1998年1月1日,荷蘭的《家庭伴侶法》正式生效。《家庭伴侶法》中所指的「伴侶」,既包括「同性伴侶」,也包括「異性伴侶」。對於同性伴侶來說,登記的同性伴侶將會和婚姻中的夫妻雙方一樣,在退休金、社會安全保障、繼承和扶養方面享有同樣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但同性伴侶無權收養子女;對於異性伴侶來說,該法為那些既想暫時結為伴侶、但又不想締結婚姻關系的男女提供了法律保障,它實際上是一部「同居法」。2000年12月,荷蘭參議院通過一項法律,允許同性戀者結婚並領養孩子,該項法案於2001年4月1日正式生效,使荷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該法不但允許同性戀者結婚,而且可以完全享有與異性婚姻相同的所有權益。因而,它是一部真正的同性婚姻法。
6、比利時:2001年6月22日,比利時部長會議上通過了一項法律草案,規定今後在比利時境內的婚姻不一定必須是異性間的結合,婚姻也可能是由兩名男性或是兩名女性所組成的。這一法案的通過使比利時成為繼荷蘭之後第二個允許同性婚姻的歐洲國家。
7、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加泰羅尼亞自治區議會於1998年6月30日通過《穩定同居法》,承認同性、異性間同居的法律地位。阿拉貢省於1999年3月12日通過類似的《非婚姻的伴侶法》。
8、加拿大是繼西班牙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南非也於06年正式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
9、德國:2000年11月10日德國聯邦議會通過了有關同性戀者結為生活伴侶的《生活伴侶登記法》(Gesetz
zur
Eingetragenen
Lebenspartnerschaft),社會上簡稱為「同性婚姻法」。按照此法律,同性伴侶可以在婚姻登記處登記結為「生活伴侶」,「生活伴侶」的社會與法律地位與傳統異性婚姻類似。這個法律從2001年8月1日開始生效。
10、法國
:2000年1月,法國政府頒布實施了《公民互助契約》,規定「同居伴侶」可以登記一種新型的家庭關系。
11、芬蘭:2001年10月,芬蘭國會通過了一部法案,允許同性戀者以伴侶身份登記,該法於2002年3月1起正式生效。
Ⅷ 澳大利亞的法定結婚年齡是多大
澳大利亞《婚姻法》規定,有意結婚的男女雙方的可結婚年齡為18歲,有一方未滿18歲但希望在其18歲生日以前結婚,必須經過父母(監護人)同意,並經過法院簽署法院令才可以舉行婚禮。
下面介紹幾個國家和地區的法定結婚男女年齡
一、各地法定最低結婚年齡:
中國 大陸:男22歲,女20歲(1980年前為男不得早於22歲,女不得早於20歲);
中國 香港 :16歲;
中國台灣:16歲;
伊朗 :男15歲,女13歲;
荷蘭 :12歲;
俄羅斯 :14歲(2002年杜馬 下院通過,但前提是子女在家中都是獨子;2002年前為16歲);
菲律賓 :男16歲,女14歲;
韓國 :法定結婚年齡 :18歲。未滿20歲者,要申請結婚時必須有父母的同意。女子在離婚六個月內不能申請再婚,但有醫生的妊娠診斷 證明可作例外處理。
日本 :男18歲、女16歲;
新加坡: 18周歲(須雙方父母同意), 21周歲(可自由結婚 ,不受限制);
巴西 :16歲;
澳大利亞 : 16周歲(須雙方父母同意), 18歲(可自由結婚,不受限制) - edit on 18May2011 來源: The Marriage Act 1961 (澳大利亞 婚姻法 [1961]);
英國 :16歲;
德國 :18歲;
義大利 :男16歲,女14歲;
西班牙 :16歲;
法國 :男18歲,女15歲;
希臘 :男14歲,女12歲;
美國 :統一結婚法規是18歲,但美國 各洲不一,部分州規定男21歲,部分州規定,如雙方未滿成年人年齡,須經父母同意方可結婚,有的州規定男子不滿18歲、女子不滿16歲者,即使父母同意也不能結婚。愛達荷、 密西西比 、新澤西和 華盛頓 等州則允許年滿14歲的男孩、年滿12歲的女孩結婚。
二、最高結婚年齡除 沙俄 民法規定年滿80歲以上不得結婚外,古今中外未發現其他規定最高結婚年齡的國家或地區。
Ⅸ 婚姻法為什麼規定結婚年齡 男22女20 有什麼科學依據
法律中規定的結婚的最低年齡。又稱婚姻適齡。男女雙方均達法定婚齡是結婚的重要條件之一。未達法定婚齡是婚姻無效或得撤銷的原因。結婚年齡的上限,各國法律沒有規定,僅有的例外情形是,沙俄民法中曾規定已逾80歲的男女不得結婚。
世界各國由於情況不同,對婚齡的規定也不同。婚齡為男21,女18的有丹麥、芬蘭、波蘭等;男20,女18的有瑞士、越南等;男女均18的有前蘇聯等;男18,女16的有日本等;男16,女14的有葡萄牙、菲律賓等;男14,女12的有西班牙、希臘等。美國各州的法定婚齡高低不一。有些國家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公民規定了不同的法定婚齡。不少國家規定的法定婚齡低於成年的年齡。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因未達成年,除結婚行為能力外,不具有其他行為能力(見自然人)。因此,這些國家法律上有未成年人結婚須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規定,為包辦婚姻提供了法律依據。
美國對婚齡的說法:1年一紙婚;2年一布婚;3年一皮婚;4年一絲婚;5年一木婚;6年一鐵婚;7年一銅婚;8年一電婚;9年一陶婚;10年一錫婚;11年一鋼婚;12年一亞麻婚;13年一花邊婚;14年一象牙婚;15年一水晶婚;20年一瓷婚;25年一銀婚;30年一珍珠婚;35年一玉婚;40年一紅寶石婚;45年一藍寶石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鑽石婚。
法國對婚齡的說法:1年一棉婚;2年一皮婚;3年一麥婚;4年一蠟婚;5年一木婚;6年一銅婚;7年一羊毛婚;8年一虞美人婚39年一陶婚;10年一錫婚;11年一珊瑚婚;12年一絲婚;13年一鈴蘭婚;14年一鉛婚;15年一水晶婚;16年一藍寶石婚;17年一玫瑰婚;18年一綠松石婚;19年一印花婚;20年一瓷婚;21年一乳白石婚;22年一青銅婚;23年一綠玉婚;24年一薩丁婚;25年一銀婚;26年一玉婚;27年一桃花心木婚;28年一鎳婚;29年一絨婚;30年一珍珠婚;31年一羊皮婚;32年一紫銅婚;33年一斑岩婚;34年一琥珀婚;36年一梅斯林婚;37年一紙婚;38年一水銀婚;39年一縐紗婚;40年一祖母綠婚;41年一鐵婚;42年一珠質婚;43年一法蘭絨婚;44年一黃玉婚;45年一朱紅婚;46年一薰衣草婚;47年一開斯米婚;48年一紫晶婚;49年一雪松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鑽石婚;70年一白金婚;75年一白石婚;80年一橡樹婚。
英國對婚齡的說法:1年一紙婚;5年一木婚;10年一錫婚;12年一皮革婚;20年一瓷婚;25年一銀婚;30年一象牙婚;40年一絨毛婚;45年一絲綢婚;50年一金婚;75年一鑽石婚。
俄羅斯對婚齡的說法:1年一花布婚;5年一木婚;6年一鋅婚;7年一銅婚;8年一白木婚;40年一銀婚;50年一金婚;60年一鑽石婚;67年一石婚;70年一福婚;75年一王冠婚。
日本對婚齡的說法:2年一紙婚;5年一木婚;10年一錫婚;15年一水晶婚;20年一陶婚325年一銀婚;30年一珍珠婚;35年一珊瑚婚;40年一紅玉婚;50年一金婚;75年一金剛石婚。
另外在朝鮮,夫妻結婚60周年稱為「四婚」
中國歷史上長期流行早婚習俗。有的封建王朝為征丁稅,驅勞役,還採取一定的措施提倡或迫使人們早婚。中華民國時期的民法親屬編規定,男18歲,女16歲即可結婚。但實際生活中的結婚年齡,往往還低於該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革命根據地的婚姻法令,多以男20歲,女18歲為法定婚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的婚姻法規定,男20歲,女18歲始得結婚。1980年公布的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由於法定婚齡只是最低的結婚年齡,並不意味著達到法定婚齡就必須結婚,晚婚晚育應予鼓勵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