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撤銷權的意義

合同法撤銷權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1-12-13 19:25:03

合同法中撤銷權的規定是什麼

合同法撤銷權的具體規定是:撤銷權是撤銷權人依法具有的,對存在重大誤解、顯示公平、欺詐脅迫等情況的合同,在一定期限內可以請求撤銷該合同的權利。一般情況下,撤銷權的行使期限為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重大誤解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當事人受脅迫,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❷ 論述合同法中撤銷權的概念,特徵及行駛的條件,法律後果

述合同法中撤銷權的概念,特徵及行駛的條件,法律後果

❸ 關於合同法中的撤銷權

《合同法抄》中的撤銷權是指在訂立合同中,由於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而遭受損失、損害,該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裁決變更或者撤銷。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

❹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性是什麼

債權人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所實施的危害債權的行為,可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合同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撒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撒銷債務人的行為。債權人撤銷權也為債權的保全方式之一,是為防止因債務人的責任財產減少而致債權不能實現的現象出現。因債權人撤銷權的行使是撤銷債務人與第三人間的行為,從而使債務人與第三人間已成立的法律關系被破壞,當然地涉及第三人。因此,債權人的撤銷權也為債的關系對第三人效力的表現之一。債權人撤銷權源於羅馬法的保羅訴權,為保羅所創。後世各國法對羅馬法上的撤銷權制度的繼受一般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在破產法上規定債權人的撤銷權;另一方面又規定在破產外債權人的撤銷權。

現代各國法上一般都規定有債權人的撤銷權,破產法上的撤銷權與破產外的撤銷權性質上也無不同。我國《民法通則》中未規定債權人的撤銷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30條規定,「贈與人為了逃避應履行的法定義務,將自己的財產贈與他人,如果利害關系人主張權利的,應當認定贈與無效。」《合同法》則進一步明確規定了債權人的撤銷權。該法第74條規定:「因債務人放棄其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的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

❺ 合同法中撤銷權消滅是什麼情況

合同法中的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對於債務人所為的危害債權的行為,可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對於撤銷權的行使,我國《合同法》有相關的規定。

❻ 合同法撤銷權和民法通則撤銷權的區別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回)》第七十三條對此作了規定,答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關於撤銷權「合同法」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的撤銷權消滅,而不是《民法通則》請注意兩者區別

❼ 合同法中的撤銷權

撤銷權,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與他人實施處分其財產或權利的行為危害債權的實現時,得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
撤銷權的形成要件有一條:債務人的惡意。債務人的惡意,以行為時為准。行為時不知,而後為惡意的,不成立詐害行為。其不知是否出於過失,在所不問。詐害行為由債務人的代理人實施的,其惡意的有無,就代理人的主觀狀態加以判斷。債務人雖有惡意,但事實上未發生有害於債權人的結果時,不成立撤銷權。

異同:
在不可撤銷合同中,債權人只有滿足上述條件,才可以行使撤銷權。並且債務人不能行使撤銷權。

可撤銷合同是民法中可變更和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一種.可撤銷合同主要是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可撤銷合同的效力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它是一種相對無效的合同,但又不同於絕對無效的無效合同。中國《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行為人對行為內容有重大誤解的和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消。」

可見: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權相對於一般撤銷權而言,無論是債務人還是債權人都可以選擇撤銷合同。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關生效要件的規定,因此其效力能否發生,尚未確定,一般須經有權人表示承認才能生效。
所以,效力待定合同的撤銷權,是允許默示為撤銷條件。

❽ 合同法對撤銷權有什麼規定

合同法已經失效,根據最新《民法典》關於撤銷權的規定有撤銷權的情形、撤銷的時間等。合同可撤銷事由有:一方實施欺詐行為所訂立的合同;因重大誤解所訂立的合同;一方或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訂立的合同;其他法定情形的合同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
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四十八條
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條
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脅迫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脅迫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第一百五十一條
一方利用對方處於危困狀態、缺乏判斷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的,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❾ 合同法中合同履行中的撤銷權與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權有何區別

兩者雖然都叫撤銷權,但是其涵義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1)合同履行中的債專權人的撤銷權是合屬同保全的一種方式,即因債務人實施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行為的權利,實踐中如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無償轉讓財產,導致其對債權人的債權無法清償的,法律賦予債權人以撤銷權,可向法院起訴債務人,要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不當處分其財產的行為,這樣就會使債務人的責任財產得到恢復,債權人的債權的實現就得到了保障。
(2)可撤銷合同是合同的一種存在瑕疵的效力狀態,適用於合同成立後因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或者一方的欺詐、脅迫、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根據一方當事人的申請,變更合同的有關內容或者將合同予以撤銷。如果當事人選擇撤銷該合同的話,其具有的權利就叫做撤銷權,一旦行使了撤銷權,為法院所確認,則雙方的合同變得自始無效,對於雙方都無約束了。

熱點內容
刑法方向論文題目 發布:2025-08-29 14:26:38 瀏覽:64
一個月放1天假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8-29 14:21:37 瀏覽:841
法官又提成嗎 發布:2025-08-29 14:08:22 瀏覽:486
勞動法關於泄密的規定 發布:2025-08-29 13:53:32 瀏覽:286
山西法院書記員 發布:2025-08-29 13:43:24 瀏覽:977
代簽會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8-29 13:43:17 瀏覽:276
勞動合同法餐補 發布:2025-08-29 13:39:57 瀏覽:726
民法典民事法律行為爭議 發布:2025-08-29 13:25:10 瀏覽:900
住建幹部談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29 13:25:07 瀏覽:154
民事訴訟法代理許可權代收款項 發布:2025-08-29 13:24:36 瀏覽: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