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的表現形式

社會法的表現形式

發布時間: 2021-12-14 07:10:17

⑴ 法有哪些基本的表現形態

1、由國家創製法的方式所決定的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如憲法、法律、條約、習慣等,這種理解近似於「法的淵源」。

2、體現法律規范內容及效力的法律文獻形式。如國家創製法的機關發布的「公報」、「公告」、「政報」等。

3、法律規范各種外部表現形式的總和。既包括法的淵源,也包括法律文獻形式,還包括體現法律規范內容及原則精神的適用法律的個別性文件,如司法機關的判決書、裁定書等。

(1)社會法的表現形式擴展閱讀:

法的本質:法的本質就是統治階級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具體地說,它是指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法是被提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1、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說明法的階級性。法不是超階級的,它總是一定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2、法只能屬於統治階級的。法只能在經濟上、政治上居於支配地位的階級,即是統治階級的意志的體現。

3、法是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是通過自己所掌握的國家政權,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即不是統治階級中個人意志的體現,也不應是統治階級個別或部分(階級、階層)意志的體現。

4、法是統治階級的基本意志的體現。不是全部意志的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要靠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去體現、去貫徹。法不可能包羅萬象。它只規定和調整有關統治階級基本利益的和社會基本制度和主要的社會關系。

5、法所體現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的決定,是由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統治階級所代表的、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所決定的。

⑵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並契乎中國國情實際的共產主義理論的具體實踐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即政體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根本國家制度即國體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有基本政治制度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群眾基層組織自治制度,有基本經濟制度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有具體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對上述各種制度的具體體現和深入貫徹,並確保和促進其落到實處。
嚴格說來,共產主義-Communist應該譯為「社區共治」才更符合馬克思的政經論著實質,也更能契合其理論的本質。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所堅持的根本政治制度本身就有民主的實質,而且是重在基層(社區所指向的對象)民主,其重在「共治」,這就更加說明了其民主的真實性。只要堅持這種「社區共治」,從下而上的民主更加能促進並保證基本政治制度的民主、基本經濟制度的民主及其他領域的民主,這也正是大眾民主的體現;而只有大眾民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並嚴格區別於「影子政治」的政黨輪流執政的金主游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恰恰避免了這種被各種金融寡頭即金主控制的「影子政治」,只要把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發揮好、利用好,再結合「社區共治」雛形的群眾基層組織自治,則中國的民主必將引領世界民主潮流——大眾民主。
此外,民主也絕非孤立存在,卻恰恰是專制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很容易會被民主或專制的表象所迷惑,甚至堅定地認為任何條件、任何層面、任何時空下民主與專制都是絕對地對立;其實,專制可以說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就是被極度神化甚至異化的民主,另一種就是被極度妖魔化的獨裁;但是我們應該清醒,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民主也沒有絕對的獨裁,那些口口聲聲宣稱自己才是絕對民主典範的卻大多是法西斯,放眼世界這一二戰以來都是哪些國家一直熱衷於輸出戰爭,就明白這種推銷民主的普世價值的虛偽、殘暴甚至血腥。當然認清這些並不是說我們的民主就沒有問題,相反地,我們的民主恰恰沒有完善甚至沒有堅持,卻跪拜於虛偽的普世價值,這無疑是滑天下之大稽。故而,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握並充分發揮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民族區域自治、群眾基層自治,如此才能體現並實現大眾民主。
再說說基本經濟制度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已經充分說明兩者的關系即「公有制為主,其他所有制為用」,並且強調的是「共同發展」,也就是說不應該存在誰退誰進或者說有一進必有一退的這種二元對立關系,他們的存在與發展絕不是「非黑即白」,而完全可以是「國進民進」,這可以考察一下山東濰坊的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印證「共進」;所以,必須剔除那些動搖基本經濟制度的錯誤思想、看法、觀點,更要警惕這種傾向。中國的國民經濟已有二十多個行業完全控制在外資手中,其中不乏關繫到國計民生健康發展的重大支柱產業,而反觀即使號稱完全市場化的西方國家也絕沒有這種情況;再者,以國企之雄厚財力國內的私企幾乎難以鯨吞,最後還是要落入外資之手。這樣說並不是完全否定外資的作用,而是要明白把國民經濟命脈掌握在別人手裡無異於自掘墳墓,畢竟所謂的和平並不是常態。還有,就是如此改革的實質的外資化能否就能解決民眾目前的困境和實現民眾的期待,如果不能甚至是更糟,那為什麼要拱命運與他人?何不真正發揮好公有制的主體作用及多種所有制經濟的輔助作用,並切實增強和提高兩者的國際競爭能力呢?「國進民進」完全可以,共同發展更是可以實現。
最後說一下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從這個概念就可以知道這個法律體系必須是社會主義的,必須堅持社會主義並最終實現共產主義,必須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服務。所謂「特色」,不僅是指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絕對堅持,以及中國國情的具體實踐表徵,更重要的是其應特色於更能維護並實現民主制度、更能保證民生和促進共同富裕、更能體現並實現社會公平與正義;而絕不是特色於「任爾東南西北風」的痼疾不除。比如行政對司法的強勢僭越,法官的公務員身份,法官隊伍的行政式建構,以及法院的各種報告的行政式要求;甚至是出現嚴格立法、普法違法、選擇執法、誰也沒法的尷尬境地,陷入不斷立法以至形形色色的法律多如牛毛但其實際效果卻甚微甚至相反的怪圈;最為可怕的是根本大法經常被束之高閣甚至是違憲層出不窮卻沒有對應的違憲審查等等。這些絕不應該是「特色」所在。還有紀檢先於司法的調查,且採取的相應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這個是否合理、合法也是需要商榷的。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根植於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服務於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其他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促進並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穩定發展,實現大眾民主和共同富裕。

⑶ 社會主義法治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什麼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外在表現。

⑷ 簡述法的淵源及的表現形式的種類

法的淵源分為資源、進路、動因三個要素。法的表現形式是法的存在形式。當然司考上兩者是一個概念。

⑸ 簡述社會保障法的社會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教育的社會制約來性:是教育社會性自的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教育的社會制約性,指教育受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同時也受到社會文化傳統和人口等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這種制約是客觀地存在,只有認識它,才能把握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規律,教育本身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教育也才能更好地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服務,促進社會的進步

⑹ 社會保障法有哪些形式

社會保障法是典型的社會法,因而社會性是社會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徵。其社會性表現在:第一,目的的社會性。社會保障之設立即為社會利益,保障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安全,所以社會保障法的目標即在於通過保證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來達到社會穩定。第二,享受權利主體的普遍性。社會保障的權利由全體社會成員享有,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員數目以及可以離開受的社會保障項目會截止來越多。第三,社會保障責任和義務的社會化。社會保障要獲得長久的生命力,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社會保障通過立法,採取國家、用人單位和社會成員共同負擔的原則,將責任和義務分散到整個社會,以資金來源的多渠道來保證社會保障的正常運轉。
嚴格的法定性
社會保障法是社會法,有其自身的特點,它不同於私法的意思自治,也不同於公法的國家行使行政權利。它帶有明顯的國家干預法的特徵,是國家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強行規定的一系列准則,從社會保障項目的確立、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和繳納到社會保障的享受人群范圍,以及社會保障金的發放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任意更改。
實體法與程序法的統一性
實體法和程序法是對法律功能的劃分。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實體權利和義務的法是實體法;為保障實體法的實現,規定實體法的運用和實現手續的法是程序法。一般而言,實體法和程序法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關系,有一定的實體法,就有與之對應的程序法,例如民法與民事訴訟法刑法與刑事訴訟法。
但社會保障法則不然,其既有實體性法律規范,也有程序性法律規范,並非具單一特性的實體法或程序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社會保障法所在地調整關系的復雜性。社會保障法調整的是一個在社會保障領域中由各種社會關系、各個運行環節組成的系統,因而社會保障法就必須不僅有具體的權利義務的規定,還要有維持程序正常運轉的程序性規定。例如社會救助性,既有救助對象所享受的權利義務的實體規定,又有救助對象資格認定以及發放手續的程序性規定。
特定的立法技術性
社會保障的運營須以數理計算為基礎,這使得社會保障法在立法上有較高的技術性。「大數法則」和「平均數法則」在社會保障立法中會經常用到。另外,還有一些保障項目在費率、范圍等的確定上會常用到統計技術。以養老保險為例,我國養老保險立法中的關鍵技術,涉及到退休後平均存活年數的確定、養老保險基金的社會統籌范圍的確定、養老保險費率的確定等種種問題,都需要運用數理技術來確定

⑺ 社會主義法治的外在表現形式是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

⑻ 法的形式有哪些

法的形式即法律淵源,我國的法律淵源有:

  1. 憲法

  2. 法律

  3. 行政法規

  4. 地方性法內規

  5. 規章

  6. 民族自容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7. 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

  8. 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

  9. 非正式法侓淵源類別

法律的淵源(法律形式):指那些來源不同(制定法與非制定法、立法機關制定與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義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 作為一個法學術語,主要在以下三種語義上使用 1 .歷史淵源。即指引起特定法律規范產生的過去的行為、事件和法律。換句話說,法律的歷史淵源是指特定法律規范與歷史上出現過的行為、事件有什麼聯系,或從歷史上某種法律中汲取了什麼內容或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2 .理論淵源。即指特定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的理論源泉。這些理論提出並論證了某種社會行為或法律原則的合理性,並得到掌握政權的階級的普遍認同,成為特定法律規范(包括法律原則)的理論基礎。 3 .本質淵源。即從本質上說法律來源於什麼。

⑼ 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的表現形式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規章。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7、特別行政區的法律法規。
8、國際條約和行政協定。
9、非正式法侓淵源類別。

熱點內容
梁慧星韓世遠合同法解讀一 發布:2025-08-29 09:53:39 瀏覽:898
不可撤銷居間費承諾書法律效力怎樣 發布:2025-08-29 09:52:57 瀏覽:871
渝東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8-29 09:11:44 瀏覽:129
法院公安聯合扣車 發布:2025-08-29 09:01:56 瀏覽:905
投標授權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9 08:22:43 瀏覽:823
淮安的法院 發布:2025-08-29 08:13:58 瀏覽:455
司法不平原因 發布:2025-08-29 08:11:17 瀏覽:670
道德與法治婚外情篇 發布:2025-08-29 08:11:16 瀏覽:424
司法機關與執法機關 發布:2025-08-29 08:11:10 瀏覽:36
司法藍的顏色 發布:2025-08-29 07:58:05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