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之懸棺山

社會與法之懸棺山

發布時間: 2021-12-18 16:43:20

『壹』 解開武夷山懸棺之謎有賞50萬元,大家就動下腦筋就能輕松拿到這筆錢了。

瞎說

『貳』 武夷山懸棺之謎

可能吧%……

『叄』 游戲《迅雷狹義道》中,如何才能到懸棺山3層自動走路也不行。

靈虛尊者問題的正確答案與十二隻猴子的坐標如下: 第一次:嘰嘰唧唧呱呱嘰嘰 第二次(第1個問題):唧唧呱呱唧唧嘰嘰呱唧呱 第二次(第2個問題):四次 第三次:呱呱唧唧唧唧呱呱呱呱唧唧唧唧呱 第四次:選三 猴子1懸棺山一層(120,143) 猴子2懸棺山一層(101,71) 猴子3懸棺山一層(83,17) 猴子4懸棺山二層(29,375) 猴子5懸棺山二層(57,245) 猴子6懸棺山二層(49,151) 猴子7懸棺山二層(62,96) 猴子8懸棺山三層(34,367) 猴子9懸棺山三層(9,294) 猴子10懸棺山三層(49,200) 猴子11懸棺山三層(49,145) 猴子12懸棺山三層(62,27) 注意:在懸棺1層的獵人(48,164)會告訴你12隻猴子的坐標

『肆』 龍虎山懸棺之謎到底該怎麼解!有誰懂!

目前已知的比較普來遍的三種可能自是:
1、當時崖邊的水位基本和最下方棺槨平齊;
2、當時的人採用上懸下吊的方式,崖頂有人講棺槨套牢往下放,山洞裡有人用長勾引過來安放;
3、直接搭腳手架,安葬完拆除。

還有兩種據說是得到驗證的說法,但有人回復也不可信:
1、懸棺葬民族有專門的技術人員,類似「蜘蛛人」,將板狀的棺木通過攀爬背負的方式送到目的地,然後拼裝起來;
2、有人從崖洞里的干稻草推測,當時是利用當地山區豐富的草垛堆砌成楔形,鋪上木板,將棺木沿大斜面木板推上去。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謎題其實也沒解開, 除了龍虎山,武夷山脈一代也存在很多懸棺,央視有期節目揭秘懸棺之主,感興趣的可以看看。

『伍』 古鎮奇譚,懸棺山中的白靈是誰

男主角百里屠蘇的童年,由於受到歐陽少恭的迷惑,透露了烏蒙靈谷村中結界的消失回時間,導致全村被青答玉壇屠殺殆盡,其母大巫祝與從地界派遣來的十巫之一巫咸(尹千觴)於冰炎洞守護七凶劍之一的「焚寂」,不料歐陽少恭和雷嚴闖入奪劍,遂發生大戰,此時韓雲溪擔心母親安危突然出現,不慎被歐陽少恭擊中當場致死,三魂七魄中的命魂和四魄被「鑄魂石」吸收,其母為防止焚寂中太子長琴的魂魄被奪,遂反利用歐陽少恭所布的「血塗之陣」將太子長琴的魂魄移魂至韓雲溪體內,韓雲溪因而復活,但喪失了記憶,而後其母身亡,韓雲溪被紫胤所救,帶至昆侖山撫養長大,即是主角百里屠蘇。韓雲溪取《仙劍4》中韓菱紗與雲天河在石沉溪洞初遇之寓意,似乎是表示了製作者對於原作品的懷念之情。

『陸』 懸棺之謎民族

懸棺懸法
懸棺
懸棺葬式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對這種富有深厚文化涵容的懸棺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困惑之處。比如,遠古時代的人們到底是用什麼辦法把裝有屍體和隨葬物品、重達數百公斤的棺木送進高高的崖洞里去的,就是一個令人「難捉摸」的問題。
最早對這個問題提出解釋的大概是南朝人顧野王,他把武夷山中擱置懸棺的崖洞稱為「地仙之宅」,意思是神仙的墓葬之處。神仙有騰雲駕霧的本領,懸空置棺當然就不會有什麼困難。後人據此猜測,「雲是仙人葬骨」之處(《太平寰宇記》),故武夷山的一些洞穴也就有了升真洞、仙機洞、換骨岩之類的美稱,《稽神錄》中甚至有這樣的描寫:「建州武夷山,或風雨之夕,聞人馬簫管之聲,及明,則有棺槨在懸崖之上。」神仙已是幻想中的產物,而傳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居然也會像凡人一樣死去,尤屬匪夷所思。不過這些說法既然得以流傳,至少說明古人多認為若非神仙出手,僅靠常人是難以實施凌空懸案這種奇特的葬法的。
唐張鷟《朝野僉載》中,曾記有古人在臨江高山半山腰間開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辦法是從山頂上放繩索把棺木吊下來。1978年,福建省博物館曾使用這種方法,用轆轤自山頂上放下鋼繩,從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但是,今人所實踐的吊置棺木之法,並不能解決古人置放懸棺過程中的所有細節問題,比如怎樣在崖壁上鑿孔並打入木樁擱置棺木,用什麼辦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預定的位置上,其困難之大均難以想像。何況三千年前的古人怎麼可能擁有足以吊起數百公斤重量的鋼繩呢?
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及江西等地的專家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美國學者合作,採用絞車、滑輪等機械裝置,在江西貴溪仙岩把一具重約一百五十公斤的「棺材」吊進了一個離上清河水面約二十多米的懸崖洞中。新聞媒體和有關學術刊物曾競相報道並發表論文,聲稱此舉「重現了二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壯觀場面」,從而「解開了中國懸棺這一千古之謎」。其實它與福建省博物館對武夷懸棺的提舉技術並無本質上的差別,只是操作方案有所不同。有論者指出,由於脫離了距今千百年的時代和華南行懸棺葬民族的社會歷史背景,有關古人採用與絞車、滑輪類似的提舉技術的說法,其實是缺乏有力證據的,所以要說已經解開了這一千古之謎,實在難以令人信服。
懸棺升棺清許瓚曾《東還紀程》記載,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濱,逶迤高廣」,壁上鑿有十個洞穴,下臨絕壑,其中有個洞穴內藏有五具棺材,「舊傳為沉香棺」,如果理解為是沉香木製做的話,其分量之重自然又過於一般木棺。這樣重的東西,又是怎樣把它抬升進壁穴里去的呢?許瓚曾便向當地人請教,當地人也只能提供先人的傳說,據講是趁沅江漲水時由「健鬼引絙而上」。如果此說屬實,那麼就還存在一種與從山頂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辦法:即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載棺而將之運進預先看好的天然洞穴或人工鑿成的崖竇里,等水位降低後,便有了石壁懸棺下臨絕壑的奇特景觀。
上述辦法似乎還沒有現代學者實地嘗試過,但有人從地貌變化研究的角度暗示了它的可能性。中國的懸棺葬遺存,多以處山臨水為選址共性,距今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最晚的也在四百年以上)。在這千百年中,河道、地貌都可能發生很大變化,如福建武夷山的九曲溪、江西貴溪縣仙岩的信江支流上清河等的兩岸石壁,在兩三千年內都經歷了河水對河床的沖刷侵蝕,在長期自然力的作用下,河流水位降低是完全可能的事,因而放置棺木的高度也就不會像所看到的這樣高峻。總之,由於地質變遷而導致所見到的華南地區大多懸棺葬位置升高的觀點,在懸棺葬研究中是有其意義的。
也有人參照菲律賓巴拉望島的古代居民安葬瓮棺的辦法,提出另一種設想:依靠繩索、長梯之類的攀緣工具,將包裹屍骸的麻袋及板材、殉葬物品和必要的制棺工具等,一一借單個人力運送到事先選定的洞穴中,然後現場制棺成殮並予安葬。此外,還有人根據在四川珙縣、興文和貴州松桃等地懸棺葬遺存的考察,指出也存在古人架設棧道升置懸棺的可能性。
曾對華南各省懸棺葬遺存進行過長達十多年實地考察的人類學專家陳明芳認為,華南地區的懸棺葬大多採用「自山上懸索下柩」的方法,這種方法省時省力,簡便易行,不需搭十幾米或數十米的腳手架,更不需去製造絞車、滑輪等機械工具。古代的人們在某個專門領域內所具備的聰明才智,說不定現代人還不具備呢(《中國懸棺葬》,重慶出版社)。中國懸棺葬中採用的自山上懸索下柩的置棺技術,大概屬於這種情況。
逝者如斯,古人在這方面的「聰明才智」究竟為何種技術,自然還有待今人的進一步探索了。
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仙逝者連同裝殮他的尺棺高高地懸掛(置)於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葬地的形勢各異,歸葬的個體方式也略有差別:或於崖壁鑿孔,椽木為樁,尺棺就置放在崖樁拓展出來的空間;或在約壁上開鑿石龕,屍棺置入龕內;或利用懸崖上的天然岩溝、岩墩、岩洞置放屍棺……人死了,要找個歸宿,要為失去靈魂的軀殼找一個妥當的安置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懸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樣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屍棺,一具冷冰冰的屍骨,怎麼會「飛」到那高高的懸崖上?屍棺的主人是誰?我們有限的智慧還難以解讀這用千年的沉默寫下的寓言,夢魘中便無法逃避懸棺的陰影。有這樣一側以軼聞:1933年, 一位姓陳的地方官為了探究僰人懸棺的奧秘, 僱用兩名樵夫,從豆沙關的絕壁上掀下兩具懸棺,其中一具運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學供考察、展覽。未久,兩名樵夫均意外慘死。 翌年,一位大號熊廷權的賑災的官員, 公務之餘,到省立二中參觀,看了懸棺及棺木中遺骸,又詢悉慘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對校長再三進言:「文王澤及枯骨,古人遺骸何當玩弄?請以禮瘞之」。校長只得將懸棺遺骸歸葬。這位熊大人仍難以心安,又顫顫驚驚地寫了一篇誄文:「霜凄凄兮露瀼瀼,風雨剝蝕兮日月迎將。翳何人兮骨骸堅強,胡不速朽兮戀此高崗。惡有報兮善有慶,毀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廣大兮地厚無疆,以為宅兆兮永此潛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萬歲兮無厲無殃」。敬鬼神而遠之。[2]
折疊編輯本段懸棺產生
懸棺內部懸棺葬研究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課題,其一個個具體項目,幾乎都是懸案,所以也有人以「懸棺葬之謎」作為統稱。這里簡略介紹一個和民俗學研究關系最密切的問題:這種奇特的葬俗是怎麼產生的?
上述傳說,點明了古人施行懸棺葬的用意,是為了「死不落土」。那麼,這種觀念是如何產生的,其他地區和民族的懸棺葬習俗是否也受同樣的觀念支配?就筆者寡見,似乎還沒有人從這個角度探討過。
相反,有人認為懸棺葬正是落土葬習俗的自然發展,具體而言,它與新石器時代的土葬墓有密切關系。當時我國的土葬墓遍及全國,包括文獻記載的懸棺葬地區和考古發現的懸棺葬地區。青海樂都柳灣馬廠類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門和齊家文化墓葬的獨木舟式棺材都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已經出現洞室墓和獨木舟船棺的萌芽。懸棺岩洞墓的出現,實質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變化。
還有人認為,懸棺葬與史前原始民族實行岩居有關,是人們洞處穴居生活的反映。人們生時既然懸棺住在岩洞里,死後當葬回原處。亦有人認為懸棺的形成實際上與戰亂和科技水平有關,並無什麼其他復雜的原因。但駁難者指出,迄今為止還沒有資料表明這種葬俗的形成是與戰亂有關。
也有人認為施行懸棺葬是「孝道」的表現或是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張鷟《朝野僉載》記載古人的崖葬習俗,「彌高者以為至孝」,以至喪家爭相掛高;元代李京《雲南志略》則載土僚人死後,懸棺以「先墜為吉」。也有人認為古代越與濮及其後裔民族大多生活於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險峰、崇山峻嶺視為生活的依託,或因其難以接近、難以觸及而產生神秘感,進而把它作為神靈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頂禮膜拜,所以他們便把死者的靈柩置於高山峻嶺的崖穴之間,這樣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國,更重要的是使之易於皈附於神仙天國。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記有西王母宴請武夷山眾鄉親的傳說,並稱葬有懸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條為「虹橋板」,認為眾鄉親就是從這些「虹橋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學者便據此推測這些木條的真正用途是在於溝通道路,虹橋跨空,好讓崖洞中的靈魂自由出入,歸返天上。但亦有人否定這些看法,認為西王母是東漢以後道教中的女神,而生活於三千年以前的福建地區的古越人是不可能超越同一時期漢族社會的發展水平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天國」的;至於「圖吉」、「至孝」、「盡孝」這類涵義,當是年代較晚的懸棺葬受到漢文化影響的結果,這反映了懸棺葬包含的宗教信仰的演變,但不是它原來的觀念意識。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縱觀懸棺葬遺存的分布,幾乎都在臨江面水的懸崖絕壁上,表現出行懸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處」的特點,而葬具形式則以船形棺和整木挖鑿的獨木舟式棺材為主,如果再結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種情況綜合分析,懸棺葬習俗當屬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祖先崇拜觀念的反映。這些習於水上生活並以善於造船和用船著稱的民族篤信,祖先死後,鬼魂雖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個世界,但並未離開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仍將與自己家人和後代長相廝守,並保佑他們繁榮興旺。所以船形棺或獨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義並不在於如有些人認為的是普渡靈魂回歸故鄉或駛向彼岸世界,而在於滿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於將棺木高置於陡崖絕壁,則是盡量避免人獸或其他因素對屍骸的傷害,這樣才能使祖先的靈魂得到永久的安息,並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賜福和保佑。又有人從原始生殖崇拜觀念入手探索懸棺葬的起源。如楊軍、鄭從武在論述四川古濮人的懸棺葬時,認為這種習俗的起因,可以在僰人(居住在今宜賓地區的濮人又被稱為僰人)的傳說中得到較為正確的解釋。僰人民間傳說集《懸棺之謎》里有則傳說雲:僰人受到病疫威脅時,祖先神母告訴他們,要逃脫病疫的死亡威脅,只有實行岩葬。可見僰人行岩葬的原因是岩石對他們有保護作用,這是石崇拜的一種表現。而僰人之所以崇拜石,一方面如他們傳說的那樣,是為乞求平安而把靈柩葬在崖上,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石頭能賜嗣於己,使自己的群體人丁興旺。如《太平御覽》卷五十三記載,馬湖江南岸有「乞子石」,「僰人乞子於此有驗」。很明顯,僰人的岩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對生殖的追求和崇拜。

『柒』 驚人真相: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懸棺是怎麼上懸崖的

巫山縣志有關懸棺的記載「於臨江高山半助龕鑿以葬之。自山上懸索下樞,彌高者以為至孝。」過去巫山一帶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將死之人會自己選好一個岩洞作為葬地,命後輩營造,死後就能及時安葬。

這些營造懸棺葬地的人,用的是一種稱為「放虹」的辦法,即用繩索自山頂懸盪而下,進岩洞做好地基。然後再將棺村化整為零,一塊塊從山頂放下來,在岩洞里就地再安裝成。人去世後,再將屍體和隨葬品同樣用「放虹」的方法放下來,安置在棺中。巫山某些地方至今仍保留有生前預營墓地風俗。

(7)社會與法之懸棺山擴展閱讀:

懸棺葬的表現方式經專家歸納有七種類型:

一是「木樁架壑式」,將棺木一頭置於天然岩洞或者岩石裂隙之中,另一頭則架於絕壁的木樁之上。

二是「天然洞式」,將天然洞稍加修整或填平,然後置棺其內。

三是「人工開鑿橫式」,人工在臨江的崖壁之上開鑿長方形橫龕,大小寬窄以容一具或兩具棺木為宜。

四是「人工開鑿方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寬1至1.5米的方洞或者利用天然洞加工成方洞,置棺其內。

五是「懸崖木樁式」,在臨江崖壁上開鑿橫向2至3個小方孔、嵌入木樁,然後置棺其上。

六是「崖礅式」,在臨江懸崖峭壁上有突出或凹下的岩石,因其厚重而又平坦,穩度大,或稱「岩礅」或「岩縫」,將棺木置入其內。

七是「岩緣式」,在海邊陡峭的崖壁上找有突出的狹窄岩緣,形成天然平台,置棺其上。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20130923《走近科學》:奧秘Ⅲ·千年懸棺之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峽懸棺

『捌』 2018年都有哪些普法欄目劇,全部都要國內的。

最近室友給我安利了普法欄目劇,我驚奇的發現,現在的普法欄目劇還是很值得內一看的,細節容之處演得也很到位,勝過了多少小鮮肉和現在的水劇。下面是幾個我超級喜歡的2018的欄目劇。

《古鎮奇譚》也是同樣精彩。除了這三個,我也看過其他的,劇情演技都挺不錯的,都可以在網上找的見,並且直接觀看的。

『玖』 懸棺之謎的龍虎山懸棺

龍虎山位於江西 鷹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張(張天師)的說法,曾是張天師修煉寶地的龍虎山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龍虎山的區域內有99峰、24岩,蜿蜓流淌於群山之間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
懸棺遺址便位於仙水岩一帶。龍虎山仙水岩,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絕壁之上,玉棺懸空 ,神秘莫測,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墓葬距今2600餘年,為春秋戰國時期古代越人所為,數量之多,位置之險,造型之奇特舉世罕見。百米懸崖絕壁之上的洞穴中棺木是用什麼辦法放置進去的?古越族人為何要將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麼人才能享受此種殊榮?成為千古之謎,至今未能破解。
臨水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岩洞,裡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岩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羅棋布,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因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其中所藏之物,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直到七十年代末,江西考古工作者利用吊籃和雲梯進洞,才將這個謎解開。考石工作者入洞後,對懸棺葬進行了科學清理,出土了大批遺物。其葬制盛行崖洞合葬和群葬。在水岩、仙岩、仙女岩、穀子岩等處,每處都有十幾座到數十座不等的崖洞墓。這崖洞墓中,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和聯洞群葬等幾種類型。其中如79十二號墓,洞寬50餘米,墓室規模巨大,內置十副棺木,顯然是大家族幾代人的聚葬之所。懸棺棺具形制有扁圓形、圓筒形、長方形、頂蓋式和屋脊形等幾種,多用巨木刳割挖空而成。木料多為楠木。隨葬品多用仿銅禮器、兵器、陶器、竹木、骨玉和石器等。忌用金屬器皿。貴溪懸棺是武夷山地區懸棺葬的代表,所處年代為3000年以前的春秋晚期,是當時生活在彭蠡澤東部水系的干越人的古老葬俗,且是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南許多省區以及台灣和一些太平洋島嶼的懸葬的起源。這里懸棺數量多,隨葬品豐富,其科學研究價值之巨大,素為海內外學者矚目。
龍虎山崖墓數以百計,全部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整個崖墓群如一幅巨大畫卷緊密相連在一起,極具神話色彩。龍虎山崖墓群是中國最早的崖墓群,是中國崖墓的發源地。除最集中的仙水岩有上百座外,馬祖岩、金龍峰以及周圍地區均有零星崖墓。它們的位置幾乎都在懸崖峭壁之上,高低不等,遠遠看去大小不一,隨著洞穴的變化而變化,形成奇特的景觀。
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爭雄,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一舉擊敗吳王夫差,演出了歷史上撼人心魄的一幕。
歷史已經封塵,故事依然流傳。走進洞天福地龍虎山——曾經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見碧水丹山秀其內,道教文化美其中,豐富的人文與奇絕的自然景觀交相輝映,使龍虎山煌煌榮耀,更加璀璨奪目。
尤其是隨著龍虎山202座懸棺群,抖落塵封千年的黃土,走入世人的視野,時與空變得茫然交離,宇與宙顯得幽深玄迷。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群,距今有2600餘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那麼古越人是如何將棺木放入洞內?崖墓里葬的又是什麼身份的人?古越人為何採用絕壁洞穴墓葬?重重懸疑背後,到底隱藏著一種什麼樣的文明形態?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 1979年,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和貴溪縣文物陳列室對仙水岩崖墓群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聯合發掘工作。在這次發掘中,共清理了18處鷹岩墓,發掘了棺木37具,較完好的人骨架16副。出土了陶器、原始的瓷器、骨器、玉器、竹木器、紡織品、紡織具、樂器等220件。這些都是春秋 戰國時期的珍貴文物。其中有一副保存至今仍完整無損的干屍。毛發皮肉和連接骨骼的盤腱均已消失,脫了節的骨頭像大小珍珠似的鑲嵌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人的完整骨架。
貴溪崖墓出土的220件珍貴文物,有陶器、紡織工具、古琴等。其中陶器就有124件。這些陶器做工精細,不僅反映了當時手工工藝水平之高,而且根據其造型和陶紋就能准確地判斷其所屬年代。現陳列在貴溪文物館中。
龍虎山崖墓群的懸棺棺木大都用整大段楠木刳制而成,大小不一,形式迥異。有較大的可容葬十餘人的船棺;有造型如古屋的屋脊棺;有一筒獨木的獨舟棺;也有現今常見的方棺;還有微型的二次葬用的骨灰盒。從考古發掘的陪葬品來看,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為古越族人,他們習以水戰,以舟代車,斷發紋身,居於山國水澤。
1989年6月13日,中國懸棺研究課題組利用仿古絞車等原始機械工具,在貴溪仙水岩重現了兩千多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過程,為人們揭開懸棺的千古之謎指引了一條道路。 1978年,考古部門請來了身懷攀岩絕技的當地葯農,憑借幾根繩子盪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經專家科學鑒定,確定屬春秋戰國時期的遺存。1979年,考古隊採用層層搭架的方法第二次發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貴文物290多件。
雖然有了實物資料,但是龍虎山崖墓中沒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甚至符號,地方誌和史籍均找不到記載,使破解困難重重。為了徹底解開這個世界之謎,1997年6月25日,龍虎山遍下英雄帖,向全世界鄭重宣布,有人能解開以下三個謎底的,即:1、棺木如何進洞?2、為何採用崖葬?3、葬者何人?即可獲得30萬元人民幣的巨獎。
懸賞解懸棺之謎的消息一經發出,海內外解謎者紛至沓來。僅一年時間,就收到海內外猜謎者寄來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來函對懸賞的三個主要問題見解不一,歸納起來有三:一、關於棺木進洞方法,有「懸吊法」、「竹木搭架法」、「雲梯架岩法」、「架天梯法」、「網繩搭架法」、「棧道法」、「後山挖隧法」、「樓船安放法」等。二、關於為何採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說」、「尊神事祖說」、「敬先至孝說」、「回歸洞穴說」、「保存祖屍說」、「防盜防害說」、「修煉坐化說」等。三、關於何人享受此葬待遇,認為上至諸侯將相、文臣武將,下至部落首領、家庭成員或修道隱士者都有。
2004年7月,龍虎山再次懸賞40萬元,求解千古懸棺之謎。但至今還沒有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盡管龍虎山懸棺至今未解,但是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探秘絕壁懸棺的腳步,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古代機械研究專家陸敬嚴教授,研製出仿古吊裝法,把重達200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裝人拉進洞中安放。
陸敬嚴教授的這種仿古吊裝法升置棺木的過程,如今已經在龍虎山展現,並成為龍虎山一個固定表演節目,這個節目就設置在仙水岩懸棺比較集中的飛雲閣。
表演者自峰頂輕輕騰空跳起,沿著垂直懸掛到江面的繩子而下,當他們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間的岩洞時,只見他們劇烈地搖晃繩索,借著慣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躥入洞中。然後是地面上的楠木懸棺緩緩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時,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牽引,地面的人則大幅度地搖晃繩索,借著懸棺在半空中晃盪的慣性,找准時機,上下合力把懸棺送入洞中 由中國社會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美國哈佛大學及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等單位組成的我國最大規模的古懸棺科考隊,通過搭建65米高的腳手架進入龍虎山地區最大的懸棺洞穴。專家們初步解釋了這個懸棺洞穴的特點。
特點一:棺木數量多。懸棺洞穴中一共八具棺木,是中國歷次懸棺研究中單個洞穴棺木最多的一個。根據墓中棺木的大小、數量和放置方位,專家初步斷定這是一個家族墓葬。
特點二:沒有金屬隨葬品。像龍虎山地區其它200多座懸棺墓一樣,盡管隨葬品豐富卻沒有一件金屬隨葬品。所有的墓葬,或是卯結構,或是打孔用繩子來加固,沒發現使用棺釘。
特點三:墓葬地選擇典型。它依山臨水,懸棺放置在鳥獸罕至的山崖上。 由中國社科院、中科院等單位組織的古懸棺科考隊對龍虎山古懸棺進行科學考察,專家指出,龍虎山古懸棺有三大特點:
第一:利用天然洞穴是龍虎山地區懸棺葬的第一大特點。專家指出,由於龍虎山地區屬丹霞地貌,較多和較集中的洞穴為懸棺葬提供了天然條件。
第二:懸棺的棺木幾乎都是由一根木頭製成的。把一根大木掏空來,象獨木舟一樣,這樣便於放置屍體、隨葬品。
第三:具有封門板。古人把棺木放到洞穴裡面以後,會進行封戶,就是用封門板把洞口封死,這樣裡面的棺木就可以避免風吹日曬等自然環境對它的破壞,也可以防止一些人為的破壞。

『拾』 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懸棺是怎麼上懸崖的

三峽懸棺的千古之謎:懸棺是怎麼上懸崖的?喜歡考古節目的檸檬當然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啦!想了解事實的真相的小夥伴們,一塊來看滿足好奇心吧!

屬於特殊的殯葬形式!這是長江沿岸地區居民所了解的埋葬先人的方式。因為特殊的地理特徵,他們只能選擇把他們存放在不被雨水侵蝕的懸崖峭壁上。這樣殯葬形式已經相傳很多年,絕壁上的懸棺一直讓人嘆為觀止。

而這個厚葬方式能夠追溯到三皇五帝時代!根據史料記載,秦漢時期也能夠找到懸棺殯葬的蛛絲馬跡。所以,老祖宗留下來的手藝失傳了,人們也不得而知方式和方法!利用現在的工具也很難還原。

如果小夥伴們知道答案的話也可以分享出來,畢竟我們的好奇心促使我們想要得到答案。要不然這顆迷惑之草會在心裡生根發芽喲!趕緊來分享你的事實真相吧!

熱點內容
電視片法治中國 發布:2025-08-27 12:56:59 瀏覽:431
法學復合班 發布:2025-08-27 12:56:24 瀏覽:503
合同法關於男士護理假 發布:2025-08-27 12:56:22 瀏覽:889
勞動法疑似職業病不續簽賠償 發布:2025-08-27 12:45:24 瀏覽:621
洛陽律師代理 發布:2025-08-27 12:36:35 瀏覽:855
法院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信息 發布:2025-08-27 12:34:14 瀏覽:481
合同法釋義第117 發布:2025-08-27 12:34:10 瀏覽:926
吉林省司法鑒定 發布:2025-08-27 12:33:37 瀏覽:60
勞動法中關於高溫補貼 發布:2025-08-27 12:33:22 瀏覽:990
民法徽章 發布:2025-08-27 12:32:47 瀏覽: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