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蓮花落新婚姻法
1. 日里吟詩月下歌,相逢會遇難藏避,逢場作戲笑呵呵,喝彩齊唱蓮花落
這是觀音靈簽第六一簽,是中簽,位寅宮。
詩曰:
日落吟詩月下歌 逢場作戲笑呵呵
相逢會遇難藏避 唱彩齊唱連理羅
日落本作日此;連理指連株樹,喻夫妻和諧;羅指網,喻夫婦相纏,或綾羅綢緞指綵衣。
詩意:此卦守舊隨時之象,凡事時吉利也。
解曰:佳人在屋,吟唱詩曲,一片歡心,命中禍福。
用現代語言解釋,大意為:曾經的花前月下,曾經的吟詩歌唱,哪怕海誓山盟,海枯石爛,都是虛幻無常,大家心知肚明、逢場作戲,事過之後則過眼煙雲;然而人生總會出現簡單的重復,當再次相遇而碰出愛情的火花之時,你已不能逃避,這是上天安排,是命中註定,你要從內心為之喝彩,消除虛假與誤會,做對比翼雙飛的鴛鴦鳥,纏纏綿綿的並蒂蓮。
2. 山歌有哪一些啊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藝中的奇葩。專家對它的定義是:「客家山歌是紮根在客家地區、在山間野外抒發內心感情、為廣大客家群眾所喜聞樂唱的一種短小的歌唱藝能。」
客家山歌形式豐富,種類繁多。從形態上看,可以分為「本體山歌」、「山歌號子」、「加頭續尾山歌」、「疊字山歌和疊句山歌」、「尾駁尾山歌」。「問答式山歌」、「絕氣山歌」等;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愛情山歌、勞動山歌、革命山歌、感嘆身世山歌、戲謔娛樂山歌等。但不管是什麼內容、什麼形態,大多是客家男女在「岡頭溪尾,肩挑一擔,竟日往復」即興吟唱出來的,是客家勞動人民從肺腑流出來的天籟之聲。
舊時汀州有「山歌之鄉」的美稱,一提到唱山歌,大家就來勁了,你聽:
要唱山歌只管來,拿條凳子坐下來。唱到雞毛沉落海,唱到石頭浮起來。
要唱山歌就來唱,唱到日頭對月光。唱到麒麟對獅子,唱到金雞對鳳凰。
客家婦女與山歌的關系更加密不可分,有道是,「客家山歌最出名,首首山歌有妹名。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冇妹唱唔成」,離開了客家婦女,也就沒有客家山歌了。
客家山歌中數量最多、最精彩的是愛情山歌。歌者絕大多數是不識字的耕夫農婦,艱辛的勞動和朴實無華的生活是他們創作靈感的來源。歌聲緣情而發,天真而又直率。客家愛情山歌語言生動樸素,取譬設喻巧妙,貫穿歌中的感情真摯熱烈,抒發男女間的愛慕和相思,表現愛情的悲歡離合,可以與十五國風、南朝子夜歌媲美。
例如,一對男女初次相識,互相有了好感,男方就用山歌試探對方的心意:
十八老妹嘀嘀親,渾水過河不知深,丟個石子試深淺,唱支山歌試妹心。
女方出於慎重,同時因為嬌羞,遲遲沒有開口。男方急了,再送過一首山歌,把女方的嘴巴比作鐵打的荷包,盼望有一把利刀去打開它:
心想上天天咁高,心想戀妹妹咁刁。鐵打荷包難開口,石頭破魚唔似刀。
於是女方終於開口了,也用巧妙的比喻,婉轉地道出了自己心中喜悅,但不敢貿然表示的心情:
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老妹唔曾同郎講,好比楊梅暗開花。
等到了解了對方,心中主意已定的時候,姑娘便敞開了心扉,用最美好的語言贊美情郎:
十八親哥笑融融,肉色笑起石榴紅。牙齒賽過高山雪,眉毛賽過兩只龍。
於是雙方互表心跡,男方唱道:
郎有心來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擺渡人。
女方唱道:
六月食冰冷津津,老妹喊哥放下心。親哥好比楊宗保,老妹好比穆桂英。
進而是雙方互贈定情禮物,也用山歌表達。女方送的是親手編織的草鞋,新穎的式樣,綿密的針腳,蘊涵著姑娘的濃情蜜意:
郎有心來妹有心,做雙草鞋打鉤針。鞋面斜起胡椒眼,鞋底打起鯉魚鱗。
男方送的是特意新買的涼笠,寄託著小夥子對姑娘真切的關心:
新買涼笠四塊綢,送給老妹抵日頭。這得日頭檔得雨,唔怕大風吹爛綢。
情人眼裡出西施,情人之間總是希望長相守,一刻也不分離。對於這樣的道理,客家人喜歡用人們常見的事物來打比方。有一首上杭客家山歌唱道:
春天裡來插菜秧,妹妹好比月光光,阿哥好比星子樣,夜夜陪妹到天光。
客家妹子大多是直性子,她們主張追求愛情要直爽、熱烈,不喜歡畏怯遲疑、遮遮掩掩。你聽,汀江岸邊浣衣的客家妹子唱得多麼豪爽大方:
你要蓮花快向前,你要戀妹莫挨延,世間只有船泊岸,盲曾見有岸泊船。
正在汀江中弄潮的客家小夥子同樣是快性子,你看他竹篙一點,船兒箭一般朝岸邊駛來,汀江上立即回響起他熱情幽默的歌聲:
撐船撐到大路邊,唔曉老妹要搭船。妹要搭船開句口,亻厓哥立即就泊船。
客家妹子認准了心上人,就全副身心地投入到愛情中,愛得纏綿、執著、死去活來。你聽這首長汀山歌:
郎是嶺中長年樹,妹是嶺中百年藤哎,樹死藤生纏到死嘿,樹生藤死死也纏,咧嗨喲。郎是嶺中長年樹,妹是樹邊長生藤哎,樹生藤死永唔離嘿,藤長樹生萬萬年,咧嗨喲。
這首歌熱烈、朴實,甚至帶點野性,表達了對生死不渝的愛情的追求。另有兩首上杭山歌,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郎有情來妹有情,兩人有情真有情;兩人好到九十九,麻衣掛壁不丟情。郎有情來妹有情,兩人有情賽贏人。黃鰍生鱗馬生角,鐵樹開花不丟情。
生也魂來死也魂,死喱兩人共墓墳;周年百日共碗酒,紙錢燒落兩人分。
麻衣掛壁、掃墓時燒紙錢、設酒祭奠等都是閩西客家的民俗,歌中將這些民俗事象吸收進來,又巧妙地運用「九十九」、「麻衣掛壁」、「共碗酒」、「兩人分」、黃鰍生鱗馬生角,鐵樹開花等民間象徵永恆和友好的詞語,反復渲染雙方生生世世恩愛相守的感情,造成強烈的藝術魅力,感人至深。
對於勞動人民愛情生活的方方面面,閩西客家山歌都有所涉及,都留下了動人的篇什。下面這首《老妹連郎望久長》,表達的是男女青年因同勞動而生情,進而希望能結成夫妻,白頭偕老:
三月蒔田行對行,阿哥蒔田妹送秧。阿哥蒔田望割谷,老妹連郎望久長。
有的表露等待情郎的細膩深沉感情,如《老妹低頭等親哥》:
一坡過了又一坡,坡坡竹子尾拖拖。竹子低頭食露水,老妹低頭等親哥。
還有一首《老蔗總比嫩蔗甜》,是一位熱戀中的女子用巧妙的譬喻,向比她年輕的戀人表達心聲:
芋子細細芋葉圓,老妹咁大哥唔嫌。好比入園摘蔗子,老蔗總比嫩蔗甜。
由於封建禮教布下的天羅地網,自由戀愛困難重重。下面這首山歌反映的就是女子愛情受阻左右為難的心情:
左也難來右也難,好比魚子在深潭。上潭又怕鸕鶿打,下潭又怕網來攔。
送郎送到大路邊,送郎送到古井前。古鏡上塵難見面,頭頂笠麻隔重天。
但是也有一些「野性」男女,敢於沖破一切阻力,敢於用熱血和生命為代價,去追求誠摯的愛情。下面這首山歌,就是一位熱血女子發出的沖破封建羅網的吶喊:
生愛連來死愛連,唔怕官司在眼前。殺頭好比風吹帽,坐監好比逛花園!
諸如此類的客家情歌不勝枚舉。有人說「山歌又幾乎是情歌的同義語」,雖有誇張,也還近實。根據調查,客家男女團唱山歌情投意合而結成夫妻的情況並不多,唱山歌表達愛情又常常被人認為淫盪、不正經,受到種種阻撓和束縛。因此可以說,在封建禮教的桎梏下,在各種畸形婚姻的牢籠中,客家人大量的愛情山歌只是以此澆心中的塊壘。客家愛情山歌的蓬勃興盛,正好折射出客家人婚姻的普遍不幸。也就是說,至少在晚近以來,客家人有較自由的社交,有壓抑不住的愛情,但在舊時代,愛情是愛情,婚姻是婚姻,由愛情走向婚姻的畢竟是極少數。
3. 雙合蓮十送歌詞
崇陽提琴戲《雙合蓮》選段《十送》唱詞
送郎送到土地台,樹上的烏鴉叫衰衰
送郎送到竹林灣,龍歸大海鳳凰歸山
送郎送到石咀橋,不怕溪水急浪高
送郎送到石井泉,泉底映見二人顏
雙手捧水哥解渴,好似香茶甘有甜
送郎送到毛栗窩,䒺牛呀崽唱山歌
世上只見男送女,多謝賢妹送親哥
(3)山歌蓮花落新婚姻法擴展閱讀
《雙合蓮》起源於湖北咸寧市崇陽縣一帶。敘述發生在清末道光年間一個真實愛情故事。鄭家灣的姑娘鄭秀英,經包辦婚姻強制嫁給夏家,秀英逃回娘家,與母親相依為命。桂花泉胡三保(胡道生)很有才學,妻亡後心灰意冷,不求功名。
一日巧遇秀英,二人相愛。秀英用一尺綾子寫上二人生辰八字,中間畫一蓮花,剪作兩半,各拿一半做定情的憑證。
鄭姓家族長認為此事「敗門辱戶」,將秀英賣與富戶劉宇卿。秀英拒絕成親,寧死不屈。
胡三保請朋友代己相親「巧娶」。劉家持刀槍將秀英劫回,秀英在劉家自盡。胡三保被劉家誣告與秀英私通下獄,後遇大赦回家,悲憤身亡。詩篇以寫實的手法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迫害自願相愛的青年男女的罪惡。
4. 蓮花落的代表作品
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漢族民間傳說。代表作品有:《鬧稽山》、《百花台》、《珍珠塔》、《娘家節詩》、《養媳婦節詩》、《分家節詩》、《看相節詩》、《百蟲節詩》、《勸夫節詩》等;
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
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文學作品
《續金瓶梅》(清)丁耀亢著
第十六回 沈乞兒故園歸夢 翟員外少女迷魂
到了長街,一時肉癢難熬,只得把金磚高舉,打個《蓮花落》為樂,看官聽著他道:
東京有個黃表三,也會吃來也會穿。
一生好放官例債,不消半年連本三。
巢窩里放債現過手,他管接客俺使錢。
線上放債沒賒賬,他管殺人俺管擔。
積的黃金拄北斗,臨了沒個大黃邊。
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爺娘不是親,有錢且去敬別人。
三年乳哺成何用,娶了媳婦就要分。
好酒好肉老婆吃,不怕爺娘餓斷筋。
生前不曾見碗米,死後誰人來上墳?
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兄弟不是親,三窩兩塊說不均。
同胞也要分彼此,爭多爭少要理論。
有酒只和旁人吃,自家骨肉作仇人。
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老婆不是親,三媒六證結婚姻。
嫌貧愛富竇家女,半路辭了朱買臣。
牆西有個劉寡婦,守到五十還嫁人。
夫妻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朋友不是親,吃酒吃肉亂紛紛。
口裡說話甜如蜜,騙了錢去不上門。
一朝沒有錢和勢,反面無情就變心。
孫龐鬥智刳了足,那有桃園結義人?
蓮花落,蓮花落。
沈三員外唱罷多時,那街上的閑人也有嘆的,也有笑的。嘆的道:「這等一家米爛陳倉、財高北斗的人家,如今乞食為生,無有立錐之地。」那笑的道:「黃表沈三這個光棍,錢眼裡翻身,終日鑽衙門、拿訛頭,倚官害民,縱賊窩盜,今日天不殺他,父子雙瞎,使他活受,給人現眼!」大約暢快的多些。
5. 民間傳說
貴主還宮,洞庭凝碧;柳生不在,誰會此意?——龍女
這有一則有關龍女與王山樵的動人愛情傳說
清朝同治年間,山東省有個落第的書生,由於看破了紅塵,獨自一個人離家遠游, 後搭救了龍女,隨著歲月的流逝,兩個人的感情越來越深,誰也離不開誰了。到後來,天從人願,終於成了一對恩愛夫妻。兩顆心貼在一起 ,小日子過的和和美美。想不到,這對患難夫妻沒有得到善終。
雲路萬裏,百邪不侵;西域來此,建旗羽林——辟邪
中國傳統節日活動中至少半數以上帶有祭祀祈禱求福辟邪色彩。臘月送灶,正月迎喜神,祭祖,走三橋消百病,二月百花生日,觀音誕,三月清明掃墓,四月浴佛,立夏享先,五月端午采百葯飲雄黃酒除病消災,六月謝灶曝經,七夕乞巧,中元祭鬼,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中秋婦女拜月,重陽佩茱萸登高辟邪,十月祭祖燒化寒衣,十一月冬至大如年,祭祖迎喜神。
牛頭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 牛頭來源於佛家。牛頭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能排山。據《鐵城泥犁經》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後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 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於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本人在查閱資料中,並未發現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
結論:牛頭馬面取材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勾魂使者的形象。
都江堰下,千古英風。二郎在此,波瀾不驚——二郎
傳說盤古開天地,天上十個太陽共存,赤日炎炎,沒有白天黑夜之分。雖然後羿接連射掉九個,可一個太陽的能量仍然太強,以致寸草不生,四海皆荒田,飢餒滿地,民不聊生。楊二郎毛遂自薦,主動向玉帝討旨肩挑二山。為蔽強光晝夜追趕,行至柳洲旗山以南時因倒鞋土誤了時間。為趕上太陽二郎一時性急忙中出亂,一個閃失扁擔眼挑穿,兩山落地,扁擔脫肩,從此形成二郎山
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於我哉——刑天
刑天是中國上古神話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物之一。
《山海經·海外西經》:「刑天至此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牌(風神盾);戚,大斧。刑天為炎帝近臣,自炎帝敗於阪泉,刑天一直伴隨左右,居於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敗,他一人手執利斧和盾牌,直殺上中央天帝的宮門之前。黃帝親自披褂出戰,雙方殺得天昏地暗。刑天終於不敵,被黃帝斬下了頭顱。黃帝把它的頭顱埋在常羊山裏。沒了頭顱的刑天卻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一雙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著天空猛劈狠砍,戰斗不止。東晉詩人陶除陶淵讀到此,深受感動,做詩感嘆:「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刑天,象徵著一種精神:永不妥協!
6. 有什麼蓮花落
《續金瓶梅》(清)丁耀亢著第十六回 沈乞兒故園歸夢 翟員外少女迷魂
到了長街,一時肉癢難熬,只得把金磚高舉,打個《蓮花落》為樂,看官聽著他道:東京有個黃表三,也會吃來也會穿。一生好放官例債,不消半年連本三。巢窩里放債現過手,他管接客俺使錢。線上放債沒賒帳,他管殺人俺管擔。積的黃金拄北斗,臨了沒個大黃邊。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爺娘不是親,有錢且去敬別人。三年乳哺成何用,娶了媳婦就要分。好酒好肉老婆吃,不怕爺娘餓斷筋。生前不曾見碗米,死後誰人來上墳?蓮花落,蓮花落。看看兄弟不是親,三窩兩塊說不均。同胞也要分彼此,爭多爭少要理論。有酒只和旁人吃,自家骨肉作仇人。蓮花落,蓮花落。看看老婆不是親,三媒六證結婚姻。嫌貧愛富竇家女,半路辭了朱買臣。牆西有個 劉寡婦,守到五十還嫁人。夫妻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朋友不是親,吃酒吃肉亂紛紛。口裡說話甜如蜜,騙了錢去不上門。一朝沒有錢和勢,反面無情就變心。孫龐鬥智刳了足,那有桃園結義人?蓮花落,蓮花落。 沈三員外唱罷多時,那街上的閑人也有嘆的,也有笑的。嘆的道:「這等一家米爛陳倉、財高北斗的人家,如今乞食為生,無有立錐之地。」那笑的道:「黃表沈三這個光棍,錢眼裡翻身,終日鑽衙門、拿訛頭,倚官害民,縱賊窩盜,今日天不殺他,父子雙瞎,使他活受,給人現眼!」大約暢快的多些。
7. 解簽日上吟詩月下歌,逢場作戲笑呵呵,相逢會過難藏避,喝彩齊唱蓮花落
這是觀音靈簽中的第六一簽,屬於中簽,位於寅宮。
日落本作日此;
連理指連株樹,喻夫妻和諧;羅指網,喻夫婦相纏,或綾羅綢緞指綵衣。
詩意:此卦守舊隨時之象 凡事時吉利也。
解曰:過去的花前月下,吟詩唱歌,其實都是虛幻無常,逢場作戲。但當你再次相遇之時,你就很難躲避了,因為那是命中註定,你要為之喝彩,消除虛假和誤會,才能比翼雙飛,共結連理。
這句話用現代語翻譯為;
過去的花前月下,過去的吟詩歌唱,所有的一切都是逢場作戲,都是虛幻無常,事過之後則過眼煙雲,然而人生總會出現簡簡單單的重復和相逢,當再次相遇而碰出愛情的火花之時,你就已經逃避不了了。
這就是上天的安排,是命運的註定,你要從心底為它喝彩,你要與他消除虛假和誤會,做纏纏綿綿的並蒂蓮花。
8. 什麼是蓮花落
蓮花落始於宋形於明而盛於清的江西新干「蓮花落」,又稱落離蓮或搖錢樹,當地稱瞎子戲,是當時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民間曲藝。其內容多為勸世文,以揚善懲惡,吉祥納福為主。用方言說唱,委婉動人,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具有寓教於樂,淳化民風之功能,在廬陵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是江西省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經省專家論證後上報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由於種種原因,新干「蓮花落」瀕危,現代人知之甚少。
目錄
簡介
表演形式
主要特徵
藝術形式
代表作品
文學作品中的蓮花落
歷史印證
角色分工
主要唱腔
瀕危現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
表演形式
主要特徵
藝術形式
代表作品
文學作品中的蓮花落
歷史印證
角色分工
主要唱腔瀕危現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 傅正生曾任江西省新干縣文化館副館長,是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江西省群眾文化學會會員。談起新干「蓮花落」,這位從事文化工作達38年的老先生始終充滿感情。 何「蓮花落」,傅正生找來一根樹枝,上面紮上一些紅紙,一邊搖動一邊說,其實「蓮花落」就是當地稱的瞎子戲,歷史上均為盲人乞丐行討而唱的戲文,內容主要為勸世文,揚善懲惡,因果報應,拜求施捨,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從善,而蓮花又是佛教的象徵,盲人演唱時大都是兩人一伍,一唱一幫,各手執一常青樹枝,上綴許多紅色紙花,為「蓮花」狀,枝丫間用線串明錢,用於搖動,「嗦,嗦」作響,助打節拍,故名「蓮花落」,也稱落離蓮或搖錢樹。久而久之,人們只曉得瞎子戲而忘了曲種原名「蓮花落」。為忌諱瞎子,斯文一點的人就改稱為光子戲,因此,「蓮花落」又有「光子戲」之名。 「竹龍又替水龍船,鬥巧爭奇色色鮮,笑煞城東王老爺,聽人齊唱落離蓮。」傅正生翻開清代同治版《新淦縣志》,朗讀這首詩後告訴記者,詩里的「落離蓮」即「蓮花落」。縣志還記載了新干「蓮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於明盛於清。傅正生說,其實「蓮花落」自古就在全國流傳,北方的「二人傳」就是從「蓮花落」演變過來的。江西「蓮花落」在歷史上影響很大,主要分布在贛南、吉安、新干、萬安、萍鄉、宜春、鄱陽、九江、鷹潭、景德鎮、撫州等地,尤以新干為典型代表。 新干「蓮花落」從清末開始廣為流傳,出現了專門從事唱戲文的敘事性「蓮花落」的職業盲藝人,演唱民間故事。其形式也在原來單曲清唱或兩人對唱的基礎上,變走唱為坐唱,由「耍花棍」發展成有胡琴、板鼓伴奏,兼容「說書」的一種演藝形式。這些盲藝人不僅走村穿巷,而且步入了縣城的茶樓、酒樓賣藝演唱,並逐步形成了盲人曲藝組織——「行會」。以「八仙掛圖」作為祖師供奉,訂規立矩,收徒傳藝,相繼出現了金川鎮水磨上朝村帥有輝、瓦橋翠湖村張道龍(小名張生根仔)、神政橋鄉羅家坊易坑村熊繼生和界埠鄉黃家村黃寶蓀等「名角」。此外,神政橋鄉松溪村陳連添(又名陳蠢子)等20多個主要盲藝人也十分活躍,演技甚佳。 蓮花落《三根扁擔》
新干「蓮花落」以「曲藝本調」、「曲藝哭調」為主要曲牌,同時吸收了民間小調,採茶戲音樂,唱腔婉轉、流暢,善於敘事,宜於抒情,且用方言說唱,加之拍擊胸、肚、臂、腿,通俗易懂,生動風趣,引人入勝,特別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其傳統曲目有《天寶圖》、《絲帶記》、《羅帕寶》等。建國後創作並演唱的主要曲目有《老虎村》、《劉二娃》、《血淚仇》等。
編輯本段表演形式
蓮花落,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執兩片大竹板,左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此為「七件子」。 至於蓮花落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之時,先扣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口胃。 蓮花落表演
太原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說。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時下的蓮花落,不僅有七件子伴奏,而且發展到弦樂器和打擊樂器伴奏。主要樂器有三弦、揚琴、二胡、木魚等。當年的蓮花落極不注重表演,僅是邊說邊唱。這是因其早年為街道表演的形式所決定。自從解放搬上舞台後,已經注重於身段和動作的表演,與昔日不可同日而語。
編輯本段主要特徵
蓮花落流行於京、津、河北等地。 一作蓮花樂,源於唐、五代時的「散花樂」,最早為僧侶募化時所唱的宣傳佛教教義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間。清乾隆以後,出現了職業藝人,同時滿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愛好者,遂與民間流行的另一藝術形式「十不閑」合流,成為民間花會形式之一「天平會」,曲種名為「十不閑蓮花落」,又稱「十不閑」或「蓮花落」。內容多為寫景抒情和演述民間故事的俗曲。演出時,先由全體人員敲擊十不閑的打擊樂器,做舞蹈動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調,做為序曲,然後演唱蓮花落節目。 演出形式有單曲、彩唱兩種。單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詞採用敘述體;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飾為旦、丑兩種角色,分包趕角,略如戲曲,重插科打諢,以資笑樂。 蓮花落在民間,由於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別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組織,稱為「清門」;而職業藝人的班社則稱為「渾門」。這兩派又統稱「小口蓮花落」,以別於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蓮花落的曲調比較簡單,只有上下句。 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 腔調有「平調」、「悲調」之分,另外有「哭柳」、「雲里翻」、「海底撈月」等特定曲調。通常一段唱腔開始時,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蓮花落著名藝人有抓髻趙、奎星垣等。
編輯本段藝術形式
蓮花落有綽號稱「長手指甲」之張姓藝人,自家鄉「下三府」(今杭嘉湖一帶)來紹興賣唱,並在此定 紹興蓮花落
居,先後收上虞松廈沈阿發、紹興坡塘唐茂盛為徒。其時,唱詞信口編造,無固定內容,演唱亦無固定基調。民國初,唐茂盛受越劇呤嗄調及宣卷調之影響,開始採用接調方法,創造出一套基本唱腔。其演出形式亦由沿街賣唱而改為登台演出。演出內容多為反映農村家庭生活短篇唱詞,俗稱「節詩」,如《娘家節詩》、《養媳婦節詩》、《分家節詩》、《看相節詩》、《百蟲節詩》、《勸夫節詩》等,不過十餘篇。後演唱藝人深感接調演唱費力、單調,又不便演唱長本書目,遂開始以四胡伴奏,並加用篤鼓、竹板、三翹板擊節。演唱時,一人拉四胡,一人擊鼓打板,演唱者手持三翹板,隨音樂過門靈活打擊,一直沿用至今。 建國前,紹興蓮花落多演出於農村或城區茶館。觀眾多為農民及錫箔工人,被視為低級庸俗。建國後,有關部門為藝人組織隊伍,幫助整理書目,使蓮花落日趨繁榮。1959年,藝人王金夫首次以紹興蓮花落參加浙江省曲藝調演,演出傳統書目《鬧稽山》中「訴苦」一段,被評為一等獎。1964年藝人丁水堂亦以現代節目《兩只羊》參加浙江省現代戲調演,獲得好評。 近年來,蓮花落表演、唱腔及音樂有較大發展,在伴奏上,有時還加用琵琶、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其書目亦日益豐富,由紹劇改編之《血淚盪》錄音,已成浙江人民廣播電台保留節目。由《娘家節詩》整理改編之《回娘家》,1982年由胡兆海在全國曲藝(南方片)會演中演出,獲創作、音樂、演出三個一等獎。後又被選為全國優秀曲目之一,參加文化部組織之演出團,至內蒙古、新疆、青海等12省、市、自治區巡迴演出。1986年,在浙江省新曲(書)目比賽中,倪齊全演出之《瘋姑娘》,獲得創作、表演、作曲、伴奏四個一等獎。自1985年以來,紹興還連續舉辦3次全省紹興蓮花落調演。全縣現有蓮花落專業演員30餘人,業余演員50餘人。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蓮花落的傳統曲目,多為勝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當地人熟悉的民間傳說。代表作品有:《鬧稽山》、《百花台》、《珍珠塔》、《 娘家節詩》、《養媳婦節詩》、《分家節詩》、《看相節詩》、《百蟲節詩》、《勸夫節詩》等; 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 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小寡婦上新墳》和《夫妻格水》等等。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中的蓮花落
《續金瓶梅》(清)丁耀亢著第十六回 沈乞兒故園歸夢 翟員外少女迷魂到了長街,一時肉癢難熬,只得把金磚高舉,打個 《蓮花落》為樂,看官聽著他道:東京有個黃表三,也會吃來也會穿。 一生好放官例債,不消半年連本三。巢窩里放債現過手,他管接客俺使錢。線上放 債沒賒帳,他管殺人俺管擔。積的黃金拄北斗,臨了沒個大黃邊。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爺娘不是親,有錢且去敬別人。三年乳哺成何用,娶了媳婦就要分。好酒好肉 老婆吃,不怕爺娘餓斷筋。生前不曾見碗米,死後誰人來上墳?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兄弟不是親,三窩兩塊說不均。同胞也要分彼此,爭多爭少要理論。有酒只和 旁人吃,自家骨肉作仇人。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老婆不是親,三媒六證結婚姻。嫌貧愛富竇家女,半路辭了朱買臣。牆西有個 劉寡婦,守到五十還嫁人。夫妻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朋友不是親,吃酒吃肉亂紛紛。口裡說話甜如蜜,騙了錢去不上門。一朝沒有 錢和勢,反面無情就變心。孫龐鬥智刳了足,那有桃園結義人?蓮花落,蓮花落。 沈三員外唱罷多時,那街上的閑人也有嘆的,也有笑的。嘆的道:「這等一家米爛 陳倉、財高北斗的人家,如今乞食為生,無有立錐之地。」那笑的道:「黃表沈三這個 光棍,錢眼裡翻身,終日鑽衙門、拿訛頭,倚官害民,縱賊窩盜,今日天不殺他,父子 雙瞎,使他活受,給人現眼!」大約暢快的多些。
編輯本段歷史印證
光緒廿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時期,西什庫教堂受圍事件,被後人編寫了一個蓮花落唱段《房國梁觀陣》。」「打起竹板兒(把)蓮花落唱,蓮花落離不開唐宋元明清。「據此可見,蓮花落的題材內容相當廣泛。起源能否推溯到唐朝,不得而知。但可斷定,蓮花落的起源絕對久遠,否則內容不會很豐富。而且,健在的老人皆知道蓮花落早就有了,也曾經很紅火過。 民間流傳有一種說法,蓮花落起源於求乞討要飯(崑曲《綉襦記》中的鄭元和始創蓮花落)。此說也不無道理。又一說,蓮花落是乞丐要錢時所唱的歌曲,宋朝時就有了。《五燈會光》:一日,聞丐者唱蓮花樂,大悟。蓮花樂即蓮花落,"樂"與"落"音近,故可通用。 蓮花落最興盛時期是清朝(特別是晚清)。在京城地區演唱蓮花落的老前輩是"髽髻趙(趙奎垣)"。他曾進皇宮給西太後唱過。此人的攏蔓兒不是叫"群英共樂"就是叫"群賢共樂"。此外,基本屬於同代或稍晚者有"人參核兒"、"奎弟老"、"雙月峰"、"白玉山(髽髻趙的徒弟)"等人。西直門內北溝沿地區、小地名兒叫紅橋的地方,有位德俊峰先生也擅長此藝。(德先生也是前輩八角鼓名家擅長聯珠快書,詳見《八角鼓訊》第十四期章學楷撰《快書淺論》) 蓮花落組織稱"天平會",又有"天平老會"與"天平聖會"之別。 所謂「老會」,當然是資格老,多數進過皇宮。當年,北峰窩地區曾經有個「益壽歌詞·天平老會」,即稱「老會」。反之,所謂「聖會」,就是資格較淺。徐老先生當年投師學藝的攏蔓兒就是「聖會」,把兒頭是徐子彬先生。主要成員有董氏三兄弟(董國璧、董國梁、董國棟)及其他一些人。蓮花落界投師學藝,不是拜師,而稱師傅為教師。通過邊學邊演,藝成之後,同門也好,不同門也好;老也好,少也好,彼此之間並不嚴格計較輩分。這與其他"圈?quot;很計較師徒輩分不太一樣。 徐老先生回憶,同期或稍晚的還有缸瓦市地區的「群萃同樂·天平聖會」,把兒頭是劉世榮先生。還有白紙坊地區的「子弟同樂·天平聖會」,把兒頭是高長慶先生。稍後,還有位常遠清(也叫關遠清)先生,成立個「八角鼓·蓮花落票房」,堂號是長遠堂。由這位常先生掌管,家什齊全,出賃攏子。這先生還會彈弦,當年與金小山、榮劍塵先生皆有往來。據說,常先生的"攏子"後來轉讓給關春山了。 當年,徐俊傑先生投拜的教師是董國梁先生。常與董氏三兄弟一起走局的有:盧長海、劉廣泰、尚金茂、王連青、劉世貴("群萃同樂"的老三)等人。 邊學邊演的那個年代正處於日本侵華時期。撂地賣藝餬口的蓮花落藝人有:馬騾子、白金榮、孟秀峰(也參加"為道統學"的活動)、張福祥(是白玉山先生的徒弟)。 「為道統學·天平聖會」於1950年解散。 「群萃同樂·天平聖會」「子弟同樂·天平聖會」皆於1960年解散。 1980年,蓮花落老票友劉長連先生出面,組織成立了「老年同樂·天平聖會」。每個星期六上午,在宣武藝園聚會,人員最多時有20幾位。如今徐老先生家還保留著一面「老年同樂·天平聖會」紅底黃字的錦旗(會蔓兒),可以算是蓮花落最後一個聖會的紀念物了。徐老先生睹物思人,不僅是「廉頗老矣」,而是「多已去矣」。因為劉長連先生於四五年前辭世,「老年同樂·天平聖會」也隨之解散了。其餘之人,董國璧先生辭世6年了;劉廣泰先生辭世5年了。西鐵匠營有位霍文清先生,已經年屆90歲高齡。尚金茂先生已經遷居密雲,也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原是「子弟同樂」的成員,近況不詳。 蓮花落的組織為什麼稱「天平聖會」 早年演唱蓮花落常常與"什不閑"合演。文武場中,打單皮者是指揮。這位鼓佬面前有一個架子,形似"天平",即兩根立柱,下有橫牚兒固定;上有橫梁,兩頭出翹,且有龍頭、綉球作為裝飾物。這就是有"天平老會"或"天平聖會"之稱的緣由。光是打七塊竹板演唱叫做蓮花落,不打竹板演唱叫"什不閑"。蓮花落與什不閑分家,單獨演唱,應該說是藝人為了掙錢餬口,不得已而為之,致使逐漸流傳。
編輯本段角色分工
演唱蓮花落共分三種角色:扮演坤角叫「包頭」也叫「打里兒」;扮演男角叫「畫面兒」;扮演老太太叫"畫底兒"。 演出陣容大小有"行話":單底兒、單面兒,至少四個人;雙底兒、雙面兒,至少八個人。就實質而言,人多人少都可以演。相對而言,人多方便於多演節目。 另外說明一點:"子弟票房裡"沒有女士玩票,專業藝人班子有女演員。 蓮花落的表演方式是邊舞邊唱,走8字、笸籮圈兒、編黃瓜架……演員化妝是"漫畫"風格,因而活潑、風趣。
編輯本段主要唱腔
學唱蓮花落的基本功是"三節一板"。開始先由小段兒練起,多由"三節一板"加"垛板"組成。 徐老先生當年學的啟蒙小段叫"小酒樓",內容近似背菜譜,唱腔即是"三節一板"加"垛板"。 蓮花落的唱腔細分起來也類似單弦,有不同的牌子。常用的有:"太平年"、"喇叭腔"、"五更調"、"路長斷"、"哭腔"、"耍孩兒"、"疊斷橋"、"靠山調"……其中的"五更調"可以說跟單弦的"湖廣調"一樣。可以這樣推測,單弦吸收了蓮花落的唱法。 另外,據說(也是事實)評戲由"蹦蹦"發展而成,而"蹦蹦"又是脫胎於蓮花落。就連東北的"二人轉"也是因為蓮花落傳入東北,促成了「二人轉」的產生。 蓮花落舞台表演
蓮花落常演的曲目有:《鋸大缸》(屬於什不閑唱法)、《王小趕腳》、《老媽上京》、《小化緣兒》(楊二舍化緣)、《韓湘子三度林英》(打老道)、《丁香割肉》、《老媽赴善會》、《窮富姑奶奶拜年》、《姑存(諧音字、原字不詳)打鳥》等。 徐俊傑先生是"瓦匠名門"的弟子,他的師傅是張永龍老人(賽魯班張德的高徒)。據徐先生講"姑存"是什麼?一般的瓦匠都不一定知道。實際上"姑存"也叫"閩王"(相當一國之君、皇帝之類)。"姑?quot;在什麼地方哪?凡是大廟的大殿頂上、房脊兩頭有"吞脊獸",從"吞脊獸"往下斜伸,是一條斜脊,從這條斜脊的最前頭(房檐角之上)順序往後,斜著往上排隊,除去第一名之外,順序雕塑十種禽獸。而第一名(站著的)那位就是"姑存",。順序是:頭龍、二鳳、三獅子、四天馬、五海馬、六狻猊、七押魚、八獬豸、九鬥牛、行什似猴,為壓尾獸,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 城裡人唱蓮花落,行話稱"井子里",城外的人稱"井子外"。"井子外"唱腔比較粗獷、野一點。 另外,票友第一句開口,習慣唱:"言的是……"而專業藝人習慣唱:"唱的是……"
編輯本段瀕危現狀
蓮 蓮花落
花落瀕於失傳,就北京曲壇而言,真正能夠演唱者,可稱是鳳毛麟角了。 算得上玩票多年了。參加了德順興餐廳舉辦的票房活動,有幸結識蓮花落老票友徐俊傑先生。據徐老先生講:京味茶館在琉璃廠東街立排時,曾經去唱過不少次。很遺憾,因去的次數太少,錯過了相識的機緣。 將徐俊傑老先生稱之為碩果僅存的蓮花落演唱者並不過分。 對蓮花落很感興趣,原因有二:一是因為在1954年,曾在護國寺廟會上聽過幾次蓮花落。我的印象是蓮花落有風趣,唱腔也具有獨特的韻味兒。二是因為我既然喜歡曲藝,因而也就很自然地關心曲藝界的事。 徐俊傑先生(現已年過古稀)在當年學藝時期,蓮花落很盛行。在幼年(八九歲時),常到白塔寺廟會聽蓮花落前輩白玉山先生的演唱。越聽越上癮。通過找門路,經「為道統學」的董國璧先生介紹,進入了"為道統學·天平聖會",跟隨教師董國梁先生學習,邊學邊演,經常走局。 蓮花落怎麼走向衰落了,有一個關鍵人物,因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此論不能說很確切,但關系極大也是事實)。此公就是當年天橋「八大怪」之一「賽活驢」關德俊。這位關先生帶領關金鳳、關銀鳳、金鳳池表演蓮花落。來了個出奇制勝,扮演「活驢」,活靈活現,他們把「活驢」蓮花落唱火了。可是「活驢」尥蹶子,把其他蓮花落藝人的飯碗踢碎了。光顧其他蓮花落藝人場子的觀眾越來越少。其他藝人們掙不出養家餬口的錢,還能守著一棵樹「弔死」,隱退的、改行的,各人想個人的招兒。直至北京解放前後,除去「活驢蓮花落」之外,其他蓮花落藝人也就隨之銷聲匿跡了。偌大京城,只剩有兩三個蓮花落票房還在支撐著這個民間說唱藝術的局面。 1954年,突然有位老藝人出山,在廟會上賣藝。後來,又添了一位女士同場表演。據說,可能是賈玉山先生和賈玉娟女士。買賣好也罷,不好也罷,總算是蓮花落還有"餘音"。 文革動亂,10年浩劫的橫掃,蓮花落在市面上徹底絕跡。 1980年,劉長連老先生復出,組織成立了老年同樂·天平聖會。蓮花落才像出土文物一樣,展示了幾年。由於沒有接班人,老票友雖然居多長壽,但終歸也得走西行之路。這個老年同樂可稱是蓮花落界的最後一個聖會。因老票友的"西行",解散已有六七年之久了。 挖掘某種民族藝術,關鍵是看有無利用價值。蓮花落的表演風格極似東北的二人轉。人家東北人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蓮花落的衰落不等於沒有利用價值了。 蓮花落的表演是邊歌邊舞,動感強,可視性當然強。蓮花落的彩唱、化妝表演,趣味性強,具有獨到之處。 挖掘蓮化落,難度的確很大。首先是學習或說是繼承。幸有徐老先生健在,尚屬求師有門,但需下苦功無疑。不知有否仁人志士挺身而出,甘願一搏。再有是創新,這一步更難。任何一門藝術都是不進則退,「進」就是要創新。人家「賽活驢」就屬於敢想、敢幹、敢創新,所以他能紅極一時,獨占鰲頭
9. 蓮花落詞大全
《續金瓶梅》(清)丁耀亢著第十六回 沈乞兒故園歸夢 翟員外少女迷魂 到了長街,一時肉癢難熬,只得把金磚高舉,打個《蓮花落》為樂,看官聽著他道:東京有個黃表三,也會吃來也會穿。
一生好放官例債,不消半年連本三。巢窩里放債現過手,他管接客俺使錢。線上放
債沒賒帳,他管殺人俺管擔。積的黃金拄北斗,臨了沒個大黃邊。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爺娘不是親,有錢且去敬別人。三年乳哺成何用,娶了媳婦就要分。好酒好肉
老婆吃,不怕爺娘餓斷筋。生前不曾見碗米,死後誰人來上墳?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兄弟不是親,三窩兩塊說不均。同胞也要分彼此,爭多爭少要理論。有酒只和
旁人吃,自家骨肉作仇人。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老婆不是親,三媒六證結婚姻。嫌貧愛富竇家女,半路辭了朱買臣。牆西有個
劉寡婦,守到五十還嫁人。夫妻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蓮花落,蓮花落。
看看朋友不是親,吃酒吃肉亂紛紛。口裡說話甜如蜜,騙了錢去不上門。一朝沒有
錢和勢,反面無情就變心。孫龐鬥智刳了足,那有桃園結義人?蓮花落,蓮花落。
沈三員外唱罷多時,那街上的閑人也有嘆的,也有笑的。嘆的道:"這等一家米爛
陳倉、財高北斗的人家,如今乞食為生,無有立錐之地。"那笑的道:"黃表沈三這個
光棍,錢眼裡翻身,終日鑽衙門、拿訛頭,倚官害民,縱賊窩盜,今日天不殺他,父子
雙瞎,使他活受,給人現眼!"大約暢快的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