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畫像
『壹』 未經他人允許,使用、傳播他人肖像(比如照片、圖片)之類的行為,並加以惡搞算不算侵犯肖像權
肖像權的內容包括: (1) 公民有權擁有自己的肖像,擁有對肖像的製作專有權和使用專有權。 (2) 公民有權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權或對肖像權進行損害、玷污。 就是侵犯肖像權。
『貳』 民法總則里的肖像權規定和民法通則的區別
作為一個法學研究僧,闊以來回答一下。
《民法通則》關於肖像權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民法總則》關於肖像權的規定:因為正在編纂的《民法典》准備將肖像權等屬於人格權的條文獨立成《人格權編》,在《民法總則》中未具體規定肖像權內容。在這里摘錄一下《民法典人格權編一審稿草案》關於肖像權的規定:
第七百九十八條 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製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本法所稱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第七百九十九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歪曲、污辱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未經肖像權人同意,他人不得製作、使用、公開肖像權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未經肖像權人同意,肖像作品的權利人不得實施將肖像作品發表、復制、發行、出租、展覽等涉及使用或者公開肖像的行為。
通過《民法典人格權編一審稿草案》可以看出,明年即將完成的《民法典》對肖像權的保護作了重要修改,「以營利為目的這一必要條件」將會被刪除,意味著2020年《民法典》出台後,只要未經權利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肖像就可能構成侵權。
修改後的《民法典》將會對肖像權進行更好的保護,「以營利為目的」這一爭議也將一錘定音。當然二審稿以及最終稿會如何修改還不清楚,拭目以待。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肖像權法簡明的內容
肖像權是公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權利。法律規定,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肖像權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對自己的肖像上所體現的人格利益為內容的一種人格權。肖像權包括公民有權擁有自己的肖像,擁有對肖像的製作專有權和使用專有權,公民有權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權或對肖像權進行損害、玷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3)社會與法畫像擴展閱讀:
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由此可見,構成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通常應具備兩個要件:一是未經本人同意;二是以營利為目的。
常見的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主要是未經本人同意、以營利為目的使用他人肖像做商業廣告、商品裝潢、書刊封面及印刷掛歷等。
對於侵犯肖像權行為,受害人可自力制止,例如請求交出所拍膠卷,除去公開陳列肖像等,也可以依法請求加害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影響或賠償損失等。賠償損失請求權,不以財產損害為要件。
『肆』 畫像「竹林七賢」反映了當時什麼社會
南朝磚刻珍品。計出土三套,1959年南京江寧西善橋出土一套,1968年江蘇丹陽胡橋吳家村和丹陽建山金家村各出一套,內容、形式大體相同。人物刻劃極為生動傳神,突出地表現了每個「賢人」的性格、氣質。動態、神情都符合史籍記載。例如善彈琴的秘康、嗜酒的山濤、喜弄如意的王戎、閉目沉思的向秀和挽袖撥阮的阮咸等,都放盪於竹林叢樹之間,較深刻的表現了當時沒落土大夫崇虛無、尚清淡、悲觀、放達的一種思想感情。畫面具有濃郁的裝飾風,運線纖細有力,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技法和風格,與流傳至今的晉代繪畫摹本非常相似,有學者推測是顧愷之或戴逵等名家的畫本。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由統一到分裂的混亂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卻奇異地飛躍發展起來。這里包涵著幾個重要因素:一是戰亂流離雖給社會造成破壞,但卻促進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二是佛學的興起,導致美術的興盛;三是士族的產生推動了文化藝術的發展。這一時期人們掙脫了正統儒學的精神羈絆,個性得到張揚,繪畫藝術得以蓬勃發展。壁畫、漆畫從技法到形式都趨於高超。卷軸畫開始興起,衛協、曹仲達、顧愷之、陸探徽、張僧繇等一批優秀畫家脫穎而出,成為劃時代的藝術大師。此時,人物、山水、動物題材展現於畫面,但尚未脫盡傳經載道的窠臼,可見傳統影響之深遠。繪畫理論的研究開始發端,謝赫的《畫品》提出繪畫的社會功能和品評標准,無疑這種專業評說使繪畫開始成為一個專門的領域。
『伍』 關於肖像權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回,不得答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39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應當認定為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
拓展資料
肖像權的內容
1、肖像製作專有權
就攝影而言,即通過照相將自然人外貌形象固定在一膠片、相紙或其他物質載體上,使自然人的形象轉化為肖像的全部過程。
2、肖像使用專有權
肖像一旦固定的一定的物質載體上(製作出來),使獨立於世,可以為人們所支配、利用。盡管肖像的利用價值有普遍的意義,但享有使用專有權的只能是肖像權人。
3、肖像利益維護權
肖像利益是公民專有的人格利益,他人不得干涉和侵犯。
『陸』 cctv12普法欄目劇 搶錢,用畫像破案,是什麼名
大案終結者第3、4集,罪之臉
『柒』 最近社會與法頻道播出的電視劇名字,用素描嫌疑人畫像破案的電視劇!裡面的主角名字叫張欣!
全國首檔大型原創尋訪紀實節目《閃亮的名字》其中第三集有他的故事。
『捌』 掃黃打非畫像法三個基本要點
建立信息齊全、要素完整、便於查詢。
簡介:
「掃黃打非」是文化市場管理的一個專業術語。是一項執法活動,也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市場秩序的重要舉措。
「掃黃」是指掃除有黃色內容的書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及網上淫穢色情信息等危害人們身心健康、污染社會文化環境的文化垃圾。「打非」是指打擊非法出版物,即打擊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破壞社會安定、危害國家安全、煽動民族分裂的出版物,侵權盜版出版物以及其他非法出版物。
2018年11月16日,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財政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四部門,聯合修訂並發布新的《「掃黃打非」工作舉報獎勵辦法》,於2018年1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