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良法反映社會發展規律意思

良法反映社會發展規律意思

發布時間: 2021-12-25 05:45:14

㈠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體現了法治基本要求的哪些方面

(1)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推進依法治國要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內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容民擁護,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2)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3)要注重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並舉,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4)系統優化的方法要求我們要用綜合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要著眼於國家整體發展,統籌考慮依法治國的各個環節以及全過程,真正實現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

㈡ 良法之治是什麼

良法之治的理解。首先良法之治是法治的要求。接下來說明良法之治的意義。從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的發展規律;維護個人的基本權利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等角度來說明。

㈢ 良法是什麼

是捍衛人們的權利和自由。

所謂良法,就是捍衛人們的權利和自由,防止暴政,制裁犯罪,維護正義的法律。與之相對應是惡法,惡法就是維護獨裁專制、維護暴政、侵害人權、肆意剝奪人們的自由、損害正義的法律。同樣的法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人稱之為良法,有人稱之為惡法。

制定機制

要使法律成為良法而不成為惡法,必須具備如下保障機制:

一是立法機關的代表必須由人民定期地、自由而公正地普選產生,使立法者隨時傾聽人民的呼聲和願望,使法律真正反映人民的意志。二是參考他國實踐經驗,設立憲法法院,由憲法法院行使司法審查(違憲審查)的職能,對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或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是否違憲進行審查,對違憲者宣布無效,從而保證法律的善良。

三是切實保障新聞輿論自由,只有這樣,才可以讓社會的真實情況順暢地反饋到立法者,也可以把立法者的活動隨時反饋給人民,讓大家對法律的制定表達各種各樣的意見,暢所欲言,才可以避免法律的偏私。

㈣ 什麼是良法

是不是良好的法律規章制度呢?解釋很廣泛呀,不太好控制,當然有的人取得名字也是這樣的哦

㈤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啥意思

字面意思:法律是可以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而好的法律是合理治理(國家)的前提。

這句話注重的是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創了依法治國。

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追殺,他逃到秦國邊界的一個旅館卻因為逃亡沒帶證件而無法入住,他問為什麼,旅館的人說是商鞅規定的,不登記證件而住宿是要被處罰的,所以他寧願不賺這個錢也不讓商鞅住宿。當時的國家治安良好,百姓富足,正是因為法制的推行。

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利,而不得犯法,所以當時的百姓生活富裕而公平。

(5)良法反映社會發展規律意思擴展閱讀:

運用法律的力量,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一、科學立法

要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的各項權利和根本利益,通過召開聽證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意見箱來建立人性化的廣泛參與機制;要具有前瞻性,預先考慮到未來的情況,以便更好的服務社會。

二、嚴格執法

完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建立長效機制;提高執法人員隊伍素質建設,加強自律意識,進行入職培訓,定期交流。

三、公正司法

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做到司法獨立,誠信構建陽光司法機制,嚴格執行訴訟程序,強化內外監督制約,對裁決結果、司法程序進行強有力的監督。
四、全民守法

行動上尊重法律,重視法律,積極響應普法政策。將法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動全社會樹立法制意識。

㈥ 一個國家的法治為什麼需要良法

法治是人類社會進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基本框架。大到國家的政體,小到個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運行。對於現代中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才是真正的法治。無論是經濟改革還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謂先行者,對於法治的重要性,可以說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既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中文名
法治
外文名
rule of law
拼音
fǎ zhì
基本解釋
依法治國
對稱
人治
快速
導航
重要論述

歷史演變

必要性

其它相關
詞語概念
基本含義
(1 [rule of law]∶依法治國[1]
(2)[rulaw]∶法治 rulaws法治學 法治學的是獨立的學科,是社會政治法律發展的結果,是一種全新的系統化社會價值體系。
引證解釋
法治,謂根據法律治理國家。與「人治」相對。《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狹於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淮南子·氾論訓》:「知法治所由生,則應時而變;不知法治之源,雖循古終亂。」 鄒韜奮 《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亦指依法處治。《史記·蒙恬列傳》:「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一詞很早就出現在古書中。
但有時並非作為一個片語,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奢)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對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而所謂的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內」、「治民不治官」。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在我國立法的權力屬於人大,而不屬於所謂的「上」、「外」、「官」,因此這樣說並不符合實際情況。這種情況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依法治鄉」、「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過程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並不會因為違法者身份而縱容其違法。行政機關並沒有立法權,但是行政權力確實在影響司法,通過各種行政權力對司法權的影響,來擴大其職能和實現其效用。在近一段時間內,輿論以第四權的身份出現,掌握輿論資源的人通過各種輿論壓力,對於司法權的影響也日益增大,使得輿論資源所有者與行政權力所有者一道成為影響司法權的人。這種片面的、出於「官本位」或「輿論第四權」思想的「依法治理」嚴重悖離了法治精神和原則。而廣大民眾則處於「被動」的地位,既在客觀上不能有效得知正確信息、行動上介入國家法治實踐,又在主觀上無法正確判斷,更不用提參與和對之加以評價。其深層原因在於人治思想與權力本位思想還在相當的領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先後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縣,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號。這種形式主義做法使得依法治國的法治內涵與精神逐步喪失,結果最後演變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觀。在他們眼裡,仍然認為依法治國就是用法律來治理國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見,認為法律只是專管老百姓的,從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層現象,其真正內涵沒有深刻理解並內化為堅實的信念和外化為行動。

㈦ 實行良法之治的意義

答:摘 要:法治是城邦建設中一個不得不討論的話題,在中西方的城邦發展變化中法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只
有良法才能夠真正發揮法治的功能,才能夠維護整個城邦和全體人民的利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西塞羅的法治觀念在古希
臘到古羅馬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文章就以古希臘發展到古羅馬的這一階段為時代背景,從柏拉圖、亞里士多
德和西塞羅的法治觀念入手深入分析良法之治並從中找出對於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拓展:關鍵詞:法治;良法;城邦;
現代化建設
一、城邦治理的必然選擇―法治
柏拉圖在早期的著作《理想國》中詳細地描述了他關於「哲學王」治國的理念,然而現實的殘酷還是打翻了柏拉圖心中那
個理想之夢,他明白了,一個城邦的理想治理僅僅依靠那些所謂的美德治國是完全不夠的,還必須要輔之以法治。在柏拉圖晚
期的著作《法律篇》中,柏拉圖說到:「……我們就判斷出快樂和痛苦的是非曲直,當它作為一個國家的一個公共決策來表述
時,它就獲得「法律」的名稱。」[1]這是柏拉圖對於法律所下的定義,他認為法律是一個國家的公共決策。亞里士多德認為城
邦是追求美好德性、實現善的優良團體。[2]德性就是:「即幸福的生活在於無憂無慮的德性,而德性又在於中庸,那麼中庸的
生活必然就是最優良的生活-人人都有可能達到的這種中庸。」[3]對於城邦的治理,他認為需要進行良法之治。西塞羅受到了
斯多葛自然法思想的影響。他弘揚並繼承了斯多葛哲學的自然法思想,將自然法貫穿到對國家、政體以及實在法的論述之中。
二、法治的前提條件―良法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西塞羅三個人都已經意識到並不是隨意的頒布法律就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理城邦的效果,亞里士多德
是第一個詳細地解說良法的人,但是我並不認為他是第一個倡導良法的人,因為,從柏拉圖的法治觀點來看,他也已經認識到
了制定法律的程序及目的等各個方面並且注意頒布正確的法律,只是柏拉圖沒有明確地貫上良法的名字。
柏拉圖認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時候要考慮到全面的美德和全面的利益即人的利益和神的利益,在法律制定的內容方面,
應該包括國家體制、刑法婚姻法、司法、經濟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良法之治的概念:因此優良法制的一
層含義是公民恪守業已頒訂的法律,另一層含義是公民們所遵守的法律是制定得優良得體的法律,因為人們也可能情願遵從壞
的法律。[4]在此,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除了要被人們普遍服從外還必須保證人們服從的法律是良好的法律。西塞羅
把法律看作是判斷正義與否的尺度,他認為並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好的法律,法律是否制定得良好並不是看是否是元老院的決
議抑或是人民大會通過的決議,可以看出,三人都意識到法治的前提條件,那就是良法。
三、良法的判斷標准
(一)法律制定的目的是善
柏拉圖認為每個立法者制定每項法律的最大目的是善,這個善與戰爭無關,而是人們之間的和平與善意,無論是多數人統
治還是少數人統治,都要遵循這個觀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使國家和平,使人民過上富裕的生活,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
的開篇便說到:「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城邦都是共同體,所有的共同體都是為著某種善而建立的(因為人的行為都是為著他
們所認為的善)。」[5]從中也可以看出來亞里士多德同意法律制定的目的必須要是善才能夠稱得上是良法。西塞羅認為法律制
定的目的必須是為了正義,避免一些邪惡的企圖,使人民過上平等安逸的生活。
(二)法律的制定應該與好的政體相適應
這個標准主要是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制定的好壞的標准應該看它是在哪種政體下制定出來的,凡是正
宗政體下制定出來的法律則是良法是民主之法,凡是變態政體下制定的法律則是惡法。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在共和性質的城
邦下制定出來的法律才可以稱得上是良法。
(三)理性是良法的基礎
柏拉圖是這樣表達理性的:「我的好朋友(我們應該說),如果天體和天體里的一切東西的整個運行過程和運動,反映著
理性的運動、旋轉和計算,並且以相應的方式來動作,那麼我們必須清楚地承認,它是最好的一種靈魂,這一靈魂照管著整個
宇宙並且指導宇宙沿著最好的路徑進行。」[6]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一切物體運動的本源,靈魂也即自身的運動,最好的靈魂反映
著理性的運動,他強調立法者按照理性的方式立法,才是一個國家的最好的方式。亞里士多德繼承了柏拉圖的理性觀,他認為
法律應當是不受慾望所影響的理性的體現,理性的法律要求不帶有任何個人的情感因素。西塞羅則是在法律的起源上引出了理
性,他說到:「法(jus)的始端應導源於法律,因為法律乃是自然之力量,是明理之士的智慧和理性,是合法和不合法的尺
度。」[7]西塞羅認為法律應是來源於自然的理性。
四、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
(一)健全立法
我國目前存在著立法比例失衡的現象,經濟類立法比較全面,比較詳細,但是比較之下牽涉到意識形態的、政治、管理類
立法就比較缺希。我們現在要在立法工作中考慮全面,在各個方面的立法上注意比例協調,不能夠偏重於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
方面,造成了立法瘸腿的現象,另外,我們要在立法中進一步保證人民的參與,保證立法的中立態度,凡是能夠不交給部委起
草的法律都應該交給人大,或者一個與本部門的利益沒有關系的部門機構去起草,否則的話,立法不容易擺脫部門利益的干
擾,甚至還有部門利益之爭。
(二)重視法律的正義、公平
在現代化建設中,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法律的正義、公平問題。柏拉圖認為正義就是至高的善,亞里士多德則進一步將正義
分為「矯正正義」和「分配正義」,西塞羅在自然法思想下強調理性。我國現在在立法、執法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缺陷,主要
表現為立法監督方面不健全,尤其是人民監督這方面選出的代表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夠代表全體人民的意思,在執法方面,主
要是表現在行政執法方面的缺陷,尤其是如何規范城管執法的問題。
(三)及時修改法律以適應當前的社會現狀
法律要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狀況相一致,在現代的社會中,就要協調好制定新法和修改舊法的關系,要及時對一些脫離現在
社會經濟狀況的法律條文進行修改,但是,我國目前的法律修改並不及時,造成這樣的原因有:第一,立法上不夠重視,我國
法律對「法律修改」的規定極少且不系統,我國憲法和法律不僅未對「法律修改」加以定義,而且對法律修改涉及的原則、程
序、制度和形式等的規定都極少,且不系統,從而造成操作性不強甚至無法操作的問題。第二,實踐中,我國的法律修改極少
與法規清理和廢止相聯系,法律的修改往往涉及到與其他法律法規的平衡與銜接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防止沖突的發生。
(作者單位: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古希臘]柏拉圖著.法律篇.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顏一,秦典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
2021/11/18 論良法之治及對我國現代化的啟示
https://www.xzbu.com/3/view-7617237.htm 2/2
[3]
[古羅馬]西塞羅著.論共和國論法律.王煥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4] 盛紅傑.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的法律思想解讀.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6).
[5] [古希臘]柏拉圖著.法律篇.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
[6] 盛紅傑.亞里士多德《政治學》的法律思想解讀.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6).
[7] 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顏一,秦典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137.
[8] 亞里士多德著.政治學.顏一,秦典華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132,1.
[9] [古希臘]柏拉圖著.法律篇.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37.
[10] [古羅馬]西塞羅著.論共和國論法律.王煥生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190

㈧ 何謂良法何為善治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這樣的表述。沒有法律,特別是沒有良法,善治就等於空談。
良法的五條標准:第一,良法必須是體現廣大人民意志的法,它保護的是人民的利益,維護的是有利於人民的社會秩序。人民利益應當是多數人的利益,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公共的利益、特別是應該符合人性,講究人道,體恤人情,尊重人格的法律。同時,要看法律的實質,明確該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不能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第二,良法應該是順應世界潮流、符合時代要求的法律規范。當今世界潮流和時代特徵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如果一個法律與此背向而行,宣揚和鼓吹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言行,那麼它就是惡法。第三,良法應該是可以操作的法律規范。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如果一個法律不能實施,操作它極端困難,這樣的法絕不是良法。第四,良法應該是聯系實際的。良法是客觀規律、特別是經濟規律的反映。因此,法律必須結合本國實際,直接引導、促進和保障經濟的發展。良法的第五個標準是,良法不僅可以「護航」,而且可以「導航」。 只有能夠「導航」的法律才是良法。這是因為法律的導航作用是很明顯的,它為人們提供了三種行為模式,明確告訴人們: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禁止做,哪些行為必須做。前一條是權利,不做也不違法,但最好按法律導向去做。後面兩種則是義務,違背法律的導向就要受到法律的干預、制止或懲罰。因此,我們在全面實施依法治國中,要強調法律的導向作用。

㈨ 如何理解良法善治

法治的目的,不是一般的社會治理,而是善治。法治所要實現的善治目的,必須以合理的制度安排、合乎正義的法令法律作為前提。其實,善治它是由兩個字所構成,一為「善」,一則為「治」,有「善」才能為「治」。

善治既表現為政府代表人民管理公共事務的權力因受到法律約制而不能任性,權力被關進籠子里,受到人民的監督;也表現在法律平等上,政府與社會 其他主體一樣,既不能居於法律之上,也不能處於法之外。

歷史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進行著持續不懈的追求,努力追求著法律的健全,努力追求著良法善治的落地生根。良法的標准有形式標注和實質標注之分,形式意義上的標准即良法必須具有普遍性、明確性、統一性、穩定性、可行性、公開性等形式方面的特徵。

而實質意義上的標准則最為能夠體現良法的內在本質,即良法必須體現平等、自由等正義的基本內涵,代表著社會的公共利益、反映著社會的公共意志。良法應當是形式標准與實質標準的高度統一,僅僅具備某些方面的標准都很難進入良法之列。

熱點內容
公司法廢止 發布:2025-08-25 00:38:56 瀏覽:742
有關超出門店經營法規 發布:2025-08-25 00:11:27 瀏覽:12
道德經反觀 發布:2025-08-25 00:03:55 瀏覽:750
勞動法多項選擇題 發布:2025-08-24 23:46:56 瀏覽:540
英國司法部 發布:2025-08-24 23:42:40 瀏覽:77
勞動法年假怎麼規定的 發布:2025-08-24 23:33:48 瀏覽:624
以下法律責任屬於行政處罰 發布:2025-08-24 23:27:33 瀏覽:898
全國法院工作 發布:2025-08-24 23:27:28 瀏覽:365
有關勞動法的詳細案例 發布:2025-08-24 23:18:31 瀏覽:406
創新組團法律服務 發布:2025-08-24 22:55:54 瀏覽: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