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殘缺的指紋洗浴
㈠ 菜葉子上殘留指紋破獲命案,案件的最新進展如何
菜葉子上殘留指紋破獲命案,案件的最新進展如何?進展如下:
一,說這菜葉子上殘留的指紋,我們得先從1999年至2001年期間開始回顧事件原委,犯罪嫌疑人郁某山因為手頭拮據想要賺橫財,於是進行偷盜,與此同時年輕正茂想要尋求刺激,於是便手持鐵錘,棍棒等凶器專門守候落單女性,打工女性,上下夜班單身女性,當然目的除了錢財,自然還有大家都明白的,搶了錢,QJ,並將其殺害。而作案次數多且郁某山狡猾,加上1999那會兒科技水平有限,為此對於案件偵破有很大的影響。19年後,郁某山又偷人雞蛋,卻因為如廁使用了菜地里的菜葉,留下了指紋,這成為了郁某山被抓的致命線索。
大家對於此案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討論歡迎補充!
㈡ 動物克隆經歷的發展階段
1965年生物學家童第周對金魚、鯽魚進行細胞核移植。
1990年西北農業大學畜牧所克隆一隻山羊。
1992年江蘇農科院克隆一隻兔子。
1993年中科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揚州大學農學院攜手合作,克隆一隻山羊。
1995年1.華南師范大學與廣西農業大學合作,克隆一頭奶牛和黃牛的雜種牛。2.西北農業大學畜牧所克隆六頭豬。
1996年1.湖南醫科大學人類生殖工程研究所克隆六隻老鼠。2.中國農科院畜牧所克隆一頭公牛。
(以上為胚胎細胞克隆研究)
1999年1.中國科學家周琪在法國獲得卵丘細胞克隆小鼠,在國際上首次驗證了小鼠成年體細胞克隆工作的可重復性,於2000年5月用胚胎幹細胞克隆出小鼠「哈爾濱」,並於2000年10月獲得第一隻不採用「多莉羊」專利技術的克隆牛。2.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元領導的小組將大熊貓的體細胞植入去核後的兔卵細胞中,成功地培育出了大熊貓的早期胚胎。
1999年和2000年揚州大學與中科院發育所合作,用攜帶外源基因的體細胞克隆出轉基因的山羊。
2000年我國生物胚胎專家張涌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種羊場接生了一隻雌性體細胞克隆山羊「陽陽」。「陽陽」經自然受孕產下一對混血兒女,「陽陽」的生產可以證明體細胞克隆山羊和胚胎克隆山羊具有與普通山羊一樣的生育繁殖能力。2002年我國首批成年體細胞克隆牛群體誕生。1)培育優良畜種和生產實驗動物;
(2)生產轉基因動物;
(3)生產人胚胎幹細胞用於細胞和組織替代療法;
(4)復制瀕危的動物物種,保存和傳播動物物種資源。
對於發展前景,我認為既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作用,有利的是它使很多不治之症有了治療的希望,但也有許多反面的作用,它的發展可能會造成基因類的疾病種類更多,更麻煩……甚至會被用於犯罪等。許多基因平衡可能會應此被打破,最後可能會造成更大的麻煩
㈢ 殘缺的指紋能驗出來是誰嗎
一、追溯指紋識別技術的最早
(1)最早的指紋術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指紋術」發祥地,在指紋應用方面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追溯中華民族的指紋歷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在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就印有清晰可見的指紋圖案。距今有5000年歷史的紅山文化遺址處(今天的內蒙赤峰市東效紅山),考古發現的古陶罐上有3組幾何曲線畫,是3枚相同的、典型的箕形指紋畫,每枚指紋畫都有一條中心線和6條圍線。在位於青海省樂都縣柳灣墓地的馬家窖文化,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人像指紋彩陶壺。其上繪有4幅原始螺旋形指紋畫。嵴線的起點、終點的細節特徵都很明顯,在兩組畫之間繪制一個三角,一個中心花紋配左右兩個三角紋,組成了一幅完整的斗形指紋畫。
指紋學家確認,指紋曾是古人進行陶器紋樣設計的模板。新石器時代陶器上被考古學家命名的幾何裝飾紋中,如波形紋、弧形紋、圓圈紋、曲線紋、旋渦紋、雷雲紋等在指紋上應有盡有。這是在積累了豐富的指紋觀察經驗的基礎上,准確生動的創作的指紋畫。這種創作的成功,是深刻理解指紋特性基礎上的再創作,是對指紋術認識的前奏曲。
中國古代第一個利用指紋的保密措施。秦漢時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5年)盛行封泥制。當時的公私文書大都寫在木簡或木牘上,差發時用繩捆綁,在繩端或交叉處封以粘土,蓋上印章或指紋,作為信驗,以防私拆。這種泥封指紋,是作為個人標識,也表示真實和信義。還可防止偽造。這個保密措施可靠易行。
中國古代第一個印有指紋的契約文書。1959年新疆米蘭古城出土了一份唐代藏文文書(借粟契)。這封契是用長27.5厘米、寬20.5厘米,棕色、較粗的紙寫成的,藏文為黑色,落款處按有4個紅色指印。其中一個能看到嵴線,可以肯定為指紋。
另外在我國宋代時期,判案就講證據講科學。指紋在那時已作為正式刑事判案的物證。《宋史-元絳傳》中記載有元絳利用指紋判案的故事。
(2)指紋術的正式形成
指紋最早應用在中國,但指紋技術的形成卻是西方人對世界的貢獻。亨利福爾茨博士是英國皇家內外科醫師學會會員,1874-1886年在日本京築地醫院工作。1880年10月8日,他在第22期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了《手上的皮膚壟溝》論文。幾乎同一時間,威廉赫謝爾爵士——大英帝國派駐印度殖民地的內務官,他於1853-1878年在孟加拉胡格里地區民政部任職。1880年11月28日,第23期英國《自然》雜志也發表了他的文章——《手的皮膚壟溝》。比起亨利福爾茨博士的論文來,他的論文僅遲了一期在同樣的雜志上發表,但兩篇論文的題目卻驚人的相似。
亨利福爾茨博士在日本講授生物學的13年間,他看到日本許多文件和中國一樣,都用手印來簽署。亨利福爾茨博士出於對生物學知識的敏感,對古代陶器的指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收集了大量的指紋進行研究,並經過大量的觀察比對,認定人的指紋各不相同。從而成為第一個提出指紋第一大特性的人。為了了解指紋是否在人的生命周期內發生變化,他組織日本的學生和醫生進行各種試驗。用砂紙、酸鹼試著去磨去或腐蝕指紋,但新長出來的指紋與原來一模一樣。亨利福爾茨博士憑著自己深厚的生物學知識功底,從一開始就利用生物學理論和方法規范自己的指紋研究,很快就得到了指紋各不相同的結論,並證實了由吉森大學講師、人類學家奧爾克於1856年提出的指紋終身不變的理論。到了1921年,亨利福爾茨又連續7期出版了《指紋學》雙月期雜志,奠定了其在西方指紋學方面的主導地位。
威廉赫謝爾爵士1853-1878年在印度任職時發現孟加拉的一些中國商人有時在契約上按大拇指印。他也就採用蓋手印的方法讓每一個士兵在領津貼的名單和收據上蓋兩個指紋,結果重領和冒領的情況戛然而止。後來,他又讓犯人按右手中指和食指為質,制止了當時常有的罪犯僱人服刑、冒名頂替的現象。威廉赫謝爾爵士在自己長達19年的指紋試驗和實踐中,收集了數千人的指紋檔案。這些檔案為進一步研究指紋技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1877年在他在印度寫出了《手之紋線》一文。
1891年高爾頓用統計學和概率論的理論,整理出指紋的形態規律。他是達爾文的表弟,擅長統計學,他以指紋的三角數目的多少和有無為依據,將千奇百態的指紋合並為弓、箕、斗三大類型,再從其中細分出亞形,對各種形態編制數字代碼,大大方便了指紋檔案的管理。亨利福爾茨的理論經高爾頓的系統整理,於1892年高爾頓出版了經典力作《指紋學》。此書標志著非經驗意義上的、有著科學意義的現代指紋學的誕生。
威廉赫謝爾爵士的繼任者亨利,於1893年學習了高爾頓的《指紋學》,創造出指紋檔案分類登記法,他把指紋分為5個種類:橈側環(正箕)、尺側環(反箕)、螺型、平拱和凸拱(見圖26),並開始在印度使用。1901年英國政府採用了亨利指紋分類法,1903年德國、1904年美國、1914年法國也都相繼使用了亨利指紋法。其它國家如瑞士、挪威、俄羅斯、義大利、埃及等國也在後來陸續採用了亨利的指紋分類法。從此亨利指紋分類法在世界上廣泛使用,包括我國在內。
二、人工指紋識別技術成形
自亨利指紋法提出以來,世界各國都開始在自己的刑偵領域廣泛使用這一分類方法。那時指紋的建檔是通過指紋卡作為載體來存儲指紋的。隨著收集的指紋越來越多,指紋的亞類型越來越豐富,FBI和其它機構在經過多年實際應用的經驗後,擴大了亨利指紋系統,增加了更多的判定數據作為輔助分類的依據。同時考慮到指紋卡存儲、檢索與管理的方便性,FBI開發了指紋卡的標准,包括卡片大小、墨水類型、指紋數量、應該收集的指紋名稱(拇指等)、指紋按壓位置、描述文字所在位置等。
當時環境下,指紋採集均採用指紋卡的形式。在刑偵現場,收集嫌疑人留下的指紋的方法,大多是採用化學顯影等方法顯現指紋,之後再通過拍照的方式取得現場指紋並保存下來,以備後續進行人工比對。顯現指印的具體方法許多,主要歸納為物理附著作用顯色、化學反應顯色、熒光顯現等幾大類。但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是到處可以適用的"萬能方法"。必須因質、因時、因地做具體篩選,否則不會奏效,甚至破壞現場手印。
以下是一位多年從事刑偵工作的工作人員所提供的基本思路。
(一)先在自然光或人造光源下,通過調整光的強弱與角度檢查,更加能觀察清楚,即直接拍照。
(二)在普通光線下觀察不清的,試用在各種色光、紫外和激光下,配用不同的濾光鏡進行熒光檢驗。許多物質(包含汗液物質)在外界光能激發下,都會產生熒光。不同物質、在不同波長激發光的激發下,發出熒光的波長范圍也不一樣。而濾光片有若干種,當濾光片與指印物質的熒光波長匹配,我們即可透過濾光鏡看到和拍攝到清晰的指印。
(三)使用特種膠薰顯法,大部分指印可以顯出。而且薰顯出來的紋線粘附力增強,還可以繼續用碘薰等其他方法增強薰顯效果。
(四)薰顯後,如效果不佳,可以放置揮發,繼續用化學方法顯色,一般採用噴霧方法。視不同客體,可用不同的試劑。
(五)對薰顯後,不宜再採用化學方法的,可以適當用物理方法顯現,再用真空鍍膜法增強效果。
(六)最後,還可以用二次熒光技術進行檢驗。
人工指紋比對一般是由專業技術人員根據事先制定的指紋分類方法和指紋細節辨識方法,對從現場採集回來的指紋與指紋庫中的指紋卡上的進行人工肉眼辨識。當時的人工比對主要是用於刑事偵破和法院判案,所以保證人工比對的准確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自動指紋識別應運而生
在20世紀60年代,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逐步興起,為人們研究指紋識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早在1961年的時候就有記載關於自動比較指紋的論文發表出來。1963年,著名的《自然》雜志也發表了關於指紋自動識別的論文。而指紋卡的應用,到1969年的時候,僅FBI收集的指紋就有超過1600萬人的。當時,FBI已經發現存儲和搜索指紋任務之繁重到了FBI職員不能承受的地步。於是向美國國家標准局提出要求幫助研究自動比較的技術。當時的法國、英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也開始了類似的研究。目前全球著名的自動指紋識別系統(AFIS)公司大多都是這一階段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如SAGEM(Morpho System)、UltraScan、Printrak Motorola、NEC、Biolink、Idenicator、Cogent等。
在我國, 「指紋識別」作為重要的證據之一,在以前的破案工作中,技術人員需要舉著放大鏡,把現場提取的指紋在幾十萬份指紋檔案中一一核對,有時需要十幾個人連著干兩個月,才有可能找出相同的指紋。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刑科所)研製成功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符合我國刑偵部門實際需要的指紋自動識別系統,徹底結束了這種繁重的體力勞動。
用指紋自動識別系統來做同樣的工作,最多隻要5分鍾。警方從案發現場提取的指紋,不論模糊、殘缺、變形甚至故意破壞的指紋,經掃描輸入計算機後,可以幾分鍾內對比出同樣的指紋以及這枚指紋的主人情況,或者告知用戶在資料庫中沒有同樣的指紋。在偵破鹿憲洲搶劫運鈔車系列案等重大刑事案件過程中,這套系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目前,這套系統已在全國公安機關中推廣使用,並建立起龐大的前科指紋檔案資料庫,大部分已實現了遠程比對。運用這一系統,北京市在1999年破獲刑事案件117 起,今年截止到現在已破案近百起。這套系統在全國推廣以來,已破案1萬余起,挽回經濟損失達億元以上。
四、警用AFIS(指紋識別系統)到民用AFIS(指紋識別系統)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指紋識別技術基本上僅應用於刑偵領域,滿足國家刑事偵察與法院身份鑒定的專項需要。警用AFIS系統由於指紋庫龐大、圖像信號處理的復雜程度高,以及對實時性要求高等原因,其硬體成本及對運行環境的要求均較高,使用與維護的成本也相對較高,不易大規模普及,因此主要應用於司法與刑偵領域。
指紋識別技術在民用領域中的應用和發展緩慢,其中最大的障礙是由於計算機系統過於龐大、價格昂貴以及指紋採集方式落後,使用困難。傳統的採集方法是將手指按在紙上留下指紋捺印,再用掃描儀等裝置將指紋捺印輸入計算機進行處理,速度慢而且很不方便,指紋圖像的質量也無法得到保證,常有重疊、粘連等現象,使識別准確率大大受到影響。
隨著計算機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理論及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發生了質的飛躍,體積縮小,速度提高,實現成本以及對運行環境的要求逐步降低,指紋採集的速度和方便性都得到提高。這些都使指紋認證技術的實用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大量應用於政府、銀行、稅務、社保、學校和公司機構等部門的文件保密、信息安全、門禁控制、考勤管理與證卡管理等各類需要計算機進行自動身份認證的場合。這個變化發生在自動識別的第二個階段。
總體來說,警用AFIS的應用重點是把指紋當證據,把指紋識別當作一種有效的取證技術手段。民用AFIS的應用重點則是把指紋當成個人身份的識別標記,把指紋識別當成應用系統中行之有效的身份確認方法。
五、指紋識別技術的基礎是指紋的兩大特性
正所謂萬變不離其中,指紋識別技術不管怎麼發展,對它本身而言,「指紋」始終是最基本的構成元素,也是指紋識別的主體對象,任其技術如何發展最終都只能說是對「指紋」這個主體對象的技術識別。
因此,指紋的特性是指紋識別技術的基礎。
指紋的兩大特性分別是指(1)「每個人的指紋形狀終身不變」;(2)「每個人的指紋均不相同」。
(1)其中「指紋終身不變」的理論,是由吉森大學講師、人類學家奧克爾在1856年提出的。他對自己34歲和75歲時的指紋進行了對比,發現指紋的紋形類型和細節點特徵沒有變化,於是提出這一理論。「指紋終身不變」是指指紋的嵴線形狀在一生之中不會改變。人出生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嵴線會變粗、紋形面積會增大。但到了成年之後,這些變化就不明顯了。「指紋的終身不變」,還表現在它具有一定的復原性和難以毀滅性。復原性來源於真皮乳頭的再生能力,只要不傷及真皮,即使表皮大面積剝脫也能慢慢恢復起來,而且保持與原來的完全同樣的紋形和結構,以及全部特徵點。
(2)指紋的另外一大特性是「各不相同」。它是由英國人亨利·福爾茨提出的,也就是第一位撰寫《指紋學》的亨利。他是英國皇家內外科醫師學會會員,教授生物學。他在日本傳教期間,看到許多日本的文件和中國的文件一樣,常常按捺手印,就開始大量收集指紋進行研究,並組織日本的學生和醫生進行各種有關指紋的試驗,從而證明了每個人的指紋各不相同。同時他還證明了奧克爾提出的「指紋終身不變」的理論。
㈣ 菜葉上殘缺指紋破獲19年前命案,為何功勞最大的是「一筐雞蛋」
這“一筐雞蛋”讓犯罪嫌疑人的指紋重新被發現,讓塵封了近二十年的舊案被破解,當然也多虧這些年來警方堅持不懈的進行抓捕勘探行動。
一、塵封二十年的一場舊案。這種命中註定的指紋重現,讓我們明白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在郁某的交代中,警方得知時年29歲的他因為游手好閑,就起了打劫的念頭,將目標瞄準單身女性,那場命案不是他干過的唯一一場,在他打劫期間,據統計有兩人因此丟掉性命。
㈤ 菜葉殘缺指紋破獲19年前命案,19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
菜葉殘缺指紋破獲19年前命案,19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如下:
一,事件得追溯到1999年初開始,犯罪嫌疑人郁某山迫於沒有工作沒有經濟收入,便走上了搶劫的道路,光說這搶劫按理只謀財不害命多少還能理解,但郁某山因為當時年輕,加上游手好閑便想追求刺激,於是開始打一些歪主意,專門到一些廠子不遠處蹲守單身女性,因為當時的郁某山身材瘦弱,便打女性的注意,後來搶了錢慢慢地覺得錢好賺,可以說整個人就飄了,於是開始手持鐵錘鐵棒等凶器專門攔堵落單女性,搶錢,QJ,殺人性命。由於當時1999年各方面水平有限,破案受阻,這一案延續到了19年後。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公道與天道!並存!!
㈥ 李志衡落網記:人稱山西神偷,無錢治病再次犯案,後來怎樣
概述
2009年4月25日,朝陽公安局崔各庄分局接到緊急報案,該轄區的一處別墅區被小偷入室盜竊。朝陽區警方迅速出動,到達現場。
報案人是演員濮存昕家中的保潔員楊某,由於濮存昕一家於9天前去了美國度假,家中無人,楊某隻是每天按時過來進行簡單清掃。
然而,這次她發現,一層窗戶玻璃被人砸破,燈也開著,現場地面還有很多雜亂的腳印,卧室、客廳等地方被翻得混亂不堪。
經民警查看,男子背包中都是金銀首飾和大量現金,這正是從該小區偷竊而來的。經了解此人名叫李志衡,但是他所描述的這是他第一次作案。
不過成熟老練的民警一眼就看出他在撒謊,又聯想到之前北京多起入室盜竊案和這次一樣都是發生在別墅區,便將他指紋與之前案件的指紋進行比對,發現完全吻合。
最終,李志衡也在證據面前承認了自己的罪行。由於涉及金額巨大但是鑒於他如實供述罪行,判處有期徒刑13年。
慣偷李志衡
李志衡在1997年出生在山西大同,曾經在山西大同因盜竊罪已經服刑15年,後來被減刑釋放。
無處可去的他來到北京投靠女友,不巧的是此時他的病復發了,沒錢醫治的他,看到新聞上有人從別墅里偷的現金80萬元,他分外眼紅。
仔細斟酌下又走起了自己的老路,分別在海淀區、大興區、豐台區、順義區、昌平區等地連續作案,盜竊所得現金2萬余元,還有茅台、首飾、金幣、郵票等珍貴物品。
粗略統計,作案金額高達5.8萬元。由於之前這方面犯罪經驗豐富,又在監獄服刑過,在他作案十三起後,警方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將其抓獲。「神偷」李志衡也最終落網了。
「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在已經犯過一次錯誤後,李志衡並沒有迷途知返,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㈦ 菜葉上提取的指紋在十九年後丟失的雞蛋上發現,這是一樁怎樣的離奇案件
這是一樁殺人案,兇手在殺了人之後,也許又即興在附近又上了個廁所,拉了一坨大便,然後用新鮮的菜葉子擦屁股,所以將自己的指紋留存在了大便上的菜葉子上。菜葉子上的指紋並不完全,基本上都是殘缺的,辦案警察耗費了足足兩個小時才將這枚指紋提取出來。那會是2001年,各種技術還沒有現在這樣發達,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之後,因為害怕警方大面積搜查他,從無錫到了上海,而後又回到了無錫,在今年因為一筐雞蛋落網。
在確鑿證據面前,犯罪嫌疑人供認不諱,當初他因為盜竊被判入獄五年。出來後在雪浪打工,因為色膽包天,於是他尾隨並強迫女性與自己發生關系。他殺了兩個人,還造成很多人受傷。這次,又因為盜竊,使得他殺人的事情暴露,再次鋃鐺入獄。可以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尤其是現在是高科技時代,犯罪後必定會被抓住。
㈧ 菜葉上提指紋破命案,雞蛋為何能成為關鍵因素
這是由於嫌疑犯偷雞蛋被抓,復查時候發現19年前命案指紋高度吻合,這才鎖定是19年前命案兇手。雖然2001年就在菜葉上發現殘缺指紋,但一直沒有鎖定嫌疑人。
根據郁某交代,1999-2001年多次尾隨女性實施搶劫,其中殺害兩名女性。是因為自己游手好閑,沒有收入來源,才打起搶劫念頭。殺害他人後才潛逃至今,我估計他潛逃19年這段時間,也沒想過自己會被抓,不然也不會貿然去偷餐飲店雞蛋,郁某終歸 難逃法網,現在等待他的,就是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