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同法違約責任條款
1. 國際貿易合同中的違約責任的最高限額問題
國貿中一般要麼是遵循國際法,要麼是國際慣例。國際慣例僅僅是行規不會有明文規定。但是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具體的違約責任。若沒有約定可以相互協商到底是採取國際國際慣例還是另行商議
2. 淺議合同法的違約責任
合同法的違約責任
又稱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債務所應承擔的責任。
違約責任具有以下特點:
(1)民事責任包括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因此,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不同於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2)違約責任是當事人不履行債務所導致的結果。構成違約,必須存在有效成立的合同關系,而且存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事實。因此,違反合同義務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相區別的重要特點。
(3)違約責任具有相對性。違約責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守約方才能基於合同向違約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與合同無關的第三人不能依據合同對違約方提出請求或訴訟。
(4)當事人可以預先約定違約責任。當事人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違約責任預先約定。例如預先約定違約金的數額幅度,預先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預先設定免責條款等。當然,當事人對違約責任的預先約定必須公正合理,否則將會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
(5)違約責任具有懲罰性和補償性雙重屬性。違約責任具有懲罰性毋庸置疑,法律通過對違約方的制裁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同時也可以起到預防或減少違約現象發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據平等、等價有償的原則,違約責任以損害賠償作為違約責任的主要方式,具有較強的補償性。根據違約責任的補償性,一方在違約後,所承擔的賠償責任應相當於另一方因此而受到的損失。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
我國《合同法》確定了嚴格責任原則。《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外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違約的責任。」這里所確定的即為嚴格責任原則。
所謂嚴格責任,又稱無過錯責任,是指違約發生以後,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應主要考慮違約的結果是否因違約方的行為造成,而不考慮違約方的故意或過失。《合同法》中把歸責原則確定嚴格責任的理由主要有:
第一,嚴格責任的確立並非自《合同法》開始,在《民法通則》以及《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中也有關於嚴格責任的規定。
第二,嚴格責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強合同責任感的優點。
第三,嚴格責任原則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因為違約責任在本質上是以合同義務轉化而來的,是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時追究其違約責任,是在執行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因而應該實行嚴格責任原則。
第四,確立嚴格責任,有助於更好地同國際間經貿交往的規則接軌。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
3. 國際貿易合同的違約責任有哪些
賠償金
4.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關於預期違約的規定是什麼
3066123123 試用期 一級(21) | 我的提問 | 我的回答 | 我的消息(1/7) | 個人中心 | 退出 資訊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網路 幫助
網路知道 > 社會/文化 > 法律快到期問題
• 我想尋求一份家庭教師的合同。如何保證幼教的合法權利
• 行政人事計劃及規格
• 安全生產現場監察方面可以當場處罰的依據有嗎?,是那些??
• 文字 語言 詞的關系 大家能解釋下嗎?
• 什麼是聯合國憲章中所說的程序性事項?
更多>>
訂閱該問題
您想在自己的網站上展示網路「知道」上的問答嗎?來獲取免費代碼吧!
--------------------------------------------------------------------------------
如要投訴或提出意見建議,請到
網路知道投訴吧反饋。 待解決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關於預期違約的規定是什麼?
懸賞分:0 - 離問題結束還有 13 天 17 小時
提問者:zhoul168 - 童生 一級
答復共 2 條
預期違約,又稱先期違約或先期拒絕履行.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第71條的規定,預期違約就是指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已有跡象表明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將不會履行合同的全部或大部分義務的情形,故又稱為先期違約。
回答者:nbiceblue - 門吏 三級 11-21 13:42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事例:公民甲將自己辛苦掙來的若干現金借給公民乙經營使用,並約定了一定的還款期限,可還款期限未滿時,公民乙或下落不明,或將自己經營的財產予以轉移,或經營不斷虧損等等導致乙有可能不能履行到期還款義務的局面,由於還款期限未到,公民甲面對自己的債權有可能不能得到清償之現實不但不知道能否提前解除合同,追要借(欠)款,甚至對能否起訴乙都抱有疑問。其實,這種事例涉及到了一我國合同法規定的一項很重要的制度,即預期違約制度,如果當事人能夠理解並熟練地運用此項制度,申請相應的司法接濟,上面提到的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一、預期違約制度概述
預期違約制度首創於普通法系國家,是英美法系重要內容,目前已成為許多國家通行的制度,按照我國已加入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第71條的規定,預期違約就是指在合同規定的履行期限到來之前,已有跡象表明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將不會履行合同的全部或大部分義務的情形,故又稱為先期違約。由於這一法律制度對維護交易安全,促進市場流通,保護債權人合法利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因此,我國的《合同法》在借鑒了《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和發達國家有關該制度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符合我國國情的預期違約制度,《合同法》第九十四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二)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這兩個條款沒有使用預期違約制度的字眼,但其含義正揭示了我國的預期違約制度。根據該二條款,構成預期違約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行為必須發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前。預期違約行為如發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後就不能叫預期違約,而是一般的實際違約,因此,預期違約行為表現為將來不履行義務,侵害的是期待的債權,而不是現實的債務。第二,必須存在特定事由,也就是法定原因。一種情況是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在無正當理由情況下,向另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不履行主要債務。「明確表示」往往是指以肯定方式明白告訴對方;比如發正式通知、信件、傳真等足以讓對方理解其意思表示的方式。這種方式學理上又稱作「明示的預期違約」;另一種情況是指在履行到來之前,一方當事人雖然沒有明確表示不履行債務,但以自己的行為或者現狀表明其將不會或不能履行債務。所謂「以自己的行為或現狀」就是指一方當事人通過自己的行為或自己明確存在的實際狀況讓對方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足以預見到其在履行期限屆滿時將不會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主要義務,舉一個典型事例:出賣人通過訂立買賣合同將某特定物轉讓給甲後,又與乙訂立買賣合同將同一標的物再行轉讓、出賣人雖然沒有明確通知甲不履行合同義務,但其以自己的行為已表明自己不會履行與甲訂立的合同,這種形式的預期違約學理上又稱作「默示的預期違約」。「不履行主要債務」則指不履行合同規定的具有重要地位合同性質的合同義務,這將導致合同根本不能履行、合同目的根本不能實現;第三,違約的實際損害結果尚未發生,換言之,預期違約不是實際違約,而是可能違約。另外,《合同法》的該兩條款同時也規定了預期違約責任的承擔方式(或者說是救濟方法):即一方當事人預期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解除合同,要求返還財產、恢復原狀或賠償損失,或可在履行期限屆滿前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體現在公民借貸行為中的違約責任主要體現為要求預期違約方賠償利息損失和支付約定違約金,也可以在解除合同時主張賠償損失和支付違約金。
二、預期違約制度在民間借貸中的應用
切實領會我國《合同法》規定的預期違約制度,既有助於公民處理日常借貸行為,又有助於法官審理類似糾紛。人們經常會遇到的下面幾種情況,均可以得到妥善解決:
(一)公民甲借款給公民乙生產經營之用,並約定了一定還款期限,期間,公民乙在未委託他人經管其工廠(或公司)情況下,突然去向不明,所經營的工廠(或公司)陷於停頓狀況中,盡管借款時間未到期,公民甲可以通過起訴方式以對方預期違約為由,要求提前解除合同,歸還借款(為保證能執行到位可及時查封乙的有關財產)。
(二)公民甲借款給公民乙生產經營之用,並約定一定還款期限。期間,公民乙因對市場行情預測出錯,導致其經營不斷虧損或產品大量積壓或工人工資不能發放,或出現債權人圍門等情況,即使借款尚未到期,公民甲也可以向乙發出通知,以對方存在預期違約為由,要求提前解除合同,由乙提前歸還借款,雙方協商不成的,甲方可向法院提起訴訟。
(三)公民甲借款給公民乙並約定由乙分期還款的情形。如果公民乙在第一個還款日期未能按期履行主要債務時,公民甲亦可以對方存在預期違約情形為由要求解除合同。比如,公民甲借款20萬元給公民乙使用,約定分四次歸還,每次還五百元,第一次還款日期屆滿時,公民乙未能歸還5萬元或只歸還了幾百元,這種情況下,公民甲完全可援引預期違約制度,要求與乙解除合同,而不必等到時間屆滿才主張權利。
三、預期違約制度行使的限制
顯然,公民的日常借貸行為形式和預期違約情形,不止上面列舉的幾種,因此,只有掌握了預期違約制度的本質特徵,債權人才能夠在合法的前提下及時行使有關權利保護自身債權,法院在辦理此類案件時才能准確判定當事人是否構成預期違約。
在具體適用中,有以下三點需要注意:
一是明確公民之間的借貸行為都是一種民事合同,適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公民在認為自己的權利有可能受到侵害時都享有訴權。
二是注意公民在適用預期違約制度維護自己合法權利時,要盡到相應的舉證義務,即應當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存在預期違約情形,同時這些違約情形特別是以行為默示預期違約的情形應當是客觀存在而不是主觀臆斷的,一方面不能在對方不構成預期違約情況下而認定其構成,使自己不履行合同義務而構成違約,還要承擔敗訴的後果。例如公民甲借款10萬元給乙使用,約定一年歸還,但三個月後甲自己要使用該款,此時恰恰某銀行因為乙有一筆貸款未按時歸還而起訴乙,甲就以此為由,認為乙已構成預期違約而訴到法院要求乙提前還款,法院經審理發現,乙不能歸還銀行的貸款是因為第三方的一筆貨款沒有回籠而造成的,在加上是銷售淡季,資金一時周轉不開,但其生產很正常,所以乙還不構成預期違約,因此法院駁回了甲的訴訟請求;另一方面也不能在對方已經構成預期違約情況下卻不行使解除合同權利,錯失良機而使自己的合同權利不能實現。
三是注意在對方構成預期違約而行使解除合同權利時的法定程序。合同法第96條第1款規定,二當事人一方依照第94條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 ,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此款對行使解除權的一方當事人作了程序性規定,也為預期違約方提供了相應的救濟途徑,值得一提的是,該條未規定預期違約方去向不明而債權人解除通知如何送達的問題。這種情況下,筆者認為,債權人行使解除權可不必依前述規定程序先行通知對方,可以直接起訴請求法院確認其解除合同的主張成立,當然,這種方式應當由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釋,予以認定較妥。
參考資料:www.fl5.cn
回答者:3358658 - 試用期 一級 11-22 20:03
我也來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採納則獲得懸賞分以及獎勵20分。 積分規則
回答字數在10000字以內
參考資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從其他地方引用,請表明出處。
匿名回答
&;2006 Bai
5. 為什麼我國合同法將違約責任規定為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原則:也叫無過失責任原則。它是指沒有過錯造成他人損害的,依法律規定應由與造成損害原因有關的人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含義,主要不是根據行為人的過錯,而是基於損害的客觀存在,根據行為人的活動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險性質與所造成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而由法律規定的特別追究責任。學術上也把無過錯責任稱之為「客觀責任」或「無行為責任」。
合同法的立法原則,基本是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採用過錯責任原則。主要基於以下立法本意:
首先,從責任構成上,當事人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即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原則上不考慮其是否有過錯。
其次是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有利於促使當事人認真履行合同義務,有利於促使守約方的利益實現。
再次,採用無過錯責任原則,並不是無閉封的無過錯責任,也就是說當事人對一切不履行合同的行為一般都要承擔相應責任,但有法定或約定的免責事由的,可免予承部分或全部責任。
6.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
索賠:凡屬品質異議須於貨到目的口岸之日起兩個月內提出,凡屬數量異議須於貨到目的口岸之日起15天內提出.對所裝貨物所提任何異議屬於保險公司,輪船公司,其他有關運輸機構或郵遞機構所負責者,賣方不負任何責任.
Claims: In case of quality discrepancy, claim shall be lodged by the Buyers within two month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while for quantity discrepancy, claim shall be lodged by the Buyers within 15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It is understood that Sellers sha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discrepancy of the goods shipped e to causes for which the Insurance Company, Shipping Company, and other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or Post Office are liable.
7.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有哪些違約救濟措施如何確定違約的賠償數額
國際買賣合同是按照合同簽約地(除非合同另外聲明)的法律執行的
普通法國家合同違約救濟措施如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
如果你方沒有損失,可以得到象徵性的賠償(如1元)
如果你方有損失,但違約並非損失的必要條件,或者違約是損失的必要條件但違約和損失之間的聯系過於遙遠,也只可得到象徵性的賠償
象徵性的賠償可以是1英鎊,或甚至1便士。
如果你方有損失,違約是損失的必要條件,而且違約和損失之間的不過於遙遠,可以得到一般賠償。一般賠償按照市場價,使你回到如果違約未發生你可能得到的經濟地位,也就是說賠償你的損失。准確的確定標准(是你的支出,還是你未得到的收入)需要更多信息。
如你方有高於市場價的損失,且違約方明知違約會造成高於市場價的損失,你可以得到特殊賠償,也就是按照這個價格賠償。
需要更詳細信息,請追問。
8. 合同的主要條款有哪些
我國《合同法》第條規定,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以下條款:
①當事人的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這是每一個合同必須具備的條款,當事人是合同的主體。合同中不僅要把應當規定的當事人都規定到合同中去,而且要把各方當事人名稱或者姓名和住所都規定準確、清楚。如果是自然人就是姓名。如果是法人、非法人組織就是它的名稱,包括它的法定住址。有的時候企業名稱可能比較復雜,在登記時,一定按照在工商登記注冊的名稱來填寫,不能簡化,不能寫別稱。
②標的。標的是合同當事人雙方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它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是一切合同的必備條款。合同標的是多種多樣的,一般有四類:一是有形財產,指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且法律允許流通的有形物,如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貨幣和有價證券等;二是無形財產,指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且法律允許流通的不以實物形態存在的智力成果;三是勞務,指不以有形財產體現其成果的勞動與服務,如運輸合同中的運輸行為,委託中的代理、行紀、居間行為等;四是工作成果,指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產生的體現履約行為的有形物或無形物。
③數量。注意,在寫數量時,一定要用標準的計量單位,千萬不要使用比較模糊的單位,如幾厘利、幾垧地。否則,一旦就此產生糾紛則法院難以認定其具體所指。
④質量。不同產品或勞務的質量評價方法不同,所以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可以監控測量的質量標准。國家有強制性標准規定的,必須按照規定的標准執行。
⑤價款或者報酬。是一方當事人向對方當事人所付代價的貨幣支付。價款一般指對提供財產的當事人支付的貨幣。如果有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的,要按照規定執行。如果總價款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則應當在合同中規定清楚或者明確規定計算價款或者報酬的方法。
在合同中,還要說明付款方式,即是分期付款還是一次性付款,付款的具體時間或具體環節等。合同中還要注意註明總價款和單位價款,單價和總價要分別進行約定。
有些合同比較復雜,如需要支付運費等,這時需要明確這些可能發生的費用由誰負擔。
⑥履行期限、地點和方式。履行期限是指合同中規定的當事人履行自己的義務,如交付標的物、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勞務、完成工作的時間界限。履行期限可以是即時履行的,也可以是定時履行的;可以是在一定期限內履行的,也可以是分期履行的。但無論是哪種,在合同中都要進行明確的約定。
⑦違約責任。違約責任是促使當事人履行合同義務,使對方免受或少受損失的法律措施,也是保證合同履行的主要條款。違約責任在合同中非常重要,因此一般有關合同的法律對於違約責任都已經作出較為詳盡的規定。但法律的規定是原則性的,即使非常細致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難以照顧到各種合同的特殊情況。因此,當事人為了特殊的需要,為了保證合同義務被嚴格履行,為了更加及時地解決合同糾紛,可以在合同中約定違約責任,如約定定金、違約金、賠償金額或賠償金的計算方法等。
在確定違約責任時,要分析哪些方面可能存在違約問題,並分別規定相應的違約責任。如在支付費用方面違約了怎麼處理,在物品或勞務交付方面違約了怎麼處理等。這樣便於當事人處理違約問題。
⑧解決爭議的方法。解決爭議的方法指合同爭議的解決途徑,對合同條款發生爭議時的解釋以及法律適用等。合同糾紛發生後,可以通過四種途徑來解決。一是用協商的方式自行解決,這是最好的方式;二是用調解的方式,由有關部門幫助解決;三是用仲裁的方式由仲裁機關解決;四是用訴訟的方式,即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尋求糾紛的解決。
當事人可以約定解決爭議的方法,除了通過訴訟解決爭議的方式不用進行約定外,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爭議的都要事先或者事後約定。依照仲裁法的規定,如果選擇仲裁解決爭議,除非當事人的約定無效,即排除法院對其爭議的管轄。但是,如果仲裁裁決有問題,可以依法申請法院撤銷仲裁裁決或者申請法院不予執行。當事人選擇和解、調解方式解決爭議,都不能排除法院的管轄,事後當事人還可以提起訴訟。
一份嚴密合同的起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對於大宗的買賣。如有必要,最好請這方面的專業人員幫助起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