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的效力等級

合同法的效力等級

發布時間: 2022-01-07 13:26:08

A. 適用哪個法律合同法的效力是否大於最高院的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的效力等同於抄其所解釋的法律。比如合同法,合同法的司法解釋和合同法本身的條文效力是一樣的。很少會出現司法解釋的意思和其解釋的法律相互矛盾的情形。
但是,可能出現司法解釋和其他法律矛盾的情形。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其所解釋的法律的效力等級來對比。比如物權法的司法解釋和擔保法出現矛盾的,就應當用物權法和擔保法進行法律效力對比。由於物權法是新法,效力高於擔保法,因而物權法司法解釋的效力也是高於擔保法的。

B. 合同法的效力類型有哪些

一、生效的合同,即不違背國家法律強制性規定,對雙方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的合同。

二、無效的合同,這里所說的無效是指合同確定的、自始的、永久的無效。合同法上規定的無效合同大致有如下幾種情形:
1、欺詐脅迫損害國家利益(在這里應理解為政治國家利益)者無效。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集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指不特定的集體利益和第三人利益即公共利益,此公共利益又可以還原個體的私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3、合法行為掩蓋非法目的。(法律法規的強行性規定)
4、違背社會公共利益:
a、不特定的當事人的利益;
b、與基本法律價值相連的私人利益(例:「工傷概不負責」,此時的私人利益已超過私人范疇)
5、 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6、無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這一類型《合同法》未規定,但依《民法通則》第58條之強行性規定,其為無效合同當屬必然。
三、相對無效的合同,系指當事人之間的合同,損害了特定的第三人的利益。那麼,這個合同相對於該特定第三人來說是無效的。
例如1、甲將房賣給乙,乙已辦預告登記,甲又將房賣給丙,此時,乙可以請求確認甲丙買賣合同無效。
例如2、承租人的優先購買權,優先權人的優先權被損害者可確認侵權人的行為無效。
四、效力待定的合同,合同法上規定的效力待定的合同大致有如下幾種情形:
1、 限制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超出年齡、智力、健康狀況情況下)純受益例外。
2、 權代理訂立的合同。
3、法定代表人超越權代表許可權訂立的合同(無權代表)
4、權處分人處分他人財產的合同。
五、尚未完全生效的合同(例批准、登記等),這一類合同在未經批准登記前,合同尚未完全生效,而批准登記後將成為完全合法有效的合同。
六、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主要包括當事人:
(1)重大誤解;
(2)顯失公平;
(3)欺詐而簽訂的合同。
這種合同的效力由交易關系的當事人來確定。合同是被撤銷、變更,還是使之有效,完全取決於當事人的意志。

C. 我國合同法中合同按效力劃分. 可以分幾類

合同效力,指依法成立受法律保護的合同,對合同當事人產生的必須履行其合同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
1、有效合同。
所謂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成立並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的合同。從目前現有的法律規定來看,都沒有對合同有效規定統一的條件。但是我們從現有法律的一些規定還是可以歸納出作為一個有效合同所應具有共同特徵。根據《民法通則》第55條對\\\"民事法律行為\\\"所規定的條件來看,主要應具有以下條件: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內容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2、無效合同。
無效合同\\\"是相對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雖然成立,但因其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共利益,因此被確認無效。\\\"並由此而推斷其主要特徵有:違法性;無效合同的不得履行性;無效合同自始無效;無效合同自然無效,無須當事人主張而可由法院或仲裁機構主動審查。並指出了無效合同由於沒有法律約束力,因此應不屬於合同的范疇。另外有的學者認為\\\"無效合同是指不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補救,對當事人自始即不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應由國家予以取締的合同。\\\"並據此認為其存在以下三個特徵或要件:不具備合同的有效要件且不能補救;對當事人自始不應發生法律效力;由國家予以取締。
3、效力待定的合同。
所謂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法律有關生效要件的規定,因此其發生效力與否尚未確定,一般須經有權人表示承認或追認才能生效。主要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無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和限制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訂立的合同,必須經其法定代理人的承認才能生效;二是無權代理人以本人名義訂立的合同,必須經過本人追認,才能對本人產生法律拘束力;三是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權利而訂立的合同,未經權利人追認,合同無效。\\\"
4、可撤銷的合同。
可撤銷合同,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由於意思表示不真實,或者是出於重大誤解從而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依照法律的規定可予以撤銷的合同。一般認為,可撤銷合同的主要原因是:
(1)、締約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這其中包括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等情形。《合同法》第54條對此作出了比較詳細的規定。
(2)、合同是否撤銷必須由享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提出主張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能予以撤銷,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一般是不能依職權主動來予以撤銷的。這一點似乎更有強調的必要。在司法實踐中,很多法院就不管當事人是否提出這一請求或主張就直接依職權來撤銷了合同,實在是有越權之嫌。而且《合同法》第54條第3款還規定:當事人請求變更的,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不得撤銷。由此可見,撤銷權是享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一方的一項權利,該當事人既可以依法主張,當然也可以依法予以放棄,這也充分地體現當事人的意願。
(3)、合同在撤銷前應為有效。與合同解除不同,《合同法》第96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解除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也就是說合同解除的意思表示只要到達了對方即告解除,所以很多學者普遍認為合同的解除權應屬形成權。但合同的撤銷卻在法院或仲裁機構依法作出認定後才能發生法律效力,所以筆者不同意把合同撤銷權當作一種形成權,而是認為其應屬於一種請求權,只有享有撤銷請求權的當事人主張或行使這一權利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可對此請求作出判斷、認定和處理。

D. 法律法規的效力等級怎麼排序

我國法律層面一般有4個等級,法律(含憲法)、法規、行政規章(含司法解釋)內、地方性法規和規容章;《立法法》第七十八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E. 什麼是法律的效力等級

法律效力的等級 標簽: 法律效力
頂[5] 分享到 發表評論(0) 編輯詞條
開心001

人人網

新浪微博
體系是以憲法(或根本法)為核心,由不同層次或等級的法律有機結合組成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憲法(或根本法)屬於第一層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等基本法律屬於第二層次,基本法之下還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層次的法律等等。與此相適應,較低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即低於)較高一級層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層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應當是來自並服從於第一層次的憲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姚建宗:《法律效力論綱》,載《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第20頁。

在法學理論中,法的效力層次有時也被稱為法的效力等級,或法的效力位階。影響法的效力層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體;(2)適用范圍;(3)制定時間。
法的效力層次的一般規則,即指不同等級的主體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級高的主體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於等級低的主體制定的法。在各個法的體系中,法的效力層次要貫徹以下兩個規則:(1)在整個法的效力層次體系中,憲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2)除憲法的效力統攝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級法的效力均高於下一級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層次除要貫徹它的一般規則外,由於法的復雜性,法的效力層次還存在一些特殊規則:(1)特別法效力優於一般法;(2)新法優於舊法;(3)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
--張文顯主編:《法理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90-92頁。

法的效力層次就是指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各種法的淵源中,由於其制定主體、程序、時間、適用范圍等不同,導致各種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個法的效力等級體系。
法的效力層次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包括:(1)憲法至上原則;(2)等差順序原則;(3)特別法優先原則;(4)實體法優先原則;(5)國際法優先原則;(6)後法優先或新法優先原則。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44頁。

由於法律本身是有層次或等級劃分的,因而其效力當然具有層次或等級性。我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其所轄地方范圍內。全國性法律的效力層次高於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層次。
我國法律的效力層次是多層次性的結構體系。在法律效力層次結構體系中,各種法律的效力既有層次之分,又有相互聯系,從而構成一個龐大的我國法律效力體系。對於法律效力層次的具體劃分,尚有不同看法,但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層次。
最高層次: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層次屬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為第二層次。
第三層次: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法律效力層次為第三層次。
地方層次:地方立法主體制定的地方法規,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規和自治地方法規,特別行政區地方法規,其法律效力的層次為地方層次。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0-181頁。

可以根據法律的位階高低來識別法律效力的層次高低。識別法律效力層次高低的具體標准主要有三條:(1)根據主體識別。立法主體的地位高,其制定出來的法律的效力層次也相應比較高。(2)根據立法依據識別。一個法律依據另一法律而制定,則這個法律的效力層次低於另一個法律的效力層次。(3)根據效力范圍識別。如果是全國性的法律,則其效力范圍施於全國,法的有效條件是指法律規范得以實施生效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法的有效條件就內部環境而言,有以下幾點:(1)必須是現行有效的法律規范;(2)必須與上一等級的法律規范不相沖突或抵觸;(3)法律規范必須在它約束的時間、對象和范圍之內才有效。就外部環境而言,其條件為:(1)它必須是在合法政權機關的制定或認可下產生的;(3)它必須有合法有效的國家強制力保障。
--葛洪義主編:《法理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

應然法律效力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第二個層次是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後失效日之前這一連續的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應然作用力。相對的應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後生效日之前這一時間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後因溯及力問題仍被適用而產生的某一時間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條件下的應然作用力。
--張根大著:《法律效力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4頁。

由於法律規范之所以有效力是因為它是按照另一個法律規范決定的方式被創造的,因此,後一個規范便成了前一個規范的效力的理由。調整另一個規范的創造的那個規范和另一個規范之間的關系,用空間比喻語來說,可以表現為高級和低級的一種關系。
--[奧]凱爾森著:《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沈宗靈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頁。

凡是這樣一個承認規則被接受的地方,就為私人和官員提供了確認主要的義務規則的權威性標准……在一個有各種不同的法的「淵源」的現代法律制度中,承認規則相應地比較復雜:即確認法的標準是多重的,通常包括一個成文憲法,立法機關的法規和司法判例。在大多數情況下,通過將這些標准排列為相應從屬和優先的次序的方法,對可能發生的沖突作出規定。正是按照這種方法,在我們的制度中,「普通法」從屬於「制定法」。
--[英]哈特著:《法律的概念》,張文顯、鄭成良、杜景義、宋金娜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02頁。

F. 合同法中一人以上和兩人以上的區別及法律效力

合同法中一人以上和兩人以上的合同主體沒有區別,都是合同主體版,簽字或者蓋章後就產生權法律效力。
《合同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合同法》第三條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G. 合同法中對合同效力的規定

合同法關於合同效力,現在規定的有無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合同生效

H.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指的是什麼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

上述各種法的形式都具有法的效力,但它們的效力等級又是有差別的。
1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3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4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優先適用效力,經濟特區法規的優先適用效力。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5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6 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的原則: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7 法的溯及力:法的溯及力是關於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問題,即法對它生效前所發生的事件和行為是否適用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立法法》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作為一項法制原則,法是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的。無論是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還是規章,不論其效力等級是高還是低,都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是,沒有無例外的原則。對於法不溯及既往這項原則來說,如果法律的規定是減輕行為人的責任或增加公民的權利,也可以具有溯及力。
8 法律之間、行政法規之間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的沖突的解決:立法法第85條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9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的裁決機關:立法法第86條規定:「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系統化及其法的分類

(一)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是指有權的國家機關在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時,必須遵循有關要求,使規范性法律文件符合一定的規格和標准,從而使一個國家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成為內部和諧、外部協調的整體。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是對規范性法律文件制定過程中的要求。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范化要求不同等級或不同層次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只能由不同的國家機關制定;應明確不同等級或不同層次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不同法律地位,效力及其相互關系;不同等級或不同層次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稱,特定的表達方式;法律文字的簡練明確,法律術語的嚴謹統一等。
(二)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
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指採用一定的方式,對已制定頒布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實行歸類、整理或編纂,使之集中起來作有系統的排列的活動。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統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制定後的要求。它既可以是一種立法性質的活動,也可以是立法的准備活動和立法之後對法律、法規進行再整理的活動。它便於查閱,對於司法、執法和守法都有重要意義;也有助於法制統一,提高立法的質量。法律匯編與法典編纂是規范性文件系統化的兩種基本方法。
1、法律匯編,也叫法規匯編,是對已經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標准進行系統的排列,匯編成冊。法律匯編不改變匯編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內容,不制定新的法律規范,因而不是國家的立法活動,僅是一項技術意義上的工作。法律匯編的目的是便於人們查閱各種法律法規,以利於法的遵守和適用。法律匯編有按發布的年代順序進行的,有按調整的社會關系進行的,也有按發布的機關進行的。既有官方的匯編,也有民間的匯編。官方編制的某些權威性法規匯編,還有助於人們確定現行法的范圍。我國政府部門以前曾有《中央人民政府法令匯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規匯編》,起止年限為1949--1963年。以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定期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匯編》。國務院法制局(辦)編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法規匯編(1949 ---1985)》,以後又按年度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
2、法典編纂是指對散見於不同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屬於某一部門法的全部現行法律規范,進行審查、修改和補充,編纂成具有完整結構的、統一的法典的活動。法典編纂可以改變原來的規范的內容,既可以刪除已經過時或不正確的內容,消除其中矛盾重疊的部分,還可以增加新的內容。它要根據某些共同的原則形成有內在聯系的、和諧的統一體,因此,它是國家的立法活動之一,只能由國家的立法機關進行,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均無權進行。進行法典編纂要考慮到整個國家的法律體系,應當盡可能把某一部門的法律規范編入同一法典中去。法律編纂要求較高的立法技術,因此,法律匯編與法律編纂在目的、機構、性質(即是否屬於國家立法活動)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區別。此外,法律清理也是規范性法律文件系統化的一種方法。
(三)法的分類
關於法的分類,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作不同的分類。事實上,法的淵源、法律部門等也是從一定角度對法所作的分類.法的歷史類型也屬於對法的一種分類。但通常所講的法的分類是指法的一般分類。法的一般分類是世界各國都基本適用的一種法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種:
1、國內法與國際法。按照法的創制與適用主體的不同,法可以分為國內法與國際法。國內法是由特定國家創制並適用於該國主權管轄范圍內的法,包括憲法、民法、訴訟法等。國內法的主體一般為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國家只能在特定的法律關系中成為主體。國際法是指在國際交往中,由不同的主權國家通過協議制定或公認的適用於國家之間的法。國際法的主體一般是國家,在一定條件下或一定范圍內,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以及由一定國家參加和組成的國際組織也可以成為國際法的主體。
2、根本法與普通法。按照法的效力、內容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可以分為根本法與普通法。根本法是憲法的別稱,它規定了國家基本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關的設置和職權等內容,在一個國家中占據最高的法律地位。普通法是指憲法以外的其他法,它規定國家的某項制度或調整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根本法比普通法更為嚴格。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 「普通法」與英美法系中所講的「普通法」不是同一個概念。
3、一般法與特別法。按照法的效力范圍的不同,法可以分為一般法與特別法。一般法是指在一國范圍內,對一般的人和事有效的法。特別法是指在一國的特定地區、特定期間或對特定事件、特定公民有效的法,如戒嚴法、兵役法、教師法等。一般情況下,在同一領域,法律適用毒循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
4、實體法與程序法。按照法規定的具體內容的不同,法可以分為實體法與程序法。實體法是規定主要權利和義務(或職權和職責)的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程序法是指為保障權利和義務的實現而規定的程序的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等。當然,這種劃分並不是絕對的,實體法中也可能有一些程序內容。實體法與程序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實體法是主要的,一般稱為主法;程序法保障實體法的實現,稱為輔助法。但這並不意味著程序法不重要,程序法表明決定的形成必須經過法律所設定的步驟,並且向所有參加者開放,當事人有表達意見的機會.井將參加者、實施者的不同意願和要求組織、整合為一個結果;這是基本的人權保護機制。人們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對法律現象給予評判,實現形式正義,因而程序法具有獨立的價值。
5、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按照法的創制和表達形式的不同,法可以分為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制定和公布,以文字形式表現的法,故又稱制定法。不成文法是指由國家認可的不具有文字表現形式的法。不成文法主要為習慣法。隨著法的發展,成文法日益增多,已成為法的主要組成部分,而不成文法則逐漸減少。

熱點內容
東勝區法院 發布:2025-08-22 02:27:00 瀏覽:639
刑事責任與其他法律責任的區別 發布:2025-08-22 02:26:20 瀏覽:866
德國最高法院 發布:2025-08-22 02:24:16 瀏覽:398
公共安全立法與人格權 發布:2025-08-22 02:22:34 瀏覽:553
民法典實施重大意義 發布:2025-08-22 02:10:18 瀏覽:687
勞動法解僱保護 發布:2025-08-22 02:03:33 瀏覽:129
電子商務法的法律責任有什麼 發布:2025-08-22 01:54:08 瀏覽:253
上海居家養老服務條例 發布:2025-08-22 01:53:58 瀏覽:187
cctv12社會與法頻道二維碼 發布:2025-08-22 01:53:08 瀏覽:546
四治法治 發布:2025-08-22 01:48:56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