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猛法哲學與社會理論
⑴ 北大哲學系的李猛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
猛大是我們班主任,學術上的水平我覺得自己還不足以說什麼,就從一些小事說吧。
剛上大一的時候,知道我們班主任是李猛,然後,嗯,沒什麼感覺。。。就是覺得這個名字比較奇異,很符合他東北人的籍貫。
後來,他給我們開班會,推薦了一個書單,告訴我們作為大一的哲學系本科生應該讀些什麼。他沒有開很多的哲學書,反而有不少歷史和文學的。不過這個書單里邊,吳飛老師譯或著的書是最多的,然後我就知道說他和飛哥是好基友的傳聞此言不虛了。。。
再之後,他給我發了個簡訊,說有時間一起吃個飯聊一聊吧。真的是受寵若驚的感覺,不知道一個大學老師還會這么負責。那次我們是在學校的咖啡館里吃的飯,他點了一個蓋飯,我也點了蓋飯。我吃飯是特別快的,結果見了猛大吃飯,就發現居然他比我吃飯還快。。。所以這個局面從邊吃邊聊變成了他立刻吃完跟我侃侃而談的局面。。。他問我最近看了什麼書。當時我們在上宗教學導論,吳飛老師講到卡拉嗎佐夫兄弟的部分,為了上好那門課,我就把整本九百頁的書啃了下來。猛大知道之後挺高興,說能夠讀完一本書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標志。後來,又談到之後的打算,我說可能想要讀法律。猛大說,每個老師都希望把好學生留下來,不過要是他有自己的想法,還是會支持。然後,他就給我推薦了基本法律方面的書,一個是丹寧勛爵的法律的正當程序,一個是伯爾曼的法律與革命。這兩本書確實是特別有分量的,後來法學院的老師也推薦我讀。從這個就能看出來,猛大是很博學,對很多方面都有深入了解的。此外,他還說,哲學比較適合25歲以後的人來學。
再之後,我們開班會。他給我們說了一句到現在我也忘不了的話。他說,你們並不是在北大接受了四年的哲學教育——你們四年是懂不了哲學的——你們其實是在哲學系接受了四年的北大本科教育。確實,這幾年學的專業課,實在算不得什麼,但是接受的教育,確實是受益一生。
等到大二的時候,我選了雙學位,上了一段時間覺得比較水沒有收獲,就找李猛老師談。發了郵件之後他很快就回復,找了時間跟我談。就是因為這次談話,我才果斷地退了雙學位。這次他又告訴我了一句受用很長時間的話。他說,每年你都會選很多的課,其中大部分都是水過去的,但是你必須要每個學期選一兩門很虐的課,只有這樣才能有收獲。從這個學期開始,我都會在每個學期或者選或者旁聽至少一門本研合上的課。這些經歷真的收獲特別大。
大二下的時候,我們有本科生科研的項目,我其實一直不知道,有一天查郵箱,發現他給我發了個郵件,說你不考慮申個本科生科研嗎?然後,我又約他找了個時間,請教了些問題(這次我吸取了教訓,吃的比他快,成就感爆棚。。。)。他說的話很實在,本科生科研給你資金,督促你看書,這么好的機會,干嗎不抓住呢。然後,我就申請了,之後比較深入地看了看我比較感興趣的埃德蒙·柏克。這大概算是我畢業論文之前寫的最認真的一篇東西了,從這裡面的收獲,也是特別感謝猛大的。另外,在這次吃飯的時候,猛大還接了一個他母親的電話。當時他的原話是,抱歉,我接一個我母親的電話。然後,他給母親說話的語氣,也是特別孝敬的,說,我今天晚上就不回去吃飯了,和學生一起在食堂吃了,過一會兒就回去了,您放心。
大二快到了暑假,他和強世功老師、趙曉力老師、章永樂老師這些好基友辦了個討論班。這是個很內部的活動,我也是不知道。因為這里邊法學院的老師比較多,他還惦記著我以後想讀法律的事,就給我發了郵件,問我是不是有興趣過去。然後我就去參加了,也就是這個機會,聯繫到了強老師。這件事也是我一直都很感激的。
大三的時候,他給我們上倫理學導論,第一句話就是,終於給你們上課了哈。他講課很深入,但也經常會開一些玩笑,比如黑一黑定哥,黑一黑楊子。雖然上下來他的課會很虐,但是一定是既有趣又有收獲的。
到大四,他也很關心我們每個人的去向。在保研的時候,他跟我們都說,定了去向立刻跟我說啊。我保研的事確定之後,給他發了個簡訊,他很快就回復,說祝賀你啊。這么把學生的事情放在心上的老師,真的非常難得。
除了自己的事,再說一個學姐的事情吧。比我們大幾屆的學姐,本科畢業論文找的猛大做。有一天學姐寫完論文,已經凌晨一兩點了,她把論文發給猛大,以為要過一陣才能收到回復,結果第二天早上她就看見有47處改動,大到思路小到注釋的回復。這個事也足以看出來猛大的負責。
另外,我上歷史系的課的時候,那個老師在美國訪學的時候和猛大認識的,課上不只一次表達了對他的崇拜。經常會說xxx問題,你們去問李猛老師啊,他是專家。講到文藝復興的時候,這個老師說,達芬奇是個什麼都知道的天才,我看哲學系的李猛,差不多也是這樣的天才。
如果斗膽說些學術的方面,那也只能是猛大一生粉啊。當時上西哲史的時候,講到亞里士多德,老師說李猛老師是個亞里士多德專家;講到笛卡爾,老師說李猛老師是笛卡爾專家;後來講到康德,老師又說你們可以去找李猛老師。。。簡直可怕。。。據在社會學系的同學說,社會那邊的老師也經常說,現在中國社會學最有希望的人,就是李猛啊。
猛大當時是遼寧省的文科狀元,然後去人大讀了社會學,碩士到了北大,然後留校任教,成了十佳教師,過了幾年,去芝大的社會思想委員會讀博,然後就混哲學圈了。。。雖然是施派的大本營,但是猛大還是對劍橋學派有特別深的了解,動不動就提波考克和斯金納,也特別坦誠地說施派有不小的問題。
另有一個段子,十多年前,他在社會系當班主任的時候,有幾個學生喝多了,到宿舍樓底下鬧,把別的學院的人招惹出來,結果打了一架,這幾個學生被關派出所了。猛大半夜接到電話起來,買了煙酒,去派出所撈人,費了特別大的勁,以至於立下誓言說以後再也不當班主任了。結果,還是成了我們班主任。。。不過還好,我們沒給他添那麼大麻煩。。。
嗯,舉例是說不完了。總結而言吧,猛大作為私人交往的朋友,是特別開朗義氣的(他的笑聲真的特別爽朗啊)。作為學者,是水平極高,又嚴謹治學的(他經常被發現在食堂邊吃飯邊看書)。作為一個師長,是十分負責的。
⑵ 請問社會學三大理論流派是什麼,其各自的特點和區別又是什麼
20世紀60年代後在美國興起的一種反自然主義的社會學理論。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國的奧地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A.舒茨和倡導民俗學方法論的美國社會學家H.加芬克爾等人。在舒茨之前,德國社會學家A.菲爾坎特曾嘗試用現象學方法研究社會。但作為一種社會學理論,現象學社會學的學術思想來源是德國哲學家E.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M.舍勒的知識社會學和M.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學。
基本問題舒茨早年研讀現象學,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嘗試著把生活世界、主體間性等概念引入社會科學,並把它與韋伯的「理解」概念相結合,主張社會學回到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實上,開辟了當代社會學理論中的一個新方向。現象學社會學在理論上提出的基本問題,是怎樣使按照自然科學方式建立起來的「社會學」在整體上不致成為一樁錯誤的事業,以及怎樣選擇一種研究社會現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選擇一種使自己植根於社會現象獨特性的基礎,強調這一獨特性要求使用有別於自然科學的方法。這種方法論使它關注社會現象的意義特徵,但不流於無法檢驗的直覺。正是在這一點上,現象學社會學把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與韋伯的理解的社會學聯系起來。
生活世界和主體間性在理論上,舒茨通過對生活世界、主體間性、行動、設計與角色、多重實在等概念的論述,描述了日常生活世界的結構及其基本形式。他的整個學術活動的主要部分用於研究每天運轉不息的日常世界的意義構成。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是這個日常生活事件構成的、不斷發展的世界的組成部分,人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世界的實質性存在是不言而喻的。人們的常識使他們預先設定的共同參與和分享的世界是存在的,進而設定人的所有行動在其中發生的日常世界是外在於人們的「彼在」。舒茨在對自我—他人自我、此在—彼在以及它們在空間視野—時間坐標的描述性分析後指出,所謂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從一開始就是由多重實在構成的主體間性的世界;人們關於這個世界的日常知識從根本上就具有主體間性的特徵。這意味著,這種知識在對他人具有什麼意義的同時,也對我同樣具有什麼意義;既與他人的世界有關,也與我的世界有關;歸根結柢都植根於人為了生活而創造的解釋圖式之中。在這個意義上,日常知識恰恰是使主體間性成為可能的人們觀念中的類型化,而日常的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從本質上看都是主體間性的。從現象學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由常識和日常生活構成的人類世界是最高的實在,這個世界的本質特徵在於它的一切都是主體間性的。
自然態度的懸置在方法上,現象學社會學對按自然科學理想建立的傳統社會學持批判態度,認為這種社會學歷來忽視人們日常生活賴以建立的基質構造,輕信自然觀點把社會現象視為自然事實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於它混淆了自然科學對象和社會科學對象之間的本質差異。從學理淵源上看,R.笛卡爾哲學曾對世界是實在的信念提出過懷疑,胡塞爾則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懷疑論,他用「懸置」概念把對世界實在的信念放入括弧內存而不論,並以此作為克服自然觀點錯誤的手段。舒茨借用了現象學這一概念,提出「自然態度的懸置」方法,但他的用意與胡塞爾相反,並不是把對外部世界及其客體的信念存而不論,而是把對這個世界的懷疑「懸置」起來存而不論,以便社會科學研究者更接近於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實在,從而理解這個由多重實在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義結構。
理解舒茨認為,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的對象無論多麼復雜,都是存在於觀察者的世界中的客體,屬於第一級構造。而社會科學的對象是人及其活動,人不僅是研究者所觀察的客體,也是具有他自己在先解釋的世界的存在,他與研究者之間的關系是共處於社會實在中的同伴,每個人既是觀察者,又是被觀察的對象,屬於第二級構造。據此,舒茨把W.狄爾泰、韋伯闡述的「理解」看成社會學研究應使用的一種主要方式:把社會行動解釋為行動者賦予其行動的意義,即在行動者看來他的行動所具有的意義。但舒茨與韋伯把「理解」當作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規范原則不同,把解釋主觀意義視為生活世界在觀念上的類型化,認為它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解釋他們自己的行動以及人際互動所實際運用的方式。「理解」有可能在運用觀察方法和研究方法之前就已把握了純粹的或絕對的事實。在這個意義上,包括對主觀意義的解釋在內的全部「理解」問題,涉及 3個既相互有別又彼此聯系的不同層次問題。①「理解」首先是一個哲學認識論問題。「理解」植根於胡塞爾的「生活世界」之中,它包含個人通過其具體存在所經歷的日常經驗的豐富整體性;它在認識中從純粹事實里排除了知覺、感覺因素,強調感性事實以純粹事實為基礎,並隨著後者的變化而變化。②「理解」是關於人類事件的日常知識的經驗形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一開始就把世界解釋為屬人的、充滿意義的世界。理解他人除了把他人存在的軀體理解為心理—生理統一體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外,還要把他人的各種行動作為一個具有意圖的創造活動來看待。③「理解」是社會科學特有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向傳統的科學觀所崇尚的感覺至高地位、認知必須從感覺出發、用自然科學的理想模式建構社會科學等觀點提出了嚴重挑戰。它強調自然實在與社會實在之間的本質區別,要求人們審慎地鑒別以下事實:人不僅是科學家觀察領域中的一個要素,也是他自己的行動領域的先在解釋者;人的公開的外顯的行為只是他全部行為中的一個片斷;試圖理解社會實在的人,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是,通過領會一種行動對於他、對於社會世界的坐標軸所具有的意義來理解行動者的主觀性。
民俗學方法論加芬克爾試圖從經驗研究上證實舒茨的觀點。按照他的界定,民俗學方法論是指「研究作為有組織的、人為的日常生活實踐的持續實現之表徵性表達和其他實踐行動的合理性質」。他還解釋說,「民俗學方法論把日常生活當作使這些活動成為明顯合理的和對一切實際目標而言都能成立的社會成員們的方法加以分析,亦即當作平凡的日常活動的組織而應該加以闡釋的方法加以分析」。它關心人們使用什麼手段賦予日常生活世界以意義,即關注人們怎樣使用語言和其他符號為日常生活實在添加秩序和各種模式?br 囊庖澹咽導卸饈統珊俠淼摹R虼耍鎇苑偶捌湟庖灞澩鏤侍餼統晌袼籽Х椒鄣墓刈⒔溝恪?BR加芬克爾認為意義的表達通常被分為兩種:一種是人們為把發生的事件置於時空范圍內所做的「表徵性表達」,雖不精確但可起到索引提示作用;與之相對的是在特定情景下需要精確描述事件的「客觀性表達」。表徵性表達和客觀性表達分別指向舒茨所說的實踐實在和理論實在,前者適合於反映日常生活的實踐活動,後者則是一種適用於科學領域的表達方式。民俗學方法論針對當代社會學中科學主義盛行的狀況,集中論述了 3個密切相關的問題:①不滿足用客觀性表達取代表徵性表達。在他看來,作為一門科學,社會學力求用客觀性表達,但社會學的對象是由人們互動造成的社會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它的一切都是人為的,人們是通過表徵性表達賦予它秩序的。因此,他對以使用表徵性表達的互動為基礎來建立科學實在的現存社會學方式持懷疑態度。②忽視實踐行動的理由在本質上的可反思性。加芬克爾認為,社會學研究的是自我的日常活動,這一點具有重要意義。它既包含作為行動者的社會學家的資源、目標、動機、理由、機會和任務,也包含與他的研究程序是否合理、規定是否可靠等有關的理論前提預設問題。他主張對這種實踐活動作系統的考察,以探明從一開始就發生了什麼。在論述「實際的社會學推理」時,他在「職業的社會學」、「凡俗的社會學」和「實際的社會學推理」與「理論的」或「形式的社會學推理」之間作出區分,論證了職業的社會學研究是在凡俗的社會學基礎上,理論的社會學推理是在實際的社會學推理之上實現的。作為一個社會學家在用客觀性表達研究社會時,總離不開他作為一名社會成員的經驗和從前的經歷來指導自己的行為。③行動在特定情景中的實際完成具有可分析性。他主張對行動的研究要追溯到個人經歷和歷史背景,日常生活世界具有歷史的連續性,這就使舒茨所說的對實在懷疑的懸置成為可能。
現狀現象學社會學作為一種反自然主義社會學的理論觀點,它針對傳統社會學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之點,提出了人的主觀意識、體驗和時間等問題,強調描述世界的語言和意義問題,對人們有啟迪和借鑒作用。但它本質上具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即在社會認識中片面誇大意識、意義主觀因素的作用,必然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的唯我論。70年代以後,現象學社會學逐漸失去了它原來的現象學本質和特徵,開始走上與其他各門社會科學相互融合的發展道路。這主要表現在:①出現了與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文化人類學合流的趨勢。民俗學方法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A.西庫雷爾,在70年代以後關注點由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問題轉向社會結構問題;而結構本身在他看來就是加芬克爾所說的社會成員為把互動說明是合理行為的解釋程序的總和;研究社會結構就是要考察社會文化群體怎樣創造自己的語言,以及不同語言的描述形式怎樣賦予人的活動的意義。於是,民俗學方法論便成了文化人類學的方法論的依據;作為一門知識社會學的一般取向,它把研究者的興趣吸引到語言這個知識的發生和發揮功能的載體上。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美國社會學家P.菲爾默認為民俗學方法論未來將會與N.A.喬姆斯基的語言學和C.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相互融合。②英國哲學家L.維特根斯坦的語言哲學滲入現象學社會學。P.溫奇在後期維特根斯坦哲學基礎上闡發現象學社會學的社會認識觀點,認為在社會學中拒斥自然主義態度必然會把語言分析放在首位,因為關於實在的概念是在使用的語言中呈現出來的;實在的結構是語言結構的反映。這樣,他就把社會結構研究完全歸結為對日常語言的分析問題即語言哲學問題。③與某些自然主義流派也有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趨勢。如P.萊斯曼認為有可能在越軌行為社會學(見異常行為社會學)研究中應用民俗學方法論的個別理論結論,屬於新行為主義的J.湯姆遜的《行為主義》(1970)一書中也可以看到加芬克爾的「實踐活動的形式特徵」概念的影響。
⑶ 《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理學》([美]E.博登海默)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QqJRpqSP_m9HidFtCsVyUA 提取碼: yfe7
書名:法理學
作者:[美]E.博登海默
譯者:鄧正來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出版年份:2017-5-1
頁數:640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試圖通過這樣的努力為中國法學的重建做一些知識上的基礎工作,因為當時的中國法學在現代法制建設的要求或驅過程中正陷於歷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為這種法制建設的努力作正當性的論證,另一方面又因法學研究的長期停頓而明顯缺乏這方面的法律知識支援。二是試圖對學者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識上的清理工作,因為在法律哲學思考的瓴域中,人、自然和社會在法律架構下的關系,人或法律人與法律在知識上的關系以及法律權威的正當性等問題極為繁復,絕非人們一般想像那般自明簡單。
作者簡介:
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odenheimer),1908年出生於德
國柏林,在獲得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後於1933年移民美
國,此後在華盛頓大學研習美國法律並於1937年獲得
LL.B學位。從1951年開始擔任猶他大學和芝加哥大學法
律教授,並於1975年成為法學榮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
法律哲學並成為「綜合法理學」代表人物;主要論著有:
《法理學:法律哲學和法律方法》、《論正義》、《權力、法律
和社會》、《責任哲學》和《英美法律體系導論》等。
⑷ 近代哲學與社會思潮有何關系
哲學作為反映人類世界觀的理論體系,是對同時代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因此任何哲學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的。歐洲近代哲學,從培根、笛卡爾,到德國古典哲學,再到現代哲學的發展歷程就折射出了同時代科技與文明的發展與進步。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更是反映出人類對自身命運、社會發展的認識與把握從不科學到科學的發展歷程。
培根與笛卡爾弗蘭西斯·培根(156l—1626年)是英國早期資產階級的思想代表,也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把自然界看作獨立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世界,認為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哲學的主要內容就是人們通過認識和研究,發現自然規律,以達到征服自然,為人類謀福利的目的。他認為,人類的知識和力量是結合在一起的,只有認識了自然,才能支配自然,才有力量。因此,他提出了舉世聞名的口號:「知識就是力量。」
他提倡獨立思考,反對迷信古代權威。認為只有從經驗出發,研究自然本身和事實本身,消除妨礙科學認識的各種幻想和偏見,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培根認為只有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才是認識的科學方法。他是第一位系統地制定了認識的歸納法的哲學家。主要著作有《學術的進步》、《新工具》、《科學的價值和發展》等。
在哲學思想方面,霍布斯繼承和發展了培根的唯物論,霍布斯認為物質不依賴於意識而獨立存在;提出客觀世界是「物體」的總和,而物體的基本特徵只是廣延,即佔有一定的空間。霍布斯不承認任何非物質的實體的存在。他認為,世界上所存在的只是具有廣延的物體,而一切非物質的實體(如上帝、靈魂等)都不是物體,所以它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與培根齊名的勒奈·笛卡爾是法國哲學家、自然科學家,是提倡理性的思想先驅。他運用「普遍懷疑」的原則建立新的哲學體系,主張可以懷疑一切,但「我在懷疑」這一事實不能懷疑,因而得出「我思故我在」這個著名的公式。與培根相反的是,笛卡爾更強調理性,而輕視經驗。他認為知識不是來自感覺經驗,而是來自理性,只有理性看來清楚明白的知識才是真理。在認識論上,他只承認演繹法,認為只有非常理性地使用數學上所重用的純粹的推理方法才能認識世界。
笛卡爾還提出了二元論世界觀的基本思想,他認為存在兩種實體,一種是有廣延的實體,即物質;另一種是思想的實體,即心靈。心靈不在空間之中,物質不能思想,因此,這兩種實體各自獨立存在,互不影響。笛卡爾還論證了這兩種實體最後都來源於上帝。這表明笛卡爾哲學中含有唯心論思想。
德國古典哲學19世紀德國的哲學發展最為突出,產生了一大批大思想家、大哲學家。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18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他主要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研究,提出「星雲論」解釋太陽系的起源。以後致力於哲學研究,發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等著作。他認為在人的意識之外存在著一個客觀世界,但又認為它是人的認識能力所不能達到的「彼岸世界」。在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和彼岸世界的無限性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理論,對辯證法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康德以後,德國古典哲學經過費希特和謝林的發展,到黑格爾時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黑格爾(1770—1831年)一生著述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和《美學》等。黑格爾創立了完善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他認為在自然界和人類出現之前就已存在「絕對精神」,它離開入的主觀而獨立存在,是萬有世界存在的基礎,現實世界受其支配;整個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是「絕對精神」自然發展的結果。
黑格爾在哲學上的最大貢獻就是他的辯證法。在歐洲哲學史上,他第一個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看作是一個過程,認為它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改造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特別是,他辯證地理解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界是有機統,的和相互作用的;辯證地理解人類歷史,認為勞動是人的自我創造的手段,人的自我創造構成歷史的內容。但是,他的整個體系是唯心主義的,他把人的活動歸結為精神活動,把整個世界的運動、變化。發展歸結為絕對精神的異化和復歸。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1804—1872年)的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和《宗教的本質》等。他認為,思維與存在相統一的基礎和主體是人,人的精神思想是大腦的屬性;思維從存在而來,而自然界是不依賴於任何哲學而獨立存在的;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不可能與自然矛盾,因此人能認識自然界。他批判基督教神學和顛倒了主客體關系的黑格爾哲學,指出是人創造了上帝而不是相反,絕對精神不過是以精神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上帝。這樣,他在德國哲學界重新樹起了唯物主義的權威。
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時,也拋棄了黑格爾的包括豐富歷史內容的辯證法。他不聯系具體歷史和社會實踐來考察人,而只強調人的自然性。在他看來,人只是消極地直觀地反映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他揭露了宗教世界不過是人問世。界的幻象,但他不能進一步揭示宗教的社會根源,反而企圖建立一種無神的「愛」的宗教來重建人與人的關系。
現代哲學的發端19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產生的實證主義和反理性的唯意志論、生命哲學等代表了西方現代哲學的兩種主要發展傾向,具有現代思維的特徵,對現代西方思想界影響很大,後來許多哲學流派都與它們有思想淵源關系。因此,中外學者一般都把它們視為現代哲學的開端。
實證主義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端,它的創始人是法國的孔德(1798—1857年)。「實證」這個詞是「確實」的意思。當時人們稱實驗的自然科學為「實證科學」,孔德借用這個詞標榜自己是「科學的哲學家」。但孔德認為科學只是主觀經驗的描寫,不反映任何客觀規律,只有經驗事實才是確實的(「實證的」),而人的經驗事實又是由人的主觀感覺構成的。至於事物的本質,孔德認為已超出感覺經驗之外,人們不可能也不必要去認識。
孔德還提出著名的「人類智力發展三階段規律」,第一階段為神學階段(虛構階段),人們把一切現象都看成是超自然的神秘活動結果,但這是人類智慧的必然出發點;第二階段是形而上學階段(抽象階段),人們用形而上學的抽象概念代替神去解釋一切現象;第三階段是固定的最後階段即科學階段(實證階段),人們不再追求對宇宙本原的探索,而只是去發現各種現象的規律。
與實證主義相反,非理性主義的唯意志論則公開拒絕科學,宣揚神秘主義。它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叔本華(1788—1860年)和尼采(1844—1900年)。
叔本華認為生命意志(生存意志)是萬物的本質和基礎,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現。而這種「生命意志」則是一種非理性的、本能的慾望。人的慾望無窮無盡。無法滿足,因而人生註定是痛苦的,「它實際上是一場悲劇」。
尼采繼承和發展了叔本華的唯意志主義基本哲學思想,提出了「權力意志論」,宣稱權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標,追求權力、要求統治和奴役的意志是決定一切的力量。因此,強弱權力意志之爭,構成了生物界全部歷史的內容,也構成了整個宇宙的歷史進程。由此出發,他也不同意叔本華認為的人生永遠是悲劇的悲觀主義人生觀,而強調人生的意義在於生命力最高限度的發揚,人應該支配自己,自強不息。尼采還宣揚所謂「超人」哲學,認為人類歷史總是要墮落、退化、毀滅的,必須依靠「超人」來拯救。
權力意志論是尼采哲學思想的核心一「權力意志論」強調人要自強不息,這是積極的一面;但是「權力意志」又是指由強者支配弱者,這是消極的一面;而且由「權力意志」出發,尼采又提出「超人」理論,這顯然與過去理性主義者倡導的人人平等觀念相對立。超人學說在20世紀上半葉一度被希特勒、墨索里尼這一類大獨裁者奉為信條,作為他們實施暴君統治的理論根據。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年)是法國生命哲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就廣義而言,唯意志主義也可以說屬於生命哲學流派,因為意志是生命的屬性,是以生命的存在為前提的。柏格森也確實承襲了叔本華、尼採的許多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的核心思想是:生命沖動(或叫做「生命之流」)是宇宙萬物的真正動力和真實的基礎,亦是萬物之源。柏格森強調生命沖動是任意、盲目、偶然發生的過程,無規律性、無因果性,人只能通過內心體驗或憑直覺去感受它,因此柏格森也否定分析方法和綜合方法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認為只能靠人的直覺來認識實在,認識真理。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體系涉及廣泛領域,又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20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在西方社會產生廣泛影響。
空想社會主義以法國聖西門(1760—1825年)、傅立葉(1772—1837年)、英國歐文(1771—1858年)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產生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英國進行產業革命時期。面對資本主義制度弊病日益暴露,社會貧富的差距日益懸殊,聖西門、傅立葉、歐文提出應對社會進行改造,建立沒有私有制和人剝削人現象的新的社會制度。
聖西門生於法國封建貴族家庭,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期間,他主動放棄貴族稱號。他寫有《一個日內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論實業體系》、《新基督教》等著作,系統闡述了他的思想,並指出他的最終目的是工人階級的解放。
傅立葉是通過從事商業活動,對資本主義矛盾進行長期觀察、研究後提出其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他理想中的和諧社會形式是被稱作「法朗吉」的一種協作經濟組織。傅立葉十分重視婦女解放問題,提出「婦女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准」。
與聖西門、傅立葉相比,歐文的學說是在工業更為發達的英國形成的,因此他富有實踐精神,他除積極參加工人的社會活動外,還於1824年到美國創辦「新和諧村」,實行財產公有、共同勞動、按勞分配、人人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則,但因不現實以失敗告終。
盡管三人思想各有其體系,但他們對當時人民大眾的貧困狀態都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都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都提出了建立新的社會秩序的要求。他們對未來社會的設想雖然不很現實,且反對和否定階級斗爭,但是反映了無產階級改造社會的迫切願望,包含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萌芽,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
科學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學說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是由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1818—1883年)、恩格斯(1820—1895年)完成的。他們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四十年代親身參加了當時的階級斗爭實踐,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科學理論研究,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
歷史唯物主義的確立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同時引起了社會主義學說的根本變革。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論證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指出社會發展必須從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遷中去尋找,生產力是決定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因此得出三個結論:1.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2.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現了剩餘價值的秘密,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剩餘價值學說的確立首先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其次,闡明了無產階級的真正地位和歷史使命;第三,指出了推翻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無產階級除了進行階級斗爭並把這種斗爭轉變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革命外,沒有別的出路。
上述兩大理論基礎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指出了邁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正確道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是在1844年最初提出的,此後馬克思、恩格斯相繼發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等論文,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學說誕生。
⑸ 《哈耶克社會理論》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哈耶克社會理論》(鄧正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s1cy8gGiQ8qVba5xxlHfYw 提取碼:jj4d
書名:哈耶克社會理論
作者:鄧正來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8
頁數:312
內容簡介:
《哈耶克社會理論》從哈耶克的「終身問題」(對人類社會中的「自生自發秩序」即內部秩序做理論上的闡發和捍衛)入手,以哈耶克理論的內在理路為線索,對哈耶克的自由主義社會理論、法律哲學和政治哲學等展開了綜合性的「無學科」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哈耶克的方法論個人主義、社會正義的基本訴求、哈耶克批判「社會正義」之觀點的補論、無知觀與社會理論的確立等。
作者簡介:
鄧正來,1956年生於上海。現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政治學和法學博士生導師,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Fudan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和《中國社會科學輯刊》主編;吉林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澳門大學資深訪問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華中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浙江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等。
主要研究領域:社會科學與知識社會學,側重政治哲學與法律哲學研究。
創辦並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和《中國書評》。主要論著有《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研究與反思: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規則·秩序·無知:關於哈耶克自由主義的研究》、《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中國法學向何處去》、《誰之全球化?何種法哲學?開放性全球化觀與中國法律哲學建構論綱》等;主要編著有《國家與市民社會》等;主要譯著有《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法律史解釋》、《民主、憲政、對外事務》、《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與自由》(主譯)、《哈耶克論文集》、《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龐德《法理學》和《政治學說史》等。
⑹ 《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的啟示和具體內容是什麼~快考試了,求助O(∩_∩)O
1、早期:荷馬史詩與海希奧德Hesiod的詩歌——神法人法未區分
a法律是神頒布的,人通過啟示得知法律
海希奧德:動物不知神法故自相殘殺,宙斯將神法贈與人類;法律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的和平秩序,迫使人們戒除暴力;
b法律宗教不分離
祭祀司法地位高;國王司法權源於宙斯;特耳非Delphi的名言具有闡述神意的權威性 c神法人法沖突初現
安提戈涅之死
2、公元前5世紀:詭辯派——法律不是永恆的,可以根據人的意志改變
a普羅泰戈拉
人為尺度,神不存在(神法不存在);「一切理論都有其對立說法」(否認法律唯一必然性) b安堤弗Autiphon
人違反自然physis(法)必受懲罰,人違反(人)法則nomos只要不被發現就無所失(區分二法)——暗設:人為慣例是對自然權力的的桎梏
c卡里克利斯Callicles
自然法的基本原理是「強者的權利」,因為自然中是弱肉強食。法律趨向平等(多數人弱者制定),但強者擺脫法律束縛才符合自然法則
d斯拉雪麥格(色拉敘馬霍斯)Thrasymachus
強權即公理;正義(法律)為強者服務,是由當權者制定的,不正義的生活更好
第二節 柏拉圖的法律觀
1、前半生
a人生而不平等,正義是人各居其位、各司其職
《理想國》
財產妻子公有優生政策 統治者 與哲學結合趨善避惡
輔助者
財產私有自建家庭 生產者
b不給予法律權威,而給予統治者自由裁決權,法律是善之阻遏
《理想國》《政治家篇》
法律原則簡單、抽象,事務卻復雜、無限,無完滿約束之法律
有法會使統治者懶惰
2、後半生
a「法律國家」是次好選擇
「無法律」國家是最好選擇,但不犯錯的高才智統治者難找
「法律國家」中統治者是法律僕人,指導民眾從法
⑺ 《後形而上學希望新實用主義社會、政治和法律哲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後形而上學希望》([美國] 理查德·羅蒂)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後形而上學希望
作者:[美國] 理查德·羅蒂
譯者:張國清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3-7-1
頁數:442
內容簡介:
當代學術思潮譯叢。
本書收錄了當代美國新實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代表人物理查德·羅蒂在最近10年發表的主要論文,系統闡述了羅蒂的社會哲學、政治哲學和法哲學思想。羅蒂在其中不僅繼續闡發了反本質主義本體論、反表象主義認識論和相對主義真理觀思想,而且熱烈提倡唯生物主義人性論、最低綱領自由主義政治學、非原則主義和情感主義倫理學、平庸主義法理學、實用主義的女權主義、文化政治學解釋的人權觀、私人化宗教觀等主張,提出了一種以希望代替知識,以想像力代替理性的哲學。
本書全面展示了羅蒂哲學對整個西方哲學傳統的強大沖擊力,是了解當代西方哲學最新走向和動態的必讀著作。
作者簡介:
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1931—2007),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思想家,美國新實用主義哲學和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羅蒂在耶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曾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羅蒂的主要著作在國內出版的有:《哲學和自然之鏡》(商務印書館,2003年)及《後哲學文化》(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等。理查德羅蒂生前親自選取在其學術生涯的不同時期所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論文,經過分類整理而成本套自選集,其中大多數論文是第一次在國內出版,具有很高的學術和出版價值。
⑻ 哲學與社會學的關聯和區別
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而社會學是系統地研究社會行為與人類群體的學科。
哲學與社會學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研究內容不同:
1、哲學的研究內容:研究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
2、社會學的研究內容: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二、兩者的實質不同:
1、哲學的實質:哲學就是元知識、元理學,即所謂大道至簡。哲學任務就是對現實世界進行元理層面的把握,把多綜合為一或把一區分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
元理也要清晰表達、系統構造,這樣的元理系統才適用於闡釋世界或指導實踐。哲學是元理,科學是原理、方法、事實,元理與原理劃分並非絕對,實用依據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時刻記著即時可用的元初理論,原理是可以查工具書利用的基礎理論。
2、社會學的實質: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社會學主要涉及科學主義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共同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
三、兩者的分類不同:
1、哲學的分類:哲學分支有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科學技術哲學等。
2、社會學的分類:主要分屬於兩大類型:第一類側重以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這類觀點的主要代表是孔德、斯賓塞、É.迪爾凱姆等人。
其中孔德、斯賓塞在研究整體社會時,強調的是一般社會現象,而迪爾凱姆則強調特殊的社會現象,即「社會事實」。這種觀點形成社會學中的實證主義路線。第二類側重以個人及其社會行動為研究對象。
⑼ 李猛的個人作品
代表作品
1.「奧古斯丁與世界秩序的理念化」,《社會科學戰線》2011第4期
2.「亞里士多德的運動概念:一個存在的解釋」,《世界哲學》2011第2期
3.「理性化及其傳統:對韋伯的中國觀察」,《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5期
4.「笛卡兒論永恆真理的創造」,《哲學門》第1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馬基雅維利的世界的輕與重」,《現代政治與道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版
6.《自然社會》(又名《自然法與現代道德世界的形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3-1
早期作品
1、中國大陸社會學重建以來國外社會學理論研究述評,社會學研究,1994年06期
2、舒茨早期著作中的意義理論,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第3期
3、「從『士紳』到『地方精英』」,《中國書評》,1995年總第5期
4、從帕森斯時代到後帕森斯時代的西方社會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5、「單位:制度化組織中的內部機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年秋季卷(和周飛舟、李康合作)
6、「邁向一種關系/事件的社會學」,《國外社會學》,1997年第1期
7、「常人方法學四十年:1954-1994」,《國外社會學》,1997年第2-4期
8、「拯救誰的歷史 (評杜贊奇《從國家手中拯救歷史》)」,《二十一世紀》,1998年第10期
9、「我們如何理解現代性?(評劉小楓的《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學術思想評論》,第4輯(1998年)
10、「經典重讀與社會學理論傳統的重建」,《社會理論論壇》總第5期(1998)
11、「論抽象社會」, 《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1期
12、學術、政治與自由的倫理,讀書,1999年第6期
13、「除魔的世界與禁慾者的守護神――韋伯社會理論中的『英國法』問題」,發表於《思想與社會》叢刊第一期《韋伯:法律與價值》(1999年9月)
14、法律與社會,載於《北大法律評論》,第2卷第2輯(總第4輯) 2000年5月
15、愛與正義,書屋,2001年05期
16、社會的「缺席」或者社會學的「危機」 原載於《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1年8月號(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頁135-142
17、柯爾伯格的道德思想實驗 , 原載《新青年》網站2002-07-30
18、那些沉默者的歷史——從《瘋癲與文明》到《規訓與懲罰》,原載於新青年網站
19、如何改革大學?對北京大學人事改革草案邏輯的幾點研究,學術界,2003年05期
20、大學改革與學術傳統 現代中國大學的學術自主問題(編者導言)《中國大學改革之道》2004年1月
21、大學的使命:公民科學與自由教育,讀書2004年01期
出版翻譯
1、《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
2、《社會的構成》
3、《結構主義以來:從列維—斯特勞斯到德里達》等
⑽ 《法哲學:價值與事實-牛津通識讀本》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法哲學:價值與事實-牛津通識讀本》[英國]雷蒙德61瓦克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提取碼:e7ga
書名:法哲學:價值與事實-牛津通識讀本
作者名: [英國]雷蒙德•瓦克斯
豆瓣評分:7.3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5
頁數:268
內容介紹:
法律是社會政治生活的核心內容,它體現著我們的文化並反映出我們的價值標准。如果對法律沒有一種清晰連貫的觀念,任何社會都不能得到恰當的理解或者解釋。但是,什麼是法律?法律在社會生活中有何作用?法律與我們的權利如何相關?本書對諸如此類的核心問題進行了探討,這些問題一直以來所吸引的不僅僅是法學家和哲學家,還包括所有思索法律與正義、與道德以及與民主之間關系的人們。
作者介紹:
雷蒙德•瓦克斯香港大學法學和法理學榮譽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學理論、隱私權和人權,所發表作品涉及法律及法哲學的諸多方面。主要著作包括:《個人信息:隱私與法律》(1993)、《法理學》(1999,該書在世界范圍內作為教材被廣泛採用)、《理解法理學:法律理論引 論 》( 200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