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下的法概念
A. 社會學的定義是什麼
社會學主要研究相對現代尤其是當代的人類社會行為,從過去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變為以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性或者團體性行為的學科,在社會學中,人們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群體或機構的成員存在。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希望不但了解是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糾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這種觀點主要是社會學中的迪爾凱姆派所持的觀點,而其他的一些派別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並不探索對社會的救治,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去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使問題加重)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系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學家還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來描述一個社會總的結構,以此來發展可以預告社會變化和人們對社會變化的反應的方法。但這種由拉姆斯費爾德發展的方法現在卻往往別證明是無效和浪費時間。主要的社會學分支還是相信定性研究方法——例如集中采訪、群體研究——因為這種可以更好的對一個「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的了解,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它們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的方式並互相借鑒
B. 法社會學對法的概念有何獨特理解
法社會學是專門以社會學的眼光分析法律的一門交叉學科。
對於法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學派與理解,最普遍的解釋是: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對於最普遍的解釋,社會學在這幾個方面有著與其不同的獨特解釋:
1.法的產生。普遍解釋認為,法是由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但就社會學的研究來看,一些社會習慣與社會道德也能發揮法的作用,也具有調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特點,這在學術界稱為習慣法,它並不是由國家制定和實施的,但實際上發揮著法的作用。成文法雖然是國家制訂和實施的,但它的制訂和實施仍然不能脫離社會,否則人民不會遵守,人民不會遵守的法律,也不能稱之為法。因此,法社會學認為,法是產生於社會的。
2.法的主要屬性。普遍解釋認為法的階級屬性是法的主要屬性,法律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法社會學認為,法的主要屬性是社會屬性,因為法歸根結底是規范社會秩序,只反映階級屬性的法律脫離社會,不會被人民所接受。
3.法與道德的關系。分析實證主義認為法即國家意志的表現,和道德無關,只要是國家制訂和實施,就是法,即惡法亦法。但自然法學認為,只有為人民所接受的法才能稱為法,認為道德與法有關,即惡法非法。法社會學在這一問題上傾向於自然法學派並進一步進行了發展,對於國家、社會、公民三個階層,法社會學認為只有在社會階層,法與道德的聯系才最為緊密。
C. 社會學是以下那個分類呢 法律(法學)還是法律(非法學)
0緝閥光合叱癸來攤含揩源3 法學
0301 法學
0302 政治學
0303 社會學
030301 社會學
030302 人口學
030303 人類學
法學包括社會學,可以看一下考研專業目錄。
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agency)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D. 社會學包括了什麼
1、社會學的由來。社會學一詞法國人奧古斯特·孔德首創發明,社會學這一學科也由他開創,故孔德被尊稱為「社會學之父」。當初他試圖使用一種物理學的方法來統一所有的人文學科——包括歷史、心理和經濟學,從而建立經得起科學規則考驗的學科。孔德不僅認為社會學是一門科學,而且認為是科學之首,是「科學的皇後」。
2、社會學的范疇。社會學是一門新的學術范疇。它橫跨經濟、政治、人類學、歷史及心理學。
3、社會學的意義。社會學的的意義在於尋找混合了人類知識及哲學的源頭。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社會學的科學性,最根本的是能夠在把握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前提下,結合不同民族和地域在文化和歷史上的連續性和特殊性,用科學的方法揭示出自己所研究的對象的特殊規律性。為了保證社會學的科學性,社會學者越來越認識到必須把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結合起來,相互補充。缺乏經驗研究的社會學是空洞、思辨的;而缺乏理論研究的社會學則是盲目、表面的。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社會學在科學性上,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如「概率模型」的運用大大增加了預測的精確度;「統計控製法」和「模擬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對所研究對象涉及的多個變項的控制等等。
4、社會學體系的結構。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事實(客觀事實:社會行為、社會結構、社會問題等;主觀事實:人性、社會學心理等)的擁有多重範式的學科,起源於19世紀末期。是從社會哲學演化出來的現代學科。
5、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社會學是一門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學科。主要有科學主義的實證論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義的理解方法,它們相互對立相互聯系,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及活動的知識體系,並以運用這些知識去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為主要目標。社會學的研究范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層級的社會行動或人際互動,至宏觀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因此社會學通常跟經濟學、政治學、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
6、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對象包括了社會分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醫療、軍事或刑事制度、互聯網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社會科學方法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在20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
7、中國社會學界對社會學的定義,大體有以下幾種看法。
(1)、側重以作為有機整體的社會本身為研究對象(這里的社會既包括整體社會,也包括局部社會,即社會的某一方面、某個領域、某個層次);
(2)、認為社會學與歷史唯物論一樣是研究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
(3)、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整體及其規律性的。由費孝通主持和指導的、中國社會學重建後出版的第一本《社會學概論(試講本)》,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下定義:「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4)、側重以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及其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
E.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社會學主要研究相對現代尤其是當代的人類社會行為,從過去主要研究人類社會的起源、組織、風俗習慣的人類學傾向變為以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社會中的組織性或者團體性行為的學科,在社會學中,人們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一個社會組織、群體或機構的成員存在。
社會學作為對現代性突出矛盾的回應出現於19世紀。這個現代性矛盾是: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和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個人的世界經驗卻變得越來越分裂和分散。社會學家希望不但了解是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了解「糾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這種觀點主要是社會學中的迪爾凱姆派所持的觀點,而其他的一些派別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並不探索對社會的救治,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救治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去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使問題加重)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系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學家還常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來描述一個社會總的結構,以此來發展可以預告社會變化和人們對社會變化的反應的方法。但這種由拉姆斯費爾德發展的方法現在卻往往別證明是無效和浪費時間。主要的社會學分支還是相信定性研究方法——例如集中采訪、群體研究——因為這種可以更好的對一個「離散」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的了解,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它們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的方式並互相借鑒
F. 法律社會學的定義
法律社會學是將法律置於其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回學和法學之間答的邊緣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法社會學。由於學科內支派繁多,對它尚無確切的定義。
G. 法律社會學與法理學對法理概念的解釋有什麼不同
法律社會學是將法律置於其社會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相互關系的一門社會學和法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法律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於人們從社會整體觀念出發,認識法律的社會 基礎和社會作用,從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製作用解決社會問題。 20世紀初在西方興起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又稱法社會學。由於學科內支派繁多,對它尚無確切的定義。法律社會學可以看到社會條件、社會結構、政治結構乃至微觀上的個人的行動對法律的影響。很多問題都可以納入法律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如女權主義、同性戀問題,以及在國際交往中出現的不同社會的不同做法如對待安樂死的態度問題,西方由於基督教的傳統和某些技術問題而對安樂死相當慎重。(再如人工流產問題,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問題,等等。)我們僅僅通過概念法學的角度都很難理解這些問題。只有把部門法的邊界打破,把學科的邊界打破,問題才能達到很好的認識和解決。
法學又稱法律科學,是一切專門以法律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的總稱。是我國法學體系中處於基礎理論地位的理論學科,它是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法律觀,從總體上來研究法和法律現實的一般規律,研究法的產生、本質、作用、發展等基本問題,研究法的創制和實施的一般理論,並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法和法制的基本理論問題的理論學科。
H. 社會學為什麼屬於法學門類
去廣義解釋。就像工科也不是只有平時稱得上工程的建築的才是把。
I. 求解啊!!! 法律社會學對「法的概念」界定的價值.. (嗚嗚,光題目我都不是很看的懂)
法是以國家政權意志形式出現的,作為司法機關辦案依據的,具有普遍性、明確性和肯定性的,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的,首先和主要體現執政者意志並最終決定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各種社會規范的總稱。
J. 社會學基本概念
第一,客觀性。社會事實對於個人來說必須是外在的,即客觀的,不能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社會中,諸如法律、道德、規范、風俗、習慣、宗教等社會現象都是獨立地客觀地存在於個人的意識之外。同時,個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中也可以看出有一種集體的成分存在,它們構成了社會的集體意識的部分,獨立於個人意識之外。而且,「盡管許多社會事實可以通過社會化過程被個體內化,但個人最初還是面對著作為外部現實的社會事實的。」
第二,強制性。也就是說,社會事實都是對個人產生著約束力量的。社會事實「不僅存在於個人意識之外,而且具有一種必須服從的,帶有強制性的力量,它們憑著這種力量強加於個人,而不管個人是否願意接受。」個人逆來順受或許感覺不到社會強制的壓迫,然而那種壓迫力卻總是客觀存在的。正如人們生活在空氣中,並不覺得空氣的重量,但空氣的重量仍然總是存在一樣⑤。如果個人的社會化進程順利,成功將社會的各種約束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的一部分,內化為自身意識的一部分,那麼他就不會感覺到社會事實的強制力;相反,如果個人的要求與社會所引導的傾向發生沖突,他就會馬上感覺到強制力的存在,並且一旦違反了,就會受到社會各種各樣的懲戒,如逮捕、輿論譴責等等。
第三,普遍性。我認為這里應該明確的是,迪爾剴姆所指的普遍性並不是來自大量個體的事實的總和,而是來自一種集體的屬性,集體於此是一個最小且不可分的單位。「社會事實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為它是集體的······一種現象所以能夠成為普遍現象,是因為它具有集體性,也就是說它或多或少是帶強制性的,而不是因為它是普遍的,就能夠成為集體性的現象。這好比在一個團體中,團體的力量使每個成員採取相同的行動,這種團體行動能夠觸及各個成員,是因為它存在於集體之中,所以能觸及其中的各個部分;而不能反過來說,因為它存在於各個部分,所以能觸及全體。⑥」社會事實存在於個人意識之外,通過對個人的強制來實現自身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